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竹茹汤《圣济总录》

石膏竹茹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圣济总录》卷六十三。为清热剂。具有清热降逆,益气和中之功效。主治上焦壅热,见食呕吐,头痛目赤。症见呕吐,胃脘痞满,口渴,舌淡苔黄,脉细数。临床上治疗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食管炎等属上焦壅热,中焦气虚者。
分类 清热剂
出处 《圣济总录》卷六十三
功能 清热降逆,益气和中
主治 上焦壅热,见食呕吐,头痛目赤

歌诀

1、洳江割夏草,人小茅更高。

2、茹姜葛夏草,人硝茅梗膏。

组成

石膏二两(60g),竹茹(焙)、人参白茅根半夏(汤洗七遍,炒)各一两(30g),玄明粉、桔梗(炒)、甘草(炙,锉)、葛根(锉)各半两(15g)。

用法用量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功用

清热降逆,益气和中。

主治

上焦壅热,见食呕吐,头痛目赤。

方义

本方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上焦壅热,中焦气虚之呕吐。上焦壅热,热邪伤津耗气,加之中焦气虚,胃气失和,升降失常则呕吐,胃脘痞满;胃气虚则受纳失司,故见食即吐,乏力。热邪伤津,则口渴;舌淡苔黄,脉细数为上焦壅热,中焦气虚之象,治当以清热降逆,益气和中。方中重用石膏,清上焦气分实热,竹茹清胃中虚热而止呕,两者共用为君;半夏降逆止呕,助竹茹和中降逆止呕之功,人参大补元气,能补中焦之气,两者共为臣药;葛根白茅根清热生津,以助石膏清上焦气分之热,玄明粉泻下清热,桔梗开宣肺气,引诸药上行以清肺热,上药俱为佐药;甘草益气和胃,调和药性,为佐使之用。诸药合用,以达清热降逆,益气和中之功,使上焦之热得清,中焦之虚得补,则呕吐诸症自消。

运用

1、诊断要点:症见呕吐,胃脘痞满,口渴,舌淡苔黄,脉细数。

2、临床上治疗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食管炎等属上焦壅热,中焦气虚者。

加减化裁

胸脘疼痛者,加郁金、救必应、元胡;胃纳差者,加神曲、麦芽;大便烂者,加藿香、佩兰

重要文献摘要

方论选录

《医方类聚》:“治上焦壅热,见食呕吐,头痛目赤,石膏竹茹汤方:石膏二两,竹茹焙,人参白茅根半夏汤洗七遍,炒,各一两,玄明粉研,桔梗炒,甘草炙,锉、葛根锉各半两。右九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