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老辨治中医之狐惑病

跟路老学习这么久,很少见他用固定的成方。路老诊病用药,多是在诊断后注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然后开出方药。今天有一位病人则几乎用了甘草泻心汤与白头翁汤原方,不免觉得有些意外。  王某,男,38岁。患白塞氏病19年,1990年始发口腔、外阴溃疡,曾用冰硼散、锡类散等治疗,症状时轻时重,经常腹泻腹痛。结肠镜示:回盲瓣处多发溃疡,性质待定。现症:下唇溃疡,口腔内肿胀,外阴部溃疡,时有腹痛,大便不爽,大便后段见脓血样便,有后重感。纳食可,面色晦暗不泽,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沉弦小滑。  路老分析:此证系中医之狐惑病,治以辛开苦降,寒热并用,内外同治。处方1:黄连10克,姜半夏10克,干姜10克,黄芩8克,黄柏8克,白头翁15克,秦皮10克,白芍15克,防风10克,败酱草12克,乌梅10克,广木香(后下)9克,炒枳壳12克,甘草10克,7剂内服。外洗方:马鞭草20克,苦参12克,蛇床子12克,当归15克,黄柏12克,槐花12克,炙乳没各6克,生炙甘草各10克,7剂水煎先熏后洗阴部,再以温开水洗净,之后蘸取锡类散,敷于阴部溃疡处,注意防止烫伤及清洁保养,每日两次。  闲暇时我冒昧问路老,他微微一笑说:有是证用是方。徐灵胎云:“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但是“一病必有一主方”之“方”未必就一定要是定方、成方、死方。证为本,方为末,方随证立,方随证变。有些人善于用成方加减变化,有些人习惯依据辨证组方原则自行组方,这与个人的用药经验和习惯有关,只要辨证用药准确,临床都是可行的治疗方式。  路老告诫我:初学中医者,应熟记方剂的药物组成、临床适应证(即方证)、药物配伍法度、君臣佐使等,做到心中有数,并不断揣摩玩味,推之临床,“有是证用是方”只是一种模式,在某些情况下,也是一种束缚。临证用方首重辨证,用成方加减又需辨方证。学方的目的不只在于记方,而是要掌握组方的规矩,配伍变化的方法。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所学知识逐步升华,又应做到心中无方,无方才能无拘束,无方才能于万千变化的疾病中而游刃有余。无方并不是无法度,无规矩,而是游于方之中,超乎方之外,这是学医者的最高境界。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防风通圣散治实热证

防风通圣散出自金代刘元素所撰《宣明论方》一书,该书全名为《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全方由防风、麻黄、芥穗、薄荷、大黄、芒硝、滑石、生栀子、黄芩、连翘、生石膏、桔梗、川芎、白芍、当归、白术、甘草等 17味药物组成。方中以防风、麻黄解风寒之在表皮者,使外邪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焦风热之在巅顶者,使邪由鼻而泄;大黄、芒硝泻热通便,使里热积滞从大便而解;配滑石、栀子清热利湿,引邪热从小便排出;石膏、桔梗清肺胃之邪;,连翘、黄芩祛诸经之火;加入川芎、白芍、当归养血和血,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调和诸药。‘各药配合,共奏解表通里,散风清热之效。适用于由外感风邪、表里俱实引起的恶寒发热、头痛眩晕、口苦、鼻塞、咽喉不利、大便秘结、小便短赤以及皮肤疮疡、湿疹、眼目红肿疼痛、胸胀闷、咳嗽呕吐、喘气、涕唾稠粘、痔疮等症。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防风通圣散可用于偏头痛、高脂血症、痤疮、肥胖症、急性结膜炎、唇炎、斑秃脱发、重症感冒、流行性感冒、中风、妇科疾病以及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民间流传着:“有病没病,防风通圣。”说的是防风通圣丸(汤)对人体有病则治,无病则防,有益无害的赞语。它能治上通下,解表益里,上下并医,表里同治;具有上不损下,下不损上;表不伤里,里不伤表;上下表里,虚实寒热,无不俱到的绝妙之功效,难怪名日:“通圣”。真乃是通圣道,显圣应,保健康,真正是治“百病”,但这“百病”指的是实证、热证,而非虚证、寒证。因此,凡属脾胃虚弱,大便偏稀或兼有其他虚证而无实邪者当慎用,孕妇及学龄前儿童必须慎用。服时,忌食油腻鱼虾海鲜类食物。 (潘东原)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腰腿痛特效方

腰腿痛多由瘀血凝聚,经络阻滞所致。笔者根据中医“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理论,在临床上常采用中药热敷疗法,达到舒筋活血,温补散瘀,消炎止痛之目的。此法简便易行,疗效颇佳。患者不妨一试。 处方:续断、杜仲、宽筋藤、牛膝、当归、丹参、羌活、海桐皮、姜黄各30克,防己、赤芍各20克,细辛lO克。 用法:将药捣碎,用醋淋湿后,放布袋内蒸30分钟,用毛巾将其包裹敷于患处,待稍降温后可将药包直接放于皮肤上。每日2次,每次约40分钟, 6天为一疗程。药包用毕放阴凉通风处,可连用3天。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夜啼(秘方数:5)

本病主要见于新生儿和婴儿。白天如常,入夜则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故日夜啼。根据其不同证型有不同症状,如《幼幼集成夜啼证治》曰:“小儿夜啼有数证……胜寒者,阴盛于夜,至夜则阴极发躁,寒甚腹痛,以手按其腹则啼止,起手又啼,外证面青手冷,口不吮乳,夜啼不歇……。心热烦啼者,面红舌赤,或青苔白涩,无灯则啼稍息,见灯则啼愈甚……。神不安而啼者,睡中惊悸,抱母大哭,面色紫黑……。有吐泻后及大病后夜啼,由心血不足”。现代医学认为婴幼儿哭喊原因包括非疾病性和疾病性两大方面。非疾病所致者,包括情绪变化,饥饿,口渴,睡眠不足,饮食改变如断奶,喂乳不当致咽气过多等;外界不良刺激如过热,过冷,尿布潮湿,衣服过紧,被褥过重,蚊虫叮咬等。疾病所致者,任何疾病凡能引起小儿不适或疼痛者都可引起哭喊,其中以腹痛、口痛、头痛等最为多见;其次为脑部疾病,以及肺炎、中耳炎、皮肤病等。此外,由于缺乏维生素D,使血钙偏低,患儿神经兴奋性增强,夜间惊啼者亦不少。根据临床症状诊断为本病并不难,但查明原因不易。现代医学主要采取病因祛除与对症治疗来治疗本病。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主要因脾寒、心热、惊恐所致。脾寒者,常因孕妇素体虚寒,胎儿出生后禀赋不足;或因其母贪凉,喜饮生冷;或护理小儿失慎,腹部中寒,寒冷凝滞,气机不利。夜属阴,脾为至阴,喜温而恶寒,腹中有寒,故入夜腹中作痛而啼.故寒痛而啼者皆属于脾。心热者,常因孕妇脾气躁急,或平素恣食香燥炙烤之物,火伏热郁,内踞心经,胎儿在母腹中感受已偏,出生后又吮母乳,内有蕴热,心火上炎,积热上扰,则心神不安。心生火属阳,故夜见烦躁啼哭。惊恐者,心主惊,心藏神,小儿心气怯弱,智慧未充,若见异常之物,或闻特异声响,而引起突然惊恐,惊则伤神,恐则伤志,致使心神不宁,神志不安,故在睡眠中发生惊啼。(杨传伟) 方 名 小儿夜啼治疗4方 蝉花散 钩荷蝉衣汤 心火夜啼方 枣梅二黄汤 八味安神汤 搜索更多(小儿夜啼)方 更多秘方......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乌梅丸集数方之功于一身

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肇庆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梁宏正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精研岐黄,从医50余年,学验俱丰。笔者有幸列其门墙,侍诊抄方,获益良多。梁宏正擅用乌梅丸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得心应手,今就学习所得总结如下。对乌梅丸的理解乌梅丸是一首治疗寒热错杂的方子,为厥阴病之主方,见于《伤寒论》《金匮要略》。《伤寒论》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蛔厥者,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乌梅丸组成、制法及服法: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川椒四两(去汗),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夜,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寒热错杂证形成机理为肝寒复加相火内郁化热梁宏正认为,肝为刚脏,内寄相火,心包亦有相火。相火者,辅君火以行事,随君火以游行全身。当肝寒时,阳气馁弱,肝失升发、舒达之性,则肝气郁。当然,这种肝郁是因阳气馁弱而郁,不同于情志不遂而肝气郁结者,此为实,彼为虚。既然阳气虚馁而肝郁,则肝中相火也不能随君游行于周身,亦为郁,相火郁则化热。在阳气虚馁的脏寒基础上,又有相火内郁化热,因而形成了寒热错杂证,正如尤在泾所云“积阴之下,必有伏阳”。治疗这种寒热错杂证,因其前提是厥阴脏寒,所以乌梅丸中以五味热药温肝阳,人参益肝气,乌梅、当归补肝体,黄连、黄柏清其相火内郁之热,形成补肝且调理寒热之方。蛔厥可在脏寒的基础上形成寒热错杂证,脏厥就不能在脏寒的基础上形成寒热错杂证吗?当然亦可,故亦应以乌梅丸主之。前云脏寒是独阴无阳证,不应有热。独阴无阳,是言厥阴脏寒的病机。厥阴之脏寒,自不同于少阴之脏寒。肾为人身阳气之根,而其他脏腑的阳气,乃阳气之枝杈。若独阴无阳,必肾阳已亡,根本已离,此为亡阳证,当用四逆汤回阳。若肾阳未亡,仅某一脏腑的阳气衰,犹枝杈阳衰,根本未竭,未至亡阳。所以肝的脏寒,与肾亡阳的脏寒是不同的,不应混淆。既然阳未亡,则馁弱之阳必郁而化热,同样形成寒热错杂。所以,蛔厥有寒热错杂,而脏厥同样寒热错杂。故二者本质相同,皆当以乌梅丸主之。据此可知,乌梅丸不仅治吐蛔之蛔厥,亦治脏厥,故称乌梅丸为厥阴病之主方。厥阴病为何易出现阳气馁弱之脏寒证?这是由厥阴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肝主春,肝为阴尽阳生之脏,寒乍尽,阳始生,犹春之寒乍尽,阳始萌,阳气虽萌而未盛,乃少阳、弱阳。若春寒料峭,则春之阳气被戕而不升,生机萧索;若人将养失宜,或寒凉克伐,或药物损伤,皆可戕伤肝始萌之阳而形成肝寒。肝寒,则相火内郁,于是形成寒热错杂。厥阴篇实质是以不同指征、从不同角度判断寒热错杂基础上的寒热转化梁宏正认为,厥阴篇看似驳杂,实则井然有序。厥阴病的本质是肝阳虚,导致寒热错杂。肝中之阳,乃春生少阳之气,始萌未盛,故易受戕伐而肝阳馁弱,形成脏寒。然又内寄相火,相火郁而化热,于是形成寒热错杂之证。厥阴篇提纲证,即明确指出厥阴病寒热错杂的本质,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此提纲证,即是寒热错杂。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三症,乃相火内郁而上冲所致;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则为脏寒之征,此即寒热错杂。既为寒热错杂,则有寒化与热化两途,所以,厥阴篇通篇皆是围绕寒热进退之演变而展开阐述。如何判断其寒热进退?仲景提出四点主要指征:一是厥热之胜复,厥阴篇从326至381条,共56条。326~329条论厥阴提纲证及欲愈的脉、时、证。330~357条以手足厥几日及热几日,判断寒热之进退、转化。若但厥不热,则为独阴绝阳之死证。若但热不厥,乃病从热化。其中,瓜蒂散、茯苓甘草汤、麻黄升麻汤等,乃厥阴篇肢厥之鉴别条文。二是下利,358~375条为以下利为指征,判断厥阴病之寒热胜复。热化者便脓血,主以白头翁汤;热入阳明下利谵语者,大承气汤;寒化者,阳虚下利清谷,主以通脉四逆汤。三是呕哕,376~381条以呕哕判断寒热之进退。359条为寒热错杂之呕,主以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化而呕者四逆汤、吴茱萸汤;阳复而脏病移腑者,小柴胡汤主之。四是以脉之阴阳,判断寒热之进退,散见于全篇。其他如咽痛、饮食、烦躁、汗出等,亦皆用以判断寒热之进退。由此可见,厥阴篇的实质是在脏寒的基础上,形成寒热错杂证。既然寒热错杂,就有寒化、热化两途,因而厥阴病全篇皆是以不同指征,从不同角度,判断寒热之进退,井然有序。乌梅丸集数方之功于一身,具多种功效,其主治不可囿于驱蛔、下利梁宏正认为,俗皆以乌梅丸仅治蛔厥,所以在解释乌梅丸方义时,皆奔蛔虫而来,曰蛔“得酸而安,得辛则伏,得苦而下”。此解失去了乌梅丸的真谛。厥阴篇的本质是因肝阳虚而形成寒热错杂证,治之亦应在温肝的基础上调其寒热,寒热并用,燮理阴阳。所以乌梅丸中以附子、干姜、川椒、桂枝、细辛五味热药以温阳,益肝之用;人参益肝气,乌梅、当归补肝之体;连、柏泻其相火内郁之热,遂形成在补肝为主的基础上,寒热并调之方。乌梅丸药味少而精,组方严密,方中酸苦辛甘合用,酸以柔肝,辛以疏肝散寒,苦以清热,甘则和,调补气血,辛苦同用,辛开苦降,斡旋中州;酸辛相配,柔肝疏肝,调木扶土;酸苦泻热、辛温散寒在于去邪,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在于扶正,符合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之病机。乌梅丸实由数方组成。蜀椒、干姜、人参乃大建中土之主药,大建中脏之阳;附子、干姜,乃四逆汤之主药,功能回阳救逆;肝肾乃相生关系,子寒未有母不寒者,故方含四逆,母虚则补其母;当归、桂枝、细辛,含当归四逆汤主药,因肝阳虚,阳运痹阻而肢厥,以当归四逆汤;芩连参姜附,寓泻心之意,调其寒热,复中州斡旋之功,升降之职。乌梅丸集数方之功于一身,具多种功效,共襄扶阳调寒热,使阴阳臻于和平,故应用广泛。若囿于驱蛔、下利,乃小视其用耳。因厥阴病的实质是寒热错杂,其演变有寒化热化两途,所以厥阴全篇都是讨论寒热转化问题。寒热错杂者,有寒热多少之别,故有乌梅丸、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寒化者,有轻重之殊,方有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四逆汤等;热化有白虎、承气、白头翁汤、栀子豉汤等。乌梅丸临证应用梁宏正认为,厥阴病的实质是肝阳馁弱,形成寒热错杂之证,肝阳馁弱,则肝用不及,失其升发、疏泄、调达之性,因而产生广泛的病证。肝具广泛功能,故肝失舒启、敷和之性,则必然影响肝的各项功能,产生广泛病变。而厥阴篇中只限于肝阳馁弱而产生的寒热错杂之病变,实为肝病的一小部分,并非肝病之全部。如肝热生风,内窜心包,下汲肾水,入营入血及真阴耗竭等,皆未论及。温病补其不足,有羽翼伤寒之功。凡肝阳馁弱寒热错杂而产生的上述各项功能失常,皆可用乌梅丸为主治之,因而大大扩展了乌梅丸的应用范围。梁宏正认为,符合以下第一项和其余任一项者,即可用乌梅丸加减治之:①脉弦而按之无力或左关弦细乏力,即肝馁弱之脉。②上热下寒,手足冷,或头痛,寒热不均,或纳差易饥,或渴或心中疼热者。③头巅顶痛,寒热错杂者,饥而心悸,泛酸吐酸,胃炎类者。④久痢泄泻,寒热错杂者。⑤妊娠恶阻久吐,食管反流烧心者;上热下寒证,左冷右热不均诸证者。⑥蛔厥。梁宏正根据以上乌梅丸使用指征,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于各种常见病和疑难杂症的治疗,视其所犯何逆,用乌梅丸合诸小方应用,如四逆散、小陷胸汤、双四散(即四逆散合四苓散)、左金丸、吴茱萸汤、金铃子汤等,多取效满意。案一:高血压病陈某,男,72岁,2020年6月29日初诊。诉每天凌晨1点钟后出现双肩部紧胀不适感及腹部不适感3月余。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弱。中医诊断:厥阴病。西医诊断:高血压病3期。处方:乌梅15g,当归6g,桂枝10g,细辛3g,黄连6g,黑顺片6g(先煎),黄柏10g,党参15g,花椒2g,葛根30g,姜厚朴15g,干姜6g。7剂,水煎服,日1剂。7月6日二诊:上述症状明显减轻。守方7剂,巩固治疗。按《伤寒论》328条曰:“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清代柯韵伯在其著作《伤寒来苏集》中解释为:“木克于丑,旺于寅、卯,故(厥阴病)主此三时。”患者于每天凌晨1点后(丑时)发病,按六经病欲解时理论,欲解者,病愈或加重之时也,厥阴寒热不济而内风骤动,故而出现双肩部紧张不适。《内经》云:“足厥阴之脉……过阴器,抵小腹……”脏(肝)寒,则相应出现肝经循行部位的腹部不适。因此用《伤寒论》乌梅丸加葛根解肌,厚朴辛温行气消腹胀,切中病机,7剂起效,14剂治愈。案二:日光疹杨某,男,41岁,2019年1月4日初诊。主诉:周身散在苔藓样皮疹3年。发病初期以双上肢皮疹为主,2017年诊断为日光疹,就诊半年疗效欠佳,遂来诊。刻下:周身可见散在成片苔藓样皮疹,色红,伴瘙痒,凌晨2点~5点瘙痒明显,血生化检查未见异常。舌暗红,苔黄稍腻、水润,脉象弦数。诊断:多形性日光疹。处方:乌梅30g,细辛2g,干姜3g,黄连12g,黑顺片3g,当归6g,黄柏15g,桂枝6g,太子参10g,大黄10g,姜黄10g,蝉蜕10g,僵蚕10g,金银花30g,地肤子30g,白鲜皮30g,水牛角30g(先煎),生地黄30g,赤芍15g,丹皮15g。7剂,水煎服,日1剂。1月11日二诊:诉面部皮疹较前减轻,瘙痒同前,大便质烂,日2~3次,诉口服中药后上午可入睡,夜间睡眠差。舌脉同前。处方同前。三诊、四诊、五诊继续予乌梅丸加减治疗,皮肤症状持续好转。4月3日六诊时,未见新发皮疹,周身皮肤可见色素沉着,瘙痒明显减轻,大便可。予五味消毒饮、升降散合三石汤加减30剂,以巩固治疗。今年8月份电话回访,患者反馈日光疹已愈。按多形性日光疹是由于患者对日光有过敏反应而出现的一种光敏性皮肤病,通常在曝光部位可以出现多形性皮疹,反复发作,多发于中青年女性,春夏季多见,好发于暴露部位,常于日晒后2小时~5天出现局部皮肤烧灼感或瘙痒,数日后发疹,损害有红斑、丘疹、结节、水疱、糜烂、结痂或苔藓样变等,临床可分为五型,此病例为丘疱疹型。西医对日光疹无特效药物,主要以口服抗组胺药、抗疟药及糖皮质激素等治疗。本案患者患病达3年之久,既往治疗多从风、热毒、湿邪入手辨证论治,效果欠佳。梁宏正接诊后,从六经辨证出发,辨为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用乌梅丸合升降散、五味消毒饮加减,大剂合方,重兵出击,扶阳调寒热,清热解毒,升清降浊,使阴阳臻于和平,使肺气宣发肃降正常,皮肤得以濡养。因而7剂见效,前后调治3月余基本痊愈。梁宏正治疗顽固性皮肤病,常喜用升降散,认为其名曰升降散,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升清降浊,即使气机升降出入正常,又肺主气、合于皮毛,气的功能恢复正常,皮肤功能亦会恢复正常。(吴绍彬 广东省德庆县中医院 吴社泉 易咏希 张晓娟 娄勍 广东省肇庆市中医院)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丹栀逍遥散治更年期综合征

某女,48岁,农民。心悸、心烦、多汗、双腿乏力两个月。时常身上脸上一阵阵发热出汗,轰热汗。一天发作好几回。发热时心烦,腿乏力。平时胸闷气短,胃胀,食欲不振。脉弦细数,舌红无苔。按阴虚内热治疗一段时间后,虽然症状有所减轻,但效果不明显,还是心烦出汗。后来她在石家庄住了一段时间,医生按更年期综合征,开了一些调节神经的药物,服后症减,但不能停药,一停即犯。后寻得一老中医,又服一个月中药,现烘热汗出、心烦不减。观其面,面色发青,黑眼圈特别明显;自觉胸闷气短,轰热汗出,急燥心烦,心悸失眠。脉弦而虚,舌红少苔。病因:肝郁气滞,气血不通。病机: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情志所伤而致肝郁气滞,则面色发青、眼圈黑;肝经通胁络胸,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则胸闷气短。烘热汗出为气机不畅,阳气不能输布体表,迫液外泄所致;肝气不疏则急躁易怒;肝郁则阴血暗耗,心无所主,而出现心悸、心烦、失眠等心经症侯。治法:疏肝解郁,调养气血。方药:丹栀逍遥散。方药组成:丹皮9g,栀子9g,柴胡12g,当归12g,白芍12g,白术12g,茯苓12g,炙甘草6g,生姜3片,薄荷2g。每日2次,水煎服。此方连续服用1个月,脸色红润,不出虚汗,食纳增加,觉得非常舒服。又拿了10服,病情痊愈。方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条达,气机舒畅,为君药。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使肝得血养不横逆,为臣药。丹皮、栀子清肝中郁热,白术、茯苓补中健脾,防肝病传脾,当先实脾为佐药。甘草缓肝之急,调和诸药,为使药。生姜温胃和中,助当归、白芍调畅气血;薄荷味辛,以助柴胡疏肝解郁。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则诸症自愈。(刘京社)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吴鞠通应用紫雪丹救治急重症经验探析

紫雪丹、安宫牛黄丸、至宝丹并称 “温病三 宝” ,又称中医 “急救三宝” ,其中以紫雪丹历史 最久。晋·葛洪 《肘后备急方》已载 “紫雪”之 名,但未见其方; 唐·孙思邈 《千金翼方》载紫 雪丹组成及主治,却少滑石一味; 唐·王焘 《外台 秘要》记载最为完整 [ 1 ] 。吴鞠通 《温病条辨》 [ 2 ] 中 紫雪丹主要用于治疗神志不清,而在 《吴鞠通医 案》 [ 3 ] 中紫雪丹的使用率最高。吴鞠通评价云 : “大 抵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次之,至宝又次之。主治 略同,而各有所长,临用对证斟酌可也。 ”本文总结 吴鞠通使用紫雪丹治疗急重症患者经验如下。1 紫雪丹溯源紫雪丹的组成为黄金百两、寒水石三斤、石 膏三斤、磁石三斤、滑石三斤、玄参一斤、羚羊 角五两、犀角五两、升麻一升、沉香五两、丁子 香一两、青木香五两、甘草八两,在制作过程中 又要先后加入芒硝十斤、朱砂三两、麝香五分, 因制成后如紫色霜雪,故名紫雪。2 用药特点2. 1 可治热邪炽盛外感病在 《吴鞠通医案》中,紫雪丹用于风温、瘟 疫、暑温 3 种外感热病,以热邪弥漫为主。而少阳 瘛瘲案和瘛瘲( 少阳所至) 案,都有外感诱因,如 少阳瘛瘲案 “又现在伏暑内发,新凉外加,金来 克木,木愈病矣” ,瘛瘲( 少阳所至) 案 “病久阴 伤已极,又加卒然中暑,中热气” ,皆点明外感诱 因。而一些内伤疾病,如中风、厥证等,也会出 现实热证或发热症状,也会有神昏表现,但并未 使用紫雪丹。在 《吴鞠通医案》中,伏暑、温毒、湿温、 冬温、中风、伤寒、中燥、肺痈、喉痹皆未使用 到紫雪丹,因其病机与风温、暑温、瘟疫不同。 风温、暑温、瘟疫重症,热邪弥漫三焦,易波及 营血,内陷心包,紫雪丹极具辛寒芳透之性,用 之最宜。而温毒、喉痹、肺痈,乃热毒炽盛,使 肉腐而成脓,紫雪丹不具备解毒作用,故不适用; 冬温、中风、伤寒、中燥,都有寒邪束表病机存 在,需要加入温散,故不宜用紫雪丹; 伏暑、湿 温乃湿热蕴结,治疗以芳香化湿和淡渗利湿为主, 用紫雪丹易冰伏邪气。2. 2 可透解热病后期余邪将紫雪丹用于热病后期的余邪未清而气阴大 伤状态,是吴鞠通所创 。《吴鞠通医案》瘟疫部分 有“热病脉七至,烦躁不宁,谵语神昏,汗出辄复 热,脉不为汗衰”重症患者 ,“温病日久,诸证渐 减,唯脉未静,应照邪少虚多例,其不尽之邪, 付之紫雪可也” ; 后 “犹有瘛瘲,仍从少阳中求 之,再用紫雪丹一钱,分二次服”随病势渐轻, 用量减小,只是用于透解余邪。吴鞠通在使用紫 雪丹透解余邪时,都是与加减复脉汤为代表的护 阴液汤剂配合使用的。2. 3 独特脉象指征脉象分左右在吴鞠通之 《温病条辨》中出现 8 处,上焦篇 2 处,中焦篇 2 处,下焦篇 4 处,由此 可知,临证时仔细分别左右脉象以辨别病因病机, 是吴鞠通的临床特点之一。左手三部脉对应心、 肝、肾,右手三部脉对应肺、脾、命门。吴鞠通 认为右手主上焦气分,左手主下焦血分,左脉实大是邪热波及阴血分之征,此征为吴鞠通使用紫 雪丹的独特指征之一。瘟疫门中有患者 “左脉洪而有力,右脉甚软, 是温邪日久,陷入下焦血分无疑……仍用紫雪丹 五分一次,约三次,热退神清,能言即止” ,其后 “今日右脉已小,左脉仍壮,邪气又归下焦血分, 先用紫雪丹以搜之,继之培阴清热” ,明确左脉洪 而有力和左脉仍壮的特征。在癫狂门中有患者 “现在左脉实大坚牢,大非吉兆,勉以紫雪丹定瘛 瘲肢厥,而泻有余之客热” ,后 “左脉实大坚牢” , 提到左脉牢固的脉象特征。2. 4 使用无年龄老幼之别《吴鞠通医案》使用紫雪丹的 14 则医案中, 有明确年龄记载的共 10 例,年龄分别为 10 岁、60 岁、70 岁、70 岁、38 岁、70 岁、24 岁、52 岁、 59 岁、15 岁,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均已涵盖, 用量视病情而定。在热邪炽盛,病势紧急时,不 可因顾虑寒凉伤阳气而延误病情。吴鞠通治疗老 年热邪炽盛时,使用紫雪丹反而更加积极,如有 70 岁患者 “刻下趁其尚在上焦,频频进药,速速 清阳,再以芳香透络逐秽,俾邪不入中下焦” ,紫 雪丹约二时服用二分,以宣泄血络之秽毒。2. 5 用量和服法吴鞠通使用紫雪丹时以知为度。如瘟疫案 “紫雪散则约二时间服二分,趁病邪尚在上焦,频 频进药,速速清阳” ; 再如 “神明内乱,谵语多 笑,予紫雪丹五钱,每次服一钱” ,经治疗后神清 厥回,再嘱患者 “明早有谵语,再服紫雪丹一 钱” ,用药频频。瘟疫案有 “今晚至明早,如神识 不甚清爽,再服紫雪丹三五钱” ,此患者共服紫雪 丹一两八钱,折合约为 54 g。暑温案中云 : “暑温 邪传心包,谵语神昏,右脉洪大数实而模糊,势 甚危险,当日予汤剂一帖分三次服,并用牛黄丸 二丸、紫雪丹三钱; 夜间再诊,处汤剂二帖,夜 间一帖明晨一帖,再服紫雪丹四钱。 ”此患者已昏 迷,脉洪大数实模糊,提示热邪炽盛,弥漫三焦, 24 h 内服紫雪丹七钱,约为21 g。吴鞠通对于紫雪 丹的使用体现了救治危重症患者时,服药不拘频 次,不 拘 总 量,以 病 情 得 到 转 机 为 度,值 得 借鉴 [4- 5 ] 。2. 6 神昏不应改用牛黄丸 吴鞠通在治疗邪热炽盛而神昏严重时,会将 紫雪丹与牛黄丸同用,但用紫雪丹后神志无改善 则改用牛黄丸。瘛瘲案中 “病久阴伤已极,骨瘦 如柴,又加卒然中暑,中热气,舌绛芒刺,唇干 液涸,无怪乎痉厥神昏,十指蠕动,危险之至 ……先与紫雪丹二钱,凉水和服,共服六钱” ,此 案先与紫雪丹以清热醒神,后 “邪少虚多,用复 脉已当” ,予汤药间断送服牛黄丸,而未续用紫雪 丹。吴鞠通 《温病条辨》对于安宫牛黄丸合紫雪 丹的使用并未刻意区分,只是认为安宫牛黄丸比 紫雪丹更寒凉,神昏严重或用大量紫雪丹后仍不 能醒来则与牛黄丸。3 小结中药的使用强调辨证论治,在使用紫雪丹时 亦不例外,若不当使用紫雪丹也会出现很明显的 不适,轻则冰伏邪气,使热邪缠绵不退 [6 ] ,重则 可致死亡 [7 ] ,故应在充分学习前贤经验的基础上, 细致辨证,因人制宜地使用。吴鞠通对外感热病 以热邪弥漫者,多用紫雪丹凉水调服频投,以神 清脉静为度,不计总量; 初期病重则缩短服药间 隔加大用药剂量; 中期神清热退而左脉不静提示 肝肾阴血分仍有邪热,仍用紫雪丹透热转气; 末 期阴液大伤余邪留恋则少用之以透解余邪。外感 病中有寒邪外束和湿热内阻者不用,内伤病出现 发热神昏者不用。在救治急重症患者时,尤其是 在重症感染发热神昏患者的诊治中,应充分借鉴 其经验。参考文献[ 1] 陈克正. 至宝丹、 紫雪丹、 苏合香丸考源[ J] . 中医药学 报, 1987, ( 6) : 52- 53.[ 2] 吴鞠通. 温病条辨[ M] .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6- 135.[ 3] 吴鞠通. 吴鞠通医案[M] .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 社, 2012.[ 4] 刘统治, 王晶, 刘庄约.《伤寒论》 和 《金匮要略》 方药服 用频次、 服用量初探[J] .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5, 27 ( 11) : 1504- 1506.[ 5] 张玉芳. 探吴氏急重危症给药间隔时间[ J] . 河南中医 药学刊, 1996, 11( 1) : 14- 15.[ 6] 赵绍琴. 赵绍琴温病讲座[M] . 北京: 学苑出版社, 2008: 14- 129.[ 7] 马连月, 靳卫国. 紫雪散过量致死[ J] . 中华儿科杂志, 1994, 22( 2) : 122.作者简介: 宋麦芬,女,47 岁,硕士,副主 任医师。研究方向: 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半贝丸

半贝丸方源清代《格言联璧》。处方川贝母18克;法半夏12克,生姜9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l剂。功效主治燥湿化痰止咳。主治咳嗽多痰。方解方中川贝母化痰止咳,佐以法半夏燥湿化痰,生姜温肺化痰止咳。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化痰止咳之效。按语本方以咳嗽多痰,胸脘痞闷,恶心呕吐,舌苔白滑或腻,脉缓为辨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淋巴结炎、癫痫等。如咳嗽痰多色黄者,加黄芩、知母、瓜蒌;痰多色自如泡沫者,加陈皮、茯苓;咳喘剧者,加葶苈子、苏子、杏仁;久咳不止者,加百部、款冬花、紫菀。同名方《重订通俗伤寒论》半贝丸 由生半夏、生川贝、姜汁组成。功能截疟。主治疟疾。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困倦嗜睡中医治之

安某,女,41岁,商场工作人员。2010年6月18日求诊。主诉其周身乏力,困倦,嗜睡,不论场合,安静三五分钟即可呼呼入睡,喉中痰鸣,呼噜频频。平时工作注意力不集中,效率不高,算账经常出错。曾经医院检查,无异常发现。饮食尚可,二便正常,舌淡苔白腻。  细辨其症,实乃痰湿不化,上蒙心窍而致清阳不升之故。立方二陈汤加减:陈皮9克,半夏10克,云苓12克,生南星6克,附子6克,白芥子6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患者服药10剂后,嗜睡减少,精神振奋。停药半月后,嗜睡又发,继服药,症状又有改善。后在原方中加党参15克,生黄芪18克,焦白术15克等益气健脾之品,服药20剂,嗜睡再无发生,精神好转,思维清晰,能胜任本职工作。  按 分析此例嗜睡症,实属“怪症”,医者兼云“怪症多痰”,故首立二陈汤以化痰饮,加生南星、附子,温化痰饮,更入白芥子可去皮里膜外之痰,故药后症状改善。为巩固疗效,加健脾益气、祛湿之品,标本兼顾,故收全功。也进一步证明中医治病,必求其本。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田淑霄运用补中益气汤经验

田淑霄教授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名中医。田教授临床善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各种疾病,效果确切。笔者有幸跟随田教授学习,略有心得,浅述如下。  补中益气汤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所创,原为主治脾胃气虚发热的代表方剂。病由脾胃中气不足而起,治疗当补益脾胃元阳之气,升阳举陷,恢复脾升胃降的正常生理功能。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即为四君子汤之意,补中健脾,益气和胃,大补脾胃元阳之虚。黄芪补气于外,扶助卫气向内以固中气;党参补气于内,鼓舞中气而向外以驱邪,散敛相配,攻守结合,更添“脾之正药”(陈修园语)白术,药中“国老”甘草,而成峻补中气之祖剂。脾胃后天之气得补,则肾中先天之气自当徐徐而生。且又加入柴胡、升麻升提肝脾之气,以助下陷之清阳上升,而达上逆之浊阴自降之功,肝脾得升,肺胃自降,人体气机自然流通周身而无碍滞。另外方中佐以当归身,入于血分,与以上气分之药相伍,而有补血和营,调和气血之效;陈皮理气,防止补药太多壅滞气机。田淑霄深谙东垣之旨,临床常以脾胃立论,活用补中益气汤治疗遗尿、癃闭、产后发热、乳泣、乳痈、阴吹、崩漏等等各种病症,皆能得心应手。  兹举田淑霄三例病案以飨读者:  虚人感冒  曹某,女,25岁。2008年3月26日初诊,自述经常感冒,今日又感冒,自觉发热、恶寒,有时寒热交替出现,鼻塞、流涕、背部发凉、食欲减退、经常失眠,腹泻,经期加重。舌淡,苔薄白,脉重按无力。治以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10克,炒白术10克,陈皮8克,升麻6克,柴胡8克,党参10克,当归身10克,甘草6克,苏叶10克,荆芥10克,板蓝根20克,牛蒡子10克,桔梗10克,黄芩8克。3服,水煎服。3服之后诸症减,再服3服而愈。  体会:患者平素体质较弱,脾胃中气禀赋不足,土不生金,肺气亦虚,卫表不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而容易感受风寒之邪而发感冒。《素问》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此患者经常腹泻即为脾之清阳下陷所致,流涕则为浊阴上逆所生。背部发凉,脾胃元阳不足;恶寒发热,乃为风寒外束,肺卫气虚,邪正相搏而致。田淑霄认为凡见此种脉无力的虚人感冒皆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屡用屡效。  产后汗出  牛某,女,38岁。2009年5月20日初诊,患者产后已有1年半左右,曾于产后洗澡受风,即出现怕风,畏寒,汗出,而且天气越冷,汗出越厉害,一直持续至今。眼睛干涩疼痛,足跟痛,食欲差,时有胃胀,二便尚可,舌淡,苔黄,脉细尺弱。方拟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加味:黄芪15克,炒白术10克,陈皮8克,升麻6克,柴胡8克,党参10克,当归身15克,甘草6克,党参15克,菊花10克,桑叶10克,茯苓10克,山萸肉20克,鸡血藤30克,浮小麦40克,防风10克,枸杞子20克,麻黄根10克,炮附子(先煎)8克。7服,水煎服。药后汗出稍减,遂以原方服用1月余,已经基本不再出汗。  体会:患者自汗出乃为产后气血大亏,触冒风寒,汗孔大开,津液漏泄所致。产后气血亏耗,脾胃生化不及,气血无以濡养皮毛腠理,复因阳气不能卫外,卫表不固,风寒之邪乘虚而入,腠理开泄,津液外渗为汗。而且天气愈冷,汗出愈甚,更是卫阳虚损之象。脾胃气血久虚,后天不养先天,渐致肝肾皆虚,所以出现眼睛干涩疼痛,足跟痛,脉细尺弱。田淑霄谨守病机,投以补中益气汤补脾益气,以助气血生化之源,合用玉屏风散益气助卫,固表止汗。同时加入麻黄根,重用浮小麦加强益气敛汗之力;炮附子温振全身阳气,助阳固表;山萸肉、茯苓、枸杞子、菊花、桑叶等品直接滋补肝肾,清肝明目;鸡血藤补血活血,通络止痛,和补肝肾之药疗足跟痛。诸药合用,共奏补中益气,固表止汗,温补肝肾之功。  尿失禁  张某,男,78岁。2008年11月5日就诊,尿频,尿急,尿失禁3年,逐渐加重。面色淡白,四肢浮肿,腰、髋、腿疼,并且无力,行走不便。纳可,眠差。舌淡,苔薄,脉缓无力。投以补中益气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黄芪10克,炒白术10克,陈皮8克,升麻6克,柴胡8克,党参10克,当归身10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葛根10克,山萸肉20克,益智仁15克,狗脊20克,桑螵蛸10克,川断18克,砂仁8克,7服,水煎服。以上方随证加减服药2月余,已能自行控制排尿。  体会:《灵枢》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患者高年,脾胃元阳之气渐衰,中气不足,固摄无权而致尿失禁。患者面色淡白,四肢浮肿,舌淡苔薄,脉缓无力,一派脾胃气虚之象。中气不足,则下焦先天肾气失养。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以补中益气汤培补后天以养先天为主。肾气不足,膀胱气化开阖失司,尿遂自出,兼用苓桂术甘汤以助下焦膀胱气化,使其开阖有度。同时培中土又能生肺金,人体之中,肺为气之主,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助津液气化,则尿有所制。再加桑螵蛸、益智仁等温肾缩尿,狗脊、川断补肝肾、强筋骨,砂仁温行胃气,如此中下之气得补,膀胱气化正常,尿失禁得以控制。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治疗胰腺病的足疗方

胰腺疾病:胰病往往与胆病相关,胆为甲木,胆汁郁结,疏泄不利,可以犯脾,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而脾运失健,湿浊内生,郁而化热,又可以影响胆汁排泄。徐老治疗胰腺病的足疗方常由活血化瘀、清热化湿药组成,常用方:红花、虎杖、苍术、川芎各15克,败酱草10 克。如为胰腺癌则加用仙鹤草50克,龙葵30克。病案:杨某,女,62岁。2009年3月 18日初诊。患者患尿路感染已8年,少腹外阴胀痛不适,久治未愈,服药甚多,药物伤胃,形体肥硕,湿热逗留于中下二焦,中气不足,胃气受戕,肝胆失疏。5年前因患胆囊结石而行胆囊摘除术。1月前因饮食不当,出现上腹痛,呕吐,诊断急性胰腺炎,抢救多日,现虽脱离险境,但神倦乏力,胃脘隐痛,二便不利。舌苔厚腻、两边白腐、中间微黄,脉沉细。B超示胰头假性囊肿。纵观病情,系湿热为标,脾虚为本,胰属脾,脾为湿困,胃气上逆,失于和降。治拟化湿泄浊为主,佐以清热,和降胃气,治湿必利小便,故方中必有分利之品,苦温甘淡相合。处方:苍术、厚朴、藿香、佩兰、姜半夏各10克,鸡内金15克,黄连3克,黄柏6克,薏苡仁50 克,冬瓜仁、刀豆壳、玉米须各30克,草豆蔻5克,带皮茯苓、代赭石各20克。每日1剂,水煎服。泡脚方:知母、黄柏各15克,肉桂5克,篇蓄30克,虎杖20 克。水煎泡脚。治疗1周后,上腹痛基本缓解,苔腻渐化,原方去草豆蔻、代赭石,继续治疗3日后出院。按:本例患者为重症胰腺炎恢复期,有胰腺假性囊肿形成,经治疗后,虽脱离险境,但仍有胃脘隐痛,神倦乏力,二便不利,舌苔厚腻,黄白相间,脉沉细。纵观病情,湿热逗留于中下二焦,中气不足,胃气受伐,肝胆失疏,拟方,化湿泄浊为主,佐以清热,和降胃气,选用平胃散加减,方中草豆蔻、藿香、佩兰、厚朴、苍术化湿祛浊,半夏、代赭石、刀豆壳和胃降逆,黄连、黄柏清化湿热,薏苡仁、冬瓜仁、带皮茯苓、玉米须、鸡内金健脾利湿。另加药物泡脚,泡脚方中知母、黄柏、肉桂为滋肾通关丸,功能清下焦湿热;篇蓄也有清利下焦之作用;虎杖活血通经,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徐老常用其治疗胆囊炎、胰腺炎等,取得较好的疗效。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坐骨神经痛(中医名方:15)

中医名方(一)  【辨证】寒湿闭阻。  【治法】散寒除湿,通痹止痛。  【方名】蠲痹镇痛汤。  【组成】制川乌10克,制草乌10克,细辛6克,牛膝15克,苍术12克,防己12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川芎15克,桂枝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周天寒方。 中医名方(二)  【辨证】风寒湿邪凝滞,经络瘀阻。  【治法】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方名】皂独附姜汤。  【组成】皂刺30克,独活9克,附子9克,肉桂6克,姜黄15克,苍术15克,薏仁30克,防己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吕广振方。 中医名方(三)  【辨证】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养。  【治法】舒筋活络,行血止痛。  【方名】舒筋活络饮。  【组成】独活15克,灵仙12克,千年健10克,杜仲12克,牛膝15克,续断12克,木瓜10克,鸡血藤30克,红花9克,当归12克,川芎9克,地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曾冲方。 中医名方(四)  【辨证】风寒湿气侵入肌肤,流注经络,湿凝为痰,痰瘀互结,闭塞遂道,营卫失其流畅。  【治法】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涤痰通络。  【方名】通经止痛汤。  【组成】制南星10克,白芷10克,黄柏10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羌活10克,威灵仙25克,苍术15克,桃仁15克,防己15克,元胡15克,独活15克,龙胆草6克,神曲12克,桂枝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天为1疗程。  【出处】李治方方。 中医名方(五)  【辨证】寒湿阻络。  【治法】通阳开痹,驱湿逐寒。  【方名】驱痹汤。  【组成】细辛6-12克,制草乌6-12克,制川乌6-12克,麻黄15克,牛膝20克,木瓜20克,乳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细辛、制川草乌的药量即先从小量开始,逐渐增量。  【出处】李述文方。 中医名方(六)  【辨证】风寒侵袭,脉络阻滞。  【治法】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方名】蛇蝎汤。  【组成】乌梢蛇10克,炒地龙10克,僵蚕10克,桂枝10克,川芎10克,甘草10克,全蝎6克,制川乌6克,制草乌6克,蜈蚣4克。  【用法】川、草乌先煎半小时以减少毒性,后入他药,取药液300毫升,每日1剂。  【出处】王健民方。 中医名方(七)  【辨证】阳虚气弱,寒湿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  【治法】温阳益气,散寒祛湿,和血通络。  【方名】薏苡附子散合芍药甘草加味。  【组成】薏苡仁70克,制附子25克(先煎),炙甘草30克,赤芍20克,黄芪30克,党参20克,当归15克,卷柏12克,木通10克,秦艽18克,海风藤10克,鸡血藤12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牛膝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程广里方。 中医名方(八)  【辨证】寒热瘀阻。  【治法】散寒祛湿,舒筋活络。  【方名】坐骨神经Ⅰ号方加味。  【组成】川牛膝60-120克,黄柏9-12克,生苡仁30-40克,川芎10-12克,木瓜12-18克,细辛4-6克,苍术10-15克,独活10-15克,土鳖虫10-15克,桑寄生30克,淫羊藿30克,鸡血藤30克,伸筋草3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宋新家方。 中医名方(九)  【辨证】气血两虚,寒湿痹阻。  【治法】益气活血,舒筋止痛。  【方名】坐骨丸。  【组成】党参60克,当归60克,木瓜60克,延胡索60克,甘草60克,续断90克,全蝎30克,落得打30克,甘松30克,蜈蚣20条,蜂房2只。  【用法】研末炼蜜为丸,每服6克,日服3次。  【出处】章次公方。 中医名方(十)  【辨证】寒湿之邪侵袭,气血流行不畅。  【治法】温经通络,祛风散寒。  【方名】痛痹汤。  【组成】乌蛇20克,延胡索10克,申姜10克,鸡血藤25克,牛膝15克,丹参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5克,乳香7.5克,没药7.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石正仿方。 中医名方(十一)  【辨证】风寒湿痹,阻滞经络。  【治法】除湿散寒,温通经脉。  【方名】新方桂枝汤。  【组成】桂枝30-60克,白芍15-30克,生姜3-5片,甘草5-6克,大枣5-10枚,北黄芪15-30克,当归10-15克,川牛膝10-15克,独活10-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刘志斌方。 中医名方(十二)  【辨证】风寒湿邪,阻闭经络。  【治法】散寒利湿,驱风通络。  【方名】当归回逆汤。  【组成】全当归15克,嫩桂枝10克,酒杭芍10克,北细辛3克,小木通10克,川牛膝12克,香独活10克,宣木瓜10克,生甘草3克,干地龙10克,全蝎5克,川蜈蚣3条,防己10克,川断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曾绍裘方。 中医名方(十三)  【辨证】寒湿之邪,内传经络,气血瘀阻,经遂不通。  【治法】祛湿散寒,温通经脉,化瘀止痛。  【方名】加味桂乌汤。  【组成】桂枝12克,白芍30克,丹参30克,制川乌9克,炙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祝汉臣方。 中医名方(十四)  【辨证】寒凝气滞,瘀阻经脉。  【治法】温阳散寒,化瘀通络。  【方名】加减阳和汤。  【组成】麻黄10克,熟地20克,油桂5克,白芥子15克,焦白术15克,鹿角霜50克,玄胡25克,桃仁15克,赤芍15克,茯苓15克,生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尚尔寿方。 中医名方(十五)  【辨证】劳伤筋脉,气血不运,经遂不通。  【治法】舒筋活络,缓急止痛。  【方名】加味芍药甘草汤。  【组成】生白芍50克,炙甘草50克,元胡15克,罂粟壳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陈玉明方·治坐骨神经痛·谢兆丰祛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 颈椎痛 2偏方·坐骨神经痛的诊断治疗·治疗坐骨神经痛-穴道指压法·坐骨神经止痛汤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