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方证应用经验介绍

河北中医学院阎艳丽教授擅长治疗肝胆、脾胃、心血管等诸系统疾病,笔者发现临床常用四逆散为底方进行加减治疗,且效果较为理想,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特点。下面对其四逆散方证应用经验做如下介绍。【拨乱反正】  阎艳丽认为,要想真正理解《伤寒论》中的精神,要从“读白文”开始,即弄清原著对该方证的描述。四逆散见于《伤寒论》少阴病篇第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有人认为,该方证既不属于少阴病的寒化,如四逆汤类证;亦非属于少阴病的热化,如黄连阿胶汤、猪苓汤证等;既非手少阴心经的病变,亦非足少阴肾经的病变,故推断其非少阴病,又因该方证的病机为肝气郁滞,故将其划分为厥阴病。  阎艳丽则认为,学习《伤寒论》应该尊重原文,不可妄加推测。从古至今,尚无将四逆散归为厥阴病篇的版本,一些后世医家将其归为厥阴病似属臆断,并非原著的含义。【原著分析】  原文所述之四逆有寒热之不同。本条四逆既非阴盛阳衰之寒厥,又非“热深厥亦深”的热厥,乃是肝郁气滞,阳气不得外达所致。热厥重在于“热”,寒厥重在于“寒”,本条则侧重于“郁”。该方证以“四逆”为主证,其他则为或然证,此或然证或有或无,或轻或重,本条连用5个“或”字,说明气机逆乱,阳气阻遏。由于气机郁滞,升降失调,病邪逆乱于内,故可见诸种不定之症,心胸阳气失于宣通,则或咳或悸。《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气郁水道失于通调则小便不利,气机不畅则下重。凡此种种皆有气滞阳郁,升降失调所致,故用四逆散以宣畅气机、通达郁阳为治。正如张令韶《伤寒论直解》云:“凡少阴四逆,俱属阳气虚寒,然亦有阳气内郁,不得外达而成四逆者,又宜四逆散主之。”【方药撷英】  四逆散方由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组成。方中柴胡疏肝理气,透达郁阳。芍药敛阴柔肝,缓急止痛,与柴胡合用升散而不耗伤阴血。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相伍,一升一降,增调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与白芍相配,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甘草益脾和中,与白芍相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四药相伍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效,使邪去郁解,气血调畅,清阳得伸,四逆自愈。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曰:“柴胡以解之,枳实以泻之,芍药以敛之,甘草以和之也。”且方后注中的诸或然证,都有相应的药物加减法。这正合张仲景所述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且后世在此基础上衍化出不少疏肝方剂,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临床应用】  关于四逆散之临床应用,范围在日益扩大,依据《伤寒论》条文,阎艳丽将其应用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呼吸系统疾病:见于胸中阳气失于宣通的咳嗽、胸闷等。如《素问·咳论篇》言:“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凡见咳引两胁疼痛的,可用四逆散加减治疗。二是心血管疾病:见于心阳失宣引起的心慌、惊悸等,若兼见情绪不稳,可用四逆散加减治疗。三是泌尿系统疾病:见于膀胱气化失司引起的小便量少、尿频、尿急等,可用四逆散加减治疗。四是精神疾患:见于肝气郁滞引起的失眠、烦闷等,可用四逆散加减治疗。五是消化系统疾病:见于肝木乘土引起的腹痛、腹泻等,可用四逆散加减治疗。六是妇科疾病:见于肝郁气滞引起的痛经、闭经等,可用四逆散加减治疗。  以上系统疾病只要兼见情绪不稳,存在肝经的病变,辨证为肝气郁滞都可用四逆散加减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尤其是在消化系统的疾病,如肝炎、胆囊炎、胆结石、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等疾病疗效更加显著。【验案分享】  翟某,女,46岁,于2012年11月25日初诊,末次月经2012年11月20日已净。胃不适日久,胃压痛,喜悲伤,盗汗,烘热,乏力,短气,心悸,喜饮,寐差,易惊醒,晨起腰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滑。检查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十二指肠球炎。处方:柴胡12克,白芍15克,炒枳壳10克,桑寄生15克,生龙牡各20克,陈皮10克,佛手花10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合欢皮10克,川断15克,珍珠母15克,合欢花10克,五味子10克,麦冬15克,党参10克,炒枣仁20克,生甘草6克,小麦30克,大枣3枚,此方加减治疗1个月,胃不适、心悸无,烘热、盗汗亦无,睡眠偶有夜梦,嘱放松心情,加以锻炼以巩固疗效。  按:此患者患有消化系统疾病同时伴有心血管系统疾病,且明显具有情志方面的问题,故辨为肝郁气滞,处以四逆散。见烘热、口渴喜饮、乏力、气短等,乃为气阴两虚,故予二至丸与甘麦大枣汤以补气养阴,生脉饮以气阴双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年过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 同时患者年已近七七天癸竭之年,故加川断、桑寄生之辈以补肾强筋。全方照顾全面,辨证精准,故取得较好疗效。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大胆灵活新用经方

认清“伤寒” 正确理解《伤寒杂病论》追本溯源,认清“伤寒”是我们学习经方的前提。据考证,张仲景所诊治的“伤寒”是一种流行于东汉年间的烈性传染病,一本《伤寒论》是对当时发病情况的扼要记载。如笔者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仝小林教授认为“流行性出血热”无论从传变特点还是疾病演变史上来看,均与仲景“伤寒病”一致。但也不能说当时什么病皆属“伤寒”,虽“伤寒十居其七”却也需要鉴别诊断,如“风温”、“湿温”等。笔者认为,《伤寒论》近乎真实的抢救记录及传变规律,给了今人治疗急危重病的眼光和境界,知道“伤寒”是什么病,运用《伤寒》经方就会更加大胆自如,灵活多变。无独有偶,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再良认为,如把“伤寒”作为一种具体的疾病来考虑,就容易理解历史上的医家和疾病都是具体的,医家都会有局限性,用这样的观点看后来的临床也会比较清楚。如果说“伤寒”有六经证治的规律可言,那么伴随“伤寒”而出现的并发症往往就难以把握,从流行性出血热的角度,现在似乎可以认识得比较清楚,在治疗上即便有了专病专方的基本应对,有了具体论治在各个病证中的偏重,也仍然离不开辨证论治。流行性出血热并发症的复杂多变,使《金匮要略》的杂病证治也具备了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金匮要略》的局限性,为了适应后世临床证治的变化,必须进行补充和拓展。这是我们立足当代疾病谱、提倡圆机活法看伤寒需要具备的基本立场,也提示我们需要吸收养料、落地生根,而非过度神圣化。从“流行性出血热”解六经辨证分而论之,六经证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形成和完善应该有一个过程,其中张仲景起了重要作用,他“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可见他是“采”既有之方,“撰”现有之理,实起“论广”作用,但所载方“用之多验”。以“流行性出血热”等疫病观看《伤寒》,由于当时不了解“伤寒”发病真正病因,缺乏针对性疗法,故只能“随证治之”,所创六经证治因而具备了临证的普遍指导意义。有趣的是,流行性出血热的证治蕴育出六经治法,到了现代,医家对流行性出血热反而较常用卫气营血辨证来处理。从具体治法来看,流行性出血热按照六经辨治的顺序,开始用温,中间用清,继而用温;而温病始终用清。辨治疾病,六经和卫气营血法应并存,有是证用是方。六经辨治的框架相对平稳,而卫气营血辨证的针对性更强。热病的临床证治纷繁复杂,变化迭出,《伤寒》六经辨证为其基本的把握方法,其实不外乎寒热虚实表里,六经本身并无偏颇,只是具体疾病或患者有所不同而已。所以:寒温本为一统,气分阳明合一。这是笔者对于寒温的基本观点。进而论之,伤寒传经反应了疾病的演变规律。传经为一连续的、有程序的、多层次的动态系统,它科学地反映了急性外感疾病的机体反应规律。本经自传或六经相传反映着疾病的变化趋势和过程,而且都在继续不停地演变着,这提示我们对待疾病需要整体认识,提前截断,这点对急危重症尤为关键。清·高学山谓:“伤寒传经之路,错综变幻中各有一定踪迹,然文词写不尽,图象画不全,后之学者,无津可问,致与金丹剑术,同为绝学。不知传经模糊,则用药全无把握,于是诋仲景之方为不用者,比比也。”指出认识传经对于辨证论治有很强的指导性。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流行性出血热典型的五期病程,多符合六经传变规律,六经方证与流行性出血热典型表现往往有相互对应的关系。流行性出血热在发热初期,除有“三红”、“三痛”、“皮肤出血点”等出血热特征外,多有恶寒,发热,关节酸痛等症状。大连名医杨麦青教授用伤寒六经辨治流行性出血热,取得一定效果。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初具有很长的发热期,表现为稽留热和弛张热,因长期的高热使体内代谢加快,从而加重人体内各系统的工作负担,使人体热量产生增多,心率增快,从而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各种疾病,流行性出血热的传变特点,也很好地解释了《伤寒论》六经病独以太阳病阶段变证最多的疑问。可以说流行性出血热是研究《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经典模型之一。时代呼唤经方新用时代的变迁,呼唤新的医学模式和治疗方式。仝小林认为,老年病、慢性病、代谢病、药源性疾病、心身疾病和全球性传染病(瘟疫)正成为带有强烈时代和社会特征的现代六大疾病。慢性病与许多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以极大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仅仅依靠“高难度”技术显然不是上策。H7N9禽流感等病毒感染性疾病是当前急性传染病;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是各种危重病死亡的重要因素;泛耐药菌感染形势日趋严峻,NDM-1“超级细菌”曾引起全球关注。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孔光一认为,多种气变邪毒所致中高度伏热,包括各种致病微生物在内,邪热留恋,郁伏不解,治疗调护不当,容易促使病情发展,或合并症产生,也是较棘手的问题。现代医学发展到了瓶颈,中医学应该大有作为。穷则思变,中医学的生存发展与时代脉搏息息相关,常在抢救大灾大疫(包括外感高热诊治)中实现了自身突破。如目前重症监护病房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其败血症的死亡率高达80%~90%,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病死率可达53.8%,西医治疗时常捉襟见肘,中医药在防治耐药菌及改善预后方面已显示出自身独特优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教授刘清泉,从伏邪理论中总结出扶正透邪法,在中医药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认识和防治上,不但拓宽了思路,而且取得了较好疗效。仝小林通过治疗大量流行性出血热,观其病机及病程演变过程,诠释了经方的现代内涵,如休克证早期热郁在里,四肢冷,但胸腹热用四逆散;胸腹凉,四肢冷,血压下降用四逆汤;年轻人其人躁狂,膀胱出血,闭塞输尿管,太阳蓄血,用桃核承气汤;老年人太阳蓄水,高热后伤阴,肾功能差下肢肿,用猪苓汤等等。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也开始寻求突破,并提出了“整合医学”概念,希望能在现代医学体系中,重新整合传统医学的精髓,以此突破医学发展的“瓶颈”,认为不能将人体“碎片化”,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则指出“整合医学”的精髓:“还器官为患者,还症状为疾病,从检验到临床,从药师到医师,身心并重,医护并重,中医西医并重,防治并重。让患者活得更长,活得更好。”纵观医史,中医学发展从未止步不前。从六经辨证到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从伤寒病证到温病的风温、春温、暑温、暑湿、伏暑、秋燥等,体现了对疾病认识的不断进取。而西医在短短的百年中,从最初的传染病、寄生虫以及各科的感染等分化,到现今感染病学的整合,是因为有许多共同的规律贯穿其中。时有古今,地有东西,同是研究人体疾病的中西医,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互相借鉴、相互启发,甚至融会贯通,共同开启对疾病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人类健康的发展给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有人提出,经方新用。既要原原本本看伤寒,还要拓展看伤寒。回望过去,胡希恕、姚荷生、刘绍武、江尔逊等一大批探索者值得敬仰……面对今天,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我们又将如何作为?欣闻第五届全国经方论坛即将召开,愿中医人在现实与传统的冲撞和对接中实现《伤寒论》新的解读。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组成为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薄荷。主治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症。笔者用此方加减治疗寻常痤疮、水肿、阳强、不寐,疗效满意,举病例论之。  例1寻常痤疮  雷某某,女,20岁。于2010年6月8日初诊。近半月,颜面、胸、背部丘疹时现,颜面、背部较多,大便干,口燥咽干,痛经,月经提前,量少,经期丘疹加重,舌质红、苔薄黄,脉弦。中医诊断:寻常痤疮。辨证属肝脾不调,肝郁血热。治宜疏肝解郁,清热凉血。方以逍遥散化裁:柴胡l0克,白芍20克,当归15克,白术l0克,茯苓30克,炙甘草6克,薄荷20克,丹皮10克,栀子l0克,生地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黄芩15克,制大黄10克。水煎服,每日3次,2日1剂,服上方5剂痊愈。  按:本病为肝脾不调,肝郁血虚,血虚生热,血热上熏,热毒壅于肌肤而致。本方调和肝脾、疏肝解郁,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治疗寻常痤疮之肝郁血虚、血热型疗效确切。  例2水肿  李某某,女,55岁。于2010年4月2日初诊。双下肢浮肿3月余。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经住院治疗后,效果不显。西医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双下肢浮肿,伴见潮热多汗、心悸、失眠、烦躁、小便短少,舌质淡,苔薄白腻,脉弦滑。中医诊断:水肿。辨证属肝脾不调,气机壅塞,水湿浸渍。治宜调和肝脾,调畅气机,利水渗湿。方以逍遥散化裁:柴胡10克,白芍15克,当归l0克,白术20克,茯苓30克,薄荷15克,炙甘草6克,枳实l0克,车前子30克(布包),赤小豆l0克,薏苡仁30克,黄芩15克。水煎服,每日3次,2日1剂。服上方4剂后水肿消失,半年后随访,均未再发。  按:肝脾不调,日久必致气机壅塞,气机壅塞则水湿不化,水湿浸渍,停聚于下则致双下肢浮肿。本方调和肝脾,调畅气机,气行则湿行,湿除则浮肿自消,佐以利水渗湿之车前子、赤小豆疗效更著。  例3阳强  谢某某,男,29岁。于2011年6月8日初诊。近2个月以来,每隔3~4天,出现阴茎异常勃起,胀痛不舒,性情急躁,口干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中医诊断:阳强。辨证属肝郁化火。治宜疏肝解郁,清热泄火。方以逍遥散化裁:柴胡10克,白芍20克,当归15克,白术10克,茯苓30克,薄荷20克,炙甘草6克,丹皮l0克,栀子l0克,龙胆草l0克,车前子30克(布包),茵陈30克。水煎服,每日3次,2日1剂。服上方2剂后见效,遂随证加减,共服8剂后痊愈。  按:肝郁气滞,日久化火,伤于宗筋,则阳事易举,胀痛不适。如《灵枢·经筋》所谓“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本方疏肝解郁,加清热泄火凉血之栀子、丹皮、龙胆草,清热利湿之茵陈、车前子,使气机调畅,湿去火退而痊愈。  例4不寐  杨某某,女,45岁。于2011年3月12日初诊。患者近一周来入睡困难,早醒,烦躁不安,潮热盗汗,心悸,大便干结,舌质红,少苔,脉弦细。中医诊断:不寐。辨证属肝血亏虚,心阴不足。治宜疏肝补血,滋阴养心。方以逍遥散合生脉散化裁:柴胡10克,白芍20克,当归15克,白术10克,茯苓30克,薄荷20克,炙甘草6克,沙参30克,麦冬20克,五味子10克,丹皮l0克,栀子l0克,枳壳10克。水煎服,每日3次,2日1剂。连服5剂后,诸症均减,遂随证加减后,10剂痊愈。  按: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肝血亏虚,而致肝失疏泄,心阴不足,故不能调节精神情志而不寐、烦躁,潮热盗汗,心悸,大便干结,舌质红,少苔,脉弦细。逍遥散合生脉散有疏肝补血,滋阴养心的作用。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治腹胀(脘腹胀满)验方

腹胀者,由阳气外虚、阴气内积故也。阳气外虚受风冷邪气,风冷,阴气也。冷积于府脏之间不散,与脾气相壅,虚则胀,故腹满而气微喘。腹胀诸证,虽属寒者多,属热者少,然世治胀,喜用辛温散气之药。冬季气候寒冷,中老年人胃肠功能差,容易引起腹胀,常表现为脘腹胀满、隐痛不适、不思饮食、辗转难安。我有一验方,屡试不爽,现介绍给大家。生姜50克,拍碎剁末;陈皮10克,大枣 10枚,力口水500毫升煎煮,沸后改文火,煎5分钟即可。趁热饮用效果最好。如不堪苦辣,可加点红糖调味。姜是暖胃驱寒的佳品,陈皮理气降逆,大枣补脾益胃。这几味材料一般家庭都有,随手可取,也无毒副作用,不妨试试。 (宋金瑞)·治腹胀便方·治疗腹胀验方·腹胀脐疗方·便秘伴腹胀时如何按摩治疗·手术后腹胀怎么办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老中医张震治虚证经验方

张震,全国名老中医,国内知名的中 医证候学家,云南省名中医,主任医师。 张老认为,根据临床经验,西医所说的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大多属中医虚证的范畴,其次为虚实互见之证,而纯 实之证较少。受病范围常’较广泛,五脏 六腑几乎都可以波及,但最多见者仍为 心、肝、脾、肾之病证。不少病例均有不 同程度之“气阴两虚”症状,如神疲乏力、 肢软倦怠、自觉短气、颧红面白、自汗盗 汗、五心烦热、潮热低热、眠差多梦等。 这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时较易出现的证 候。在气阴两虚的基础上又可合并或继 发它证,从而以各种复合证候表现出来。 临床分型辨治如下:一、脾肾阳虚,胃失和降。此证多见 于副交感神经偏亢之患者,治宜温补脾肾, 和胃降逆,方用附子理中汤等加减。 医案:杨某,男,56岁。诉上腹疼痛 2月余,经治未见好转。现感胃脘持续性 隐痛并向肩背部放射,常发恶心,不思饮 食,唾泪俱多,有时自闻腹内振水音,大 便稀溏,小便清长,尿夜难禁,一有便意 则须迅速登厕。脉沉迟,两尺无力。舌质 淡,苔白腻多津,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 胃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副交感神经偏 亢。中医辨证:脾肾阳虚,胃失和降。法当 温补脾肾,和胃降逆。方子附桂理中汤 加味,川附片15克(先煎2小时),炒白 术、党参各12克,法半夏9克,肉桂5 克,香附、台乌药各10克,吴茱萸、砂仁、炙甘草各6克。服3剂后,胃脘痛迅速减轻,食欲增加,唾液及泪液明显减少,已无恶心现象。唯小便尚难控制,前方去香附、吴茱萸,加巴戟天10克,桑螵蛸 6克。续服4剂,诸症消失。二、心肾阴虚,肝阳不潜。该证常见于交感神经偏亢型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治法可予滋养心肾,平肝潜阳,方呵选补心丹等加味。医案:杨某,男,41岁。遗精频作已年余,夜梦特多,且梦境中常处于焦虑,紧张状态。每逢惊梦则精液自出,日间觉醒状态下倘若情绪紧张则有遗精现象。易感心悸、头晕,两手轻微颤抖,心情紧张时则手抖尤为明显。夜间常出盗汗,舌尖略红,脉细数。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偏亢为主。辨证:心肾阴虚,肝阳不潜,玉关不固。拟滋养心肾,潜镇固涩。方用熟地、杜仲、钩藤各15 克,当归、麦冬、金樱子各12克,菟丝子、白芍各10克,石决明20克,莲须9克。服4剂后,称病好转,遗精次数显著减少,心悸盗汗尚较突出。上方加五味子6 克,续服6剂后遗精现象消失,梦亦减少,唯夜间偶尔尚有惊梦,但已无泄精现象。头晕,心悸,盗汗均显著减轻,仅于心情紧张时手尚颤抖,守上方续服3剂,便未再来复诊,2月后随访,谓上症药后痊愈。三、气阴两虚。程度不等之气阴两虚之证,亦常见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通常表现为声怯形槁,神疲气短,肢软无力,颧红面白,自汗盗汗,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低烧,食纳欠佳,动则气促,干咳少痰,眠差多梦。舌嫩红少津,苔薄或花剥,脉细无力,或有数象等。治宜益气育阴。方用生脉散加味。医案:邓某,男,45岁。诉长期低热持续已半年多,久治未愈。曾住某大医院作全面体检,结论仍为发热待诊。现觉头昏肢软,两胁隐痛发胀。每当集中精力看书或阅读文件时,则易昏昏入睡。尿短黄,大便干结,饮食睡眠无明显改变,舌质浅红,苔薄白少津。脉濡细,两尺弱。西医诊断为:①发热待查;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按肢软无力,嗜睡,乃罹病日久神气不足之候;小便黄大便结,舌上津少,显系阴液馈乏,热自内生使然。气液既亏,阴火失其戢敛,故而低热持续难已,迭经中西药物长期治疗而不应,情志势难舒展,肝气焉能不郁,因觉两胁不.适。证属气阴两虚,肝失疏泄。法当益气育阴,疏肝除热。方用黄芪20克,太子参、生地各15克,地骨皮12克,淡竹叶 3克,柴胡、山萸肉、佛手各9克,大枣4 枚,生甘草6克。连服6剂后,体温恢复正常,腋温读数已未超过36cC,仅觉胁肋尚隐痛,工作时神气稍差。上方去竹叶,加黄精15克续服3剂遂愈。四、肝肾阴亏,虚热内扰。此证常见于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之患者,植物神经中枢之一的纹状体对体温和汗腺的调节失常—,因而出现一系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医案:李某,女,48岁。近数月来月经周期紊乱,经量稀少,现已闭经3月。近来时觉心烦易怒,潮热出汗,汗后又觉皮肤发凉,手足心热,胸闷胁胀,腰膝酸软,夜间咽干,偶有耳鸣。经西医予谷维素、多虑平等治疗未见改善,因此要求改服中药。诊视之:六脉弦数而细,舌红少津少苔。按上述表现,乃是肝肾阴亏,虚热内扰之证。因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精血互生,盛则同盛,衰则同衰,今患者年逾不惑,肾阴已亏,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虚火上扰故有如此表现。治宜滋养肝肾之阴,潜降上亢之虚阳。方用杞菊地黄汤加减:生地30克,地骨皮、郁金各15克,当归、山萸肉、菊花、夏枯草各 10克,白芍、女贞子、旱莲草各12克,焦栀子、生草各6克,服3剂。复诊称心烦减轻,潮热汗出之次数亦减少,但腰尚酸痛,足心尚觉灼热,舌脉如前。上方去菊花加知母、黄柏各6克,再服3剂。三诊上述症状均有改善,但胁下胀痛较剧。前方加柴胡、枳壳、香附各10克,连服4 剂。四诊称前述各种不适症状基本消失,月经复至,仅偶有潮热,守方3剂巩固疗效而愈。 江 帆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肋软骨炎(秘方数:4)

肋软骨炎:肋软骨炎是一种受外伤或原因不明的肋软骨非感染性炎症。其症状常伴有突发性一侧胸骨旁肋软骨胀痛,深呼吸时疼痛加剧,身体出现局部红肿等。 方 名 板兰根丹皮治非化脓性肋软骨炎 丹参蒲公英治非化脓性肋软骨炎 乳香黄芪汤治肋软骨炎 夏枯草元参治肋软骨炎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治疗角膜炎7个秘方

1.地丁、公英、银花各20克,赤芍、菊花、车前子(包煎)、决明子和12克,柴胡、薄荷、木通、蝉蜕各6克,黄精15克。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并用复煎药液熏洗眼部15-20分钟,每日2-3次。  2.银花、连翘各12克,桑叶、菊花各6克,荆芥、防风、赤芍各6克,甘草3克。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  3.夏枯草、大青叶各15克,黄芩、连翘、防风、茺蔚子、蔓荆子、柴胡各10克,车前子、赤芍各12克。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  4.刺蒺藜、谷精草各9克,青葙子6克,桑叶、黄芩各5克,薄荷、甘草各3克,蝉蜕7只。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  5.黄芪、党参各30克,黄精18克,女贞子、菟丝子、枸杞子各15克,山茱萸12克,丹皮10克,川芎、五味子、陈皮、柴胡、升麻各9克。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  6.板蓝根、决明子各12克,柴胡、荆芥、防风、银花、连翘、黄芩、赤芍、龙胆草、栀子、蔓荆子各9克,黄连6克,甘草3克。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  7.生地24克,玄参18克,地骨皮12克,蓖麻子、槟榔各9克,熟大黄6克,元明粉,炒枳壳各4.5克。水煎,每日1剂,2次分服。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贾文魁活用九种逍遥散治杂病

•使用逍遥散加减,一须确定基本病机为“肝郁血虚脾弱”,组方时方可定逍遥散之基调;二须分清虚实关系,适时调整相关药味剂量。•白芍配柴胡,一酸一辛,一敛一散,一柔一疏,以复肝木曲直之性,为不可易之药对。肝之疏泄不及时,柴胡用量宜略大于白芍,而肝之升发太过时,则白芍用量宜略大于柴胡。•逍遥散是中医临床的验方效方,与小柴胡汤等虽共属和解剂,却较小柴胡病机主旨更有针对性,善用者临证执此一方,常可以执简驭繁。逍遥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功擅疏肝理气、健脾养血。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贾文魁临证擅用逍遥散化裁治疗诸多疾病,现将其临证经验总结如下。九种逍遥散①三花逍遥散组成:玫瑰花12g,合欢花12g,萱草花12g,五味子10g,莲子肉10g,柏子仁18g,炒枣仁18g,茯神12g,炒白术12g,醋柴胡9g,炒白芍9g,全当归12g,法半夏10g,夏枯草10g,生牡蛎24g,淮小麦15g,炙甘草12g,大枣9g。功用主治:疏肝健脾,舒缓情绪,燮理阴阳,养心安神。主治更年期综合征、类更年期综合征等证属脾虚肝郁、心神不安者。更年期综合征、类更年期综合征隶属中医“绝经前后诸症”,《内经》谓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其发病与女性的年龄、情志等因素关联较大。常言道:“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本方在逍遥散基础上加玫瑰花、合欢花、萱草花,以疏肝解郁,调节情志;五味子、莲子肉、柏子仁脾肾同调,养心安神;法半夏、夏枯草燮理阴阳;生牡蛎敛阴潜阳;醋柴胡、炒白芍、全当归疏肝养血;茯神、炒白术、炒枣仁健脾养心;淮小麦、炙甘草、红枣养心安神。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健脾、舒缓情绪、燮理阴阳、养心安神之妙。②三核逍遥散组成:橘核12g,荔枝核12g,川楝子12g,当归10g,白芍10g,柴胡12g,茯苓10g,炒白术9g,炮姜7g,生麦芽12g,夏枯草15g,牡蛎24g,王不留行12g,清半夏10g,僵蚕9g,山慈菇9g,露蜂房9g,薏苡仁12g,炙甘草6g。功用主治:功能疏肝健脾,行气散结,主治乳腺癌、乳腺增生、乳腺结节等见肝郁脾虚、气滞痰凝者。该方在逍遥散原方基础上增加化痰除湿、软坚散结之品,于乳癖之证立法更为周全,肝胃并调,虚实兼顾,可达疏肝健脾、行气散结之功。历代医家认为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余听鸿有言:“乳症,皆云肝脾郁结,则为癖核;胃气壅滞,则为痈疽”,可见妇女乳房疾病与肝胃经关系密切。方中橘核、荔枝核、川楝子三核并用,化痰散结、祛寒散滞、理气止痛;当归、白芍、柴胡疏肝养血、体用并调;茯苓、白术、炮姜温中补虚,益气健脾;生麦芽专入肝、胃经,可引药达病所,以健脾消胀,疏肝解郁;清半夏、夏枯草、牡蛎合用燥湿化痰、软坚散结;王不留行活血通经、消肿止痛;僵蚕、山慈姑、露蜂房化痰散结、消痈止痛;薏苡仁、炙甘草健脾益气、和胃化湿。③五花逍遥散组成:合欢花10g,萱草花10g,玫瑰花10g,月季花10g,红花6g,柴胡12g,白芍12g,当归12g,炒白术9g,茯苓9g,甘草6g。功用主治:功能疏肝解郁,活血调经。主治月经先后不定期之属肝郁者,症见月经周期不定,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叹息嗳气,苔薄脉弦。本方以“五花”为名,多入肝经,在逍遥散原方中加入五花,取其疏肝理气、活血调经之效。方中合欢花、萱草花、玫瑰花以疏肝解郁、舒缓情绪;月季花、红花有活血调经、散瘀止痛之效;柴胡、白芍、当归疏肝养血,使肝木条达、肝体柔和;炒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实土以御木乘。女子以肝为先天,若肝体失于条达,肝血失于柔和,则易发为月经诸症。④三仁逍遥散组成:炒酸枣仁18g,柏子仁18g,莲子12g,龙眼肉12g,柴胡10g,白芍10g,当归12g,炒白术10g,茯神15g,夜交藤24g,合欢花24g,甘草6g。功用主治:功能疏肝解郁,健脾补血,养心安神,主治肝郁血虚之失眠不寐者。本方在逍遥散方基础上,以炒酸枣仁、柏子仁、莲子“三仁”养心血、益心气、宁心神;重用合欢花、夜交藤,解肝郁、养肝血、和心志;柴胡、白芍、当归疏肝养血;炒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龙眼肉配当归、茯神,颇有归脾汤补血、养心、安神之意。观本方用药比重,合欢花、夜交藤用量较大,茯神、炒枣仁、柏子仁、莲子次之,可见此方证症并治,疏肝解郁、健脾补血、养心安神并举。⑤五子逍遥散组成:预知子9g,五味子9g,菟丝子15g,沙苑子12g,莲子12g,桂枝9g,丹参12g,柴胡10g,白芍10g,当归12g,炒白术12g,茯苓10g,甘草6g。功用主治:功能疏肝解郁,健脾补肾,主治绝经前后情志抑郁证属肝郁血虚兼脾肾两虚者。该方由逍遥散加预知子、五味子、菟丝子、沙苑子、莲子而成。其中预知子疏肝理气;五味子敛肺气、纳肾气,又可宁心安神;菟丝子、沙苑子、莲子益肾气、固肾精,兼安心定魂之用,其中莲子味甘,又可健脾理胃。此五子合用,健脾、补肾、疏肝、宁心。再添桂枝、丹参二味,桂枝温心阳,丹参益心血,两者合用入心,用之以温通心脉、振奋心阳。此七味药加之,疏补同方,合有疏肝解郁、健脾补肾之用。⑥栀豉逍遥散组成:焦山栀9g,淡豆豉9g,炒白芍10g,当归10g,醋柴胡10g,茯神15g,炒白术10g,预知子9g,合欢花15g,首乌藤24g,炒酸枣仁24g,萱草花10g,甘草6g。功用主治:解郁疏肝,补脾养心,清宣郁热,安神助眠,主治肝郁血虚、气郁化火、热扰心神所致的心烦、失眠等。此方专为情志不畅、气郁化火之证而设。气郁以逍遥调达,化热以栀豉清泻。在逍遥散原方基础上,加焦山栀、淡豆豉这一《伤寒论》经典药组,宣发上焦郁热,以治“虚烦”之不寐。并入预知子“除三焦客热”,合栀子开郁泻火;合欢花、首乌藤解郁除烦、安神助眠;再以炒酸枣仁、萱草花养心肝之阴、宁心定志,在解决本病病机之余,兼顾心烦、不寐之病症,将辨病与辨证、辨症三者有机结合,可达解郁疏肝、补脾养心、清宣郁热、安神助眠之功效。⑦甘麦逍遥散组成:炙甘草12g,小麦30g,大枣15g,柴胡10g,白芍12g,当归10g,炒白术10g,茯神15g。功用主治:功能舒肝补脾,养心安神,主治更年期综合征症见脏躁者。此方即为仲景治脏躁名方甘麦大枣汤与逍遥散之合方,甘草、小麦、大枣合用,养心安神以治脏躁;加之逍遥散固有之疏肝、健脾、养血之力,二方合用可疏肝补脾,养心安神,适宜更年期综合征患者服用。⑧茵栀逍遥散组成:茵陈15g,栀子12g,虎杖12g,板蓝根12g,柴胡12g,白芍12g,当归10g,炒白术10g,茯苓9g,太子参12g,甘草9g。功用主治:疏肝健脾,清热利湿,主治肝功能异常证见肝郁脾虚、湿热蕴结者。本方系逍遥散与茵陈蒿汤合方加减,茵陈、栀子清热利湿,另加虎杖、板蓝根清热利湿、活血解毒。思及肝病患者病证多虚实夹杂,不乏虚象,故加用太子参补肺脾之气,使清热诸药不至戕伐太过。方中诸药清、疏、补三法并施,以疏为主,疏肝健脾,清热利湿。⑨越鞠逍遥散组成:香附9g,川芎6g,焦山栀9g,焦神曲10g,柴胡12g,白芍12g,当归12g,苍术9g,白术9g,茯苓9g,甘草6g。功用主治:疏肝健脾,行气解郁,主治六郁以气郁、湿郁为主,兼脾虚者。本方以越鞠丸合逍遥散而成,以越鞠丸五药而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又总以理气疏郁之法治病求本;更和逍遥散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之意,二者相和,治气郁、湿郁更宜,疏肝健脾、行气解郁之力更增。运用时可视患者六郁之偏重,将越鞠丸五药剂量进行调整,使之契合病机。应用要旨确立病机,明辨虚实使用逍遥散加减,一须确定基本病机为“肝郁血虚脾弱”,组方时方可定逍遥散之基调;二须分清虚实关系,适时调整相关药味剂量。所谓“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肝郁是实证,脾虚属虚证,要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是虚中夹实还是实中夹虚,需仔细分辨,再据辨证所得,组方遣药。逍遥散原方中,柴、芍、归、苓、术等量使用,临证也可据情略事损益。肝之疏泄不及时,柴胡用量宜略大于白芍,而肝之升发太过时,则白芍用量宜略大于柴胡。抓主药对,临方炮制柴胡疏肝理气,白芍敛血柔肝,二者合用,契合肝“体阴而用阳”之特性,补肝体而柔肝用;白芍配柴胡,一酸一辛,一敛一散,一柔一疏,以复肝木曲直之性,为不可易之药对,此为逍遥散之妙用也。然柴胡用量过大有劫肝阴之弊,故使用时需通过药物配伍与炮制方式弥补其不足,如可添入滋阴养血之品,既防柴胡清燥,又合血虚脾弱之病机,也可选用醋炙柴胡等。圆机活法,随证加减贾文魁认为,许多内科杂病的发生,都是外因内因相杂,五脏六腑相关。虽说临证处置要抓主要矛盾,因证立法,依法选方,按方遣药,但在不悖主旨的同时,适当兼顾一些次要证候,亦“善之善者也”。逍遥散是中医临床的验方效方,与小柴胡汤等虽共属和解剂,却较小柴胡病机主旨更有针对性,善用者临证执此一方,常可以执简驭繁。所谓“方之精,变也”。(周子怡 山西中医药大学)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脸红的耳朵满脸都发烫 葛根汤症

话说老中医接诊,来了个漂亮的女大学生,从十岁左右就有个怪病,各大中西医、医院都看了,到处都治不好,毛病说起来也不要命,但是很烦恼,就是脸红,动不动就脸红,一激动就更别提了,脸和一张红布一样!红的耳朵满脸都发烫!其实她非常痛苦,也非常自卑,因为这个病,不能见人,越急越红,越红越急!她发誓:治不好这个病,坚决不结婚生子!这个小病,难道真要耽误了年轻人的人生大事?万一就此引发严重心理问题,长期紧张焦虑,最后导致成自闭症了咋整。老中医心想,这病虽然不严重,但是既然各大中西医和大医院都跑过,想必各种乱七八糟检查一个也没少,肯定没什么隐疾,既然如此,那可能只剩了一个很少中医会想到的问题,那就是葛根汤症!这葛根汤很多人知道,是颈椎病一把好手,丹田爷爷之前也写过朋友用葛根汤,治颈椎病的神奇疗效,但是中药往往是复杂多用的,古话还说:“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这样的人,很可能是曾经某次感冒之后,一直没好透,表闭,慢慢的就形成了郁证,胃热,胃经上脸,一激动就涌上脸庞发红发热,所以很多脸上毛病可以从胃治,比如痤疮,也可以用葛根汤解表清热搞定!这种毛病容易睡不好、鼻子难受发干。果真,老中医开了葛根汤加味(葛根40、麻黄9、桂枝6、生姜9、白芍6、甘草6、大枣6枚),加了点石膏、黄连清胃热,吃了一个礼拜,十来年的毛病好了!来复诊的时候,远远看着脸都不红了!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救救传统丸散膏丹吧!

传统的中成药,疗效极佳,譬如治疗急性胃肠炎的香连丸、纯阳正气丸,常常药到病除。几百年传承下来,医生常用而得心应手的有数十种之多,慢性滋补的如右归丸,抢救重急诊的如舟车丸、备急丸、苏合香丸等等,历来是中医治病的法宝,然而,这些传统丸散今日大、小中药店俱已停止供药,偶尔开方,冀希侥幸配到,结果统统都给打了回票,病家忧急,医生无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封杀了药物,医生靠什么去治病呢?为此我专诚去请教了淮海路上的一家有名中药店,猥承意示,凡传统丸散膏丹,除仲景牌地黄丸、补中益气丸等名牌产品外,现今药厂大抵已停止生产了。乍闻之下,我不禁渊渊然忧,感慨系之。传统中成药是古人治病经验的结晶,与秘方不同,它确切有效,可以重复,经过严格精细的工艺炼制,成为固定的剂型存在,其由来延绵已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了,是整个祖国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伤心的是,近年来其中的绝大多数在无声无息中消亡了。问题在于,它不是消亡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局千方百计欲取缔中医的摧残手段下,而是销声匿迹于弘扬中医作为整个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淘汰在政府斥巨资扶持传统医药、前景一片辉煌的今天,这是为什么?令人百思不解。繁华的大马路上,气势恢宏的百年老店新加修葺,熠熠闪光的金字招牌由前朝宿耆题写,道地药材、传统丸散标得明明白白,想必这里能配到病人急需的传统丸散了吧,不意与寻常街道的小药店一个样,也吃闭门羹。而店员小姐的服务态度特别好,使劲而不厌其烦地介绍起人参和虫草的妙用,口吐莲花,促你就范。既然这样,我想何不更改店名为“人参堂”、“虫草号”来得直截了当,省事明白,可免病家误会。有一个概念必须更正,不少人的心目中认为中医的特色无非就是调理调理、补补身体而已,其实这个观念是错误的,中医更擅长治病。《神农本草经》中人参只是三百六十五味药之一,传统丸散的绝大多数都是治病的经验总结。在现代医学各系统的病种中,包括内、妇、儿、伤、外诸科的不少疑难杂证,中医中药都能起到相当的疗效,中西医结合更是我们国家举世无双的医学优势,这个优势就体现在针、汤、丸、散上。离开了传统,优势从何谈起呢?四十余年来我常用一只丸药,它叫资生丸,补脾胃而帮助消化,疗效显著且无副作用,售价低廉,属病家的福音。其先是上世纪50年代老师手把手教会我用的,其后读书始知是明代的古方,发明人是《本草经疏》的作者缪希雍。说起此书,是一部足堪与李时珍《本草纲目》并驱风云的不朽之作,十分可惜,今人罕读其书。据说有一次缪希雍与名医王肯堂一起吃酒水,王见缪从袖中取出一粒药丸吞下,一问知是资生丸,它的功效是“饥者服之即饱,饱者食之即饥”,说明它能补益、消导并行不悖。王不信其说,亲自实验,在饱醉之后,顿服二丸,立即躺倒睡觉,“夙兴了无停滞,始信此方之神也”。我老师用了五十来年,我自己也用了四十余年,答出的结论:缪、王所言,确切可信。近年来,此药也常常断档,为此在我的所有讲课中,竭力推荐此丸,希望它能不绝如缕,传给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以造福苍生。今天传统丸散的停止生产,理由当然很多,什么药物问题、工艺问题、副作用问题等等。一言以蔽之,症结我想应在“利薄两字上,倘回报丰厚,哪个药厂不一涌而上、媒体上广告做足呢?孟子说:“仁义而已矣,何必日利?”在今天不讲利是不现实的,更要讲仁义,要讲救死扶伤,要讲传统中医的嬗递勿替、发扬光大,从这点出发,传统丸散的绝处逢生应该是指日可待的。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四逆散与小柴胡汤之比较

两方都用柴胡清疏肝胆、和解表里。所不同者,小柴胡汤用 黄芩,略为 偏寒,故以 口苦、咽干 为主症之一;而四逆散用芍药、甘草,着重于里缓急止痛,以早急腹痛为主症之一。小柴胡汤又用人参、半夏,和胃止呕;四逆散用枳实,行气破结。(欧阳军)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中医“小柴胡法”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主治“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是中医和法的代表方剂,历代中医从本方中得到启发,变化出以柴胡为君药的柴胡流派,以通治各种疾病,是为柴胡派。其中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抓住了治病的枢机所在。我们仔细分析该方会发现,本方是由4组药物构成的:1.疏肝:柴胡;2.清胆:黄芩;3.和胃:半夏、生姜;4.健脾:人参、大枣、炙甘草。相应的主治症状也分为四类:1.肝气郁滞: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神情默默、脉弦;2.胆腑郁热:口苦、咽干、目眩、心烦;3.胃气不和:喜呕;4.脾气虚弱:不欲饮食。根据“理-法-方-药”的学习思路,我们由“药”的层面退到“方”的层面,再到“法”的层面,“理”的层面,会发现,小柴胡汤之所以在临床上有那么多的应用机会,是因为“肝郁、胆热、胃滞、脾虚”的病机存在于很多疾病之中,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进一步思考,柴胡桂枝汤是小柴胡汤合桂枝汤的结构,这是在调整枢机的同时又兼顾了太阳不开,医圣其实是在向我们示范大法,我们师其法而不泥其方其药,针对太阳不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羌活、防风或者麻黄汤等;大柴胡汤是小柴胡汤合小承气汤,是在调整枢机的同时兼顾了阳明的不合,也就是从胃腑延伸到了肠腑。这样,三阳的“开合枢”我们就可以具体把握,而三阳病可以覆盖的病种非常之多。  中医认为,中焦是人体最大的枢机,气的升降出入流转就落实在这个层面,枢机是什么?就是“肝胆胃(肠)脾”,这就是医圣通过小柴胡汤向我们透露出的重要信息。现在临床的疾病寒热虚实并存,非常复杂,而我们用小柴胡法就可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思路清晰不乱,恐怕就是抓住了中焦枢机的关键。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