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标签
搜索
注册
登录
分类
发现
课程
药方
药材
收录
注册
登录
药方首页
药方列表
病理科:
全部
内科
外科
妇科
男科
儿科
皮肤科
美容瘦身
滋养益寿
中药秘方
肿瘤科
口疮
厌食
佝偻病
遗尿
蛔虫
夜啼
盗汗
腹泻/呕吐
增高
小儿疾病
热门推荐
最新发布
小儿屏气发作综合征 治宜活血行气安神
小儿屏气发作综合征,又称幼婴吞气症,多发生于出生后20天至一周岁左右的乳幼儿,是由啼哭、吃奶、咳嗽、惊恐等原因所引起的短暂性晕厥和伴发面唇肢端青紫或手足搐颤等症。患儿在吮乳中,出现突然中断吮乳,躁动不安,以后可发展成为阵发性两手握拳,两臂屈曲(或伸直),两腿伸直,角弓反张,全身用力,面红耳赤,或躁动不安,哭闹不停,或出现短暂的晕厥,或在睡中突然尖叫,头向后仰,转辗不安,面色苍白或青紫,满额大汗,手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发热 中药扶阳振颓
小儿为纯阳之体,似乎难以出现三阴证候。但不少小儿发热时,或因素体虚弱,或因治疗不当,伤及正气,导致出现邪热陷入三阴见症,亦不少见。此时,切记不可一见发热即清热,加重病情,而应以麻附辛、真武汤、四逆汤之类附子剂扶阳振颓。 太阳、少阴、太阴合病,初起时虽见发热咳嗽,风团鲜红而痒等热象,然患者疲倦甚,脉沉无力,少阴阳衰之象已显,故急当温阳解表,而非见热清热。 三阳、三阴合病、并病发热 “少阴之为病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生莱菔子治小儿积滞
方药:生莱菔子5克。将莱菔子放入杯子,倒入开水30毫升,将杯子盖拧紧,焖1小时,过滤。加适量冰糖,以甜为度。口服,一日3次,1次10毫升,。 适应症:不思乳食,食而不化,嗳腐酸溲或呕吐食物、乳片,脘腹胀满,大便酸臭,哭闹不宁,夜眠不安,舌质淡红,苔白腻,脉象弦、滑,指纹滞紫。脾虚者勿用。 方解:莱菔子又名萝卜子,笔者得知这个方后,治疗小儿乳食内积证,屡治屡验,通常服2~4天痊愈。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调补气血和营止血治幼儿阴道出血
2005年秋风时节,有5岁女孩来诊。其母诉:素日体虚,经常感冒。一日,突见患儿阴道出血,色红量不多,约30~40毫升。此后每月出血一次,似有周期。母疑其病重,急来求诊。 观患儿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六脉细弱,苔薄白舌体略胖大。家父诊断为气血双亏,治以调补气血,和营止血。 组方:当归9克,川芎3克,炒白芍9克,生地12克,党参9克,焦白术9克,茯苓6克,芥穗炭3克,藕节炭3克。3剂,水煎服,每日1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预防儿童夏季多发病
转眼间已进入草木繁茂的盛夏六月,夏天是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季节,有很多户外活动,也是孩子们生长发育的良好时期,但同时也是一些疾病的多发季节。对此,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的副主任医师王琳提醒,仲夏时节,小儿防病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可忽视。 王琳表示,要预防儿童夏季多发病,家长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气温变化莫测,要适当为孩子增减衣物;二是注意卫生,要经常保持室内清洁,开窗通风,使室内空气新鲜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急性淋巴结炎内服外敷法
内服法金银花12克,连翘10克,牛蒡子10克,浙贝母12克,元参、夏枯草各10克,牡蛎20克,瓜蒌10克,皂刺10克,柴胡6克,陈皮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用14天。 外敷法乳香10克,没药12克,川芎15克,蟾酥2克,川黄连10克,冰片3克。将上药研末混匀用蜂蜜调成软膏,贴敷于病灶中心处,每3天换药1次,3次为1疗程。 熏洗法荆芥、防风各15克,紫花地丁、黄柏、蒲公英、大枫子各3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夏天宝宝常见疾患的护理常识
上火、腹泻、感冒和中暑是夏天宝宝常见疾患,妈妈应掌握一些对付孩子病患的护理常识,这对宝宝的康复非常重要。 上火 症状“吃不进”、“受不了”、“拉不出”是宝宝上火最明显的表现,此外还有发热、口腔溃疡、糜烂、厌食、便秘、口臭、腹胀、腹痛、烦躁易怒、易哭等。 护理小贴士: 要给宝宝吃儿童专用的去火药,药性相对温和,效果较好。不要乱吃大人的药。 保证宝宝睡眠质量,睡得好身体才能好。还要注意保持室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三棱莪术配伍治疗小儿食积、气滞、疳积
三棱、莪术二药,经适当配伍,治疗小儿食积、气滞、疳积、瘀阻等,常与四君、四物相伍,气滞者佐以理气,食积者参以消导,每能药中病所,辄取良效。 “董氏儿科”历史渊源,历经七代,其医术名蜚海内外,特别是第四代传人董廷瑶老先生(1903年~2002年)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原上海中医文献馆馆长,被誉为当代中医儿科之泰斗。他在八十多年中医临床、数百万人次的治疗实践中,创立了“推理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幼儿急疹 用紫草水
幼儿急疹,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这种病多发生在2岁以下的婴儿,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常见,它表现为小儿突然高烧,温度可达39℃~40℃。白细胞不高,嗓子有点红,常在耳朵后面或枕骨后两侧摸到黄豆大的淋巴结,孩子发烧一直不退,吃药、打针都无效,发烧3~4天突然退烧,全身出现粉红色的斑丘疹,本来伴随发烧出现的症状如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也随着烧退疹出逐渐消失,这就是小儿急疹。外表上来看,幼儿急疹和麻疹、风疹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小儿之病难治也易治
小儿之病,难治,也易治。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吴鞠通将小儿的这一生理特点归结为“稚阴稚阳”。虽历代医家均言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但小儿还有一生理特点叫做“纯阳之体”。临床上,老师治疗小儿病同时考虑到小儿的这两个特点,常以“和法”为主,用药之性偏于温和,少见大苦大寒之品。老师常说:“小儿之体,少见大虚大实之候。” 病案一:李某,男,5岁。2012年12月2日就诊。 昨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治手足口病验方
石膏菊花汤生石膏30克,菊花20克,连翘10克,竹叶10克,生地黄10克,大青叶10克,蝉衣10克,百部6克,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各服1次。本方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 清瘟败毒饮板蓝根12克,射干3克,山豆根3克,蝉衣3克,薏苡仁5克,紫草5克,鱼腥草10克,葛根5克,黄芩5克,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早晚各服1次。本方有清热解毒,化湿活血之功。 清热泻脾散生石膏15克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新生儿腹胀外治方
新生儿腹胀是由于胎热壅结肠胃或乳食停滞.使肠蠕动功能减弱.引起腹胀.严重的还会出现呕吐、烦躁、多啼。方用:玄明粉10克.小茴香2克。上药研末混匀.放置纱布袋内。袋两边缝上绷带.捆于新生儿的脐上一夜.若小儿大便已通.腹胀消退.则不必再用.如腹胀不减.可重复运用。 (狄俊虹)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1..
«
35
36
37
38
»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