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汗证 中医治则治法 止汗固本 标本同治

张骠治疗小儿汗证经验小儿汗证指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安静状态下,全身或某些部位较正常儿童汗出过多的病证[1]。小儿汗证多见于2~6岁儿童,一般分为自汗和盗汗两大类,由于小儿自汗与盗汗常并见,故统称为汗证。自汗,即不分寤寐而汗出过多,《景岳全书·汗证》云:“自汗者,濈濈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盗汗,即寐则汗出、醒则汗止,《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云:“盗汗者,眠睡而汗自出也。”张骠,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桂枝加附子汤治疗漏汗证案

方某,女,84岁。因自觉身体发热,汗出如洗、恶风2周,于2018年7月10日来诊。要求开“中药感冒药”予以治疗。患者诉1月前因吹风扇后出现恶寒、发热、头痛、汗出等症状,在我院全科门诊予以“感冒疏风胶囊”“复方氨酚烷胺胶囊”治疗后,头痛明显好转,但汗出异常,晨起后稍活动即汗湿衣衫,又自行服用“感冒疏风胶囊”,症状未见好转。刻下:动则汗出、恶风、气短乏力、膝关节屈伸不利、小便量少,白天2次,舌淡,苔薄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半身不出汗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赵某,女,36岁。主因半身汗出,半身不出汗10年,于2019年6月21日首诊。患者10年前产后,时值炎热之夏天,因当窗而卧,右半身着风受凉,致10年来左半身汗出,右半身畏风怕凉,再热的天也从不出汗。患者冬春畏寒,总觉脚心凉,易感冒。伴疲乏无力,吃饭中间竟需要休息一会才可继续吃完,纳食尚好。月经提前3~4天,量中,无痛经。查见脉沉弱,右侧更甚。舌质较淡。就诊时正值夏天,左半身皮肤潮润,右半身无汗,且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盗汗的论治 成肇仁验案

盗汗,《医碥》谓:“寤时无汗,寐时汗即出,如盗乘人睡熟而出也”,故亦有寝汗之名。若盗汗严重者,醒后床褥浸湿若人形,又唤“脱影”。究其所因,从阴阳剖析,陈修园谓盗汗,伤寒门中属少阳证,杂病中有阴虚,有阳虚。亦有阴阳两虚者,不行尽谓“阴虚”。从真假剖析,有虚有实,更有真假搀杂。盗汗的论治,《金匮要略》虚劳篇有“男人平人,脉衰弱微细者,善盗汗”之论,此属气血虚衰,表气不固。清代医家张璐补出当归补血汤加炒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汗证,自汗阳虚,盗汗阴虚,中医药方

汗证是指因为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反常的病证。其间,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不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认识。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所谓血汗同源。故患血液耗伤的患者,不可再发其汗。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凹凸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自幼患汗闭证,烦热不汗出,中药治方

李某,女,17岁,湖南株洲人,因烦热,不汗出16年入院。首诊:2013.05.24患者自幼患汗闭证,暑天烦热难忍,皮肤灼热、干燥、粗糙,低热,口干,肢体麻木,甚则疼痛,食纳可,小便不黄,大便一日一行,质软。在西医院诊断为鱼鳞病,经中西治疗无效,长期使用润肤膏外涂。体查:颜面潮红,全身皮肤干燥、粗糙,双下肢可见密集红色皮疹,摸之碍手,皮温高。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证属肺热亢盛,腠理闭塞。桑白皮1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正虚无邪盗汗 方中煅牡蛎敛阴潜阳

盗汗是指晚上入眠后出汗反常,醒来后汗出即止。可取煅牡蛎30g,黄芪、麻黄根各20g。煅牡蛎先煎20分钟,然后放入黄芪、麻黄根同煎,滤取药液,分3次服用,每日1剂,连服3~5剂。煅牡蛎、黄芪和麻黄根有养阴敛汗的成效。方中煅牡蛎敛阴潜阳、固涩止汗;黄芪益气固表止汗;麻黄根收涩止汗。三药合用,能起到固表敛汗的效果,故医治自汗、盗汗有用。本方适用于正虚无邪盗汗,若外邪未去,则不宜过早运用,阴虚火旺致使盗汗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盗汗,心阴亏虚,柏子仁丸与炙甘草汤加减

黄某,男,49岁,衡东县人。患者自述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盗汗,一直未予系统治疗,现症见:盗汗,时轻时重夜寐多梦,心悸怔忡,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脉来弱小无力,偶有间歇。中医诊断:盗汗中医辨证:心阴亏虚西医诊断:盗汗查因治疗:滋阴养心处方:柏子仁丸与炙甘草汤加减人参10克、地黄15克、麦冬15克、麻仁10克、柏子仁10克、五味子8克、白术10克、牡蛎15克、灸甘草15克、阿胶15克、桂枝10克、大枣5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自汗盗汗 潜阳敛汗方解

成肇仁,男,1944年生。主任医师,湖北省名中医,师从全国闻名伤寒学家李培生教授,曾任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湖北中医药大学经方研究所所长。从事中医教育、科研、临床近50年,掌管和参加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主编或参编教材和专著25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宣布学术论文多篇。临床上喜用经方并结合时方治疗各科疑难杂症,特别对呼吸体系、消化体系、心脑血管体系等疾病颇有诊疗心得,临证多获得满足效果。组成:黄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盗汗 中药用自拟方定志止汗饮加减

女性更年期:是指卵巢功能从旺盛状态逐渐衰退到完全消失的一个过渡时期,包括绝经和绝经前后的一段时间。更年期综合症是由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女性更年期一般在45—55岁,其中15-25%的妇女无明显异常感觉,75-85%的妇女可出现或轻或重或多或少的临床症状,但只有15%的人因症状严重需要治疗。各人就诊的症状不一,但涉及到身体各个系统,故称为更年期综合症。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生殖系统功能失调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中医对小儿多汗进行辨证论治

出汗是人体调节体温的一种方式和生理现象,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过泄则耗,伤人之正气,导致体质虚弱,疾病缠身。中医对小儿多汗进行辨证论治,临床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气阴亏虚 以盗汗为主或有自汗、身体消瘦、心烦少寐、寐后多汗等症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舌质淡、苔少、脉细数等症。治则:益气养阴、止汗。方用党参、麦冬、五味子各6克,酸枣仁4克,茯苓、黄芪各5克。水煎,分3次服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李士懋将汗法分为广义发汗法与狭义发汗法

•李士懋认为发汗法可广泛用之于临床各科疾病,不仅局限于解表,在以“平脉辨证”为主的辨证理论指导下将发汗法应用到里证、虚实夹杂证、阳虚寒凝证。•李士懋将汗法分为广义发汗法与狭义发汗法。广义发汗法是指用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使阴阳调和,可使正汗出者;狭义汗法,是指服发汗剂或应用针熨灸熏治法,必令其正汗出的一种方法。李士懋教授为第二届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药审委员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