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之剂
病邪在半表半里,既不可发表,也不可攻里,也不可攻里、涌吐,就应该用清透并行、祛邪扶正的方法治疗,或脏腑之间有偏盛偏衰、上热下寒,或阳气被遏而致的病证,应该用平其偏盛,补其偏衰,或者寒热并用的方法治疗。这些都是和解之剂。
和解之剂虽然用药比较平和,但其针对性都是很强的。因此,在临床使用时,同样要辨清病证,有的放矢。若误认和解是一种平妥的方法,不需要详细辩证便可使用,必然会给病人造成不良后果,这点需要注意。
1、 小
柴胡汤(张仲景)半表半里和解。小
柴胡汤和解供,
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
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本方由
柴胡三钱,
半夏三钱,
人参一钱(或党参三钱),
甘草二钱,
黄芩三钱,
大枣三枚,
生姜三钱,共七味,水煎,去渣再煎,分三次温服。凡病邪在半表半里,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舌苔白,脉弦等少阳证时,都可用本方治疗。
本方肋
柴胡散邪透表,
黄芩除热清里,
半夏降逆和胃,
人参、
甘草补正和中以助祛邪,
生姜、
大枣调和营卫以行津液,共同合成清透并用、祛邪扶正、和解少阳的方剂。
本方在临床的应用范围较广,除上述少阳证外,对妇女月经期和产后感冒,以及疟疾、黄疸等见有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的,也能治疗。
由于本方有透邪清里、调和营卫的作用,所以服后一般有微汗出,是病邪已解的好现象。若原是少阳证,误用攻里之剂损伤了正气,或病人本来就正气不足,服本方后,可以见到先恶寒,后又发热,再后才汗出的,也是正常现象。这些情况应预先告诉患者,以免惊慌。
本方原有随证加减用法,现附录如下,供参考: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
半夏、
人参,加全瓜蒌根(即
天花粉)四两,若服中痛者,去黄苓,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
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苓,加
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
人参,加
桂枝三两,温覆微汗,若咳者,去
人参、
大枣、
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四两。
2、 四逆散(张仲景)阳症热厥。四逆散里用
柴胡,芍药
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邪成厥逆,敛阴泄热平剂扶。
本方由
柴胡、芍药、
枳实、
甘草各十分,捣筛,白饮(即米汤)和服方寸匕(二钱),日三服。治疗阳证热厥。
热厥是由热邪入里、阳气被郁而致手足厥逆,同时还可能出现脘腹痛,或泄泻不畅、里急后重等症状。因此,当用和解表里、疏肝理脾的方法治疗。
本方用
柴胡透热解郁,
枳实泄热下气,互相配合以和解表里、升清阳、降浊阴。芍药敛阴,
甘草益气,互相配合以缓急舒挛、和肝脾、止疼痛。四药配合,就能达到解除热厥、止痛哭除痢的目的,是疏肝理脾的平剂。
3、
黄连汤(张仲景)升降阴阳。
黄连汤内用干姜,
半夏人参甘草藏,更加用
桂枝兼
大枣,寒热平调呕痛忘。
本方由
半夏三钱,
大枣四枚,
人参一钱或党参三钱,
甘草、
桂枝、
黄连、干姜各一钱,共七味组成。治疗胸中有热,胃中有寒,腹中痛,欲呕吐的证候。
胸中有热,胃中有寒,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表里不和,所以用
黄连泻胸中之热,干姜、
桂枝散胃中之寒,互相配合,寒热平调。再加
半夏和男胃降逆,
人参、
甘草、
大枣益气和中,使中焦升降复常。这样就能使寒热消散,表里调和,痛呕都止。
本方对原来胃虚有寒的人,因受凉而致胃痛呕吐的证候也可服用。
4、黄苓汤(张仲景)太阳少阳合病下利。黄苓汤用甘芍并,二阳合利枣加烹,此方遂为治痢祖,后人加味或更名,再加
生姜与
半夏,前症兼呕此能平,单用芍药与
甘草,散逆止痛能和营。
本方由黄苓三钱,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大枣四枚四味组成。治疗太阳(表证)少阳半表半里)合病的下利,症见身热口苦,腹痛下利,或热痢脓血,里急后重,舌反红,脉弦数等。
少阳少阴合病,虽然是二经都都有病,但具体又分以太阳为主和以少阳为主。本方主治的身热口苦,腹痛下利,是以少阳为主,所以用
黄芩清泄少阳邪热,芍药敛阴和营,
甘草、
大枣益脾和中,互相配合,使少阳邪热得清,里气得和,太阳之邪自然解除。
后人根据要玟清热止利、和中止痛的特点,作为治疗热性痢疾的祖方。如《和法体要》中将本方减去
大枣,名
黄芩芍药汤治热性痢疾,里急后重。又如芍药汤(见本书攻里之剂)即本方加木香、
槟榔、
大黄、
黄连、
当归、肉桂而成。
本方再加
半夏、
生姜、即黄苓加
生姜半夏汤,治疗黄苓汤证而兼有呕吐的。
本方除去
黄芩、
大枣、单用芍药和
甘草即为芍药
甘草汤。有和营散逆,舒挛止痛的作用,治疗胃气不和,腹中挛痛和发汗不当而脚挛急不能伸等证候。
5、 逍遥散(《局方》)散郁调经。逍遥散用
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
本方由
柴胡、
当归、白芍、
茯苓、
白术各一钱,
甘草五分等六味药(加煨
生姜、
薄荷叶)组成。治疗血虚肝郁引起的胁肋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及骨蒸劳热,最为有效。
当归、白芍养血,
柴胡疏肝散郁,
白术、
甘草、
茯苓健脾渗湿,再加
生姜暖胃、
薄荷消风热,使肝血充足,肝气舒畅,脾胃功能恢复,症状自然消失。
妇女孩子因忧郁而致经血不调,其病最为多见,本方加丹皮、
栀子名加味逍遥散,或丹栀逍遥散,既能养血舒肝,益气健脾,又能和血清热,是调经的效方。
成药逍遥丸,即按逍遥散方药制成水丸,服法同逍遥丸。
6、
藿香正气散(《局方》)辟一切不正之气。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朴俱,夏曲
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本方由
藿香、
大腹皮、
紫苏、
茯苓、
白芷各三两,
陈皮、
白术、
厚朴、
半夏曲、
桔梗各二两,
甘草一两共十一味组成研末,每服五钱,加姜、枣煎。治疗外感风寒,内伤冷湿,寒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胀痛,恶心呕吐,肠呜泄泻,口淡,苔腻而白,以及山岚瘴气和不服水土等证。
藿香,芳香辟秽,理气和中,用为主药,所以作为方名。
紫苏、
白芷、
桔梗散寒邪利胸膈,腹皮、
厚朴消除中满,
陈皮、
半夏利气化痰,
茯苓、
白术、
甘草,和中健脾去湿,辅助中州正气。正气通畅无阻,诸邪自然解除。
成药
藿香正气丸,即本方制成水丸,每次服三钱,每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
7、六和汤(《局方》)调和六气。六和藿朴杏砂星,
半夏木瓜赤
茯苓,术参
扁豆同
甘草,姜枣煎之六气平,或益
香薷或苏叶,伤寒伤暑用须明。
本方由
藿香、
木瓜、赤苓、白
扁豆各三钱,
厚朴二钱,
杏仁、炙
甘草各一钱组成,捣粗末,每服三五钱,加
生姜三片,
大枣一枚,水煎服。治疗因饮食不调,内伤生冷,外感暑气,以致胸膈痞闷,头目昏痛,身体困倦,恶寒发热,口微渴,小便黄赤,或霍乱吐泻等证。
本方以六君子(参、术、茯、甘、陈、夏)补气为主,加
藿香、朴、杏、砂理气,
扁豆、
木瓜去暑渗湿,对于夏季暑热伤气各证,更为适宜,所以多应用于夏季,秋冬时,适应证较少。若夏季伤暑受寒,恶寒发热无汗,加
香薷(一钱),秋冬时见上述症状而无汗时,可加苏叶(一、二钱)。
8、 清脾饮(严用和)阳疟。清脾饮用青朴柴,苓夏甘
白术偕,更加
草果姜煎服,热多阳疟此主佳。
本方由
青皮、
厚朴、
柴胡、黄苓、
半夏、
甘草、
茯苓、
白术、
草果各等分,捣粗末,每服四钱,水一杯半,加
生姜五片煎。治疗一切热性疟疾,热多寒少,口苦咽干,小便赤涩,苔白腻,脉弦数。
本方由小
柴胡汤加减而成。小
柴胡汤原是和解少阳扶正祛邪的方剂,也能治疟疾。现在减去
人参、
大枣,是因内有痰湿,所以又加
青皮、
厚朴行气破结,燥湿除痰,
白术、
茯苓渗湿健脾,
草果不但能化湿痰,还是截疟的要药。这样对于脾虚而痰湿重的疟疾,更加适宜。
9、 痛泻要方(刘草窗)痛泻。痛泻要方
陈皮芍,
防风白术煎丸酌,补泻并用理肝脾,苦作食伤医便错。
本方由白芍四钱,
白术三钱,
陈皮二钱,
防风一钱,共四味药组成,或用水煎,或作丸剂,应视具体需要斟酌决定,治疗腹痛泄泻。
芍药泻肝,缓中止痛,
白术健脾,燥湿和中,
陈皮理气健脾,
防风升清舒脾,配合成为疏肝健脾,解痛止泻的方剂。
本方所治的腹痛泄泻,是因肝气犯脾而致,同时还有食欲不振,胃部微胀,泻出的大便中挟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很容易误诊为伤食。但伤食的痛泻,泻后痛胀都减,肝气犯脾的痛泻,泻后症状不减。如果分辨不清,可能发生误治。
增辑
1、何人饮(张景岳)虚疟。何人饮治久虚疟,参首归陈姜枣约,追疟青陈柴半归,首乌
甘草正未弱,若名休疟脾元虚,参术归乌
甘草酌,四兽果梅入六君,补中兼收须量度,更截实疟
木贼煎,青朴夏榔
苍术着。
本方用何首乌三钱至一两,
人参三、五钱或一两,
当归二、三钱,
陈皮二、三钱(大虚不用)组成,加煨
生姜三片(多寒者用三、五钱)同煎。治久疟不止,气血俱虚,在发作前二三小时服,有截疟的功效。
方中何首乌、
人参、
当归大补气血,扶正却邪,
陈皮理气休痰,姜枣调和营卫。
追疟饮用制首乌一两,
青皮、
陈皮、
柴胡、姜
半夏、
当归、炙草各三钱,水煎服。治久疟不止,气血不甚虚弱者。
首乌、
当归补血,炙草益气健脾,柴郁和少阳之邪,
青皮、
陈皮理气,
半夏化痰,是一个祛邪兼扶正的截疟方剂。
休疟饮用
人参、
白术、
当归、何首乌、炙草组成,水煎服。治疗疾汗散过多,脾脏虚弱,或年老体衰而疟不止。是一个补气血、扶脾气、止疟疾的方剂。
四兽饮用
草果、
乌梅、
人参、
白术、
茯苓、
陈皮、炙草、姜
半夏组成组成,加
生姜、
大枣同煎。治久疟不止因而脾虚致有积痰的证候。所以用六君子健脾化痰,益气助阳,再加
草果除脾中湿痰,
乌梅生津止汗,姜枣调和营卫。但本方有
乌梅的酸敛,是补中兼收之剂,用时须要酌量病情,不可大意。
以上四方都是治疗久疟,而兼顾正气的方剂。若体质强盛,而属多湿多痰的实疟,可用
木贼煎截疟。方由
木贼草、
青皮、
厚朴、姜
半夏、
槟榔、
苍术组成,在疟发前二三小时煎服,可使疟疾停止发作。因
木贼入肝胆两经,组散风湿郁火,而
半夏、
青皮、
槟榔、
厚朴都是燥湿理气,破坚结实痰的药品,
苍术不仅燥湿,还与
木贼草同样发汗解表,使疟邪从皮毛而出,所以截实疟有效。
2、 奔豚汤(张仲景)腹痛气上冲。奔汤治肾中邪,气上冲胸腹痛佳,芩芍芎归
甘草半,
生姜干葛李根加。
本方是用
葛根四钱,李根白皮五钱,
半夏、
生姜各三钱,
当归、芍药
川芎、
黄芩各三钱,
甘草二钱等九味药组成,水煎服。治奔豚气,其症状是阵发性,发作时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好象小猪在腹中奔冲一样,腹痛剧烈。发作时很严重,但发作过后,却和好人一般。这是由于心气受惊恐而虚肾中阴寒之气上冲而成。
芍药、
甘草为解腹中痛专药,
当归、
川芎善能养血强心,
半夏、
生姜专下逆气,制伏肾中邪气,使不得上犯,
黄芩清肺热,肺清则肾水亦净,为从上源根本解决之要法,
葛根善生津,合
当归、
川芎,更能补养心血,李根白(即李树根白皮,也可用
梓树根白皮)为治肾水犯心的奔豚专药。互相配合,能补心气,平冲逆。心气得补,肾水不再上冲,因而奔豚病症可以治愈。
本方为治奔豚病的专方,所以方名奔豚汤。
3、 达原饮(吴又可)瘟疫初起。达原
厚朴与
常山,
草果槟榔共涤痰,更用
黄芩知母入,菖蒲青草不容删。
本方由
常山、
槟榔、
知母各二钱,
草果、
厚朴、
甘草、菖蒲各一钱,
黄芩、
青皮各一钱五分等九味组成,清水煎服。治疗瘟疫初起,又能治疟疾(治疟要在发作前热服)。
膜原即上焦膈膜,通于少阳,故见症多与少阳相似。
常山、
草果、
槟榔、
厚朴都是涤荡痰涎的要药,无痰不成疟,故本方又善治疟疾,
黄芩、
知母清瘟疫之热,
青皮、菖蒲清上焦膜原气分,
甘草和解中焦气分,并能调和诸药。膜原气清,中气调和,痰涎涤静,瘟疫或疟疾之邪,自然消退。
但本方主药
草果、常、
厚朴、
槟榔都是芳香燥烈之品,对湿盛之证适宜,若湿微热盛的证候,则有劫津助热之弊,必须与清凉之药配合使用,方能有益无损。
按:达原饮又名达原散,是治瘟疫初起,邪在膜原的方剂,载在《瘟疫论》一书中,由
槟榔三钱,
厚朴、
知母、芍药、
黄芩各一钱,
草果、
甘草各五分,共七味药组成,水煎午后温服。如有胁痛耳聋,寒热往来,呕吐口苦,是邪热溢于少阳经,加
柴胡一钱。娟腰背项痛,是邪热溢于太阳经,加羌活一钱。如有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是邪热溢于阳明经,加
葛根一钱。今歌中多
常山、
青皮、菖蒲,少芍药,用量也不同,虽除痰的力量更强,但与原方有出入,所以之说明。
4、 蒿芩清胆汤(俞根初)清胆利湿,化痰和胃。俞氏蒿芩清胆汤,
陈皮半夏竹茹襄,赤苓
枳壳碧玉,湿热轻宣此法良。
本方由
青蒿、
黄芩、
陈皮各二钱,生
枳壳一钱半,制
半夏、赤苓、碧玉散(包)、
竹茹各三钱组成,水煎服。治疗寒热往来,寒轻热重,口苦心烦,胸脘痞闷,吐酸苦水,或呕吐黄涎而粘,甚至干呕呃,胸胁胀痛,舌红苔白腻而干,或间杂色,脉弦滑而数的证候。
上述证候是由少阳邪热兼有痰湿内阻所致。方中
青蒿苦寒芳芬,是清透肝胆邪热的要药,配合
黄芩、
竹茹,尤能清泄胆热,治疗热重寒轻的寒热往来。
半夏、
陈皮、
枳壳理气化痰,和胃除痞,同
黄芩、
竹茹配合,更能止呕除烦。赤苓、碧玉散利下便,清湿热,导邪下行。共同配合而成和解少阳、清利湿热的方剂,使中焦宣布畅,诸证自解。对于暑湿疟疾和黄疸而有上述症状的,也有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