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治疗小儿病

宋人王硕所撰《易简方》,在柴胡汤(即小柴胡汤)的一大段主治中有一句:“小儿温热,悉能治疗。”如此不起眼的一句话,被日本经方家汤本求真在编著《皇汉医学》时所引用,并加一按语:“小儿诸病,多以小柴胡汤为主治,宜注意之。”  细思,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患病后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治疗外感病之单纯汗、下,治疗内伤病之单纯补、泻,皆易引起病证向相反的另一极端变化。如在和解中汗、下,如在和解中补、泻,似更符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驱蚊方法 宝宝驱蚊澡

盛夏天气高温潮湿,蚊虫繁殖的速度惊人。宝宝皮肤娇嫩,新陈代谢快,体温高,易出汗,往往成为蚊虫“追杀”的重点对象。草丛树下或傍晚纳凉时,宝宝常被咬出一个个包,又红又痒,让妈妈们心疼不已。有什么方法可在宝宝身边画一道“护身符”,让宝宝在室内室外,蚊子都不敢靠近?  广东省佛山市中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罗文峰给妈妈们支招,取一些常用的清热、芳香化湿中药,给宝宝洗个驱蚊澡,浴后让中药的味道留在宝宝的皮肤上,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中医论治小儿风疹

风疹以5岁以下小儿为多见。其症以发热、咳嗽、全身出现细沙样皮疹,伴耳后枕部瘰疬为特征,常在冬春季节流行。  病因病机  由风热时邪引起,邪气由口鼻而入,郁于肺卫,蕴于皮腠,正邪相争,郁而发热;邪气入肺则咳,传脾则腹痛而泻泄;邪气与气血搏结,热毒炽盛,则发热而渴,疹色鲜红,若正气抗邪外达,疹毒外透,随之邪毒亦解,热退疹消而安。  证候特点  初起发热、流涕、咳嗽,或牙痛,偶尔咽喉疼痛、腹痛、呕吐、泻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手足口病的中药防治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共同被认为是本病流行的主要病原。本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等临床表现为主,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本病属中医“湿温”、“时疫”等范畴,病因为湿热疫毒。多因内蕴湿热,外受时邪,留于肺、脾、心三经而成。外邪自口鼻而入.侵袭肺、脾二经,肺主皮毛.故初期多见肺卫症状。如发热、流涕、咳嗽;脾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知了治疗小儿疾病的验方

知了也叫“蝉”、“知了猴”、“爬树猴”等,可食用亦可药用。蝉作为中药,其皮曰蝉蜕(幼蝉的壳),是一味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不可多得的良药。蝉蜕味咸、甘,性寒,无毒,入肺、肝经,有宣散风热、透疹利咽、退翳明目、祛风止痉等功效,据《中国药材学》记载,蝉蜕还有益精壮阳、止渴生津、保肺益肾、抗菌降压、治秃抑癌等作用。现介绍几则治疗小儿疾病的验方,疗效颇佳,供患者参考。小儿声哑蝉蜕、胖大海各10克,冰糖少许,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出汗多 推拿病案

王某,男,3岁。  就诊日期:2011年7月8日。  出汗多,动则甚,易感,易积滞,舌质稍青苔薄白,脉细滑,盗汗,一年四季均出汗不止,属营卫不和,脾胃气虚,应和营卫,补土生金。  治疗方法  推五指经,运八卦,推三关,泻六腑,捏脊通经。  治疗过程  1.推摩十指指腹各200次,以食指、中指为重点。  2.运八卦,左右手各100遍。  3.推上三关25遍,泻下六腑25遍。  4.捏脊通经7遍,背部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手足口病中药防治有好效

5-7月是儿童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中医认为,手足口病属“温病”范畴,用中药防治有较好成效。可用蒲公英、板蓝根各20克,加水500毫升,煎至100毫升左右,分次饮服。或取白菊花、金银花、生甘草等开水冲泡,加适量冰糖或蜂蜜,代茶饮。此外,令孩子佩戴中药香包(内含藿香、艾灸、肉桂、山柰等粉末)、用艾条熏蒸房间,都有一定预防作用。治疗上应以清热、解毒、祛湿为主。可用白茅根、马蹄各100克,胡萝卜2个,甘蔗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偏方

小儿脐中出水1.龙骨醋泡一昼夜,焙干研末,敷脐上,纱布覆盖。每日换1 次。2.赤石脂研末.敷脐上.纱布覆盖。每日更换 1次。3.若小儿脐流粘水.可用柿蒂焙干.研细粉外敷.小儿咳嗽白蜂蜜1汤匙.加香油数滴.开水冲.温服。数次可愈.适用于3 岁以下小儿。小儿赤白痢绿豆3粒.白胡椒3 粒.大枣1枚去核.共捣烂敷脐上.胶布贴封.次日再换. (张文斌辑)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捏脊通经 小儿推拿病案

冯某,男,9个月。  就诊时间:2011年10月25日。  外感发烧,体温39.4℃,大便稀水样,每日4~5次,发烧时手凉,流清涕,脉细滑数,舌质淡,苔中间厚。证属外感寒邪、内有积滞,治宜解表散寒、消积化滞。  治疗手法  推五指经,平调水土,运八卦,推三关,捏脊通经。  治疗过程  1.推五指经,每指推运了300次左右。  2.然后运双手八卦,手心渐渐汗出。  3.推上三关左右各50遍。  4.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推拿法治疗小儿常见病

小儿疾病特点  小儿脏腑娇嫩,为稚阴稚阳之体,容易感受外邪,出现无汗、发热、咳嗽、流涕、鼻塞等;饮食不知饥饱,容易饮食积滞,出现拒食、腹胀、腹泻、尿少等。  小儿不会言说自己的痛苦,全靠父母观察和医生分析判断,所以儿科又称哑科;小儿不通道理,行为全凭天性,小儿不愿吃药,所以需要强制施行灌药或打针输液,药物治疗比较困难。  鉴于以上特点,老师李少波教授在非药物疗法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尤其擅长用推拿法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补肾摄涎 治小儿流口水

处方:土炒白术12克,益智仁8 克。用法:上方研成细粉,平分成12 包,每次1包,每日2次,温开水调 服,1周内服完。功效:健脾燥湿,补肾摄涎。主治:小儿流口水,中医辨证为 脾胃虚弱型,症见口水清澈,小便清 长,大便不实,舌淡苔白,脉沉弱, 指纹淡红。 陈 嵩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消化不良的调理

1.将奶糕炒至淡黄色.炒后淀粉变为糊精.可吸收水分.食后有止泻及消化作用。2.取熟透苹果500克~750 克,洗净,搓成泥.放入淡茶水中食用.适用于1岁以上的痢疾患儿.亦可用于腹泻患儿。 3.取红茶少许用开水冲泡.每日饮饮4次.对患急性胃肠炎的小儿有良效。4.将大米洗净.晾至半干.炒成焦黄色,100毫升水中加炒焦米 10克。用文火煮1小时.过筛去渣.再加0.4%的食盐煮沸食之即可。此方易于消化,并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