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啼方五

淡竹叶30克,北粳米50克,冰糖适量。将淡竹叶加水煎汤,去渣后人粳米,冰糖,煮粥。早晚各1次,稍温顿服。本方适用于心火炽盛之夜啼。
病理科 儿科 - 夜啼

夜啼方九

大茴香、小茴香、锦文大黄各10克,面粉60克。将药研成细末,加入面粉及水,做成3个小饼,外敷肚脐处,上加热水(以小儿能承受为度),每日早、午、晚各敷1次,3个饼交替使用,连用3天。本方适用于小儿夜啼。
病理科 儿科 - 夜啼

夜啼方八

葛根5克,蜂蜜适量。葛根研粉,开水冲泡,加入蜂蜜饮服。本方适用于小儿夜啼,有助于小儿安睡。
病理科 儿科 - 夜啼

夜啼方七

蝉蜕9克,鸡内金15克。将2味微火焙脆研成极细末,每次1克,日3次。本方适用于小儿夜惊啼哭。
病理科 儿科 - 夜啼

大黄治小儿夜啼 猪肚治小儿遗尿

大黄甘草散治小儿夜啼药物:大黄、甘草以4:1配制。用法:上药共研末,每天3次每次06克,用蜂蜜送服。疗效:次方治小儿夜啼属胃肠积滞者有效。猪肚治小儿遗尿鲜猪肚一只,益智仁九至十五克。先将猪肚切开洗净,再将益智仁放入小肚内,炖熟后将猪肚和益智仁连汤全部吃下,一日一次,连服三日即可见效。
病理科 儿科 - 夜啼

小儿夜啼治疗4方

【疾病】小儿夜啼【简介】白天如常,入夜则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故日夜啼。【治法】1  [药物组成] 牵牛子7粒。  [适应证] 小儿夜啼。  [ 用法 ] 将牵牛子捣碎,用温水调成糊状,临睡前外敷于肚脐上,用纱布固定,大多当晚即能止哭。2  [药物组成] 党参3-6克,茯苓4克,陈皮3克,白芍6克,蝉蜕4克,钩藤4-6克,菊花3-6克,木香3克,甘草3克。  [适应证] 小儿夜啼
病理科 儿科 - 夜啼

治小儿低热 夜啼 遗尿症

治小儿低热方处方:银柴胡、青蒿、桑叶、丹皮、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3岁以下者,甘草1克,粳米15克,其余诸药为5克;3岁以上者,甘草2克,粳米30克,其余诸药均为10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功效:清肝凉血,滋阴退热。主治:小儿低热。疗效:治疗11例,全部治愈,其中服1剂而愈者9例,服2剂而愈者2例。点评:方中银柴胡、青蒿速达肝经血热外出;粉丹皮、地骨皮清肝凉血;桑叶、桑皮肃肺清金制肝;甘
病理科 儿科 - 夜啼

蝉蜕甘草巧治小儿夜啼

我曾用“土方法”治好两个孩子的夜啼症。那是十年前的一天晚上,1岁的儿子哭个不停,一夜不安。第2天,我决定用我的方子治治儿子的夜啼,碰巧同事不满1岁的女儿也夜啼。于是我买来炙甘草20克,分作2包;蝉蜕14个(去头和爪),也分作2份。每个孩子1份,水煎服用。这两个孩子吃了4服药,就不再夜啼。小儿在夜间常常啼哭不止或时哭时止,多发生于新生儿及婴儿。中医称之为“夜啼症”,发病原因多与小儿脾脏虚寒、心(肝)
病理科 儿科 - 夜啼

小儿“夜啼”外治有招

小儿夜啼,多见于3个月内的幼小婴儿。突出表现为白天如常,人夜则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故民间俗呼之为“夜啼郎”。中医认为,小儿夜啼有习惯性和病态反应的不同,病态反应多因脾寒、心热、惊恐所致。至于婴儿夜间饥饿或尿布潮湿而夜啼,以及伤乳、发热或因其他疾病而引起啼哭者,则另当别论。婴幼儿夜啼的内服药物治疗多有不便,结合中医辨证分型,正确选用外治法更为便捷、安全、有效。一、脾脏虚寒:啼哭时
病理科 儿科 - 夜啼

治小儿夜啼方

葛根粉8克,用开水冲成糊,再加入蜂蜜少许,于小儿睡前趁热服用。连服7 天为1疗程。适用于小儿夜啼。谢小州
病理科 儿科 - 夜啼

小儿夜啼外治法 效果好

小儿夜啼,多见于3个月内的幼小婴儿。中医认为,小儿夜啼系心经积热,脾脏虚寒或惊恐所致。笔者多年来用外治法治疗效果满意,供患者参考。  敷涌泉法:吴茱萸、栀子各10克,共研细末,鸡蛋一个,取其蛋清,将药末调制成两个药饼,于晚间睡前敷双足涌泉穴,以胶布固定,次晨取下。此法适用于有心经积热引起的小儿夜啼。  贴脐法:丁香、肉桂、吴茱萸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晚临睡前取少许,用温水调成糊状,敷满脐眼,以胶布覆
病理科 儿科 - 夜啼

小儿夜啼治疗经验和方法

编者按: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王应麟,擅治小儿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尤对小儿肝炎、小儿多动症、小儿癫痫、小儿皮肤病的治疗拥有独特的治疗经验和方法。本版今起将分4部分介绍其临证经验。  小儿夜啼多为日间精神如常,入夜则惊哭啼闹不安,食欲欠佳,大便偏干。素有脾寒、心热、惊骇等致病之说,治疗有别。  笔者在诊疗时,不论其为寒、为热、为惊、为滞,概从肝、胃、肠人手用药治疗,总可见
病理科 儿科 - 夜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