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下端骨折(方数:3)

桡骨下端骨折是指桡骨运侧端3厘米范围内的骨折。明代《普济方·折伤门》记载了桡骨下端骨折的移位特点;清代胡廷光《伤科汇纂》则将骨折分为背侧移位和掌侧移位两种类型,并采用合理的整复和固定。桡骨下端由松质骨组成,松质骨与坚质骨交界处为应力上的弱点,故人体跌扑,手掌着地,向上传导的间接暴力极易使桡骨下端发生骨折,根据受伤的姿势和骨折移位的不同,常将桡骨下端骨折分为:(1)伸直型骨折;(2)屈曲型骨折;(3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秘方


桡骨下端骨折 
(方数:3)

桡骨下端骨折是指桡骨运侧端3厘米范围内的骨折。明代《普济方·折伤门》记载了桡骨下端骨折的移位特点;清代胡廷光《伤科汇纂》则将骨折分为背侧移位和掌侧移位两种类型,并采用合理的整复和固定。桡骨下端由松质骨组成,松质骨与坚质骨交界处为应力上的弱点,故人体跌扑,手掌着地,向上传导的间接暴力极易使桡骨下端发生骨折,根据受伤的姿势和骨折移位的不同,常将桡骨下端骨折分为:(1)伸直型骨折;(2)屈曲型骨折;(3)粉碎型骨折。桡骨下端骨折后,腕关节有明显肿胀、疼痛,桡骨下端压痛明显,腕关节功能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伴腕部畸形;如是伸直型骨折,即桡骨下端远侧向背侧明显隆起,从侧面可见典型的“银叉样”畸形;如是屈曲型骨折,则方向相反,呈“锅铲样”畸形。无论临床表现如何,根据体征、X线检查,均可作出明确的诊断。
无移位或不完全性的桡骨下端骨折不需要进行手法整复,仅用夹板固定即可,倘若有移位的骨折,则必须根据骨折的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法整复方法,然后再行夹板固定。骨折复位固定后,应及时鼓励患者作手指间的关节功能锻炼,并注意患肢的血运情况,以免影响治疗的效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桡骨下端粉碎性骨折,由于该骨折关节面遭受破坏,愈合后常易导致创伤性关节炎,故应有良好的整复和早期的功能锻炼,使关节面得以模造,以避免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陈志文)

活血汤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化瘀止痛。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处方组成】
    当归15克、红花6克、桃仁6克、乳香6克、没药6克、甘草6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凉甚者加肉桂、附子;有坏疽溃疡者加银花。
【临床疗效】
    治疗24例,15例痊愈,9例好转。
【处方来源】
    辽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
【按 语】
    本方活血化瘀药力较强,药物精简,可用于脉管炎慢性缺血期。而对于脉管炎病情急性发展阶段或创口感染、红肿热痛者则不宜应用。(吴伟达)

李氏接骨丹

【功能主治】
    功能通络定痛,接骨续筋。主治骨折(用于中后期功能恢复)。
【处方组成】
    三七、黄瓜籽、红花、土虫、自然铜、龙骨、申姜、川断、故纸、陈皮、月石、白芨、儿茶乳香没药琥珀冰片。上药共为细末,泛蜜为丸。
【辨证加减】
    无
【临床疗效】
    治疗128例,有效率为95.3%。
【处方来源】
    李玉轩。
【按 语】
    根据中医理论“血不活则瘀不去,瘀不去则骨不接”原则,结合小夹板外固定来治疗桡骨下端骨折,由于不固定腕关节,骨质疏松、肌腱粘连、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很少发生,且疗效好,疗程短。上方如在去除夹板固定后,再作熏洗药外用,则疗效更佳。(李磷平)

接骨续筋方

【功能主治】
    功能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接骨续筋。主治骨折后肿胀疼痛,瘀滞不化。
【处方组成】
    桃仁红花赤芍、元胡、归尾、地鳖虫、川断、毛姜、泽兰桂枝姜黄。水煎服。
【辨证加减】
    对偏于瘀热者去桂枝加桑枝、丹皮;血肿较甚者加参三七、合欢皮;血虚去归尾加当归黄芪。    
【临床疗效】
    治疗桡骨下端骨折120例,其中男性53例,女性67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18岁;横形骨折88例,粉碎性骨折29例,陈旧性骨折3例;双侧骨折6例,合并尺骨茎突骨折46例,尺桡关节脱位18例。本组120例患者中,除3例陈旧性骨折外,其余117例均达骨折愈合标准:骨折局部无压痛,无纵轴叩击痛,骨折断端无骨擦音,无异常活动征象,X线检查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形成。治疗结果:达到解剖复位者94例,占78.3%;功能复位者26例,占21.7%。骨折部位平均愈合时间为35天。
【处方来源】
    浙江省富阳县中医骨伤科医院詹庄雪
【按 语】
    本方结构合理,由祛瘀生新之药组成,有利于骨折愈合。(陈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