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颅内血肿(方数:2)

颅脑损伤时,血管破损出血,聚集在颅腔内某一部位达到相当体积,造成脑受压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时,称为外伤性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的严重继发性病变。最终由脑受压、颅内压增高,出现脑症,危及生命。及时获得诊断并采取及时治疗与治疗效果关系密切。颅内血肿按其部位可分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脑室内血肿和特殊部位血肿;按血肿形成和症状出现时间分为急性(3天以内)、亚急性(4天至3周)和慢性(3周以上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秘方


外伤性颅内血肿 
(方数:2)

颅脑损伤时,血管破损出血,聚集在颅腔内某一部位达到相当体积,造成脑受压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时,称为外伤性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的严重继发性病变。最终由脑受压、颅内压增高,出现脑症,危及生命。及时获得诊断并采取及时治疗与治疗效果关系密切。颅内血肿按其部位可分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脑内血肿、脑室内血肿和特殊部位血肿;按血肿形成和症状出现时间分为急性(3天以内)、亚急性(4天至3周)和慢性(3周以上)。主要临床表现是:外伤后的原发昏迷苏醒后,经过8~10小时(亦可能仅数十分钟,长者可逾数日)后再昏迷或原发昏迷逐渐加深;瞳孔扩大及对光反应改变;以运动障碍为常见的局灶体征;血压升高、脉搏徐缓、呼吸深而慢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现代医学治疗,以往认为必须手术。近年也有采用利水剂和激素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获得成功的报告。国内中西医学者按头部内伤的理论,以活血化瘀为主,由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开始,继而扩大到某些亚急性甚至急性血肿病例,单纯应用中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石印玉)

益气化瘀汤

【功能主治】
    功能益气化瘀,活血消肿。主治外伤性硬脑膜下血肿。
【处方组成】
    生黄芪120克、当归9克、赤芍9克、红花9克、川芎9克、地鳖虫9克,水煎服。另用丹参注射液10支(每支2毫升,含生药4克)静脉点滴,每日1次,4~8周为1疗程。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本方治疗外伤性硬脑膜下血肿12例,结果属优者(临床症状、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及视乳头水肿等全部消失,计算机断层扫描或脑血管造影复查,揭示血肿全部或大部消失,颅超声波复查中线波无移位或仅在0.2厘米左右者)10例,属良者(临床症状及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但计算机断层扫描或脑血管造影复查提示尚有血肿残留,颅超声波复查中线波移位不超过0.4厘米者)2例。一般在2周内症状和体征可全部或大部消失,但颅内血肿一般要在4周后才消失。
【处方来源】
    上海中医学院施杞。 
【按 语】
    本方由清代著名医学家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化裁而来,原方多用治中风后遗偏瘫之症,但施氏用来治疗外伤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并取得满意疗效,实是大胆而成功之举。施氏在继续研究中,已用同样方法治愈60多例患者,且黄芪用量减少至30克。动物实验提示本法具有改善病灶局部血液微循环,促进巨噬细胞增多以及活跃其功能的作用,因而能有效地使血肿得到清除。(徐荣禧)

颅内消瘀汤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化瘀,通窍止痛。主治颅内无活跃性出血的外伤性颅内血肿。
【处方组成】
    麝香0.06克、川芎6克、血竭6克、丹参15克、赤芍9克、桃仁9克、红花9克、乳香9克、没药9克、三棱9克、莪术9克、香附9克、地鳖虫9克。除麝香血竭另包冲服外,其它药物一并煎服。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急性硬脑膜外血肿2例(受伤至治疗时间分别为19小时和73小时),亚急性硬脑膜外血肿3例,亚急性脑内血肿2例及亚急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各3例,均获痊愈。全部病例均经脑血管造影证实诊断,治疗不同阶段作脑血管造影及其他特殊检查显示由血肿吸收消散而治愈。
【处方来源】
    四川医学院神经外科邱绪襄等。
【按 语】
    外伤性颅内血肿属头部内伤范畴。病机以瘀血内留为主。邱氏从其损伤为因,病在颅内,症属血瘀的特点,确定“通窍活血,消瘀止痛”的治则,集活血化瘀药之大成,又以麝香通窍,香附行气,共成其功。外伤性颅内血肿为内伤重症,采用非手术治疗当有一定的适应证。据邱氏及各地零星案例的经验,均以  颅内无活跃性出血者为宜。在应用中药治疗的过程中也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急性损伤者一旦病情变化,症状和体征加重时,仍需改变治疗方案。(石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