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刊湿,凉血解毒。主治妊娠肝内胆汁瘀积症。 |
【处方组成】 水牛角(先煎)30克、茵陈15克、鲜生地12克、丹皮9克、赤芍9克、鲜芦根9克、土茯苓9克、山栀9克、生苡仁15克、车前草9克、防风3克、绿豆30克、黑芝麻(包煎)30克,水煎服。共服7-14剂。 |
【辨证加减】 热毒盛加黄连、银翘各4.5克;腹胀、便秘加生大黄3-4.5克(后下)。 |
【临床疗效】 治疗34例,按辩证分为两型,即湿热蕴结、气分实热型及阴血亏损、营血热毒型各17例,治疗7天为1疗程。以瘙痒缓解最快,随之睡眠改善;服药8-9天后,瘙痒、皮疹、睡眠不稳等症96%均已缓解,尚有52%黄疸未消退。治疗有效者,血SB1下降较快,SB1/SB接近正常,AKP有一定程度下降。湿热蕴结、气分实热型有效率为100%,阴血亏损、营血热毒型有效率为76.4%。34例总有效率为86%。 |
【处方来源】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陈德甫。 |
【按 语】 方中水牛角合鲜生地、赤芍、丹皮、土获结》清解营血之热毒;茵陈苦平微寒,乃治黄疸之要药;加山栀、丹皮、大黄、车前草以加强清热血肝胆湿热。清热解毒、利湿、攻里、利尿诸法并举,祛除气、营、血分之病邪。故取得较好临床效果。(归绥琪) |
【功能主治】 功能调和肝脾,清热利湿。主治脾虚肝郁、湿热蕴结之妊娠肝内胆汁瘀积症。 |
【处方组成】 当归9克.白芍12克、川芎6克、白术9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黄芩15克、茵陈20-30克、黄柏9克、山栀9克、千里光30克,水煎服。共服10-30剂。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5例.均显效。服30剂后,皮肤瘙痒、黄疸、玄参9克、生山栀9克、炒黄芩15克、茵陈15- 30克、上茯苓15-30克、垂盆草15-30克、苡仁根15-30克、六一散12-15克,水煎服。 |
【处方来源】 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徐志华。 |
【按 语】 徐氏认为,本病的病因乃由索体萨虚肝郁,孕后重虚,脾精不布,反聚为湿,肝失疏泄,气郁蕴积化热,湿热熏蒸,以致黄疸及皮肤瘙痒,治宜调和肝脾,清热利湿安胎。本方具有调肝健脾安胎作用,同时加重清热利胆利湿之品,提高治疗效果。本方名和剂量由编者所拟。 |
【功能主治】 (1)方功能疏肝健脾,清热化湿;主治肝郁脾湿型妊娠合并肝内胆汁瘀积症。(2)方功能益气养阴,清热利湿;主治湿热伤络型妊娠合并肝内胆汗瘀积症。 |
【处方组成】 (1)生山桅9克、生黄芩15克、茵陈15-30克、土茯苓15-30克、白毛藤15-30克、垂盆草15-30克、平地木15~30克、金钱草15-30克、生黄芪15-30克、当归9克、郁金12克、丹参12-15克、苡仁根12-15克、六一散12-15克,水煎服。 (2)白茅根15~30克、旱莲草15-30克、生黄芪15-30克、当归9克、丹皮9克、玄参9克、生山栀9克、炒黄芩15克、茵陈15- 30克、上茯苓15-30克、垂盆草15-30克、苡仁根15-30克、六一散12-15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脾湿偏重、脾气虚,Ⅰ方加苍术、藿香、佩兰、白豆蔻、姜半夏;湿热滞于肌肤,酌加蝉蜕、防风、白藓皮、地肤子。阴液亏损,Ⅱ方加麦冬、女贞子、生地、黄精。 |
【临床疗效】 应用87例,分为中药治疗组(41例)及西药组(46例)。中药组又按辨证分为肝郁脾湿型23例和湿热伤络型18例。中西药两组治疗前SGPT平均值经统计学处理,±=1.604, P>0.05,无明显差异。治疗后SGPT西药组平均下降值为3.33±49.96,中药组平均下降值为44.87±49.21,两组SGPT下降值经统计学处理,±=3.89,P<0.01,有显著性差异。西药组198.1±146.31(ml);中药组137.5±84.48(ml),±=2.236,P<0.05,中药组出血量小于西药组。以上表明在SGPT值下降及产后出血量减少方面,中药组明显优于西药组。 |
【处方来源】 上海市长宁区妇产科医院马乃环。 |
【按 语】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化饮食为精微,肝主藏血。妊娠后聚血养胎,一旦肝血不足或肝血瘀阻,可致肝木侮土,脾失健运,则不仅不能化饮食为精微,反而留阻湿浊,湿积化热,湿热滞于肌肤,则身黄、全身瘙痒;湿热留于四肢,则倦怠,乏力;湿浊中阻,则纳呆、呕恶,或腹泻;湿热下注,则尿黄赤;湿热伤络,则鼻衄、齿衄。根据辨证施洽原则,本方用生黄芪、当归益气养血安胎;生山栀、黄芩、土茯苓、平地木、白毛藤、茵陈等清热利湿。全方共奏有益气养血、清热化湿作用。对湿热伤络者可以早莲草、白茅根、丹皮凉血止血。本方名和剂量由编者所拟。(归绥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