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收录
注册
登录
药方首页
药方列表
病理科:
全部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皮肤科
美容瘦身
滋养益寿
中药秘方
肿瘤科
口疮
厌食
佝偻病
遗尿
蛔虫
夜啼
盗汗
腹泻/呕吐
增高
小儿疾病
热门推荐
最新发布
治呕吐验方
生姜止呕方:生姜5片,醋250克,红糖50克,沸水冲泡10分钟,频频饮服。适用于寒邪呕吐者。 胃中素热方:山栀仁(炒黑)10克,陈皮10克,竹茹5克,水煎300毫升,入姜汁15毫升,温服。适用于胃中素热、恶心呕吐。 藿香安胃散:藿香10克,半夏5克,陈皮6克,厚朴10克,苍术10克,甘草5克,姜7片,枣两枚,水煎200毫升,温服。适用于呕吐不止者。 柿蒂芦根饮:柿蒂10克,芦根15克,旋覆花
病理科
儿科 - 腹泻/呕吐
治新生儿硬皮病(皮肤暗红 发冷)
【组成】韭菜60 克、米酒60 毫升。 【用法】韭菜切段炒熟加米酒拌匀,用纱布包好擦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天1 次,7 天为1 疗程,可连用数个疗程。 【主治】新生儿硬皮病,皮肤暗红,发冷。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厌食症原汤化原食 大黄黄连泻心汤
我最早治疗的厌食症是小儿挑食,中医叫做疳积。病儿四肢枯瘦、脖子上三根筋挑着个大脑袋,肚子隆起,青筋暴露。一般都偏食,有的还吃墙皮,唇红口臭,大便干结如兔子屎,拉出来敲得马桶当当响。不用问,这些现代社会的小难民都是由于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喂养不当造成的。绝大多数都是吃饱了撑的。本来拒食、挑食是出于人体自我保护的本能,可怜的是这些孩子还在被引诱、强迫进食,先伤胃,后伤心,搞得孩子成年以后一个个都留
病理科
儿科 - 厌食
汗证病机为阴阳失调 腠理不固 治疗要辨虚实
阳气蒸腾阴液,使阴液出于腠理而为汗。汗证是临床中的常见病证,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导致的汗液外泄失常。汗证主要分为自汗与盗汗,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后自止者,称为盗汗。中医学认为汗证是由于病后体虚、情志不调、饮食不节所致,多与心悸、失眠、眩晕、耳鸣等病证同时并见。现代医学在治疗汗证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此病具有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小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牛黄珍珠散
组成:牛黄1.3克,麝香1克,珍珠1.5克,黄连4.5克,硼砂4.5克,朱砂1.8克,元明粉4.5克,冰片4.5克。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散结止痛。 主治:口疮,口炎,急性咽炎等。 用法:上药混均,共研细末,贮瓶备用。用喷粉器将药末喷于患处或用探针蘸药末搽于患处。
病理科
儿科 - 口疮
恶心呕吐小偏方
南方夏季湿热,常使人食欲不振,全身乏力。在这样的天气下,一些脾胃稍弱的女性,经常会几天都不怎么想吃东西,吃下去常犯恶心,想吐。 专家指出,恶心呕吐在中医看来,是由于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和脾胃虚弱等原因,引起胃失和调、气逆而上所致。出现这种情况,饮食应选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面食、稀粥、蛋类、汤类等。推荐湿热犯胃恶心呕吐食疗方剂如下: 1、鲜芦根30克,广霍香10克,白糖适量
病理科
儿科 - 腹泻/呕吐
敷脐治疗小儿病三则
1.小儿感冒 葱白、苏叶、薄荷各适量,共捣烂如泥,敷于脐上,固定。具有发表散寒功效。2.小儿便秘大黄3 克,食盐4克,共捣细末,填于脐上,固定。具有润肠通便功效。3.小儿口疮(鹅口疮)黄连2克,吴茱萸1克,共捣细末,填于脐上,固定。具有清热化湿功效。 (马宝山辑)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疳证,小儿疳证,名医谭礼初治疗疳证验案
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其他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小儿慢性病,严重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病因为脾胃失调。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诸疳》曰:“疳皆脾胃病,亡津液所作也。”治疗上开扶脾养胃法先河。其后,李东垣倡健脾之法,药偏甘温而多刚燥;叶天士立养胃阴之法,药偏甘寒而柔润。笔者临床运用这些方法时发现,温燥之品徒增温燥,易助风热,柔润之流恰碍脾运,增加湿阻。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
病理科
儿科 - 厌食
盗汗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盗汗为临床常见病症,病因较多,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结核病、糖尿病、垂体功能亢进、更年期综合征等皆可引起盗汗的发生,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审因论治。中医常见盗汗有阴虚盗汗、血虚盗汗、气虚盗汗等。临床中,阴虚盗汗最为多见,此类患者常伴有两颧潮红、五心烦热、咽干口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细数等症,治疗选用滋阴降火的方药可以取得较好疗效,如知柏地黄丸、当归六黄汤等。此外,临床还有一类胆热脾寒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玉竹封髓丹
组成:玉竹9克,天冬9克,干地黄9克,黄柏(盐水炒)4.5克,砂仁3克,炙甘草3克,蜂蜜。 功效:益阴增液,补土伏火。 主治:口腔溃疡。 用法:水煎服。
病理科
儿科 - 口疮
小儿腹泻怎么办 中医疗法
小儿腹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及大便性状有改变(如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为特点的儿童常见病,尤其6个月至2岁婴幼儿的发病率较高,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小儿腹泻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虽然由于儿童营养情况及医疗条件的改善,由腹泻病引起的死亡率明显地下降,但其发病率仍高。小儿腹泻为儿科重点防治的四大病之一。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小儿
病理科
儿科 - 腹泻/呕吐
小儿流涎外治验方
取胆南星1克,吴茱萸3克。将以上两味药放微波炉里烘干,待冷,共研极细粉末,贮瓶备用。使用时,将药粉加少量面粉、少许米醋调成糊状,临睡前敷于小儿两足心(涌泉穴)处,外用纱布包扎,每次敷12小时,次日清晨弃去。连用3-4次可获良效。山东省平阴县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博恩献方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1..
«
3
4
5
6
»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