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热(秘方数:5)

低热 (方数:5) 体温超过正常,但在38℃以下者,称低热。中医所指的低热尚包括患者主观自觉的手足心热、胸中烦热而体温并不高于正常的一种情况。常见表现为夜热早凉,或夜间发热为甚,午后潮热,手足心热,骨蒸发热,常伴有消瘦,神疲,乏力,纳呆厌食,烦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和体征。现代医学对本症病因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长期低热(持续低热2周以上)的病因常见者有小儿肺结核及肺外结核;慢性感染病灶(如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副具窦炎、慢性牙龈炎、慢性中耳炎、慢性肾主肾炎等),功能性低热,特点是清晨体温正常,活动后出现低热。依据临床表现,以低热为主症者,诊断并不困难。关键是查清病因,审因论治。现代医学对本症主要采取祛除病因法。祖国医学认为,外邪侵袭人体,正邪相争可致发热;饮食劳倦,情志郁结,宿食、痰饮、瘀血等久留不去,导致脏腑机能失调,气血津液亏耗,阴阳失调。可致发热;气、血、阴、阳亏虚可致发热。而在本症的病例中,一般内伤多于外感。在低热病儿中,有不少病例一时难以查清确切病因者,可在本节中选方使用。(杨传伟) 方 名 清上温下方 银胡蒿桑汤 万全汤 青蒿低热饮 益气养阴方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主治灼口综合征 滋阴清心灼口汤

张恩树,1944年出生,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扬州市名中医,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字门内科中医术”第十二代传承人。师从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任达然,临证善用经方,擅长治疗内科、妇科杂病。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著有《任达然老中医临床经验录》。组成:淡竹叶10g,生地10g,通草5g,生甘草5g,薏苡仁30g,知母10g,生石膏30g(先煎),芦根30g,地骨皮10g,石斛10g,陈皮10g,茯苓10g。功效:清心泻火,滋阴生津。主治:灼口综合征(心火亢盛型)。加减:若口干津亏尤甚者,加玄参、麦冬;舌体灼热明显者,加炒山栀、丹皮;舌下络脉青紫暗粗张者,加丹参;伴自汗、盗汗者,加五味子、浮小麦、糯稻根须;腰膝酸软者,加怀牛膝、杜仲、川断。用法:每日1剂,水煎成液,取药液200ml,分早晚温服。方解:中医学并无灼口综合征病名,根据患者烧灼样疼痛感觉、口干、麻木等常见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舌痛”范畴。张恩树认为本病乃因心火亢盛,郁而化火;或因情志不舒肝火上扰;或因体弱多病,心脾两虚,心虚气血不能荣养舌脉,脾虚水谷精微不能上输舌体;或过食辛辣醇酒,积久化热,灼伤舌体,饮食所伤,脾气失运;或水湿内蕴,阻滞经脉,气虚血瘀,水谷不化,精血不生,舌体失养而灼热;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气滞血停,血瘀阻碍脉道,气虚不能推动精血运行,则气虚血滞,出现舌痛、舌麻等。其中以心火亢盛型灼口综合征比较常见。滋阴清心灼口汤由导赤散化裁而来,方中淡竹叶味淡、甘,归小肠、心、胃经,可清热除烦、利尿,导心火下行;生地甘凉而润,入心肾经,凉血滋阴以制心火;通草苦寒,入心与小肠经,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两药相配,滋阴制火而不恋邪,利水通淋而不伤阴;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且防通草、生地之寒凉伤胃;薏苡仁健脾清热渗湿;知母、生石膏清热泻火、生津润燥;陈皮、茯苓健脾和中;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地骨皮凉血除蒸、泄热生津;石斛滋阴清热、益胃生津。全方相得益彰,共奏清心泻火、滋阴生津之功效。(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杨晓明陶佳整理)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黄连汤的引申及应用

《伤寒论》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黄连汤方: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笔者认为,《伤寒论》172条的“太阳与少阳合病”与此条“伤寒”互换位置为宜,可能系古人传抄过程中出现的颠倒错误所致。黄连汤所治症状中既有少阳消化系统寒热虚实夹杂的炎症表达,又有太阳心血循环不畅导致的腹痛。除芍药外,桂枝亦主腹痛。芍药针对的是应激太过、伴有溃疡出血或者挛急所致的疼痛(芍药可柔肝、敛阴、缓急);桂枝针对的是微循环不畅所致的疼痛(桂枝可温通经脉)。桂枝主腹痛最典型的当属《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从原文及方子的组成分析来看,黄连汤具有半夏泻心汤的影子,用桂枝代替了黄芩。相比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的病位偏上偏外,黄芩汤主治的是下脓血利,病位偏下偏里。如果是素体“内有久寒”的腹痛,我们可以取法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原方加上当归、吴茱萸、细辛,对于因素体虚寒、微循环不畅所致腹痛效果很好,寒热调平随证灵活变通,如此方可尽显古方之奇伟。由黄连汤至少可以引申出两张后世的时方:一张是左金丸,方中吴茱萸、黄连比例为1∶6。大辛大热的吴茱萸反佐大苦大寒的黄连,有附子泻心汤的神韵,主要用来治疗寒热错杂兼有肝火犯胃之证。另一张是交泰丸,方中肉桂、黄连6∶1,用来治疗心火偏亢、心肾不交之证,肉桂温肾阳,黄连泻心火。还有一张是笔者自己组的方——虚实懊散,栀子、生甘草、肉桂等份,取“交泰”之义,适用于膻中之阳虚损而致邪气乘虚内客者,兼水气凌心者加茯苓,痰阻胸阳者加半夏,瘀血阻滞者加桃仁,气郁气滞者加柴胡,这也是笔者临床上常用的方子。此外,黄连汤在治疗糖尿病时也可发挥良效,如患者苔厚腻而黄白相间,口干口渴而多汗怕冷,大便黏腻不爽不成形并时常伴有腹痛反酸、心律失常等,则非常适宜应用。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肉桂、黄连本身的降糖效果也很不错。(张耕铭)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祛瘀生新方对慢性间歇性缺氧所致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作用研究

缺氧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因。在缺氧状 态下,机体无论是生理机能还是血管活性物质和 内分泌物质都会出现一系列代偿性改变,当代偿 超过一定限度时,机体会出现一系列氧化损伤的 表现,其中最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是氧自由基代 谢失衡,使氧化/抗氧化平衡被破坏,称为氧化应 激( oxidative stress,OS) [1 ] 。OS 是动脉粥样硬化、 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ARDS、衰老、休 克、炎症等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病理 环节。现代医学对 OS 的防治效果不尽人意,OS 相关研究是目前的热点和难点。中医药因其整体 性、综合性、多靶点等优势,对改善 OS 引起的全 身性多器官的氧化损伤和炎症反应有其优势。本 课题尝试应用中药祛瘀生新方防治慢性间歇性缺 氧( CIH) 引起的 OS、炎症反应,探索此方对 CIH 模型大鼠抗 OS 作用,并探讨其防治机制。1 材料1. 1 动物SPF 级雄性 SD 大鼠40 只,体重( 140 ±10) g, 鼠龄 3 ~4 周,购自上海杰思捷实验动物有限公司 ( 合格证号 2010002604739) 。实验前分笼饲养适应 环境 3 日,实验过程中动物自由进食饮水,室温保 持在 25℃。1. 2 主要试剂与仪器丙二醛( MDA) 、白介素- 6( IL- 6) 和肿瘤坏死 因子- α( TNF- α) ELISA 试剂盒,购自上海铭睿生 物科技有限公司。间歇缺氧动物舱,由上海呼吸 病研究所与上海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联合开发研制; eppendorf- 200 低温高速离心机 ( Eppendorf 公司) ,酶标仪( Thermo 公司) 。 1. 3 主要药物 祛瘀生新方组成: 党参 9 g,景天三七9 g,灵 芝 9 g,苦参 9 g,防己9 g,猪苓9 g,玉米须9 g, 生蒲黄 9 g,虎杖 9 g,槐花 9 g。每剂煎煮 2 次, 混合浓缩至 600 mL,低温 ( -20℃) 保存。2 方法2. 1 分组与造模雄性 SD 大鼠 40 只,根据大鼠体重由轻到重 进行排序,随机分为 CIH 模型组( CIH 组) 、空白 对照组( 空白组) 、祛瘀生新方治疗组( QYSX 组) 和乙酰半胱氨酸对照组( NAC 组) 4 组,各 10 只。 将 CIH 组、QYSX 组和 NAC 组分别放入自制 的 CIH 动物舱内,提供间歇低氧环境进行造模, 每天 8 h( 8∶00 ~16∶00) ,每周 7 天,持续 5 周,共 35 天。16∶00 ~ 次日 8∶00,置于饲养笼中,自由进 食、进水。 CIH 动物舱造模方法 [2 ] : 在氧气浓度测量仪的 监测下,通过气体控制通路装置及设定的氧气、 氮气的吹入时间及流量来调控箱内氧浓度。其中 各种 气 体 吹 入 时 间 顺 序 为 输 入 纯 氮 气 ( 流 量 26 L/min) 30 s,吸入氧浓度 ( FiO 2 ) 逐渐降至 6% ~7% 静息 10 s,保持 FiO 2 在 6% ~ 7% 水平上 保持 5 ~7 s,输入氧气( 流量 9 L/min) 20 s,FiO 2 逐渐升至 20% ~ 21% 并保持5 ~7 s,每次缺氧/再 氧合循环时间为 1 min。空白组于每日相同时间置 入相同规格的动物舱内,但不提供间歇低氧,仅 给予空气脉冲供气。 实验过程中动物活动自由。2. 2 药物干预措施灌胃治疗自造模第 1 天开始,连续 35 天。 CIH 组和空白组,均每日生理盐水灌胃; QYSX 组,中药祛瘀生新方灌胃,含生药 28. 3 g/kg 体重 灌 胃,每 日 1 次; NAC 组,NAC 灌 胃 干 预, 200 mg/kg体重灌胃,每日 1 次。2. 3 指标测定第 36 天将大鼠麻醉后下腔静脉取血,测定大 鼠血浆中 MDA、IL- 6、TNF- α 的浓度。 2. 4 统计学方法 全部资料采用 SPSS 15.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 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 珋 x ± s) 表示。对 各组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多组间比较用单因 素方差分析; 两组间比较采用 q 检验。以 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结果3. 1 实验大鼠一般状况整个实验过程中,4 组大鼠均无死亡。空白组 大鼠毛色光泽,活动自如,正常饮食,体重逐渐 增加; CIH 组大鼠毛色松散暗淡,呼吸急促,汗出明显,精神萎顿,反应迟钝,体重增加不明显; NAC 组、QYSX 组大鼠状态均明显好于 CIH 组,呼 吸匀长,饮食量多,活动自如,体重增加。3. 2 各组大鼠血浆 MDA、IL- 6、TNF- α 的浓度 比较与空白组比较,CIH 组大鼠血浆中 MDA、IL- 6 和 TNF- α 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与 CIH 组比较,NAC 组、QYSX 组的 MDA、 IL- 6 和 TNF- α 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QYSX 组与 NAC 组比较,2 组间 MDA、IL- 6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 而 TNF- α 水平 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见表1。表 1 各组大鼠血浆 MDA、IL- 6、TNF- α 浓度比较 ( 珋 x ± s)组别 n MDA( nmol/mL) IL- 6( pg/mL) TNF- α( pg/mL)空白组 10 8. 57 ±2. 18 15. 78 ±4. 24 14. 52 ±3. 90CIH 组 10 25. 36 ±6. 10 * * 154. 90 ±42. 06* * 58. 39 ±14. 91 * *NAC 组 10 8. 22 ±2. 15 ##26. 26 ±6. 68 ## 26. 99 ±9. 69 ##QYSX 组 10 6. 52 ±1. 14 ##22. 37 ±7. 71 ## 17. 24 ±5. 61 ##△与空白组比较,* * P < 0. 01; 与 CIH 组比较,##P < 0. 01;与 NAC 组比较,△P <0. 054 讨论CIH 反复发生通气不足和过度通气,由此引起 的缺氧/再氧合( hypoxia/reoxygenation) 类似于缺 血/再灌注,此过程中产生过多的氧自由基改变了 氧的平衡,活性氧簇( ROS) 生成增多,导致 OS 的发生 [3 ] 。OS 是指体内促氧化与抗氧化拮抗体系 之间的平衡失调,促氧化作用增强,引起的一系 列病理生理损害 [4 ] 。许多疾病的发生都和氧化/抗 氧化失衡相关,例如炎症、血管内皮功能损伤、 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衰老、休克等的一系列病 理生理损害。CIH 对健康的危害突出表现为高患病 率和对全身多系统、多器官的影响 [5 ] 。 由于 ROS 本身性质活跃、清除机制丰富又易 消散,其在体内直接检测非常困难,因此常用一 些间接的生物标志物来反映 OS 状态。MDA 是脂质 过氧化作用的产物。脂质过氧化物指在 PUFA 中发 现的一种自由基链式酶,它主要由 ROS 引发产生, 其中对生物大分子损伤具有重要作用的是 MDA [6 ] 。 MDA 可严重破坏细胞膜的结构,导致细胞肿胀、 坏死,其含量反映了组织过氧化的损伤程度。故 通常以 MDA 含量的高低间接反映机体细胞受自由 基攻击的严重程度 [7 ] 。ROS 平衡失调,可能导致 其直接调控的包括低氧诱导因子- 1、核转录因子- κB( NF- κB) 等转录因子活性变化,这些因子活性 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其下游基因的表达,引发机体 的 OS 反应、炎症蛋白表达和内皮细胞损伤,造成 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8 ] 。已有研究 [9 ] 证实,MDA 与血管内皮细胞 TNF- α、IL- 6 的活化密切相关,这 些细胞因子是炎症反应的重要介质。 祛瘀生新方由党参、景天三七、灵芝、苦参、 汉防己、猪苓、玉米须、生蒲黄、虎杖、生槐花 等组成,具有益气泄浊祛瘀的功效,由上海市名 中医何立人教授验方化裁。前期研究 [10 ] 证明: 祛 瘀生新方对急性脑梗死小鼠梗死区内 VEGF 的 RNA 及蛋白表达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以保护和改善梗 死区大脑血管内皮细胞。祛瘀生新方能显著降低不 稳定心绞痛 CRP 的水平,通过降低炎症介质水平稳 定动脉粥样易损斑块 [ 11 ] 。本次实验根据中医气血相 生理论将祛瘀生新方用于 OS 防治的研究,探索中 药祛瘀生新方对 CIH 模型大鼠抗 OS、抗炎作用。 对照药物 NAC 作为传统的抗氧化剂,可以直 接清除羟自由基、脂质过氧化物自由基和过氧化 氢,增加机体抗 OS 能力,能清除活性氧介质,加 强缺血缺氧状态下的抗氧化能力,有效抑制 TNF- α、IFN- γ 和 IL- 1β 致细胞核因子 NF- κB 的活性, 阻断 NF- κB 信号转导途径而下调 IL- 8、IL- 6 及 TNF- α 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 [12 ] ,并可减少炎性 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产生。 本研究发现,CIH 模型大鼠血浆中的 TNF- α、 IL- 6、MDA 浓度水平明显增高( P < 0. 01) ; QYSX 干预组、NAC 对照组均明显降低( P <0. 01) 。表明 祛瘀生新方能够显著降低 CIH 模型大鼠血浆中的 TNF- α、IL- 6、MDA 浓度水平,起到明显改善 CIH 后 OS、炎症反应的作用。研究发现 QYSX 方降低 MDA、IL- 6 水平的作用与 NAC 一致,降低 TNF- α 的疗效优于 NAC,说明祛瘀生新方抗 OS 作用与 NAC 相似,部分抗炎效应强于 NAC。 以上结果提示,中药祛瘀生新方可能是通过 降低 TNF- α、IL- 6、MDA 浓度水平,减轻 CIH 的 OS 反应、炎症反应,其部分抗炎作用优于 NAC。 本研究为中药临床应用防治 CIH 提供了实验依据, 对其作用机制以及临床疗效有待深入研究。作者简介: 张炜,男,49 岁,硕士,主任医 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临床人才,上海中医 药领军人才,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 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病分会常委,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中 国民族医药学会肺病分会副会长。研究方向: 肺 系疾病的中医基础与临床研究。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手脚冰凉服理中丸

炎热的夏天到了,很多人由于工作的原因整天都呆在空调房内,即使外面艳阳高照,有些坐在办公室的白领还是觉得自己手脚冰凉。从中医的观点来看,手脚容易冰冷、麻木,多是属于气血的毛病,因为气虚、血虚所造成的血液运行不畅、血液量不足。四肢不温、手脚冰冷,在中医里称为厥证。当人体阳气不足的时候,血就不能很好地被气推动到四肢末端,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附子理中丸是一味中成药,特别适合手脚发凉、容易拉肚子、腹部冷痛、大便常常夹杂不消化食物的人服用,附子理中丸的主要成分是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辅料为蜂蜜。主要的功效就是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和手足不温等病症。一般建议附子理中丸在饭前服用,因为附子理中丸属于补益类中药,补益类中药除了特殊规定的一般是饭前服用,这样利于药物的吸收,同时要注意饮食清淡,少吃辛辣油腻食物。服用一段时间,可以感觉到身体回暖,手脚不冰凉了,就可以停药。 杜桂兰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主治心火妄动气阴两虚清心莲子饮

清心莲子饮源自于《太平惠民合剂局方》,组成为:黄芩、麦门冬、地骨皮、车前子、甘草(炙)、石莲肉、茯苓、黄芪、人参。发热加柴胡、薄荷煎。经后世许多医家广泛应用至今,笔者导师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张佩青教授继承国医大师、中医肾病专家张琪教授应用本方的经验,临床常用本方,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主治本方主治心火妄动,气阴两虚,湿热下注,遗精白浊,妇人带下赤白;肺肾亏虚,心火刑金,口舌干燥,渐成消渴,睡卧不安,四肢倦怠,病后气不收敛,阳浮于外,五心烦热之证。如《本草纲目》:“昔人治心肾不交,劳伤白浊,有清心莲子饮。”还有《寿世保元》用于:“发热口干,小便赤涩,夜则安静,昼则发热。”《证治准绳》说:“小便不利,心中蕴热而烦”,“溺赤、下浊亦赤,口渴,时发热者,清心莲子饮”。又说:“治膀胱气虚湿热,玉茎肿痛,或茎窍涩滞,口苦咽干,小便色赤或白浊,夜安静而昼发热可用。”《万病回春》:“治心中烦躁,思虑忧愁抑郁,小便赤浊,或有沙漠,夜梦遗精、遗沥涩痛,便赤,如或酒色过度,上盛下虚,心火上炎,肺金受克,故口苦咽干,渐成消渴,四肢倦怠,男子五淋,妇人带下赤白、五心烦热。此药温平,清火养神秘精,大有奇效。”《世医得效方》也提到:“治上盛下虚,心火炎上,口苦咽干,烦渴微热,小便赤涩,或欲成淋,并宜服。”可见若符合本方病机,即可应用。  功用原方所主病证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因心烦思虑、忧愁抑郁,以致小便白浊,以及夜梦走泄、遗沥涩痛、便赤如血;二是因酒色过度,上盛下虚,心火炎上,肺金受克,所致的口舌干燥、渐成消渴、睡卧不安、四肢倦怠、男子五淋、妇人带下赤白;三是病后气不收敛,阳浮于外,五心烦热。《医方考》曰:“劳淋者,此方主之。遇劳即发者,名曰劳淋。此以体弱,故不任劳。然五脏各有劳。劳者动也,动而生阳,故令内热,内热移于膀胱,故令淋闭。是方也,石莲肉泻火于心,麦门冬清热于肺,黄芩泻火于肝,地骨皮退热于肾,黄芪、人参、茯苓、甘草泻火于脾,皆所以疗五脏之劳热也;惟车前子之滑,乃以治淋去着云尔。”《太平惠民合剂局方》:“此方药性温平,不冷不热,常服清心养神,秘精补虚,滋润肠胃,调顺血。”本方证为清补兼施之剂,既益气养阴,又收敛固下。补气与养阴、清利与秘精合用,相辅相成。  方解方中石莲子清心火,养脾阴,又秘精微,黄芪、党参补气升阳,地骨皮、麦门冬滋阴,黄芩清上焦心肺之热,肺热清则清肃下行,车前子、茯苓淡渗利湿,柴胡疏散肝胆之郁热,清心火、安神养心;茯苓渗利水湿,使心热从小便而解,与导赤散机理颇为相似;黄芩清热润肺、泻火养阴;地骨皮入肾与三焦经,清三焦之火,而退虚热;人参、黄芪补益肺气、益气生津、收敛浮阳。《医方集解》:“参、芪、甘草,所以补阳虚而泻火,助气化而达州都,地骨退肝肾之虚热,柴胡散肝胆之火邪,黄芩、麦冬清热于心肺上焦,茯苓、车前利湿于膀胱下部,中以石莲清心火而交心肾,则诸证悉退也。”  临床加减应用“用方之难,难在加减;用方之妙,妙在加减”。许多古方的加减法正是医家经验之所在,《寿世保元》曰:“上盛下虚,加酒炒黄柏、知母各一钱。”《证治准绳》:“小便涩而脉无力者,用清心莲子饮加制甘草”,又说:“口苦燥,血沸而成,用黄芩汤、荆芥散,或清心莲子饮加竹沥、生地黄汁。”《景岳全书》:“一男子,玉茎肿痛,小便如淋,自汗,甚苦,时或尿血少许,尺脉洪数,按之则涩,用清心莲子饮加牛膝、山栀、黄柏、知母、柴胡。”《古今医彻》:“一妇人心火炽甚,烦热脉数,经水过多,清心莲子饮加山栀。”《张氏医通》:“白浊者,混浊如脓,此膀胱经热,失治当生痈疽,清心莲子饮加萆薢。”导师张佩青教授常用本方加减应用于肾病的治疗,在治疗劳淋时,依据本病的特点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一是湿热毒邪日久容易耗气伤阴;二是治不得法、如清利太过、苦寒伤中、脾肾亏虚;三则由于失治病久不愈,热盛耗阴,湿邪困脾耗气。若兼风热者,加金银花、连翘;若兼排尿不畅加萹蓄、瞿麦;若湿热较盛可加白花蛇舌草、公英;口渴可加天花粉清热生津;尿血加白茅根。  病案举例  孙某,女,45岁,2004年9月21日初诊。患者慢性泌尿系感染反复发作10余年,每年患病1~2次。近日劳累后自觉尿频,尿道灼热感,化验尿液分析:白细胞满视野尿,镜下可见大量脓细胞。刻诊:尿频,尿急,尿道灼热感,小腹痛,伴口渴,乏力,咽干,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虚。  西医诊断:急性泌尿系感染。中医诊断:劳淋,证属气阴两虚,湿热下注。治宜益气养阴,清热利湿。  方药:太子参20克,黄芪20克,黄芩15克,麦门冬15克,地骨皮15克,车前子15克,甘草15克,石莲肉15克,茯苓20克,萹蓄15克,瞿麦15克,附子5克,薏苡仁15克,败酱草30克,5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诸症明显减轻,尿检阴性,上方继服5剂。  三诊,诸症悉除,处方改为:太子参20克,黄芪20克,黄芩15克,麦门冬15克,地骨皮15克,车前子15克,甘草15克,石莲肉15克,茯苓20克,补骨脂15克,益智仁15,7剂善后,以扶正固本。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天下补气第一名方: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有“天下补气第一名方”之美称。四君子汤出自《和剂局方》,是益气补中、健脾益胃、强心镇静、抗癌降糖、增强免疫力、抗疲劳、恢复体力、增强男女性机能的经典名方。适用于脾胃气虚症,症见面色苍白、语言低微、气短懒,言、头晕目眩、自汗、倦怠无力、诸证活动后加重、纳少便溏、四肢软弱,舌淡或有齿痕,脉细弱,易感冒等。四君子汤由人参10克、白术 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等四味中药组成。其中人参归脾、肺经、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宁神益智、增加心肌血流量、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流变性、防止动脉硬化、防止和延缓皮肤老化、提高机能抵抗力、抗过敏、降血糖、抗衰老、延年益寿等功效。白术归脾、胃经,能温补中气、培补脾胃、燥湿利水、固表止汗、益气安胎。茯苓归脾、心、肾经,能利水渗湿,健睥补中,宁心安神。甘草归心、肺、脾、胃经,能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现代研究发现,方中君药人参含有12种以上的人参皂甙,还含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多种氨基酸、胺类和维生素等。人参皂甙对人体的各种机能衰退都有防治作用。人参提取物可使细胞传代次数增加,延长细胞寿命,从而使人寿命延长。 临床应用中,凡脾胃气虚之症如慢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均可配合应用四君子汤。如脾胃气虚之症兼脘腹胀闷者,属气虚兼气滞,需加陈皮理气化滞,名异功散;如脾胃气虚之症兼有咳嗽、痰多、痰白清稀、气短者,属气虚兼痰湿,需加半夏、陈皮理气化痰,名六君子汤;如脾胃气虚之症兼有胃下垂、脱肛、久泻久痢者,属气虚下陷,需四君子汤去茯苓,加黄芪、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名补中益气汤;如气虚之症兼有血虚(头晕、心悸、舌淡、脉细)属气血双虚,需四君子汤加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名八珍汤;加黄芪、肉桂,名十全大补汤;如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症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头晕目眩、自汗、食少、便溏、面黄、肌瘦、体倦乏力,需四君子汤中茯苓改茯神、加黄芪、龙眼肉、酸枣仁、木香、当归、远志、生姜、大枣,名归脾汤,归脾汤还可治脾不统血所致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及气血不足所致的月经量少、月经不调等。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治干燥综合征 名医叶一萍方

处方:桑椹子、丹参各12克,徐长卿、桃仁、紫草、生白芍各8克,炙甘草、桂枝、南蛇藤、红花各5 克,白花蛇舌草、麦冬各15克,赤芍;桑寄生、川芎、川牛膝、姜黄、石斛、当归各10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主治:活血行滞,气化津液。用于治疗干燥综合征,中医辨证属血瘀津伤型。症见口眼干燥,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头晕耳鸣,心烦潮热,皮肤干燥瘙痒,食少便秘,两侧腮腺肿大,血液粘稠度增高,肌肤甲错,唇痿、色暗红。舌青,舌边有瘀斑,脉沉细。 专家点评:方中丹参、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川牛膝祛风行血、祛瘀止痛,桂枝温阳化气、气化津液,麦冬、石斛、白芍滋阴增液生津,姜黄行气祛风止痛,桑椹子祛风湿、补肝肾、润肠通便,南蛇藤、徐长卿、紫草、白花蛇舌草诸荮,现代药理学认为有免疫抑制和消除血管炎症的作用。创方者:叶一萍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腰椎间盘突出症(秘方数:13)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常受挤压、扭转等外力的损伤,腰椎间盘弹性变差,逐渐发生退行性变而形成本病。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松弛,是造成腰椎间盘容易破裂突出的内因。急性或慢性损伤,特别是弯腰弓背提取重物时,椎间盘后部压力增加,容易发生纤维环破裂和髓核向外侧突出,为本病外因。腰骶部的活动度和所承受的压力均较大,易受损伤,故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腰椎4-5之间或腰椎5-骶椎1之间,在腰椎3-4之间者较少。有些病人无明显外伤史,于受凉后发病,可能是由于肌肉痉挛,促使已有退行性变的椎间盘突出。神经根受压后变扁,发生水肿,周围组织肥厚,甚至与突出的椎间盘发生粘连。这时疼痛即由间歇性变为持续性,夜间加重,休息后不缓解。 腰痛伴坐骨神经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局限于腰骶部附近在腰椎4-5、腰椎5-骶椎1或腰椎3-4棘突一侧和棘突间有局限性深压痛,并向患侧下肢放射。坐骨神经痛常为单侧,当椎间盘突出较大或位于椎管中央时,可为双侧疼痛。疼痛沿大腿后侧向下放射至小腿外侧、足跟部或足背外侧。活动多、久站或久坐、或咳嗽、喷嚏、排便等腹压增高时加重,卧床休息后可减轻,但容易在轻微损伤后复发,每年可发作2-3次,也可于数年后复发。复发后再经非手术治疗又可好转。不发作时可无任何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直腿抬高试验一般为阳性。若椎间盘突出位于受压神经根的内侧时,健侧直腿抬高试验时患侧也可发生疼痛。高位神经根气刺激,腰2-3,腰3-4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股神经牵拉试验多为阳性。早期患侧小腿后外侧及足背外侧的痛觉过敏,稍后为减退。膝反射异常表示腰2-腰4神经根受压。踝反射异常一般表示骶1-骶2神经根受压。腱反射的反常,不论其为减弱、消失或亢进,对诊断均有同样的重要性,但对突出的定位不可能完全正确。神经根受压较久后,可出现小腿部肌肉萎缩。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压迫马尾神经,可出现马鞍区麻木,膀胱、肛门括约肌障碍等症状。 站立位检查可见腰椎生理前凸消失。患者可有功能性脊柱侧凸,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可以缓解神经根的压迫,所以凸向何侧是以椎间盘突出在受压神经根的内侧或外侧而不同。当椎间盘突出在受压神经根的内侧时,则脊柱侧凸突向健侧,受压神经根可得到缓解。反之,则突向患侧,可取得同样效果。有时X线片正位片可显示腰椎侧凸,侧位片可见腰椎生理前凸消失,病变的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椎体边缘有骨赘增生。 祖国医学对本病有比较深刻和全面的描述。认为本病乃本虚而标实。感受风寒湿外邪者,其证多实,发病多急;由于肾精亏损所致者,其证多虚,发病多缓。《景岳全书·腰痛篇》曰:“腰痛证凡悠悠戚戚、屡发不已者,肾之虚也;遇阴雨或坐痛而重者,湿也;遇诸寒而痛,或喜暖而恶寒者寒也;遇诸热而痛及喜寒而恶热者热也;郁怒而痛者气之滞也;忧愁思虑而痛者,气之虚也;劳动即痛者,肝肾之衰也。当辨其所因而治之。”根据祖国医学理论,一般将本病分为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四类而予以辨证施治,但临证往往虚实夹杂,症侯复杂,但总以肾虚为本,祛邪为标,方能治之有效。(施杞) 方 名 核归丸 复方马钱子散 蝎蛇散 坐骨神经止痛汤 通经止痛汤 缓急阳和汤 芪归地龙汤 独活秦艽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当归杜仲治腰推间盘突出症 核桃仁黑芝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归尾泽兰治腰推间盘突出症 乌梢蛇蜈蚣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独活党参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尿布皮炎(秘方数:4)

本病是指尿布覆盖区域的皮肤炎症。多发生在臀部、大腿内侧及生殖器部,可蔓延到会阴、整个臀部及大腿外侧。皮肤首先发红变粗糙,有细小鳞屑,继而为斑丘疹或疱疹,有时可有针尖形小脓疱,重者糜烂、渗液,甚或溃疡。 本病病因是未洗净的潮湿尿布,经常摩擦皮肤,加上新生儿及婴儿表皮和真皮之间结构不致密,表皮角化发育不全,碱性物质易透入表皮屏障,刺激皮肤。 依据尿布覆盖区域皮肤发红,甚或出现丘疹、疤疹等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 现代医学治疗本病主要采取勤换尿布,扑爽身粉,预防感染等措施。 本病属于中医“红臀”、“赤游丹”范畴。祖国医学认为,婴幼儿皮肤娇嫩,不耐刺激,由于尿布粗糙,尿液、肥皂粉等刺激,感染湿热邪毒,则致皮肤发红、渗液、溃烂,治宜祛湿致疮,解毒清热。(杨传伟) 方 名 滑黛粉 小米清汤 葛根芩连汤 苍柏牛膝方 ·皮脂溢性皮炎外洗中医验方 ·接触性皮炎(秘方数:5) ·神经性皮炎(秘方数:9) ·脂溢性皮炎(秘方数:11) ·离位皮炎(秘方数:7) ·接触性皮炎(秘方数:5) ·虫咬皮炎(秘方数:5) ·外阴瘙痒(秘方数:5) ·蔬菜泥螺性日光皮炎(秘方数:4) ·搜索更多(尿布皮炎)方 更多秘方......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浅析叶天士运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经验

叶天士,清代著名医家,善活用经方,在《临证指南医案》[1]中选用仲景方近70首,其以《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为理论基础,重视主症主药,顾原方原则而不失灵活运用,扩展了经方的诊治范围及加减用药规律,为后世医家提供了活用经方的理论依据。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是《伤寒论》的经典方之一。《临证指南医案》共载此方11处,用于治疗咳嗽、喘、失音、肿胀、斑疹等多种疾病。本文从叶氏医案入手,浅析叶天士运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经验。1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适应证病因病机分析纵观《临证指南医案》全书,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主要的病因病机为感受外邪,入里内伏,郁而化热,或素有内热,或痰湿化火,外邪侵袭后,引动内邪,形成外寒内热,导致肺气郁闭或逆乱而发病,其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胃有密切关系。《临证指南医案·咳嗽》载:“风邪阻于肺卫,咳嗽面浮,当辛散之。麻黄(先煎去沫五分),苦杏仁(三钱),生甘草(三分),生石膏(三钱)。”[1]56明确指出,外受风邪,肺居上焦,首犯肺卫,即“伤于风者,上先受之”[2],卫气奋起抵御风邪,邪气较盛,胜于卫气,由外入里,闭阻肺卫,由卫分入气分,即外邪侵犯,邪势较盛,导致肺失宣降,壅滞上焦气分,上焦气分窒塞,形成风阻肺卫、气分上痹之势,卫气同闭,肺气上逆而发病。再如《临证指南医案·咳嗽》载:“咳嗽,声音渐窒,诊脉右寸独坚。此寒热客气,包裹肺俞,郁则热。先以麻杏石甘汤。又苇茎汤。”[1]55《临证指南医案·喘》载:“实而热者,不外乎蕴伏之邪,蒸痰化火,有麻杏甘膏,千金苇茎之治也。”[1]219从这两则医案可知,外感寒邪,束于肌表,闭塞腠理,郁遏卫阳,郁久化热而入里,外邪未清,形成外寒内热之势,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之功,正如《素问·调经论》所载:“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因此由上可知,外邪侵袭,由口鼻、肌表入内,肺居上焦,为娇脏,易受邪气侵犯,邪气外可束裹肌表,内可郁闭肺气,致气机壅遏不畅,郁久化热,热伏于内,蒸液为痰,痰气上逆而发病。诚如《医学三字经·咳嗽》所言:“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3]外寒内热为叶天士运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主要病机,但是在湿蕴三焦致肺气不降或外邪内伏、肺胃同病时也会选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减治疗,如《临证指南医案·肿胀》载:“汪,肿自下起……间日寒战发热,渴饮,此为疟,乃病上加病。饮水结聚以下,痛胀,不敢用涌吐之法,暂与开肺气壅遏一法。大杏仁,蜜炒麻黄,石膏。”[1]163-164医案中患者痰湿内盛,壅阻三焦,影响周身气机升降出入,无以运行体内水液,致体内痰、湿、饮更重,湿气胶结,壅滞上焦,致肺气郁闭,上逆不降。三焦司全身气化,是运行水谷津液的通道,如《圣济总录·痰饮统论》载:“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调适,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周身。若三焦气塞,脉道壅闭,则水饮停积,不得宣行,聚成痰饮。”[4]上焦肺主通调水道,中焦脾胃运化水湿,下焦肾主水,均与水液代谢相关。肺通调水道功能失司,影响三焦代谢水液,水液壅积于内,影响气机,故而发病。叶天士运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先开上痹之肺气,肺气带动三焦气机畅通后,再行他法治疗。再如《临证指南医案·咳嗽》载:“某,伏邪久咳,胃虚呕食,殆《内经》所谓胃咳之状耶。麻黄、杏仁、甘草、石膏、半夏、薏苡仁。”[1]73由以上医案可知,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外邪犯肺,内伏日久,肺气郁久,失宣发肃降,(脾)胃土为肺金之母,子病及母,肺胃(脾)同病,胃性宜降,肺失宣肃,气机逆乱,肺胃之气上逆而发病。此时运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亦为开壅肺气。2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症的临床特点2.1 微寒而热详细分析叶天士应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各则医案,可总结出适合运用此方的病机主要为外有邪气,内有郁热,气闭不降,以及外有邪气,侵犯肺卫,内伏为热,故见“微寒而热”。这与《伤寒论》中太阳病主症“恶寒发热”“无大热”一致,《伤寒论》中仲景均是在太阳病误汗、误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才运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表示外邪仍在,内有损伤,故可见微寒、发热之症。耿晓雪[5]应用该方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时,发现患儿发病后会发热,但通常是低热,高热发生率相对较低,即为“微寒而热”。2.2“呼息不利”纵观《临证指南医案》,此“呼息不利”主要指因气机郁闭不降而导致的咳嗽、失音、吐血、喘等相关症状。咳嗽特点为久咳、声音渐窒,可伴面浮或呕食,脉象表现为右寸独坚。失音特点为久病后失音,如“外冷内热久逼,失音”“秋凉燥气咳嗽,初起皮毛凛凛,冬月失音,至夏未愈”;无其他脏腑症状,如“冬月失音,至夏未愈,而纳食颇安”;可继发喉痹,如“先失音,继喉痹”,表现为失音后出现“水饮呛出,咯痰随出随阻”。吐血特点为“咳吐脓血”,伴“喑哑”。“喘为实而热者”,“蒸痰化火”所致的痰热实喘,由病机可推断,此喘可有痰、热的临床表现。喘可合并水肿,以“闻声呼息不利”兼有“二便不爽,跗肿腹满”为主要临床表现,脉象为“脉浮小带促”。2.3 其他主症叶天士运用经方,师古而不泥古,尊仲景之法,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疗“微寒而热”“呼息不利”,更活用经方,扩展了治疗范围,如用于治疗斑疹、疟。斑疹因寒邪感病,肌表疹出不畅,如“病在暴冷而发,肌表头面不透”。疟表现为“寒战发热,渴饮”,医案中提示患者先“肿自下起,胀及心胸,遍身肌肤赤瘰,溺无便滑……呻吟喘急”。经“分消”之法治疗后“寒战发热,渴饮”,提示为“病上加病”,即疟与肿胀并病,在一身肿胀、肌肤赤瘰、二便不利及急促喘息的症状上突发“寒战发热,渴饮”的症状,此时“寒战发热,渴饮”为主症,体现了叶天士用主药治主症的思想。3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用药规律仲景创此方,药简意繁。麻黄辛温,宣肺卫,散外邪,消肿平喘;石膏辛寒,清气分之伏热;苦杏仁苦温,降泻肺气,与麻黄相配,宣降并用,助散邪平喘,防麻黄辛发太过;炙甘草甘平,缓寒温之性,调和诸药。全方用药极简,纵观叶天士用此方医案,基本在原方基础上增加药物,仅在肿胀篇1则医案中去甘草。因该医案肿胀由气滞湿阻所致,在不加其他药物时,应去炙甘草,以免有助湿壅气之弊,其余医案均是原方加药,以助其功效,四药同在方能达到寒热同调、表里同治、卫气同解之效。主症用主药,临床运用此方需要增加药物时,当辨病机、识伴症,重药物性味归经,诚如其所说“论药必首推气味”。(1)湿阻三焦、外邪侵犯、气机上痹之肿胀者,加淡渗利湿之品,如医案中的薏苡仁甘、淡、凉,归肺、脾、胃经,既可助麻黄利水消肿,又可助石膏清热开痹,意在开鬼门以取汗,洁净腑以利水,宣通表里,治病源头。(2)外邪犯肺致肺病,胃土为肺之母,子病及母,子母同病之咳嗽伴呕食者,当子母同治,叶天士选用半夏,其入肺、胃经,既可燥湿化痰,又可和胃降逆而止呕。(3)外感邪气,内伏郁热,久则热腐化脓成痈,血瘀阻肺络而出现失音伴咳吐脓血者,选薏苡仁,其凉性可助石膏清内热;并加苦辛之桔梗,可助苦杏仁降气,二药合用又可利咽排脓;加桃仁活血祛瘀以助消痈,其性平、味苦甘,祛瘀而不助热。(4)叶天士认为,金空则鸣,金实则无声,金破碎亦无声,对于邪气外束、热邪内盛、肺家实之失音,应在散气开痹的同时加射干,其味苦、性寒,可助清热、泻肺气,又可开郁散结而利咽喉。4 病案举隅患者,女,68岁,2018年1月7日初诊。患者长期吸烟,7年前冬季外感后导致反复咳嗽咯痰,痰多色黄,就诊于多家诊所及医院,间断服用化痰、止咳药物,病情时轻时重。患者症状每年冬季加重,夏季缓解。两年前外感后咳嗽咯痰再发,并伴有胸闷喘息,活动后加重,住院治疗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经抗感染、茶碱类药物治疗后,症状好转。此后患者每年冬季发病2~3次,均需住院治疗,间断服用抗生素、茶碱类药物。3d前患者外出,穿衣较少,咳嗽咯痰、胸闷喘息再次发作,遂就诊于门诊。刻下症:咳嗽喘息,咯痰,痰量多,痰色黄,质黏稠,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不易咳出,口干咽干,心烦,喜饮水,小便可,大便偏干,纳寐可,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既往无特殊病史。诊查:双肺听诊呼吸音粗,右下肺可闻及少量干、湿啰音。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断:肺胀(痰热蕴肺证)。治法:清热宣肺,化痰止咳,宽胸平喘。处方:蜜麻黄、射干、桔梗、黄芩片、山豆根、木蝴蝶各10g,苦杏仁(后下)、生石膏(先煎)、法半夏、陈皮、芦根各12g,甘草片5g,浙贝母、瓜蒌、款冬花、连翘、生地黄、白芍各15g,海浮石20g。7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温服。2018年1月15日二诊:患者胸闷喘憋缓解,咳嗽咯痰略减轻,痰量多,痰色白,质黏稠,不易咳出,口干咽痒,心烦缓解,喜饮水,小便可,大便调,纳寐可。处方:蜜麻黄、射干、桔梗、黄芩片10g,苦杏仁(后下)、生石膏(先煎)、法半夏、陈皮、芦根各12g,甘草片5g,浙贝母、瓜蒌、款冬花、连翘各15g,海浮石20g,干姜、全蝎各6g。7剂,煎服法同前。2018年1月22日三诊:患者咳嗽减轻,晨起明显,伴大量黄白色黏痰,呈拉丝状,口唇干燥饮水可缓解,活动后胸闷,舌暗红,苔黄腻,脉弦细数。处方:蜜麻黄、葶苈子(包煎)、蝉蜕、枳壳各10g,苦杏仁(后下)、法半夏、陈皮、芦根各12g,甘草片5g,全蝎6g,黄芩片15g,款冬花15g。7剂,煎服法同前。2018年1月30日四诊:患者咳嗽明显减轻,活动后微咳,有少量白色痰,口干、咽痒缓解,二便调,纳寐可,舌淡暗,苔黄腻,脉弦细。处方:党参片20g,麦冬、白术、紫苏子、葶苈子(包煎)、红景天、枳壳各15g,五味子、桂枝、法半夏、陈皮、蝉蜕、桔梗各10g,干姜、甘草片、全蝎各6g,细辛3g。14剂,煎服法同前。上方随症加减1个月后,电话随访,仅活动后轻微咳嗽、气喘,无明显不适。嘱患者适当锻炼,注意气候变化,根据病情复诊,建议三伏天可贴三伏贴,以减少冬季急性发作次数。按语:咳嗽为肺系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气管支气管炎。该病多数预后良好,部分可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或病情加重,发展为肺炎喘嗽[6]。该患者为老年女性,长期吸烟,损及肺腑,肺失宣发肃降,津液输布失常,内蕴成痰,郁滞于肺,肺气不畅,肺气上逆,故见咳嗽;子病及母,脾胃功能受损,痰湿内生,郁久化热,痰热壅肺,故久嗽黄痰;痰热壅于胸中,气机不畅,故而胸闷喘息;久病不愈,致肺气虚,无以固护肌表,外邪易侵,故疾病反复发作。此次患者再次外感,外邪束表,卫气被郁,郁而化热入里,致疾病再发,治当先以祛邪宣肺、化痰止咳、宽胸平喘为主。选方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减以解表清里,加芦根、黄芩、浙贝母、射干、法半夏、海浮石清热化痰,加款冬花、瓜蒌、桔梗、陈皮宽胸下气,山豆根、木蝴蝶、连翘、生地黄、白芍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二诊时患者胸闷、喘憋缓解,咳嗽咯痰略减轻,仍觉口干咽痒,喜饮水,考虑余邪未清,里邪犹在,故继续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清表里,在原方基础上去山豆根、木蝴蝶、生地黄、白芍,加干姜以温化痰饮,加全蝎以加强搜风祛邪之功。三诊时患者咳嗽明显好转,痰液的色、质表现出明显的痰热证,痰液大量咳出反映了毒邪外出,痰出则咳减,此时以化痰祛痰、降气清热为主,故以麻杏二三汤化裁,旨在降气化痰、止咳平喘。四诊时患者诸症减轻,应兼顾脾胃,运脾化痰,平和调理。5 小结叶天士运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宗原意而不屈于原意,但凡所见属此方主治病机者,均可用此方治疗,拓展了此方的治病范围。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运用经验体现了叶天士在辨证施治基础上善于活用经方。叶天士推陈致新,创新立法,对经方进行灵活化裁,精准地遣方配药,由此可见一斑,故总结归纳其经验,以备临床参考。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宋雪萍 郑力军 史圣华 莫日根 王生义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 93502部队 内蒙古医科大学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参苏饮治虚人外感 扶正是为助力散邪

治虚人外感,常在散表药中加入一到两味扶正之品。这里的扶正是为助力散邪。这让我(指焦树德)想起,胸痹病,客气留结胸中而致上焦阳虚,用瓜蒌薤白白酒汤,非为补阳,没有用补阳之品,而为行阳而散邪气,两者体现都是“治病求本”的道理。人参3g,紫苏叶3g,葛根3g,前胡3g,半夏3g,茯苓3g,陈皮15g,甘草15g,枳壳15g,木香15g,共为粗末,每服12g,加生姜7片,大枣1枚,水煎服。本方适用于虚人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湿痰,症见恶寒畏冷,头痛发热,咳嗽痰多,呕逆恶心,痰阻中焦,眩晕嘈杂,舌苔白,脉象弱或浮细无力等。方中以人参扶正匡邪,紫苏叶辛温解表,芳香和胃为主药,辅以葛根升阳解肌,前胡降气清热,半夏化痰止呕,茯苓利湿调中,佐以陈皮理气化痰而开胃,枳壳行气宽胸以除闷,木香行气和中,甘草甘缓和胃,调和百药,使以桔梗宣通肺气,以利疏风解表。近代多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减,作为汤剂煎服。人参也可用党参代替,但体极虚弱者,仍以用人参为宜。本方适用于虚人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湿痰,症见恶寒畏冷,头痛发热,咳嗽痰多,呕逆恶心,痰阻中焦,眩晕嘈杂,舌苔白,脉象弱或浮细无力等。本方去人参、葛根、木香,加杏仁,名杏苏散,有宣肺化痰作用。去人参、前胡,加川芎、柴胡,名芎苏饮,有疏散解表、宣肺化痰的作用。人参败毒散(人参、柴胡、前胡、羌活、独活、川芎、枳壳、茯苓、桔梗、甘草)与本方均有益气解表的作用,但人参败毒散的散风祛湿力量大于本方,本方则化痰理气的效果优于前方。曾用参苏饮合麻杏石甘汤随症加减,治疗发热恶寒,无汗,咳嗽,吐黄痰,心烦口渴,但不引饮,时有呕逆、吐血,便血每日六七次,不进饮食,小便淡黄,精神衰惫,身体消瘦,气短息微,说话无力,面部虚浮,萎黄无华,舌质淡,苔黄腻,脉象数而濡软。化验白细胞总数41700/mm3,分类:中性90%,淋巴10%。辨证:正虚邪盛,内热郁闭,肺失宣肃。治法:益气清解,标本同治。方剂:参苏饮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方药:生晒白人参9g(另煎兑入),苏叶10g(后下),桔梗6g,生麻黄6g,生石膏20g(先下),葛根9g,杏仁10g,生甘草5g,生藕节20g,白及9g,茯苓15g,川黄连6g,生白术9g,荆芥9g。2服。另:犀黄丸12g,分4次随汤药服;西洋参每日6g,煎水频服。次日,因大便次多,便血亦多,又用诃子肉10g,芡实10g,赤石脂15g,禹余粮20g,藿香10g,土炒白术10g,伏龙肝60g(煎汤代水)。煎好后兑入前汤药内服。嘱病人服药后温覆取微汗。停用一切西药,输液亦停。两天后复诊,病情减轻,精神好转,能喝些稀米汤,扭转了垂危的局面,再以此方加减进之,病情日渐好转。后来,一直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调治3个多月而痊愈。按:此方为虚人外感者常用,方中用人参很巧妙。中医治外感病,必须先用表药发汗,以驱邪外出,正气旺盛者,抗邪力盛,外邪乘药气而出。若正气素虚之人,虽然药气向外发表,但正气内馁,无抗邪之力,轻者邪气半出不出;重者邪气随正气馁弱而内侵,则发热无休,变症百出。所以虚人外感,在发散药中加用人参以扶正气,增强抗邪外出之力,使邪气随药气发散而出,一表即尽。可根据情况而定,扶正是为了祛邪,并非为补养而设。在遇年老体弱之人,患外感风寒证者,常斟酌情况,在表散药中稍加扶正之品,如人参、党参、附子、沙参、白术、当归、地黄等随证加入。故在扶正解表法中,又有益气解表、助阳解表、滋阴解表等不同的治法。对虚劳病人患外感者,古人还有“补托”法,以托邪外出。例如益营内托散:柴胡、葛根、熟地、当归、人参、秦艽、川断、甘草、生姜、大枣(《不居集》)可资参考。注意外感风寒正气不虚者,忌用本方。(本文摘自《方剂心得十讲》)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