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郎。许多妈妈都让家里的“夜哭郎”折腾得苦不堪言。对于“夜哭郎”们,是不是就束手无策了呢?中医养生专家推荐一验方,治疗“夜哭郎”很有效果。推荐验方:
评 “夜哭郎”,中医叫夜啼,是指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不少孩子白天好好的,可是一到晚上就烦躁不安,哭闹不止,人们习惯上将这些孩子称为“夜啼郎”。多见于新生儿及6个月内的小婴儿。新生儿及婴儿常以啼哭表达要求或痛苦,饥饿、惊恐、尿布潮湿、衣被过冷或过热等均可引起啼哭。此时若喂以乳食、安抚亲昵、更换潮湿尿布、调整衣被厚薄后,啼哭可很快停止,不属病态。
中医认为小儿夜啼常因脾寒、心热、惊骇、食积而发病。如果是脾胃虚寒导致,症见小儿面色青白,四肢欠温,喜伏卧,腹部发凉,弯腰蜷腿哭闹,不思饮食,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细缓,指纹淡红,治宜温中健脾。如果是心热受惊导致,症见小儿面赤唇红,烦躁不安,口鼻出气热,夜寐不安,一惊一乍,身腹俱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安神。如果是惊骇恐惧导致,症见夜间啼哭,面红或泛青,心神不宁,惊惕不安,睡中易醒,梦中啼哭,声惨而紧,呈恐惧状,紧偎母怀,脉象唇舌多无异常变化,治宜镇惊安神。如果是乳食积滞导致,症见夜间啼哭,厌食吐乳,嗳腐泛酸,腹痛胀满,睡卧不安,大便酸臭,舌苔厚腻,指纹紫滞,治宜消食导滞。因此,中医治疗夜啼主要辨证论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