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汤《校注妇人良方》

秦艽汤,中医方剂名。出自《校注妇人良方》卷三。主治1.《云岐子保命集》: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2.《医门法律》:阴虚不能养筋,筋燥而手足不能运动,指爪干燥,属风热甚者。3.《医宗金鉴》:喁斜偏废。具有养血荣筋之功效。
出处 《校注妇人良方》卷三
功能 养血荣筋
主治 1.《云岐子保命集》:中风,外无六经之形 证,内无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 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2.《医门法律》:阴虚不能养筋,筋燥而手足 不能运动,指爪干燥,属风热甚者。 3.《医宗金鉴》:喁斜偏废

组成

秦艽一两,甘草二两,川芎二两,当归二两,白芍药二两,细辛半两,川羌活防风黄芩各一两,石膏二两,吴白芷一两,白术一两,生地黄一两,熟地黄一两,白茯苓一两,川独活二两。

用法用量

上锉,每服一两,水煎,去滓温服。

功用

养血荣筋。

主治

1.《云岐子保命集》:中风,外无六经之形 证,内无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 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

2.《医门法律》:阴虚不能养筋,筋燥而手足 不能运动,指爪干燥,属风热甚者。

3.《医宗金鉴》:喁斜偏废。

方义

本方用于风邪初中经络之证。中风每多正气亏虚,而后风邪乘虚人中,气血痹阻,络道不通,冈而口眼歪斜。刘河间说:“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治宜祛风通络为主,兼用益气、养血、活血之品以调里,使风邪外解,气血调和,则口眼复常,舌本柔和,手足健运。方中以秦艽为君,祛风清热,通经活络。羌活独活防风白芷细辛,均为辛温之品,能祛风散邪,俱为臣药。语言和手足运动的障碍,与血虚不能养筋有关,且风药多燥,故配以当归、白芍、熟地以养血柔筋,使祛风而不伤津;川芎与归、芍相配,可以活血通络,使“血活则风散而舌本柔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由于气能生血,故用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以助生化之源;生地石膏黄芩均能清热,是为风邪化热而设,以上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成祛风、清热、养血之功。

加减化裁

如遇天阴,加生姜七八片煎;如心下痞,每两加枳实一钱同煎。

重要文献摘要

方论选录:

《医学正传》:“此方用归、芎、芍药,生、熟地黄,以补血养筋,甚得体。既日外无六经之形证,但当少用羌活秦艽,引用以利关节。其防风独活细辛白芷石膏等药,恐太燥而耗血。虽用此,川芎只可六分之一,尤宜加竹沥、姜汁同剂最好,达者详之。”

《医方考》:“中风,虚邪也。许学士云:留而不去,其病则实,故用驱风养血之剂兼而治之。用秦艽为君者,以其主宰一身之风。石膏所以去胃中总司之火,羌活去太阳百节之风疼,防风为诸风药中之军卒。三阳数变之风邪,责之细辛;三阴内淫之风湿,责之苓、术。去厥阴经之风,则有川芎;去阳明经之风,则有白芷;风热干乎气,清以黄芩;风热干乎血凉以生地独活疗风湿在足少阴,甘草缓风邪上逆于肺。乃当归、芍药、熟地者,所以养血于疏风之后,一以济风药之燥;二以使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也。”

《医方论》:“此方刘宗厚与喻嘉青俱渭其风药太多,不能养血筋骨;汪切庵又谓用此方者,取效甚多。各执一见。予谓方中四物咸备,不可谓无血药也。若中风初起,表邪重者,用之尚可取效,然石膏细辛二昧必须减去。”

《医方发挥》:“本方为大队祛风药与养血、和血、清热之品组成。方中以秦艽祛散一身之风为主,又配羌活防风散太阳之风,白芷散阳明之风.细辛独活搜少阴之风。大抵风药多燥,且原本经络空虚,故又配当归、熟地川芎、白芍,补血活血,复用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又风能生热,是以又配黄芩石膏生地黄清热降火。诸药合用,共成祛风、养血、清热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