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建伟治疗甲型H1N1流感三方

今年国外甲型H1N1流感十分猖獗,国内疫情也日趋严重,近日与老师连建伟教授聊及流感可防可治的话题。连建伟是国家级名老中医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今年9月他参与了观察诊治浙江中医药大学一批被隔离的流感学生,运用中医药治疗,大多都在2~3天内好转。他认为,按照中医理论四诊合参,甲型H1N1流感可以统一在中医温病学的范畴内辨证施治,并提出了以下治疗三方:  临床辨证论治  外感风热,内有痰热:发热,口干,咽痛,咳嗽,咯痰色黄,苔薄黄腻,脉浮数。  治法:疏散风热,清肺化痰。  主方:桑菊饮合苇茎汤加味。组成:桑叶10g,菊花12g,杏仁10g,连翘12g,薄荷6g,桔梗6g,甘草5g,芦根30g,薏苡仁30g,冬瓜仁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方解:本病为风温之邪袭肺,感受温邪,故见身热,口干;肺失宣降,故气逆而咳。治当辛以散风,凉以清肺为法。本方用桑叶清透肺络之热,菊花清散上焦风热,并作君药。臣以辛凉之薄荷,助桑、菊散上焦风热,桔梗、杏仁,一升一降,疏风解肌,肃肺止咳。连翘清透膈上之热,芦根清热生津止渴;薏苡仁、冬瓜仁清肺化痰,均为佐药。使以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共奏疏风宣肺,清热化痰之功。若湿邪偏盛者,可加藿香10g;热毒偏盛者,可加金银花30g,板蓝根15g。  表证已解,痰热内蕴:发热已退,咳嗽声重,咯痰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  治法:清肺化痰。  主方:苇茎汤合二陈汤主之。组成:芦根30g,薏苡仁30g,冬瓜仁20g,杏仁9g,制半夏9g,橘红6g,茯苓15g,甘草5g。  方解:表邪已解,故身热已退;痰热蕴肺,肺失清肃,故咳嗽痰多,咯痰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皆痰热内盛之象。治当清肺化痰。方中芦根性味甘寒,善清肺热,故用以为君。冬瓜仁清热化痰祛湿,能清上彻下,肃降肺气;薏苡仁甘淡微寒,上清肺热,下利湿浊,二者共为臣药。杏仁止咳化痰,制半夏、橘红下气化痰,茯苓清肺化痰,均为佐药。使以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共奏清肺化痰之效。  邪退正虚:发热已退,四肢倦怠,食欲不振,偶有咳嗽,或有少量白痰,苔薄白腻,脉虚缓。  治法:培土生金。  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组成:党参15g,炒白术10g,白茯苓15g,炙甘草5g,陈皮6g,山药20g,白扁豆12g,莲子肉12g,薏苡仁30g,砂仁6g,桔梗6g。  方解:病邪已去,正气受伤,土不生金,故四肢倦怠,食少咳嗽;苔薄白腻,脉虚缓均为脾肺气虚,痰湿不化之征。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山药、扁豆、莲肉补脾渗湿;砂仁醒脾,桔梗升清,宣肺止咳,且以载药上行。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培土生金之功,以治疗热病恢复期,脾肺气虚之证。  预防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优势之一,浙江中医药大学有万余名学生,属于大集体生活区,为了控制流感的暴发,用中药未病先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主要方药组成:桑叶10g,芦根15g,藿香6g。连服3天。  方解:桑叶辛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正可预防秋冬燥热伤肺的流感;芦根甘寒,清热生津,除烦利尿,其淡渗利湿之性,可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正如叶天士所谓:“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藿香味辛微温,解表和中,芳香化浊。本方有疏风清热,化湿利尿,预防流感之效。素体热盛者也可以加板蓝根、甘草同用。  甲型H1N1流感属于中医温病学的风温范畴。只要辨证正确,及时治疗,大多能应手而愈。预防之法功不可没,而且方小、药轻、价廉、效宏。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慢性胰腺炎的中医辨治

慢性胰腺炎是指胰腺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炎症病变,使胰腺腺泡组织逐渐为纤维组织代替,造成胰腺功能的严重破坏的一种消化系统疑难疾病。病人多有反复发作的上腹痛,疼痛剧烈时常伴有恶心呕吐,吃油腻食物后上腹部饱胀不适、腹泻,并常因饮食减少而致体重逐渐下降。本病属中医“腹痛”、“胁痛”、“胃脘痛”等范畴。近年来,笔者以清胰汤(药用柴胡、白芍、生大黄、黄芩、胡黄连、木香、延胡索、芒硝)为基础方,根据中医辨证的不同,加用不同的方药治疗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简介如下:  肠胃积热型:症见腹部胀痛而拒按,恶心呕吐,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治宜化湿清热,通里攻下。  方用清胰汤合大承气汤加减,药用柴胡、枳壳、黄芩、黄连、白芍、木香、银花、元胡、生大黄(后下)、芒硝(冲服)等。  肝胆湿热型:症见两胁疼痛,厌食油腻,发热不退,恶心呕吐,身重倦怠,或巩膜皮肤黄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疏肝泄胆、清热利湿。  方用清胰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草、茵陈、生山栀、柴胡、黄芩、胡黄连、白芍、木香、生大黄(后下)、金钱草、薏苡仁、苍术、焦三仙等。  脾虚食滞型:症见脘闷纳呆,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泄泻,大便酸臭或有不消化食物,面黄肌瘦,倦怠乏力,舌淡胖,苔白腻,脉濡弱。  治宜健脾化积,调畅气机。方用清胰汤合枳实化滞丸加减,药用焦白术、焦三仙、茯苓、枳实、金银花、黄芩、柴胡、泽泻、陈皮、薏苡仁、木香等。  瘀血内结型:症见脘腹疼痛加剧,部位固定不移,脘腹或左胁下痞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  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用清胰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药用柴胡、生大黄(后下)、黄芩、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研泥)、牡丹皮、赤芍、乌药、元胡、炙甘草、香附、红花、枳壳等。(伏新顺)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骨折(秘方数:10)

骨折: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头折伤病症。中医称为折疡、折骨。常因跌仆、闪挫、压扎、负重、劳损,或是从高处坠落或摔打跌倒所致。根据病变症状可分为一般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两种。甚者疼痛难忍,骨头有凸状,皮肉组织瘀肿等现象。 方 名 红花青皮治四肢骨折早期 田七白芷治肋骨骨折 红花香附治小儿四肢新鲜骨折 雪上一枝蒿治髌骨骨折 紫河车黄芪治脊柱骨折 鹿角霜熟地治陈旧性骨折 黄芪枸杞治骨折 当归川断治股骨千骨折 半夏南星治骨折迟缓愈合 黄芪党参治骨折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五步法治“电视眼”

长时间看电视会发生视力疲劳,俗称“电视眼”,表现为眼睛发胀,视力模糊,眼睛干涩等症状。下面教你一个小方法,五步以缓解紧张的眼部肌肉,从而保护视力。 1.快速眨眼缓慢地进行深呼吸。当吐气时,快速地睁眼和闭旧艮,而且慢慢地把气吐干净。 2 .瞅鼻尖缓慢地深呼吸。当你吸气时,将眼球向,下看鼻尖,当你吐气时,眼睛放松恢复正常,看看远方的物体,并慢慢把气吐净。 3.按压穴位 闭上眼睛,把拇指放在太阳穴上。用食指第一和第二节关节间的指腹,平稳地触压眼窝上缘和眼窝下缘,方向是从鼻子往太阳穴进行。 4.灯光沐浴 眼睛紧闭,放松,坐在距灯约15厘米远的地方,灯泡最好瓦数高些。轻轻地摆头,从一侧到另一侧。使眼睛沐浴在温热的灯光中。 5.冷热水交替敷 先用热毛巾捂在闭着的眼睛上30秒钟,然后浸一条长毛巾到冰水里,捂在双眼上,重复几次。 (满松)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真武汤类方辨析

真武汤出自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是常用的温阳利水剂,处方为茯苓、芍药、生姜(切)各3两,白术2两,附子1枚(炮,去皮,破八片)。方中附子为君药,具有温肾助阳、化气行水的功效;茯苓、白术、白芍为臣药,茯苓、白术具有健脾助运、淡渗利水的功效,白芍具有柔肝止痛、敛阴舒筋的功效;生姜为佐药,既可以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可以助臣药行散水湿[1]。真武汤是治疗脾肾阳虚、水湿泛溢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水肿、怕冷、舌质淡胖、苔白、脉沉为辨证要点。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真武汤方证,现将其与适应证相同、方证相似的方药进行探讨。1 痰饮病痰饮病是体内水液未能被完全输送或充分转化利用,停聚在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多由外感寒湿、饮食不当、劳累体虚导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痰饮为痰饮病证的总称,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狭义痰饮指饮停胃肠之证。痰饮病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阳虚又有脾阳虚与肾阳虚之不同,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17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真武汤是温阳利水的经典名方,用于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是《伤寒论》治疗痰饮水气病18首方剂之一[2]。《伤寒论》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言:“膈上病痰,满喘,咳唾,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剧,必有伏饮。”这是外邪内饮证,内饮由少阴阳虚、水不化津而泛滥所致。清·尤在泾总结前人经验,在《金匮翼》中提出“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的治疗原则。真武汤遵循该治疗原则,通过温阳以扶正,利水以散邪,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若没有外感表邪,则为“少阴病,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这是一个肾阳不足导致阳虚水泛的患者,水湿阻滞,清阳不升,则见头眩;水饮上凌于心,则见心悸;水不化津而成饮,筋脉失养,则见身动欲擗地。苓桂术甘汤也是治疗痰饮病的主方之一,与真武汤证的临床症状亦多相似,故有必要进行鉴别。《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描述了外感病误吐、误下后,导致脾阳不足,水饮内停。若没有外感,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16条所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描述了脾阳不足导致阳虚水泛患者因水饮上逆,故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清阳不升见头眩,筋脉失养见身振振摇。王庆国老师认为患者起则头眩、胸胁支满的状态如乌云蔽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之寒水上犯如客犯主位,病机是阳气亏虚,水气上冲[3]。本方证还伴有心悸症状,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12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再如郑钦安言:“厥而心下悸者,寒水凌于心下也……莫若用苓桂术甘汤,重加附子为妥。”两方均可以治疗痰饮病伴见心下悸、头眩、身动症状。当临床选方用方时,应抓兼症、辨病机。真武汤证病机是肾阳不足,兼有怕冷、四肢厥逆、水肿等症;苓桂术甘汤证病机是脾阳不足,兼见气上冲胸、胸胁支满、心下逆满等症。在治疗肾阳不足、阳虚水泛痰饮病时,如何选择肾气丸与真武汤?依据肾阳虚衰程度不同,阳虚程度轻、微饮者选肾气丸,反之则选真武汤。2 水气病“水气”之名首见于《素问·评热病论》:“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古人对“水气”概念的认识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水气是水之寒气,如成无己注水气上冲时说“水寒相搏,肺寒气逆”;二是认为水气即水饮,如钱天来注“水气,水饮之属也”。刘渡舟教授认为水与寒、水与饮往往协同发病,水指其形,寒指其气,饮指其邪,二者相因,故不能分割。水气的概念应是既有水饮,又有寒气,这样理解比较恰当。“水气病”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以水肿为特征性表现,同时强调气化对津液输布的作用[4]。张仲景从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5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清·程林在《金匮要略直解》中进一步阐明:“风水与皮水相类属表;正水与石水相类属里。但风水恶风,皮水不恶风;正水自喘,石水不喘为异耳。自唐以来,复有五水十水之说,皆由肾不主五液,脾不能行水,至津液充郭,上下溢于皮肤,则水病生矣。”水气病的形成与肺、脾、肾三脏关系较为密切,三脏之中,尤以肾脏最为重要,因肾为水脏,又为胃之关,关门不利,则聚水而成本病。《伤寒论》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本条中的“水气”是指水气病,还是水气证?诸或然证提示体内有水饮,水饮邪气上逆,犯肺则咳,反胃则呕,下走肠道则利,结合真武汤可以治疗阳虚水停证,故为水气证。依据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的表现,提示水湿邪气留于四肢,见四肢水肿,即为水气病。真武汤证的核心病机为少阴阳虚水气内停、水气泛滥[5],内停即为痰饮病之水气证,泛溢于外则为水气病。《金匮要略》第26条:“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水气病脉沉小是肾阳不足所致,脉浮是外感所致。水气病治疗原则是发汗、利小便,阳虚者温阳利水,伤风者祛风散水。《伤寒论》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麻黄附子甘草汤组成与麻黄附子汤相同,唯一不同的是麻黄用量少了1两。想必仲景需要微发其汗,故减少麻黄用量。何为“无证”?《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反沉,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条是太阳少阴两感证,即虚人初感风寒,表里同病,治疗应温阳散寒,内外同治。《伤寒论》第302条为得病二三日,表证部分入里,故“无证”指表证尚未完全入里,所以减去发表之细辛,加入扶正之炙甘草。《伤寒论》第316条为得病四五日,表证几乎全部入里,故以温阳散寒为主,佐以生姜散风。针对肾阳不足所致的水气病,麻黄附子汤以温阳发汗达到利水目的,真武汤通过温阳化气、通利小便达到利水之目的,总不离“发汗、利小便”的治疗大法。应用时两方该如何选择?应抓兼症,辨病位。真武汤证以下肢水肿为主,伴腹痛、下利、头眩、心悸、身动、或咳、或呕等症;麻黄附子汤证以颜面水肿为主,伴恶寒、发热、恶风等症。3 少阴病少阴病分寒化证和热化证两大类。寒化证是心肾阳虚,寒邪偏盛,以恶寒、蜷卧、寐多、四肢厥逆、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脉微细为特点。真武汤证属寒化证,故热化证不做赘述。寒化证有以四逆汤为代表的方剂,真武汤与附子汤在方药组成、主治功效上非常相似,故针对两方进行鉴别。《伤寒论》第82条和第316条对真武汤进行了描述,真武汤主要治疗阳虚水泛之痰饮病及水气病,因为是少阴肾阳不足所致,故归于少阴病范畴。附子汤在仲景书中有3条描述,分别是《伤寒论》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第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3条:“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从以上条文可以看出,附子汤的主要作用是温经散寒止痛,治疗阳虚所致的身体痛、关节痛、腹痛、怕冷等症。真武汤用生姜,生姜辛散,善于开滞降逆,意在散邪于外,故真武汤温散,其势向外;附子汤用人参,重在健脾养血、温补阳气、安神止汗等,功在守中,故附子汤温里,其势向内[6]。《伤寒论》第82条述,生姜既能解外感之表邪,又能辛散温化,是治疗痰饮病不可缺少的主药;《伤寒论》第316条述,生姜有外散水邪、提壶揭盖的作用,同时能够增强附子、茯苓温阳利水的功效。人参在附子汤中,增强附子、白术温阳益气的作用。附子汤中,附子配茯苓同样具有温阳利水的作用,相对于真武汤而言,偏于益气温阳。两方均含有附子、白术、茯苓、白芍4味药,茯苓、白芍用量相同,附子汤中附子、白术用量两倍于真武汤。仲景有白术附子汤,以白术、附子为主药,配炙甘草、生姜、大枣而成,治疗风湿相搏、身体烦痛、大便坚等症,故附子汤所治的身体痛、关节痛可由风寒湿邪所致,附子、白术逐皮间湿邪,以温经复阳[7]。所以,附子汤偏于湿邪致病,真武汤偏于痰饮水气致病。痰饮水湿本为一源,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在临床实践中,二方如何选用?应把握方证功效,辨病、辨证相结合。真武汤方证功效偏于温散,适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痰饮病、水气病,症见阳虚之怕冷,痰饮之眩悸,水气之水肿等症。附子汤方证作用偏于温补,适用于肾阳偏虚证,或兼感风寒湿邪,症见阳虚之背寒、手足寒,寒凝之腹痛、身体痛、骨节痛等症。4 小结综上所述,真武汤与苓桂术甘汤均可治疗“心下悸、头眩、身动”之痰饮病,真武汤证病机是肾阳不足,兼有怕冷、四肢厥逆、水肿等症;苓桂术甘汤证病机是脾阳不足,兼见气上冲胸、胸胁支满、心下逆满等症。真武汤与麻黄附子汤均可治疗肾阳不足所致的水气病,真武汤偏于治疗脾肾同病,水肿多见于腰以下或四肢;麻黄附子汤偏于治疗肺肾同病,水肿多见于腰以上或全身。真武汤与附子汤是少阴病常用方剂,均可治疗肾阳不足证,有温肾健脾之功,真武汤偏于温散,治疗痰饮、水气等病;附子汤偏于温补,长于温阳益气,兼有除湿祛邪作用。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王金成 刘莎 刘江山西省运城市中医医院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国药之宝“片仔癀”

漳州在福建省东南部,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东临台湾,又与东南亚有着传统的贸易往来,真是得天独厚的宝地。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漳州这个文明古城未来大都市的格局已经初露端倪。所以有人描述道:“走在漳州历史街区看到的是唐代的街,宋代的庙,明清的石坊,民国的商铺,影影绰绰,古榕参天,小桥流水,旗幔当风,空中飘着醉人的甜香。入夜后,游人如织,光影盈江,满城灯笼,直上彩虹桥,古寺隔江,也是一片祥光。”此言真切,一点也不夸张。人杰地灵的漳州还有特有的宝物,那就是水仙、八宝印泥和片仔癀。后者就是漳州片仔癀公司生产的国宝级中成药。何谓片仔癀?“片仔癀”是闽南话,癀的意思是“热毒肿痛”,仔是语气词,意思是一小片,译成普通话就是“一小片药即可治好病”。片仔癀之所以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源自“宫廷圣药”,二是疗效确切。据考,片仔癀源自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御用圣药,有一御医不满朝廷的暴政和贪官污吏的横行,便携带该秘方逃离宫城,辗转来到了福建漳州,为躲避追杀,隐姓埋名,在漳州古城外的璞山岩寺削发为僧,并用宫中秘方配制药丸,施舍给寺庙周围的民众,以治疗热毒瘟疫、恶疮、无名肿毒等症,疗效甚好。百姓异口同声地称这个“宫廷御药”为“片仔癀”,把它视为必备的“镇宅之宝”。片仔癀由此盛行南方400余年,并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远销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博得了广泛的认可,被视为敬奉长辈或馈赠亲友的上品。新中国成立后,片仔癀被我国政府作为“国礼”赠送给访华的外国政要,如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近年来,漳州片仔癀公司还先后与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合作,采用循证医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深入研究。另外还在多学科专家的参与下,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发布了《片仔癀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并被列入《中药新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登革热诊疗指南》及《中医药治疗埃博拉出血热专家指导意见》等。可见片仔癀临床应用是很宽泛的,古人称之能治“百病”,似也不过誉了吧。(王世民)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中药汤剂著名的四神汤、四物汤、四君子汤

古人对于中药汤剂的配伍应用有着深入研究,以四种中药配伍,组成应对常证的汤剂,在中药史书上多有记载。比较著名的汤剂有四神汤、四物汤、四君子汤等,这些中药汤剂应用广泛、药效显著,至今还普遍受到大众欢迎。但也有很多人对这三样汤只闻其名,不知其用。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这三种汤剂的用法及区别。四神汤【药材组成】茯苓、淮山、莲子、芡实(或薏仁)【功效】健脾、清火、利尿、养颜、降燥四神汤是中医著名的健脾食方,其中“四神”是茯苓、淮山、莲子、芡实(或薏仁)。这四位“神仙”,汇集在一起后互相补遗,制成的汤水对人体具有健脾、养颜、降燥等诸多益处,几乎发挥出了“无敌”的功效,四神之名当之无愧。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随伺在旁的四位爱臣、由于日夜操劳,加上舟车奔波、水土不服,因此相继病倒。面对此种情况连御医也是束手无策。于是乾隆皇帝命当地知府张榜求医,不久,有一僧人前来揭榜,在把过脉之后开出“莲子、芡实、淮山、茯苓等量炖猪肚”的药方后,宣告“四臣,事成!”四位大臣服下这药方之后,果然立即痊愈。此后,每有官员南巡,皆以此方炖煮食物养身,久而久之,此方便以‘四臣汤’为名在民间广为流传。当这药方传到台湾之后,由于不清楚‘四臣汤’的由来,并且‘臣’和‘神’的台语发音相同,因此以讹传讹而成为‘四神汤’。【四神猪肠汤】【材料】猪小肠250g,薏仁30g,莲子30g(或党参),芡实20g,茯苓10g,盐5g,面粉100g,米酒15ml【步骤】1.将猪小肠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筷子穿入猪小肠中,将 猪小肠翻面,把猪小肠内壁冲洗干净,去除上面多余的油脂,再放入面粉中反复抓洗,去除表面的黏液。2.用清水将猪小肠反复冲洗数次,直至将猪小肠完全清洗干净,再放入沸水中汆煮2分钟去除腥气,随后捞出用流动的冷水冲洗干净去掉杂沫。3.锅中重新放入清水,大火烧沸后将猪小肠再次放入煮制10分钟,随后熄火加盖焖15分钟,再取出稍稍放凉,用剪刀剪成3cm长的斜段。4.将薏仁、莲子、芡实和茯苓用清水冲洗干净放入锅中,倒入适量清水(约1000ml),大火烧沸后放入猪小肠段,继续用小火烧煮30分钟。5.最后调入盐和米酒即可。【营养提示】四神汤可帮助调节免疫系统。强化体质,消肿利尿及养颜美容,适合肠道机能软弱的人。产妇和术后者的调养。【小贴士】1.猪小肠的腥味很重,在清洗时一定要用面粉反复挫洗,否则做出的四神汤就会因为它的异味毁于一旦,啤酒也是清洗猪小肠的好材料,有条件也可一试。2.干莲子有的会带有苦芯,使用前可查看一下,如果还留有苦芯可用细针拨出。四物汤【药材组成】熟地黄、白芍、当归及川芎【功效】补血调血。冲任虚损。月水不调,脐腹疼痛。妊娠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恶露不下,结生瘕聚,少腹坚痛,时作寒热。四物汤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已有千年历史,被称为妇科圣方。为什么呢?先说说女人三易,那就是一女人易血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贫血,二是女人易血瘀,三是女人易月经不调,这三个女人常见的病因常常互为因果,血虚会引起血瘀,血瘀也会导致血虚,血虚血瘀会导致月经不调,同样月经不调也是血虚血瘀的常见病因。而四物汤是针对以上所说的女人三易的生理特点,具有非常好的补血活血调经的作用,可以说是女人三易的克星。不仅如此,四物汤配方非常合理,以熟地、白芍阴柔补血之品(血中血药)与辛香的当归、川芎(血中气药)相配,动静结合,补血而不滞血,活血而不伤血,有些中药补血活血效果好,但使用不当容易引发上火,导致虚火过旺。而四物汤温而不燥,滋而不腻,非常适合长期服用调养。是临床常用的补血活血调经的良方,所以被称为“妇科圣方”。【玫瑰四物饮】【材料】玫瑰花适量,当归三两、白芍五两、熟地二两、川穹一两、红枣二两【步骤】1、用一大锅水浸泡药材30分钟,玫瑰花是熬好之后再放入,所以刚开始不用浸泡;2、浸好药材之后先用大火煮到滚开了再转小火,盖子盖好;3、小火煮2-3小时后,再转大火煮沸,放入玫瑰花,搅拌一下,再转小火,盖上盖子;4、五分钟后熄火,再十分钟后把药汁倒入锅子,等药汁放凉了,可以装入小的宝特瓶,放入冰箱储存。【营养提示】四物汤有补血活血的作用,可补充月经时消耗的阴血。玫瑰花有轻微活血化瘀的作用,并且含有维他命C的成份。红枣含有多种营养成份,有天然维他命之称,可以益气补脾。【小贴士】每次导出一小碗加热饮用,月经结束后开始饮用,一天两次,早晚、午晚,空腹、饭后均可,连喝七天,也可以一天喝一次,连喝十四天。四君子汤【药材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功效】滋胃健脾、补阳益气,应用于慢性胃炎、贫血、胃肠虚弱、食欲不振、呕吐、四肢无力等脾胃气虚症。四君子汤为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後世众多补脾益气方剂多从此方衍化而来。临床应用以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为辨证要点。四君子汤是从《伤寒论》中的“理中丸”脱胎,把原方中秉性燥烈的干姜去掉,换成了性质平和的茯苓,由驱除大寒变成温补中气。方中只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不热不燥,适度施力,从了“君子致中和”的古意。【羊肉四君子汤】【材料】羊肉500g、党参10g、茯苓10g、炒白术10g、炙甘草10g【步骤】1、把四样药材清洗后放入药袋里。2、将羊肉氽烫后用清水洗净,放入砂锅里,添加足量的清水和葱、姜、黄酒以及小药包。3、煲5小时左右至羊肉软烂,最后起锅前加入盐和胡椒粉。【营养提示】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白术、茯苓健脾燥湿;炙甘草具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全方虽然只有四味药,但配伍十分严谨,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方歌】四君子汤中和义,人参苓术甘草比,益气健脾基础剂,脾胃气虚治相宜。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灵活用白虎汤常能收到较好疗效

白虎汤出自《伤寒论》,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组成。有清热生津之功,常用于大汗、大热脉洪大的阳明气分热盛证。但笔者通过辨证论治,将本方灵活用于其他疾病常能收到较好疗效。举例如下。王某,男,46岁,烫伤19小时入院。患者全身多处烫伤,总面积70%,其中Ⅱ度、深Ⅱ度占51%,西医诊断为重度烧伤。入院5天后,患者创面渗出多,口渴喜冷饮,呕吐不能进食,大便3天未解,请中医会诊。诊见:舌质红,苔黑而干,脉滑数,体温37.5℃,脉搏88次/分, 血压168/103毫米汞柱。辨证:阳明经腑实热盛。治宜清热生津,通便泻火。处方:生石膏30克,知母9克,芒硝9克,大黄9克,枳实9克,金银花15克,白茅根12克,竹茹12克,甘草6克。3剂,水煎,每日1剂。二诊:服药2剂后,大便己通,创面渗出水肿基本控制,已能进食,原方去芒硝、大黄、枳实,加人参须9克,石斛12克,麦冬12克,以生津育阴。5剂。三诊:创面渗出控制,舌质转为淡红,苔薄白,后继续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住院55天痊愈出院。按:烧伤后创面渗出一般在72小时内停止,水肿开始回收。但有的重度烧伤患者,创面渗出多,而且持续时间长,难以在数天内控制。笔者认为,这种异常渗出与阳明经证中的“大汗”有很多类同之处:一是“津血同源”、“血汗同源”,因渗出液属津液,故与汗同源于血。二是病机类同,大汗为热邪迫津外泄所致,烧伤后创面渗出是因火毒内攻,迫津外泄,本应表现为汗出,但因皮肤烧伤,毛孔破坏,不能作汗,故表现为渗出逾期不止。三是引起结果相同,都可致津液耗伤。且此类患者多有烦渴喜冷饮,舌质红,脉洪数等阳明经证表现;或有大便秘结不通,舌苔黄燥等阳明实证的症状。故用白虎汤清阳明经之热,又配承气汤泄阳明之实热。两方一清一泄,以清彻阳明之邪热。(贾佩琰)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治白细胞减少症经验

经验方:生晒参、炙甘草各10克,黄芪30克,肉桂5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疗效·:本方白细胞减少症患者110例,显效 58例,有效32例,无效20例。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白萝卜汁治病验方

1.治鼻衄 鼻衄(鼻出血) 流血不止者,以白萝卜榨汁和米酒按1:1的比例混匀饮用。2.治赤白痢疾 白萝卜汁 150毫升,生姜汁50毫升,蜂蜜 30克,温水冲服,温热饮服。3.治咳血,吐血 白萝卜汁50毫升,生韭菜汁100毫升,混匀后饮服,每日3次。4.治痔疮便血 甘草3克,黄芩6克,生地榆15克,水煎取汁,最后与白萝卜汁100毫升混匀饮服,每日1剂。 5.治痉挛性干咳 生萝卜汁100毫升,加少许食醋,混匀后饮服。 (冯宇)·萝卜食疗方·白萝卜食疗方·萝卜就茶吃健康·冬吃萝卜长健康·萝卜叶茶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牛黄解毒片外用治病新用途

牛黄解毒片是常用中成药,由牛黄、雄黄、石膏、冰片、大黄、黄芩、桔梗、甘草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常用于火热内盛之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等症。近年来,临床发现它外用治病的新用途:  带状疱疹:将牛黄解毒片压碎,加入生理盐水调成糊状外涂患处,每日3~4次。一般用药3~6天即获显效,且愈后不留后遗症。  乳腺炎:将牛黄解毒片研末,同酒糟和匀外敷患处,每日两次。一般用药3天既可肿块变软,肿消痛除,乳汁畅通。  毛囊炎:将牛黄解毒片研为细末,用蜂蜜将药末调成糊状,外涂局部,每日1~2次。  疖肿:将牛黄解毒片研末,和京万红软膏调匀敷患处,每日换药一次,连用3~5日即可见效。  注射部位感染:把牛黄解毒片压碎,加入60%酒精适量调成糊状敷患处,用无菌纱布覆盖,约1~2小时酒精挥发后,再滴入酒精湿润。每6小时换药一次,每日3次,5天为一疗程。  化脓性中耳炎:先将患耳用双氧水清洗干净,再用棉签拭干,然后将牛黄解毒片(研为细末)吹入耳内。每日换药一次,3次为一疗程。一般连用1~3个疗程可见效。(郭旭光)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急性腰扭伤(秘方数:10)

急性腰扭伤是由于姿势不正确,或用力过度、腰部活动没有思想准备而使腰部肌肉用力失调,产生急性腰扭伤。急性腰扭伤可使肌肉、韧带、筋膜,甚至椎间小关节过度牵拉或扭转而受伤。肌肉损伤多在其起止点,或筋膜受牵拉部位。韧带的损伤可能为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 临床表现主要为伤后立即出现剧痛,严重者甚至倒下不能翻身。疼痛为持续性,活动时加重,休息后也不能消除。咳嗽、大声说话、腹部用力等均可使疼痛增加,伤后次日更重,止痛药物一般无效。有时病人在受伤当时腰部有响声或突然断裂感。 中医认为急性腰扭伤多为跌仆闭挫,致气滞血瘀,经脉受阻,不通则痛。若走窜疼痛,痛无定处,乃气滞为主;若痛有定处,如针刺刀割,乃血瘀为主。若疼痛迂延反复,经久不愈,可诱发他症,最终致气血损伤,肾气亏损。(施杞) 方 名 复方泽兰汤 复方骨碎补煎 大将逐瘀汤 插骨散 地鳖虫当归治急性腰扭伤 丹皮杜仲治急性腰扭伤 廑虫治腰扭伤 大黄丹参治急性腰扭伤 红花木瓜治急性腰扭伤 车前子麻黄治急性腰扭伤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