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证”病名考简

汗证, 指汗出异常的证候。 一般分自汗、 盗汗两 类。 其中, 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如劳累、 炎热、 衣着过暖、 服用发汗药等, 而白昼时时汗出, 动辄益 甚者, 称为自汗; 寐中汗出, 醒来自止者, 称为盗汗, 亦称寝汗 [1-3] 。 但由于病情的不同, 汗证亦有阴汗、 阳 汗之分; 从汗出部位的不同, 汗证有头汗、 额汗、 腋 汗、 胸汗、 背汗、 手足汗、 偏沮……的区分; 由于出汗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更年期潮热出汗 当归养血增液方治之

中医治疗更年期潮热汗出验案□ 胡佑志 四川省彭州市通济镇姚家村卫生所曾某,女,51岁。自述末次月经6月中旬,量少,阵发身热,继而出汗,饮食饮水时明显,且汗出后怕冷,尤其下肢寒甚,乏力,夜寐不宁,容易醒,舌苔薄黄,边尖苔少,舌质绛红,脉沉细数。辨证:阴虚内热,心肾不交,属更年期潮热汗出伴畏寒怕冷。治宜:滋阴清热、止汗,交通心肾为主。处方:当归,生地、熟地、黄芩、黄连、黄柏、仙灵牌、巴戟天各8克,黄芪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五苓散治盗汗临证思考

□ 夏津滨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熊某,男,46岁。因盗汗4天,2017年12月30日初诊。患者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盗汗,现可见盗汗,易疲劳,口中和,喜热食。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中医辨证为营卫失和,气化不利证,方选桂枝汤合五苓散,具体处方如下:桂枝12克,赤芍12克,生白术15克,茯苓15克,泽泻9克,猪苓9克,煅龙骨30克,煅牡蛎30克,炙甘草3克。7服,颗粒剂,水冲服,日1剂,早晚分服。二诊:患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汗出异常的验案 脾胃论治的经验

王彦刚从脾胃论治汗证的经验浅析汗是阳气蒸化津液经玄府达于体表而成, 正如 《素问·阴阳别论》所云: “阳加于阴为之汗” 。 若当 人体阴阳失调, 营卫不和, 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 外泄时则属病理现象, 即为汗证。 临床上汗证多见自 汗、 盗汗、 头汗、 半身汗、 手足心汗等全身或局部汗 出, 笔者在临证过程中, 发现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常 伴有汗出异常的表现, 如: 但头汗出、 手足心汗、 自 汗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治疗潮热自汗

审平汤治疗潮热自汗  王某,女,69岁,江阴人。2017年10月24日初诊,患者诉不定时潮热,出汗半年余。现患者面部潮红,口干,出汗,情绪紧张时症状明显加重,舌苔白腻,舌质暗,脉偏细数,纳可,眠尚可,大便干,小便尚可。  处方:天门冬15克,木蝴蝶10克,麦门冬20克,炙远志15克(先煎),山萸肉10克,生白术15克,生甘草克,炒白芍10克,车前子15克(包),丹参10克、炒酸枣仁20克(先煎)。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胸汗的临床辨证 胸汗的病案举隅

国医大师李士懋平脉辨证治疗胸汗经验国医大师李士懋先生在从医近60年中, 坚持平 脉辨证思辨体系 [1] , 擅长治疗急危重症、 流行疫病、 心脑血管疾病, 对内科杂病、 疑难病症, 疗效卓著。 先生著有 《汗法临证发微》 , 对汗证的认识深刻、 独 到。 其突出贡献在于确立了汗法的概念、 汗的正汗 和邪汗的分类、 发汗法的分类、 汗的本质、 汗出的机 制、 纹理网络概念、 服药辅汗三法、 测汗法、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一条专治盗汗症的偏方

我经常晚上睡觉都会出汗,一出汗就醒过来,醒后不久汗就会干,一直持续了很多年。虽然不是每晚都出汗,但是出现的次数比较频繁,所以经常睡不好。后来,邻居介绍了一条专治盗汗症的偏方给我,服用一段时间后,夜间出汗的问题大为改善,现推荐大家。偏方如下:当归、黄芪、黄芩、黄柏、生地黄、熟地黄各10克,黄连4克。水煎服,每日1剂。(重庆 马先生)专家点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主管中药师黄楚燕表示,中医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出汗多 吃毛豆

毛豆就是新鲜连荚的黄豆,由于外表荚上有细毛,故人们称之为“毛豆”。因毛豆身上披着一层毛茸茸的“盔甲”,可以防病虫害,所以种植毛豆过程中很少需要农药。毛豆味甘,性平,有健脾益气、宽中消胀、润肺利水的功效,对小儿疳积、消瘦及面色萎黄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毛豆中的铁元素易于吸收,可以作为儿童补充铁元素的食物之一,对于轻度贫血的患者有帮助。毛豆中的卵磷脂是儿童大脑发育的营养之一,常食有益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全身性局部异常汗出 针灸疗法

出汗既是一种生理表现有时又是病理表现,病理汗出即异常汗出。异常汗出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并发症状出现于其他疾病的发病过程中;既可以是全身性的异常汗出,也可表现为某一部位局部的异常汗出。  全身性异常汗出  全身性异常汗出可分为自汗、盗汗。  自汗:中医学认为自汗是由于营卫不和、脾肺气虚、胃热炽盛等致卫气不固,津液外泄而出现的现象。临床常见症状为时时汗出,动则益甚,常伴面色白,肢体欠温,气短乏力,恶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中医看待小儿多汗 如何调理

在门诊,经常遇到家长们说小朋友汗比较多,特别是活动后或者睡眠时;很多家长疑惑这个多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今天我们来说说多汗这些事。从西医生理来讲,小儿时期由于代谢旺盛,皮肤含水量大,微血管分布较多,且小儿多活泼好动,故出汗一般比成人多。由于环境温度过高,衣被过厚,剧烈运动等原因,导致多汗是机体调节体温所必须的过程,这种称生理性多汗,属正常现象。如夏季气候炎热而致小儿多汗;婴幼儿刚入睡时,头颈部出汗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汗病多和气虚阴虚有关 汗症病人的饮食调理

冬去春来,气温明明不是很高,有的人没运动却汗出不止,动则加重,有的人睡一觉满身是汗,醒后自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科主任陈瑞芳表示,健康人在运动或遇高温时,人体为适应外界环境会以多排汗来调节体温,这时的汗多是正常的生理作用。但在正常人不流汗的气候环境下出现大量排汗,则为病理性出汗。汗病多和气虚阴虚有关中医认为,以全身或局部非正常出汗为主症的汗病是一种病态,多因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汗证是临床常见病证 辨汗诊病汗与五脏的关系

“汗”是人体五液之一,汗证是临床常见病证。《黄帝内经》有关汗的论述颇多,本文系统梳理《黄帝内经》有关汗的相关经文,包括汗的概念、汗出机制、汗与五脏的生理病理关系、汗证、汗的诊断价值以及发汗法的临床应用,并结合致病因素将汗出异常予以五脏分证。有助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完善,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汗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表现,汗证亦是临床常见病证。汗出异常在多种临床疾病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价值。《黄帝内经》有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