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复汤治疗汗证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体会

汗是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表现之一,汗证亦是临床常见病证。来复汤出自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对大病后不能自复者疗效卓著。笔者采用来复汤治疗外感后虚汗淋漓,甚至汗出欲脱之证,取得较好的疗效,故从元气和肝的关系,探讨来复汤的制方之道。1 肝与元气之生理1.1 肝应春性升发,助元气之布散从四季而论,肝应春,又称厥阴之脉,所谓“两阴交尽,一阳初生”,经一冬之潜藏、收纳,蓄势而待发,于冬至之日,一阳初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营卫失和之偏汗 阴虚阳亢之自汗 阴虚火旺之盗汗 心阴气虚之自汗

营卫失和之偏汗左某,男,58岁,农民,1979年8月6日初诊。患者左半身汗多、发热,右半身无汗、发凉2月余,曾在某医院诊断为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用西药谷维素及维生素制剂未效。症见:左半身出汗偏多,润湿不已,甚则淋漓,右半身不出汗,发凉并感畏寒,面色萎黄,精神萎靡,肢体乏力,懒于行走,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浮弱。辨证为阴阳失调,营卫失和。试以桂枝汤调阴阳、和营卫为治。方用:桂枝10g,白芍15g,甘草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中医如何认识汗 你的“汗情”有异常吗

高温酷暑,出汗在所难免,适量出汗有助于身体健康,大量出汗则有可能导致体虚。今天我们就谈谈出汗与我们身体之间的关系。中医如何认识汗汗液,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后,从玄府(汗孔)排出之液体。所以《素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温病条辨》也说:“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汗液的排泄,还有赖于卫气对腠理的开阖作用:腠理开,则汗液排泄;腠理闭,则无汗。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分辨生理性出汗和病理性出汗

门诊上,妈妈说:“医生,我家孩子怎么每天晚上都出好多汗啊?”爸爸说:“天这么热,还让孩子盖那么多,不出汗才怪呢!”出汗仅仅是因为盖得多或穿得厚吗?夏季天气炎热,临床上遇到的出汗问题也明显增多,很多家长对如何分辨生理性出汗和病理性出汗缺乏经验,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这件事。生理性汗出《素问·经脉别论》:“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黄汗治则方药

芒果甘酸性温,中医谓之“发物”,多食易引起皮肤瘙痒,皮疹及胃肠不适等湿热症状,但出现黄汗较为少见。本文报告1例,介绍如下。陈某,女,10岁,于1997年5月20日初诊。患者近1个月来大量嗜食芒果,出现汗出色黄来诊。症见汗出色黄染衣,伴手掌及前额皮肤黄染,巩膜无黄染,口干,口苦,纳呆,欲呕,脘腹胀满,小便黄赤短小,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直接胆红素均在正常范围。辨证:脏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出汗虚 山萸肉每天当茶饮 盗汗仙鹤草配大枣

当人出汗虚很多的时候,山萸肉(药店有卖的)泡水喝,每次12克左右(一天的量),每天喝当茶饮,不出汗了就停止。注意山萸肉也有假的。 上一次,我到同一家药店,买山萸肉200多克。回家泡水喝,发现泡出来的颜色红,尝了一口,甜甜的。心想,坏了!买到假的了!真正的山萸肉,泡出来颜色不红,也不甜。而且很酸。单从外表来看,很难分辨真假。后来我再买山萸肉时,一定要尝一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称“盗汗之圣药”

当归六黄汤(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各等分,黄芪加倍)专为阴虚火炎者立法。李东垣在《兰室秘藏》中称其为“盗汗之圣药”。方中当归辛甘温润,为阴中之阳,入心生血之上品,能补心之体,以汗为心之液故;生地黄味甘性寒,沉重多汁,可滋阴壮水,能制三焦火迫;熟地黄甘而微温,沉阴重浊,乃天一所生之源,能益肾水而治精血,充五脏之真阴。盗汗多属火旺迫阴,水不济火之象,黄芩秉天秋凉之金气,中枯而飘,味苦气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开腠发汗 方药:麻黄汤

郭某某,女,24岁。病史:近三年来,常间歇性低热。1976年3月,感冒发烧,曾服用感冒冲剂、四环素等药。其后经常自觉畏寒发热,常患扁桃体炎和关节痛。腋温一般在37.4℃~38℃,偶尔在38℃以上。曾查血沉25mm/h,其他如白细胞和基础代谢均正常。注射卡那霉素后,热暂退,但始终呈间歇性发作。自1978年初以后,每日皆发热2次,体温在37.5℃上下。虽经治疗,未愈。1979年3月来诊,按太阳伤寒证发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严苍山辨治汗证验案三则

典型案例一刘某,男,29岁。初诊:据述初则自汗如沫,年余不止,其他一切如常,唯脉象大而应指有力,苔薄白干。此属气阴两虚。因内火妄动则亢阳逼津液而外泄,也与阳虚自汗者有别,故仿六黄汤法加减治之,以观其效。方药:黄芪皮9g,大生熟地各12g,知柏各6g(盐水炒),川连1.8g(盐水炒),五味子2.4g,当归身9g,生甘草3g,豆衣9g,浮小麦9g,煅龙牡各12g,移山人参4.5g。二诊:脉象较和,汗出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出冷汗饮用食疗方

入冬气温下降,多数人肌肤腠理逐渐密闭,很少出汗。然而,有的人很容易出一身“冷汗”,不但动则汗出,还伴有手足不温、怕风畏冷、精神不振、气短懒言、脸色苍白、容易疲劳和感冒等症状。推荐这类患者饮用北芪山斑鱼汤,有益气固表、提气敛汗的功效。取北芪30克、党参30克、白术15克、淮山药30克、糯稻根30克、山斑鱼1条、生姜1块、蜜枣1个。上述药材洗一下,浸泡15分钟左右;山斑鱼宰杀后清水冲净,抹干表面水分备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汗证病机为阴阳失调 腠理不固 治疗要辨虚实

阳气蒸腾阴液,使阴液出于腠理而为汗。汗证是临床中的常见病证,是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导致的汗液外泄失常。汗证主要分为自汗与盗汗,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后自止者,称为盗汗。中医学认为汗证是由于病后体虚、情志不调、饮食不节所致,多与心悸、失眠、眩晕、耳鸣等病证同时并见。现代医学在治疗汗证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此病具有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小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盗汗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盗汗为临床常见病症,病因较多,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结核病、糖尿病、垂体功能亢进、更年期综合征等皆可引起盗汗的发生,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审因论治。中医常见盗汗有阴虚盗汗、血虚盗汗、气虚盗汗等。临床中,阴虚盗汗最为多见,此类患者常伴有两颧潮红、五心烦热、咽干口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细数等症,治疗选用滋阴降火的方药可以取得较好疗效,如知柏地黄丸、当归六黄汤等。此外,临床还有一类胆热脾寒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