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活血祛瘀,理气止痛。主治子宫内膜炎、子宫体炎、输卵管卵巢炎、盆腔结缔组织炎等盆腔炎症。 |
【处方组成】 (1)大黄、姜黄、败酱草、丹参、赤芍、乳香、延胡索、羌活、独活、千年健、透骨草适量,共研粉,且温开水加酒调成糊状,敷下腹部,每日2次,每次敷1小时。10天为1疗程。 (2)灌肠方:红藤、蒲公英、败酱草、丹参、赤芍、延胡索,香附适量,煎水100毫升,睡前灌肠。10次为1疗程。 |
【辨证加减】 带多有臭秽之湿毒者,可内服中药:银花9克、连翘10克、红藤20克、败酱草15克、丹皮9克、赤芍9克、车前草15克、苡仁9克、延胡10克、川楝子9克、蒲公英30克;带多色白、神疲腰酸之脾虚湿滞者可内服中药: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15克、柴胡6克、赤芍9克、车前草15克、苡仁15克、荆芥3克、炙草3克,带多黄白相兼、腹胀心烦者,用逍遥散。 |
【临床疗效】 治疗94例,痊愈79例,好转15例。 |
【处方来源】 贵州省贵阳中医学院附院施瑞兰等。 |
【按 语】 方中大黄清热解毒,燥湿消肿,姜黄行气止痛,祛瘀杀菌;败酱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丹参,赤芍、乳香、延胡索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羌活、独活、千年健、透骨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止疼痛。灌肠方中红藤、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抑菌消炎,丹参、赤芍、延胡索、香附理气活血,祛瘀止痛。外用药再与内服药辨证加减治疗,故对子宫内膜炎等盆腔炎症有显效。(李祥云)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止痛。主治子宫内膜炎。 |
【处方组成】 血竭6克、荣麻根20克、茜草15克、海螵蛸15克、桃仁10克、山楂10克、蒲公英15克、败酱草20克、益母草15克、泽泻10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血竭6克、荣麻根20克、茜草15克、海螵蛸15克、桃仁10克、山楂10克、蒲公英15克、败酱草20克、益母草15克、泽泻10克,水煎服。 |
【临床疗效】 血竭6克、荣麻根20克、茜草15克、海螵蛸15克、桃仁10克、山楂10克、蒲公英15克、败酱草20克、益母草15克、泽泻10克,水煎服。 |
【处方来源】 江苏省南京市妇产医院赵翠英。 |
【按 语】 方中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桃仁、益母草活血祛瘀;血竭祛瘀止痛,敛疮止血;山楂活血化瘀,化积止痛,药理研究有抑菌及促进子宫收缩的作用;荣麻根有凉血止血的作用;海螵蛸收敛止血,又常与菌草配伍应用,既止血,又补肾养精生血;泽泻清热,利水渗湿。(李祥云) 3.妇炎散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利湿解毒,理气活血化瘀。主治子宫内膜炎,子宫体炎。 |
【处方组成】 功能清热利湿解毒,理气活血化瘀。主治子宫内膜炎,子宫体炎。 |
【辨证加减】 偏湿毒重加紫茉莉、苦参、槐花、土茯苓;发热甚加野菊花、荆芥、鸭跖草,瘀热甚加白花蛇舌草、虎杖、丹皮等,气滞血瘀加王不留行、失笑散、乳香、没药;转为慢性者加荔枝肾,扶芳藤、梵天花;气血虚弱加鸡血藤、薏苡仁、当归、黄芪。 |
【临床疗效】 治疗200例,总有效率93%。 |
【处方来源】 浙江省温州市东风医院叶学夫等。 |
【按 语】 组方诸药均为清热解毒之品,互相配伍增强疗效。本病为湿毒壅滞于胞宫,加萆邂清热利湿。方中贯众既清热解毒,又凉血止血,再随证加减,故能取得显效。(李祥云) |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祛瘀,清热解毒,主治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结缔组织炎等盆腔炎症。 |
【处方组成】 当归20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川楝子15克、延胡15克、土茯苓25克、丹参25克、赤芍15克、香附10克、山药30克、芡实25克,共研细未,以蜜泛丸。每丸10克,每次服1-2丸,1日3次。 |
【辨证加减】 偏热者加苦参15克、黄柏15克:偏寒者加炮姜15克、小茴香15克。 |
【临床疗效】 治疗70例,痊愈20例,好转40例,总有效率为85.7%。 |
【处方来源】 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李华等。 |
【按 语】 方中三棱、莪术、丹参、当归活血祛瘀止痛;延胡理气活血、祛瘀止痛,川楝子疏肝理气,杀虫抑菌;香附疏肝理气镇静,止痛;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药理试验有抑菌、镇静、止痛作用;山药、芡实健脾止带,土茯苓清热解毒,除湿通络。(李祥云)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理气活血,祛瘀止痛。主治子宫内膜炎、子宫体炎、盆腔结缔组织炎等盆腔炎症。 |
【处方组成】 (1)急盆汤:柴胡9克、黄芩9克、金银花30克。连翘15克、当归19克、川芎6克、丹皮12克、丹参30克、赤芍12克、香附12克,水煎服。用于急性炎症。 (2)慢盆Ⅰ号:当归12克、川芎9克、桃仁9克、炒五灵脂12克、生蒲黄12克、乳香9克、没药9克、赤芍15克、香附12克、木香9克、土茯苓30克、金银花藤30克,水煎服。用于气滞血瘀型慢性炎症。 (3)慢盆Ⅱ号:小茴香6克、桂枝9克、炮姜6克、赤芍12克、丹皮9克、肉桂6克、乌药9克、丹参12克、桃仁12克、香附9克,水煎服。用于寒凝血滞型慢性炎症。 (4)慢盆Ⅲ号:生地15克、龟版30克、鳖甲30克、丹皮9克、丹参15克、青蒿9克、百部12克、玄参12克、白芍12克、地骨皮9克、野菊花15克,水煎服.用于阴虚血热型结核性炎症。 (5)灌肠方:丹参30克、紫花地丁30克、败酱草30克、赤芍15克、川楝子15克、制乳香15克、制没药15克,水煎150~200毫升灌肠,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 (6)注射方:丹参注射液1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内,静脉滴注,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102例,痊愈44例,显效29例,好转28例,总有效率为99% |
【处方来源】 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李竹兰等。 |
【按 语】 丹参注射液凉血活血祛瘀,故而在各型中均可选用之。本系列方由于分型较细,用药合理,故疗效为佳。本方名由编者所拟。(李祥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