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中医方剂名。出自炙甘草汤。为补益剂。具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之功效。主治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临床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分类 补益剂-气血双补剂
出处 《伤寒论》
功能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 心脉失养证;虚劳肺痿

《伤寒论》:炙甘草

别名

复脉汤(《伤寒论》)。

处方

甘草12克(炙)生姜9克(切)人参6克 生地黄30克 桂枝9克(去皮)阿胶6克 麦门冬10克(去心)麻仁10克 大枣30枚(擘)

功能主治

益气养血,滋阴复脉。治气虚血弱,虚羸少气,心悸心慌,虚烦失眠,大便干结,舌质淡红少苔,脉结代;虚劳肺痿,久咳不止,涎唾甚多,咽燥而渴,痰中有血,心悸、心烦,少气,失眠,自汗盗汗,脉虚数。

用法用量

上药九味,以清酒10毫升,加水800毫升,先煮八味,取300毫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100毫升,一日三次。

备注

方中重用炙甘草甘温益气,通经脉,利血气,缓急养心为君;人参大枣益气补脾养心,生地麦冬、麻仁、阿胶,滋阴养血为臣;桂枝生姜、清酒温阳通脉为佐。诸药合用,温而不燥,滋而不腻,共奏益气养血,滋阴复脉之功。

摘录
《伤寒论》

汉·张仲景《伤寒论》:炙甘草

配方组成

甘草四两(12克);生姜,切,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生地黄一斤(50克);桂枝,去皮,三两(9克);阿胶二两(6克);麦门冬,去心,半升(10克);麻仁半升(10克);大枣,擘,三十枚(10枚)。

用法用量

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功效

滋阴养血,益气复脉。

主治

1.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脉结代,心动悸,虚赢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

2.虚劳肺痿咳嗽,或吐涎沫,形瘦短气,自汗盗汗,虚烦不眠,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方解

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其证是由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或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方中炙甘草甘温益气,通经脉,利血气,缓急养心为君;生地黄滋阴养心,养血充脉。二药重用,益气养血以复脉,共为君药。人参大枣补益心脾,合炙甘草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化生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阴养血补心,配生地黄滋心阴,养心血,以充血脉,共为臣药。桂枝生姜温心阳而通血脉,使气血畅通脉气接续有源,并使诸味厚之品滋而不腻,共为佐药。桂枝甘草合用,又能辛甘化阳,通心脉而和气血,以振心阳。用法中加清酒煎服,温阳通脉,以助药力,为使药。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沛,阴阳调和,共奏益气养血,滋阴复脉之功。由于炙甘草人参亦可补肺气,润肺止咳;阿胶麦冬又善养肺阴,润肺燥;生地黄、火麻仁长于滋补肾水,与阿胶麦冬合用,有“金水相生”之功,故可用于虚劳肺痿属气阴两伤者的治疗。但对阴伤肺燥较甚者,方中姜、桂、酒应减少用量或不用,因为温药毕竟有耗伤阴液之弊,故应慎用。

临床应用

1.用方要点:炙甘草汤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临床应用以心动悸,脉结代,虚赢少气,舌光少苔为辨证要点。

2.心律失常:对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采用Jadad评分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定,对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筛选后纳入8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炙甘草汤随证加减治疗治疗心律失常、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缓慢性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心悸患者的总体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且降低西药的不良反应。(《内蒙古中医药》2013年第28期)

3.早搏: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室性早搏100例,与盐酸美西律治疗78例对照,疗程为2个月。临床疗效评价以治疗后经动态心电图监测早搏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为治愈;动态心电图监测早搏次数减少50%以上为好转。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对照组为89%,且治疗组Holter记录室早次数下降优于对照组。(《安徽医药》2007年第10期)

4.失眠:炙甘草汤加减治疗老年顽固性失眠30例,与阿普唑仑治疗组30例对照,疗程为21日。临床疗效评价以睡眠恢复正常,每晚睡眠时间6小时以上,睡眠深沉,梦少无疲乏感为痊愈标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86.67%。且对照组有药物依赖性,治疗组未出现药物依赖性。(《中国老年性杂志》2012年第17期)

5.心力衰竭:炙甘草汤联合西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25例,与西药(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洋地黄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治疗24例对照,疗程为3周。临床疗效评价以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为显效。并通过超声观察患者的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及左室射血分数等心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17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9.2%。(《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6.便秘:炙甘草汤加味治疗习惯性便秘42例,疗程为10日。结果:38例患者于治疗5日后正常排便,4例患者于治疗10日后正常排便。(《山东中医杂志》2007年第1期)

7.心肌炎:本方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45例,与西药(ATP、辅酶A、细胞色素c、维生素C)治疗25例对照,疗程为4~6周。临床疗效评价以症状和体征消失,心电图、心肌酶及心功能检查正常为痊愈标准。结果:治疗组痊愈16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痊愈5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0%。(《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3年第3期)

8.使用注意:采用水酒合煎,文火久煎;阴虚内热者慎用。

现代研究

现代常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实验研究表明,炙甘草汤可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超微结构,降低外周血肌钙蛋白含量及脑钠肽含量,以实现保护受损心肌的作用。

方歌

甘草汤参桂姜,麦地胶枣麻仁裹,心动悸兮脉结代,虚劳肺痿俱可尝。

摘录
汉·张仲景《伤寒论》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炙甘草

歌诀

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与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组成

甘草(炙)(12g),生姜(切)(9g),桂枝(去皮)(9g),人参(6g),生地黄(50g),阿胶(6g),麦门冬(去心)(10g),麻仁(10g),大枣(擘)(10枚)。

用法用量

1、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2、古代用法: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

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2、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方义

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其证是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或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

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

配伍特点

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

运用

1、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临床应用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色淡少苔为辨证要点。

2、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加减化裁

方中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偏于心气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参;偏于阴血虚者重用生地麦门冬;心阳偏虚者,易桂枝肉桂,加附子以增强温心阳之力;阴虚而内热较盛者,易人参南沙参,并减去桂、姜、枣、酒,酌加知母黄柏,则滋阴液降虚火之力更强。

使用注意

虚劳肺痿属气阴两伤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气滋阴而补肺,但对阴伤肺燥较甚者,方中姜、桂、酒减少用量或不用,因为温药毕竟有耗伤阴液之弊,故应慎用。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本方由炙甘草汤(复脉汤)加减而成,故名之。因温病后期,热灼阴伤,故去益气温阳之参、枣、桂、姜,加养血敛阴之白芍,故全方重在滋液敛阴而复脉,它与炙甘草汤同一“复脉”中而有温凉通敛之异。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2、 方论选录

《伤寒溯源集》卷2:“此方以炙甘草为君,故名炙甘草汤。又能使断脉复 续,故又名复脉汤。甘草生能泻心下之痞,熟能补中气之虚,故以为君。生姜以宣通其郁滞,桂枝以畅达其卫阳,入大枣而为去芍药之桂枝汤,可解邪气之留结。麦冬生津润燥,麻仁油滑润泽,生地黄养血滋阴,通血脉而益肾气。阿胶补血走阴,乃济水之伏流所成,济为十二经水中之阴水,犹人身之血脉也,故用之以导血脉。所以寇氏《本草》云,麦冬地黄阿胶、麻仁,同为润经益血复脉通心之剂也;人参补元气之虚,同麦冬又为生脉散之半;更以清酒为使,令其宣通百脉,流行血气,则经络自然流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