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任脉不固 带脉失约为带下病总病机

妇女任脉不固,带脉失约为带下病总病机,证有虚实寒热。证之不同,病理产物有别。肾虚者封藏失职,带下为精津滑脱;脾虚者水谷精微不化,带下为湿浊下注;湿热者,带下为湿邪热化或湿热、湿毒之邪直伤。明辨主要病理产物,是治带的关键。肾虚精津滑脱者带下清稀,治肾为主,宜补、宜固、宜涩,以固摄精津,方如肾气丸、内补丸。湿浊下注者带下黏稠,多为脾虚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化而成湿,当以治脾为主,宜运、宜升、宜燥,以健脾
病理科 妇科 - 痛经

蔡小荪活用蒲黄辨治痛经

蔡小荪,中医妇科学家,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届上海市名中医,上海蔡氏女科第七代传人。蔡小荪临床善于治疗妇科疑难杂症,运用蒲黄治疗女性痛经,疗效显著。现分享其医案,以飨同道。蒲黄的临床应用蒲黄,味甘、性平,甘缓不峻,性平无寒热之偏,入肝、心包经,具有活血化瘀、收敛止血之功。《神农本草经》记载:“利小便、止血、消瘀血。”说明蒲黄既有止
病理科 妇科 - 痛经

痛经治则方药 血瘀肾虚型

患者,女,28岁,2001年11月20日初诊。诉痛经8年。患者1993年人流术后出现痛经,1998年药流后经血呈膜状,痛经加剧,月经周期6/15~45d,经量多,伴有大血块,色鲜红,经行第1~2天腹痛重,两侧小腹至腹股沟均痛,久站腰酸痛,末次月经11月19日。现月经第2天,腹痛,经量多,身疲惫无力,寐而多梦,纳可,二便调,苔白,脉细滑。诊断:(血瘀肾虚型)痛经。治则:活血、温经、补肾。方药:小茴香
病理科 妇科 - 痛经

燕京妇科学院派代表医家治疗痛经的临床用药规律研究

痛经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指育龄期女性在行经期或行经期前后,出现与月经来潮相关的、反复发作的规律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疼痛剧烈导致晕厥,中医称之为“经行腹痛”[1]。西医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类,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通常初潮即开始痛经,好发于青春期及未婚女性,多认为本病与经期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有关;继发性痛经是指
病理科 妇科 - 痛经

田芬兰认为痛经的根源在于瘀 治疗原发性痛经病案举隅

田芬兰运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经验田芬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3、5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确立了中医治疗心病“脾胃轴心,痰瘀互结,五脏相关”“宣痹通脉,活血化瘀”等学术思想和治疗原则,善于治疗内科各种疾病。痛经是女性在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的下腹部痉挛性疼痛,或痛引腰骶,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等症状,是随着月经
病理科 妇科 - 痛经

经行腹痛 痛经 老中医专家陈慧珍验案举隅

陈慧珍从肝肾论治原发性痛经经验原发性痛经是指月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是年轻女性的常见病证[1]。中医认为,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病机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与经期及经期前后特殊生理状态有关[2]。中医关于痛经的记载首见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其言:“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
病理科 妇科 - 痛经

柴胡桂枝汤加味治疗痛经

患者女,37岁,2017年8月30日初诊。主诉:痛经10余年。月经周期29~31天,经期7天。量时多时少,色暗红。经前2天开始出现下腹部胀痛,疼痛重时伴有汗出、恶心。经前乳房胀痛,现正值经期,经量多,色可。平素喜叹息,伴见面色黄,少腹凉,脱发,白带多色白。形体消瘦,纳少,舌边尖红质淡,舌苔白稍腻,脉弦细无力。妇科B超等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辨证为肝郁脾虚、气血阻滞,方选柴胡桂枝汤加味。处方:柴胡1
病理科 妇科 - 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