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主治】 功能利胆通下。主治胆道蛔虫病、胆道蛔虫合并感染。 |
【处方组成】 茵陈500克、生大黄500克,用沸水7000毫升浸泡24小时后榨取药汁,约得3000毫升,每100毫升加入防腐5%尼泊金酒精备用。每日3-4次,每次30-40毫升。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121例,总有效者118例,占97.5%;无效者3例,占2.5%。 |
【处方来源】 湖北省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
【按 语】 急痛者剂量可酌加,以腹泻5-6次/日为宜,痛缓解后以腹泻 1~2次/日为宜。(朱培庭)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利湿,升发胃气。主治婴儿黄疸综合征。 |
【处方组成】 生麦芽9克、茵陈15克、金钱草9克、穿肠草6克、通草3克,黄柏3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阳黄用本方,夜寐不安加莲子芯、钩藤;呢逆、呕吐加竹茹、丁香;腹胀加大腹皮;黄疸重者加青黛、血渴、广角。阴黄用本方加茯苓9克、白术6克;腹泻加肉豆蔻、赤石脂;腹胀加橘核、大腹皮;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肿硬如柴胡、丹参、海藻、昆布。 |
【临床疗效】 治疗150例患儿,标准按痊愈为皮肤、巩膜黄染完全消退,肝功能正常;好转为皮肤、巩膜黄染完全消退,肝功能尚未全部恢复正常。结果109例痊愈,41例好转,治愈率为72.67%。 |
【处方来源】 北京市儿童医院裴学义。 |
【按 语】 婴儿黄疸综合征为中医之“胎黄”,多属肝胆湿热熏蒸瘀遇所致,阳黄为多,故治用金钱草、茵陈、穿肠草、通草、黄柏等,皆为利湿清热之品;用麦芽以升发胃气,立方颇为得体。若瘀热较重,则加青黛、广角、血竭以凉血解毒,亦甚合理;如日久不愈,牌虚己著则多成阴黄,仍用清化湿热,而佐以健脾之白术、茯苓;甚者瘀结成症积之患,症情多端;尤宜随症变化,方不为误。本方名由编者所拟。(赵章忠)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利胆,健脾利湿,活血化瘀。主治婴儿肝炎综合征。 |
【处方组成】 茵陈9克、金钱草9克,郁金9克、茯苓9克、白芍9克、白术9竟、党参9克、丹参9克、焦山楂9克、平地水9克、青皮3克、陈皮3克。前后浓缩成合剂,每日5毫升,每日3次。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用本方与强的松进行对比观察,治疗病例342例,经随访确诊为乙型肝炎者90例,原因不明黄疸者253例。将其分成3组:甲组208例(乙肝71例,不明黄疸137例)为服用本方组;乙组85例,为本方加强的松组;两组为单纯强的松组。经2个月治疗,除乙组有12例Sb未复常外,甲组均复正常。 |
【处方来源】 上海市儿童医院汤锡华。 |
【按 语】 本方茵陈、金钱草、郁金为清热利湿退黄之品;党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青皮、陈皮理气化湿;丹参、郁金、白芍活血和营;山楂消食和中。组方较为全面,对于湿热郁蒸、脾胃虚弱之婴儿肝炎综合征颇为合拍。据近代分析,茵陈含有对羟基苯乙酮、二甲氧基香豆素、咖啡酸等,有利胆抗药毒作用;丹参、平地木有改善肝脏微循环作用,故此方对于利胆消炎、恢复肝功能有明显作用。(赵章忠)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化湿,利胆退黄。主治婴儿肝炎综合征。 |
【处方组成】 茵陈12克、金钱草12克、篇蓄12克、山栀9克、车前子9克(包)、广郁金9克、虎杖6克、生大黄3克(后下),生甘草4.5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气虚加太子参12克;肝脾肿大加丹参12克、川芎6克;病程后期谷丙转氨酶仍高者,加田基黄12克、五味子3- 4.5克。 |
【临床疗效】 临床治疗50例,分为本方加用强的松的中西医结合组和纯用本方的中药组。结果中西医结合组27例,巩膜黄染消退时间为28.2±8天,皮肤黄染消退时间为25.9±7.5天;而中药组23例,巩膜黄染消退时间为34.l±13.6天,皮脏黄染消退时间为32.8±10天,两组均于治疗1一2周内消化道症状消失,肝脾肿大于治疗结束后均消退。49例肝功能恢复正常,停药后随访25例,中西医结合组13例中,有1例停药2月后GPT升高至5l,中药组未见病情反复。 |
【处方来源】 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时毓民等。 |
【按 语】 实验观察表明本方有较好利胆退黄之功,而对重症黄疸者,似以加用强的松更好。但另有报道已证实单用强的松则较中药组或中西结合组均差。(赵章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