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秘方数:5)

本病是视网膜脉络膜黄斑区的局限性炎症,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黄斑区是中心视力的据点,一旦发病,正前方视物泛暗,视力下降,或有视物变形,视大为小,视小为大,视正反歪,对物体的颜色也有色差感。本病虽有复发,但也可自愈。倘若发作次数频繁,每有视力减退,不能恢复正常。黄斑区视网膜与脉络膜紧密相接,黄斑区视网膜的营养,也赖于脉络膜供给,故凡黄斑区的视网膜或脉络膜单一有病,常是互相波及,所以临床上称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西医对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体内病灶感染形成的过敏反应(如结核、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有关,也有认为脉络膜血管痉挛所致。本病的诊断依据是借助检眼镜检查,可在黄斑区见到轻度隆起,有水肿、团状渗出;或见充血或出血点,黄斑区模糊,其周围可见反射轮,若见双反射轮,则表明黄斑区水肿较重。另外还可按伸向黄斑区附近的血管作判断,如猝然见到血管模糊或消失,则表示有水肿迹象。近年,临床也常应用荧光造影,显示黄斑区水肿是否系其毛细血管有渗漏现象。再则,应用平面视野检查,可发现中心有相对或绝对性暗点。炎症消退后,局部有黄白色点状或片状的硬性渗出,有时可见密集状细小点渗出,中心反射可恢复出现,也可永恒消失不现。黄斑区邻近血管,当水肿消退后再现清晰。本病西医常用扩张血管的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也有采用对症施药,如促进渗出吸收的药物、能量合剂、维生素等。本病中医根据病人的自觉症状命名,常见有“视惑”、“视瞻昏眇”、“视正反斜”、“视大为小”、“视小为大”等。古人认为本病是由劳神血少、肝肾阴亏所致,故常以补虚培本。现今临床认为多因浊邪上犯,气滞血瘀,肝肾亏损等而发病。凡属浊邪上犯,用三仁汤或温胆汤加减;气滞血瘀多用清肝解郁、行气活血之品;若因肝肾二亏,多用补益肝肾本品。本病近年通过临床实践,证明中医疗效优于西医。(邹菊生) 方 名 昆藻二陈汤 知柏地黄汤 行气活血利水方 滋阴活血汤 加减五苓散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一张治疗妇人病的经典方 温补冲任

温经汤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中一张治疗妇人病的经典方。原主治:“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及“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古代常用于妇女病的治疗。黄煌用温经汤原方治疗多种内科病,疗效显著,现举数例与同道分享。更年期综合征陈某,女,49岁。初诊日期:2013年10月16日。患者月经稀发伴烘热汗出1年余。来诊见体形中等,面色暗黄;査双小腿皮肤干燥如鳞,足跟皮肤皲裂;近1年来月经稀发,伴烘热汗出,手指关节酸痛。舌胖暗,脉沉。诊断:(冲任虚损型)更年期综合征。治法:温补冲任。方药:温经汤。药物组成:桂枝6g,肉桂3g,吴茱萸3g,川芎6g,当归10g,白芍10g,丹皮6g,生姜6g,姜半夏6g,麦冬20g,党参10g,炙甘草6g,阿胶12g,红枣20g。5剂。水煎,1剂分2天服用。10月30日二诊:月经按时来潮,烘热汗出消失。继用前方10剂巩固。按《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患者到了天癸将竭的年龄,出现月经不按时以行、烘热汗出等更年期症状。温经汤中桂、萸、姜温经散寒;芎、归、芍养血活血;参、草、半夏补中益气;阿胶、麦冬、丹皮养阴滋润。全方阴阳兼顾,温经养血,用于妇人冲任虚损之更年期症状常获佳效。肠易激综合征吴某,女,35岁。初诊日期:2014年11月28日。患者腹痛腹泻1年余。来诊时体瘦面暗,身高159cm,体重43kg。去冬人流术以来,出现腹痛腹泻,日解溏便3~4次,体重进行性下降。曾服用中西药物均疗效不佳。舌胖暗,脉细。诊断:(阳虚型)泄泻(肠易激综合征)。治法:温阳补虚。方药:温经汤原方7剂。每天1剂,水煎服。12月5日复诊:腹痛消失,大便正常。原方10剂,嘱1剂药2天服用以巩固。按患者人流术后腹泻久治不愈,肌肉消瘦,气血渐衰,辨为阳虚泄泻。根据原文温经汤用于“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可知温经汤能止利。此利为气血不足、阳气虚衰之虚寒利。应用时不必拘泥于年龄,临床上常以体质虚弱的中老年妇女多见,且用调理脾胃方无效者,用温经汤屡得佳效。不孕症荣某,女,30岁。初诊日期:2012年12月21日。患者未避孕2年未孕。来诊见体瘦面黄,双小腿皮肤干燥如鳞,足跟皮肤皲裂。4年前曾育一子,再婚后已备孕2年未孕。平素怕冷,易疲劳,月经量少。诊断:(血虚寒凝型)不孕症。治法:养血温经祛瘀。方药:温经汤制成膏方,缓缓图治。服药2月,药未尽而经停怀孕。按患者备孕2年未孕,体瘦面黄,小腿皮肤干燥如鳞,脱发,月经量少皆为血虚胞寒之象。以温经汤制膏缓图,暖子宫冲任,养血祛瘀而收效。温经汤是一张古代的经典受孕方。黄煌把温经汤称为“子宫发育促进剂”“卵巢功能衰弱的振奋剂”。对于阳虚寒凝、气血虚弱的女子不孕症,用温经汤屡屡得效。失眠毛某,女,54岁。初诊日期:2014年8月28日。患者失眠4年余。来诊见其消瘦,面色苍白。4年前胆囊结石术后逐渐出现失眠加重。常伴中下腹部隐痛、夜眠腹胀、易腹泻。舌暗红苔薄,脉弦。诊断:(阳虚型)不寐。治法:养血温阳。方药:温经汤原方5剂。1剂药分2天服用。2015年1月5日,患者因感冒来诊,询知当时服药后,睡眠转佳,且腹痛消失,大便正常,未再复诊。按患者胆囊切除术后失眠加重,其人消瘦,面色苍白,经常伴腹痛、腹胀、腹泻,此为脾胃阳虚,气机升降失常,且心血不足所致。温经汤补中益气温阳,对于无明显精神、心理疾病的虚弱型中老年女性,即传统认为心脾两虚、心血不足证型的失眠即可应用,甚或合酸枣仁汤其效更佳。类风湿性关节炎沈某,女,42岁。初诊日期:2014年3月20日。患者因关节痛10年求诊。来诊见体瘦面黄,皮肤干燥,罹患类风湿性关节炎10余年。因服用甲氨蝶呤、来氟米特出现肝损而停服,现泼尼松、美洛昔康、羟氯喹维持治疗中。既往有甲状腺恶性肿瘤手术及卵巢囊肿手术史。刻诊可见四肢大、小关节疼痛,手指关节晨僵;睡眠差;月经已3月未潮,时伴上腹痛;大便溏薄;舌暗尖瘀,脉沉细。诊断:(血虚寒凝型)痹证。治则:温经养血散寒。方药:先后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小柴胡合麻附辛芍甘汤、甘草附子汤等,服药近百剂收效不佳。最后予温经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鹿角胶,关节疼痛症状得以控制,月经基本正常。现患者仍在服药调理中。按患者病情复杂,初始投多方未效。最后从患者的体质为切入点,改投温经汤。温经汤是一张大复方,内含半张桂枝茯苓丸、半张当归芍药散、半张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半张胶艾汤、半张麦门冬汤。全方有扶正、补血、祛瘀、温经之功效,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鹿角胶增强温通除痹功效,终于取效。小结温经汤是一张妇人的圣方。与其说温经汤是一张治病的好方,不如说温经汤是一张调体的妙方。黄煌把适宜服用温经汤的人群总结为“温经汤体质”:羸痩,肌肉松弛,腹壁薄而无力;口唇干燥而不红润,皮肤干枯发黄或暗,缺乏光泽,或潮红,或黄褐斑;有些患者的手掌、脚掌出现裂口,疼痛或发热感;指甲变薄变脆,缺乏光泽;还有的女性会出现阴道炎、阴道干枯瘙痒,毛发出现脱落、干枯、发黄,易于折断。温经汤能多靶点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并对下丘脑-垂体系的内分泌异常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临床应用温经汤并非着眼于某个病,而是针对温经汤体质施方调理,从而扩大了温经汤的治疗范畴。(本文摘自《经方梦——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经方学院成立纪念文集》,作者:吴以岭、黄煌)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小柴胡汤 组方简易结构严谨 善治感冒适应广泛

小柴胡汤乃仲景《伤寒论》中之一首名方,千百年间为炎黄子孙之健康贡献殊多。此方构成简洁,用药平淡无奇,颇有貌不惊人之嫌。然在《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之中,唯有小柴胡汤最为出奇制胜之方。无论组方之善,效验之宏,应用之广,其余诸方未有可与伦比者。今就小柴胡汤本方及其治疗伤寒本症之旨略加纵引,于其所涉内外杂症之治者稍稍旁及,聊述拙见,以就正于明者。 一、组方简易,结构严谨小柴胡汤由柴胡、人参、甘草、半夏、黄芩、生姜、大枣等七味药物组成,均是普通常用之品。药虽至简,而全方之功能,深切于少阳病机。方中参、草、大枣,益气扶胃,加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合之使阳明充实、气机畅达,即可扶正以达邪,更可使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不易传里。亦即《金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又如柴胡合黄芩以解少阳之邪;柴胡疏少阳之表,黄芩清少阳之里。使内外俱解、表里咸宁。 少阳病既是寒邪袭入半表半里之间,治法首当达邪外出,柴胡无疑为少阳病和解达邪之主药,是必不可少者,而尚不能独擅其功。盖是时邪在少阳,渐已化热,加之肝胆内寄相火,其热更甚。此时少阳经中之热往往甚于袭入之邪,斯时若非黄芩之力,则不足以除少阳之热,热若不除,何和解之云哉!是故愚以为柴胡、黄芩两药同为小柴胡汤之主眼。方虽名曰“小柴胡汤”,而当少阳邪重热盛之时,无柴胡则不能达其邪,舍黄芩则不能解其热。黄芩与柴胡相须而用,相得益彰,此乃小柴胡汤之真谛也。或曰:仲景书中有去黄芩加芍药例及去黄芩加茯苓例,何得谓黄芩亦为此方之主眼?须知前者一因于腹痛,虑黄芩可致脾阳之不振;一因于水气,恐其得寒则凝。既有阳衰、水寒,则少阳之热自挫,已不必再投黄芩以解其热,反虑黄芩之苦寒以妨其病。是病机转而药随之,此乃小柴胡汤之变法,而非正鹄也。 据于上理,虽《伤寒论》原方中柴胡之用量,为他药之两倍,而余临证时,每用3g、或6g、,多至9g、,常少于他药。发热至39℃上下者,方中之柴胡仍用3g、(黄芩用9g),依然药到病除。 盖小柴胡汤一方,除上述柴芩之功用外,亦不能忽视参草扶元,姜枣辅佐之力,生姜大枣为药食兼用之品,常不为人所重,而须知生姜之用有三:一者合大枣健胃而致津液,二者助柴胡以散袭人之寒邪,三者合半夏和胃降逆。余曾遇一少阳证病人,体温38.2℃,平素体质较差,每多药食过敏,畏甜辣之味,余试投小柴胡汤而去姜枣,仪用其余五味,服一剂,寒热仅退二分,仍有38℃。考虑再三,次日仍加姜枣煎服,患者服药时觉喉中热辣刺痛(数日后始消)。而服药一帖,寒热即解。由此可知,姜枣并非可有可无之物,自有其独特之功用在。二、善治感冒,适应广泛 柯韵伯曰:小柴胡汤“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不仅善治少阳经证,以解半表半里之邪,且善治太阳表证,以祛在表之邪。)本方既为少阳病之主方,理当出于少阳病篇,而《伤寒论》中却出在太阳中篇,可见本方原可治太阳病,为太阳与少阳统治之方。 古人云:若无虚,风寒小能独伤人。外邪之人,必因卫气不足,肌表失于固密,所以体虚之人(包括老年人在内),更易感冒,而小柴胡汤却为虚人及老人感受风寒最为的对之方。或曰:人体之虚有阴、阳、气、血之别,当于解表药中,或辅益气,或辅养血,或助阳,或滋阴,分别施治,何以竟用小柴胡汤一方统治?对此刘渡舟教授曾经解释曰:“因虚人感冒之病因病机,与仲景所揭出的病因病机理无二致,此皆不任发汗,故可用小柴胡汤统治之。方中参草枣补益中焦脾土,令谷气充沛,以为胜邪之本,合柴芩夏姜,从少阳之枢,以达太阳之气,逐在外之邪,此为扶正祛邪之妙用也。。” 关于虚人感冒多属太阳,而竟用少阳之方,刘教授复解释曰:“体虚之人,卫外不同,外邪侵袭,可直达腠理。腠理者,少阳之分也。故虚人感冒纵有太阳表症,亦为病之标也;纵无少阳正证或变证,却总是腠理空疏,邪与正搏,故可借用小柴胡汤,从少阳之枢以达太阳之气,则太阳表症亦可除矣。”刘渡舟教授之论述,言简意赅,深切临床实际,亦可谓先得我心者也,故详加引述,以饷读者。由此可知无论经方抑或时方,治疗外感疾病诸方中,能广泛适应,普遍使用者,唯有小柴胡汤而已。 此外,小柴胡汤亦可治疗风温、瘟疫、湿温等初起证候。如《济阴纲目》曰:“小柴胡汤治瘟疫、内虚发热,胸胁痞闷,及在半表半里,非汗非下之证。”《得效方》谓:“小柴胡汤治挟岚嶂溪源蒸毒之气。”《苏沈良方》则曰:“此药极解暑毒。”类此之论述,诸书散见极多。是以知小柴胡汤不仅为治疗感冒风寒之圣剂,亦是其他外感热病良方。 三、“但见一证”,辨治独特 小柴胡汤之主证,医书每将《伤寒论》中“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称为小柴胡汤之“四大主证”。将“口苦、咽干、目眩”二三症称为“提纲证”。然《伤寒论》原文又有“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文,对于“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历代名家所注不一,见仁见智各具心得。余临证间,以小柴胡汤治愈感冒发热者不知凡几,其中不乏小柴胡汤正证。然四大证中,仅“发热”起伏有时一证为人人所必具,其余三证及四证悉具者殊不经见,但口苦咽干证则为绝大多数患者所具有。不过,在以小柴胡汤治愈之病例中,其热型有典型之“寒热往来如疟状者”亦不多见,多数病例每每出现“热势按时起伏”,成一定时间之周期变化。寒热有规律之周期起伏,似可认为即是“寒热往来”之一种形式。 本书“小柴胡汤治验选”治验病例第二例中,仅见“寒热往来”及“眼目红赤”两症,投以小柴胡汤,得复杯即愈之效。仲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独特辨治方法,赋予小柴胡汤广泛之适应力,俾其临床应用之范围更为广阔。四、不仅外感,内症多倚 小柴胡汤不仅为治外感热病之要剂,用以施治内伤杂病,同样功效独特,非同凡响。《皇汉医学》曾曰:“凡气管炎、百日咳、肺结核、肋膜炎、肠窒扶斯、疟疾、胃肠加答儿、肝脏病、肾脏肾盂炎症、妇人病等悉能治之。”虽已概括十余种病症,其实小柴胡汤于杂病中之治疗范围正远不止此。如《苏沈良方》又云:“常时上壅痰实,只依本方食后卧时服,赤白痢尤效,痢药中无如此之妙……”罗谦甫亦曰:“本方为脾家虚热、四时疟疾之圣药。”而唐容川于《血证论》中更是盛推小柴胡汤治虚劳咳嗽之功。余运用唐氏经验曾治一肺结核病人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四大主症俱全,并见消瘦乏力,以小柴胡汤加杏仁、白芍、天冬、百部,咳血、潮热、盗汗均止,仅咳嗽减而未净,以川贝、桃仁、丹参、平地木等随证加减,诸症全消。改拟百合固金汤培本善后(参见本书“小柴胡汤治愈肺痨”篇。)以是知小柴胡汤确为治疗痨咳之良剂,唐氏之说洵不诬也。现代医学界对于小柴胡汤之应用与研究,更加深入广泛,几乎遍及内、外、妇、儿、五官、神经等各科领域,应用病症亦日见其多,散见于诸书及期刊报道者,俯拾即是,原文俱在,恕不赘录。 五、试治癌症,崭露头角据《现代肿瘤学》记载:“我国每年癌症发病人数约160万。”癌症为严重危害人民牛命与健康之恶性疾病。目前尚无必效方法加以控制与治疗。于中医中药防治癌症之研究中,有人发现小柴胡汤对化学致癌物质有明显抑制效果,已受到医学界之高度重视。尤其日本医家对小柴胡汤治癌效果进行大量探索,成效可喜。如大阪市立大学于动物实验基础上,进行临床实验研究,结论认为“肝硬变者服用小柴胡汤,可预防潜在的微小肝细胞癌发生,或延迟其发病,是十分有意义的肝癌预防剂。”“恶性肿瘤根治术后,特别是子宫癌,经常施行放射疗法,往往容易导致难治性出血性膀胱炎,发病后常无有效药物治疗。而日本《汉方医学》(1984;3)报告一例,以小柴胡汤治愈。”“日本名医矢数道明曾以小柴胡汤治疗网织细胞增生症,获得极佳效果。恶性网织细胞增生症是全身广泛性内皮系统异常增生所致的一种恶性病,有‘亚型白血病’之称。”(以上内容引自《抗癌良方》。)由上述报道可见,于防癌治癌之中医药大军中,小柴胡汤独树一帜,不仅其本身抗癌治癌之作用可资研究,且其与癌症抗衡之机理,有利于开拓抗癌药物研究之思路。余曾治一例胰腺癌,初以益气化滞、活血消瘕、解毒制癌之方治之甚效,症状消失二年余。于半年前症见右上腹胀满疼痛,泛恶欲吐,投诸药不应,后考虑是胆逆痰扰,以小柴胡汤加利胆疏导之品。竟得全安。复用先前制癌之方。反觉不适,用小柴胡汤加减方,却颇适意,于是专进此方,已经数月,不见任何症状,体力、睡眠、饮食均佳。目前仍在治疗观察中。 综上所述,小柴胡汤不仅是一首名方,亦是一首奇方。此方看似浅近,而内涵极深,若能深入研究,必将有助于祖国医学之发展,并造福人类。I 声明信息:本文选自:《三十年临证经验集》。本公众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和我们联系。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脂溢性皮炎合慢性肠炎“异病同治”阴道炎合类风湿性关节炎

朱亨炤主任医师是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脑病临床科研工作30余年,学贯中西,学验俱丰。但在其日常临床工作中,不乏有其他学科病种,朱主任根据“异病同治”理论,擅长使用龙胆泻肝汤、温胆汤、天麻钩藤饮、丹栀逍遥散、六味地黄丸等多张方剂加减应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笔者有幸随诊其左右,深受教诲。现选其使用龙胆泻肝汤验案两则以阐释“异病同治”理论。验 案[验案1] 脂溢性皮炎合慢性肠炎卢某,男,60岁,2010年3月10日就诊。主诉反复头皮痒1年余,伴脱屑明显,初起仅侧头部痒感,而后逐渐发展至全头部发痒,曾就诊多家医院,服用西药治疗均未见效。舌淡红苔黄,脉弦数。既往有糖尿病及慢性肠炎史,每日排便5-6次,矢气频频。辨证为肝经湿热,挟火上炎,治宜清肝泻火,祛湿止痒。处方:龙胆草9 g,黄芩9 g,当归6 g,栀子9 g,泽泻9 g,柴胡9 g,生地20 g,土茯苓15 g,苦参9 g,蒺藜9 g,白鲜皮15 g,地肤子15 g,芋环干(福州本地特色药)15 g,蝉衣6 g,僵蚕9 g,金银花15 g,车前子15 g,芡实9 g。服用7剂后即感头皮发痒明显好转,脱屑减轻,且每日排便次数明显减少,仅2-3次,此后多在原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治疗,头皮痒逐渐消失,排便次数减至每日1-2次。[验案2] 阴道炎合类风湿性关节炎黄某,女,54岁,2009年12月14日就诊。主诉带下色黄量多异味重半年余,伴外阴瘙痒,无接触性出血,已停经4年,伴口干口苦,夜寐欠佳,二便尚可,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细。辨证为肝经湿热下注,治宜清泻肝经湿热。处方:龙胆草9 g,黄芩9 g,当归6 g,栀子9 g,泽泻9 g,柴胡9 g,生地20 g,车前子15 g,芡实9 g,黄柏9 g,甘草5 g。服用5剂后诉带下明显好转,量减少,且异味减轻,既往曾患类风湿性关节炎2年余,服用西药但疗效欠佳,双手指关节麻木疼痛,伴关节变形,活动欠灵活,甚则无法拧毛巾,药后手指麻木疼痛减轻,活动较前灵活,可拧毛巾,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体 会龙胆泻肝汤出自《医方集解》,由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柴胡、生草等组成,具有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之功,主治由肝胆实火、肝经湿热循经上扰下注所致诸病,为常用方剂。以上两例患者均辨证有肝经湿热,经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后病情均有明显好转,药后不仅就诊时主诉的主要症情缓解,而且与之合并的其他慢性疾病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之一就是辨证论治,也就是个体化治疗,以上两条典型验案就是针对患者个体情况进行了准确的辨证,再使用龙胆泻肝汤为主方加减,配伍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药后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说明中医的“证”是一种多系统、多靶点、多层次病理改变的综合,而中药也同样是作用在多靶点上的,因此使用相同的方法用于不同的疾病都可能获取疗效。但是在临床运用时,也不能一味滥用“异病同治”的概念进行治疗,应注意了解不同疾病出现类似症状的真伪,去伪存真;探究这些症状的发展过程和变化轨迹,推测其转归;判断这组症状的更深层病机是否相同;此外还需考虑剂量的变化以及对疾病治疗的加减,运用适合这种疾病的不同中药来治疗,这样才能体现出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灵活性。总而言之,应该既重视证的同一性,又要了解病的差异性,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才能在临床中获取良好的疗效。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甘麦大枣汤辨证运用于临床疗效满意

甘麦大枣汤乃临床常用方,源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原文为“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笔者根据辨证运用于临床疗效满意。  精神分裂症  吴某,男,54岁。患者患精神分裂症多年,两耳鸣响如钟鼓之声,常有幻觉出现,尤以幻听最为明显。服用西药镇静药已有两年半之久,不见效。来诊时仍神志呆滞,语言迟钝,夜不安寐;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  辨证:心神不安,肾气不足。  治则:养心安神,益肾养阴。  组方:淮小麦30克,大枣15克,菟丝子12克,五味子6克,百合15克,夜交藤15克,石菖蒲10克,生甘草10克。另加逍遥丸15克,每天服用2次。  服用上方7剂后,己停镇静西药,耳鸣、失眠等有好转,幻听亦十去七八,舌质略红,苔薄白,脉弦。复诊数次,原方加减巩固,以后随访未见复发。  梦魇症  王某,女,23岁。患者一周前在朋友家帮助整理物品时精神恍惚,时有悲伤哭泣,头晕目眩,胸闷心悸,夜寐梦扰纷纭,且多可惊可怖之事,常因此惊魇而醒,以致一家人不敢入睡,用西药镇静剂等治疗未效,由家人陪同前来就医。来诊时舌质红,苔白略腻,脉弦滑而数。  辨证:心虚胆怯。  治则:养心安神,清热化痰。  组方:淮小麦50克,大枣20克,枳实10克,淡竹茹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夜交藤30克,五味子10克,百合30克,逍遥丸30克(包煎),生甘草15克。  二诊:服上方7剂后,悲伤哭泣消失,梦魇亦未发生。但仍觉胸闷心悸,舌苔薄白,脉细弦。守方不变。  三诊:又服上方7剂加减,心神渐安,胆气渐壮,状如常人,喜笑颜开,独自前来致谢。3年后随访,一切正常。  更年期综合征  张某,女,49岁。患者年已“七七”,经行紊乱,前后无定期。头目昡晕,两耳轰鸣,胸闷少气,时易太息,心悸不安,口干欲饮,手足心热,腰酸膝软。查舌质红,苔白略腻,脉细而数。  辨证:肝肾亏损,阴阳失调,虚火上炎,扰乱心神。  治则:清心安神,滋补肝肾。  组方:淮小麦30克,大枣15克,泽泻30克,白术15克,牛膝15克,枸杞子10克,女贞子15克,菟丝子15克,黄连3克,枕中丹15克(包煎),生甘草10克。  服上方7剂后诸症均减,以原方出入续诊数次而安。  按:临床巧用甘麦大枣汤,不必拘于妇人,男子亦可用此方。其所治,亦不限于“脏躁”之证。所见发病原因多为情志抑郁,思虑过度或突受惊吓而致心脾肾等脏受损,脏阴不足而成。运用时,关键在于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加味应用,以应无穷之变。情志之病,除药物治疗外,尚需注意开导,促使病人移情易性,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贾佩琰)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茵陈蒿汤加减外用治手黄

患者万某,女,28岁。于2012年6月5日就诊,诉双手掌发黄逐渐加重半年,黄色鲜明,伴时觉乏力不适,纳可,夜寐可,二便调,舌质红,舌苔薄黄。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经中药调理,胃炎已愈。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正常,无甲肝、乙肝病毒。观其脉症,诊断为湿热蕴结型手黄,给予中药茵陈蒿汤加减:茵陈15克,栀子10克,金钱草15克,黄精10克,黄柏10克,土茯苓20克。5剂,日1剂,水煎取汁,浸泡双手,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钟。6月10日复诊,双手掌发黄已消退大半。复守方5剂,用法如前。6月15日电话问诊,诉手黄已退,疾病痊愈。  此患者有慢性胃炎病史,脾胃虚弱,脾不化湿,日久郁而化热,湿热积聚,发于手掌肌肤,表现为手掌发黄。方中茵陈、栀子、金钱草清热利湿,黄柏清热燥湿,土茯苓解毒除湿,黄精补中益气、强筋骨,诸药合用浸泡患部,药力直达病所,使病邪从汗孔而解,故获良效。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痰在咽喉咳不出咽不下:慢性咽炎验方

咽中如有炙脔;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有痰在咽喉,想咳咳不出,想咽咽不下。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吃了很多西药都不管用。此种情况,何不去看看中医,试试治疗咽喉异物感最经典的——    “半夏厚朴痰气疏,茯苓生姜共紫苏,加枣同煎名四七,痰凝气滞皆能除。”这是流传下来的半夏厚朴汤药歌诀。从歌中可以看出,半夏厚朴汤以除痰凝气滞著称。半夏厚朴汤源自《金匮要略》,是主治咽喉部有异物感的专方。《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22》指出:“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所谓“炙脔”,是中医常用以比喻堵塞咽喉中的痰涎,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古人称之为“梅核气”,女性尤其多见。表现为有咽喉中异物感,吞吐不得,情志不畅,胸闷,舌苔白腻,脉弦滑。此证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咽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  方药:半夏、茯苓各12克,厚朴9克,生姜15克,苏叶6克。   用法:以水7升,煮取4升,分温4服,日3夜1服(编者注:此方中的“升”为古代剂量,“1升”相当于与现在的60~80毫升。)   功效: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相当于慢性咽炎、咽神经官能症)。证如咽喉中有异物感,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据此,可以看出本方经典主治的两大特点:一是病位多在咽喉;二是病性多为自我感觉异常,西医检查并不一定能查出病因。咽喉有异物感多是由黏稠的痰液郁结在咽喉所致。中医认为,黏痰多是由心情不好,抑郁所致(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相搏,结于咽喉,故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肺胃失于宣降,还可致胸中气机不畅,而见胸胁满闷,或咳嗽喘急,或恶心呕吐等。气不行则郁不解,痰不化则结难散,故宜行气散结、化痰降逆之法。   半夏厚朴汤采用了中药经典的君、臣、使、佐原则。半夏辛温入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苏叶芳香行气,理肺舒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则痰气郁结之“梅核气”自除。   对于咽喉部疾病,中医多喜欢以本方加减治疗。半夏是治疗咽喉病的主药,《本经》说它主“咽喉肿痛”;《伤寒论》的苦酒汤和半夏散及汤也是用来治咽喉病的。若气郁较甚者,可酌加香附、郁金助行气解郁之功;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元胡索以疏肝理气止痛;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结,宣肺利咽。   本方所主治的咽喉病,除了上述的咽神经官能症外,还见于咽干痛、出现黏性大的痰液、声带麻痹造成的失音等炎症性疾病,而不局限于咽部异物感。若红肿热痛等炎症明显时,可加山栀、连翘、黄芩、桔梗以增强消炎作用。小儿的咽痛也可用本方。本方还常用于癔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   当然,并不是所有具有“梅核气”的患者都可以使用该方。津伤较重(多有口干舌燥、颧骨发红、舌苔较少等证)或阴虚者不宜使用。同时应注意,咽部有异物感、吞咽困难也有可能是食道癌等严重疾病的前期表现,最好先到医院明确诊断,再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半夏厚朴汤的组成药物中,除苏叶芳香性散之外,其他诸药均具有通降之性,因此从功效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本方具有良好的降逆止呕作用,涉及病理因素主要在于“痰阻”、“气滞”。上述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大多也提示了这点。·清热利咽茶治咽炎·治虚火喉痹便方·咽炎9个小验方·咽喉炎偏方·梅核气偏方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治排尿性晕厥经验方

经验方:党参、黄芪各30克,当归、山萸肉、炒山药、杜仲、远志各10克,白术、菖蒲、熟地各12克,升麻9克,肉桂、炙甘草各6 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疗效:本方治疗排尿性晕厥患者30例,治愈23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1例。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帕金森病的中医治疗方法

帕金森的治疗方法(肝肾阴虚)处方:天麻、玄参、生地、桑寄生、茯神各12克,石决明18克,钩藤、代赭石、夜交藤、龟版各2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25克,白芍、天冬、怀牛膝、杜仲、黄芩、栀子各10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加减:若肝火偏盛,焦虑心烦,加龙胆草、夏枯草;痰多者加竹沥、天竺黄以清热化痰;,肾阴不足,虚火上扰,眩晕耳鸣者,加知母、黄柏、丹皮;心烦失眠,加炒酸枣仁、柏子仁、丹参养血补心安神;颤动不止,加僵蚕、全蝎,增强熄风活络止颤之力。功效主治:镇肝熄风,舒筋止颤。用于治疗帕金森病,中医辨证属肝肾阴虚型。临床表现为肢体颤动粗大,不能自制,眩晕耳鸣,面赤烦躁,易激动,心情紧张时颤动加重,伴有肢体麻木,口苦咽干,语言迟缓不清,流涎,尿赤,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 专家点评:方用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前方具有平肝熄风,清热安神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震颤,烦躁,眩晕者;后方具有镇肝熄风,育阴潜阳,舒筋止颤作用,用于水不涵木,阳亢化风,风阳扰动筋脉之证。选用天麻、钩藤,石决明,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镇肝熄风止颤;生地,白芍、玄参、龟版、天冬育阴清热,潜阳熄风;怀牛膝、杜仲、桑寄生滋补肝肾;黄芩、栀子清热泻火;夜交藤,伙神宁心安神。创方者:高 鹏 李燕梅 帕金森的治疗方法(痰热风动)处方:半夏、桑叶、胆南星、竹茹、川贝母、枳实、橘红、黄芩各10克,水牛角、菊花、茯苓各15克,钩藤18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加减:若痰湿内聚,症见胸闷恶心,咯吐痰涎,苔厚腻,脉滑者,加煨皂角、白芥子以燥湿豁痰;震颤较重,加珍珠母、生石决明、全蝎;心烦易怒者,加天竺黄、丹皮、郁金;胸闷脘痞,加瓜蒌皮、厚朴、苍术;肌肤麻木不仁,加地龙、丝瓜络、竹沥;神志呆滞,加石菖蒲、远志。 功效主治:清热化痰,平肝熄风。用于治疗帕金森病,中医辨证属痰热风动型。临床表现为头摇不止,肢麻震颤,重则手不能持物,头晕目眩,胸脘痞闷,口苦口黏,甚则口吐痰涎,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专家点评:方用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前方祛痰行气,后方清热平肝熄风,二方合用清热化痰,平肝熄风,适用于痰热内蕴,扰动肝风之证。半夏、胆南星、竹茹、川贝母、黄芩清热化痰;水牛角、桑叶、钩藤、菊花平肝熄风止颤;生地、生白芍、甘草育阴清热,缓急止颤;橘红、茯苓、枳实健脾理气。创方者:高 鹏 李燕梅 帕金森的治疗方法(阴虚血燥)处方:当归、火麻仁各12克,生地15克,桃仁、枳壳各10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加减:若面白,眩晕甚,加玄参、何首乌、枸杞子养血润肠;若手足心热,午后潮热者,可加知母、胡黄连等清虚热。功效主治:养血润燥、熄风止痉。用于治疗帕金森病,中医辨证属阴虚血燥型。临床表现为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头摇肢颤,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大便干结,舌淡苔白,脉细。专家点评:方用润肠丸和增液汤加减。方中当归、生地滋阴养血,火麻仁、桃仁润肠通便,枳壳引气下行。创方者:高 鹏 李燕梅 帕金森的治疗方法(髓海不足)处方:龟版、鳖甲、生牡蛎各25克,钩藤20克,鸡子黄、五味子、阿胶、白芍、麦冬、火麻仁各10克,茯苓、鹿角胶各12克,枸杞子、熟地、生地各15克,党参、山药各18克,甘草6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加减:若肝风甚,肢体颤抖、眩晕较著,加天麻、全蝎、石决明;阴虚火旺,兼见五心烦热,躁动失眠,便秘小便赤,加黄柏、知母、丹皮、元参;肢体麻木,拘急强直,加木瓜、僵蚕、地龙,重用白芍、甘草以舒筋缓急。功效主治:填精补髓,育阴熄风。用于治疗帕金森病,中医辨证属髓海不足型。临床表现为头摇肢颤,持物不稳,腰膝酸软,失眠心烦,头晕痴傻,舌质红,舌苔薄白或红绛无苔,脉象细数。专家点评:方用龟鹿二仙膏合大定风珠加减。前方重在益气,填补精髓,适用于肾精亏损,神机失用,肢体震颤伴有智能障碍者;后方增液滋阴熄风,用于热盛耗伤阴精,或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证。选用龟版、鳖甲、生牡蛎、钩藤、鸡子黄、阿胶育朋潜阳,平肝熄风;枸杞子、鹿角、熟地、生地、白芍、麦冬、火麻仁补益肝肾,滋阴养血润燥;党参、山药、茯苓健脾益气,化生气血;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阴以安神。 创方者:高 鹏 李燕梅 帕金森的治疗方法(气血亏虚)处方:熟地、党参各15克,当归、茯苓、天麻、白术、白芍、五味子、远志各10克,黄芪20克,炙甘草 6克,钩藤、珍珠母各18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加减:若气虚运化无力,湿聚成痰,应化痰通络止颤,加半夏、白芥子、胆南星;血虚心神失养;心悸,失眠,健忘,加炒酸枣仁、柏子仁;气虚血滞,肢体颤抖,疼痛麻木,加鸡血藤、丹参、桃仁、红花。功效主治:益气养血,濡养筋脉。用于帕金森病,辨证属气血亏虚型。症见头摇肢颤,面色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心悸健忘,眩晕纳呆,舌胖,脉沉细弱。专家点评:本方益气养血,补益心脾,用于气血不足,心脾两虚,虚风内动之颤证。选用熟地、当归、白芍、党参、白术、黄芪、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养血;肉桂助阳,鼓舞气血生长;天麻、钩藤、珍珠母平肝熄风止颤;五味子、远志养心安神。创方者:高 鹏 李燕梅 帕金森的治疗方法(血瘀阻络)处方:生黄芪20克,归尾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各10克,赤芍12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主治:益气化瘀,通络散结。用于治疗帕金森病,中医辨证属血瘀阻络型。临床表现为肢体僵硬,语言謇涩,头晕目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暗苔白,脉缓。专家点评:本病患者多年高体虚,气血暗耗,血液运行不利,脉络血瘀,治疗当用益气化瘀,通络散结,前方补气活血通络,选用生黄芪取其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并助诸药之力,为君药。配以归尾活血,有祛瘀而不伤正之妙,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助归尾活血祛瘀;地龙通经活络,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证自可渐愈。创方者:高 鹏 李燕梅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视网膜色素变性(秘方数:4)

本病多以双眼为患,有夜盲和视野缩小的特点,最终导致双眼失明,为一种危害较大的眼病。本病多与遗传性有关。常因光线较暗处,则行动不便,称为夜盲。由于视野进行性缩小,在白天亦对旁物视而不见,容易碰撞。本病始病于周边部视网膜的视细胞层,所以中心视力一般多为正常,以后视野逐渐缩小,仅存管状视野,继而侵犯黄斑,终至失明。本病大多伴有继发性白内障,少数也可继发青光眼。西医认为本病是一种先天性的眼病,有遗传倾向,为视网膜的视细胞层营养不良性的进行性眼病,是一种变性疾患。西医对本病的诊断依据,采用眼底镜检查,可见眼底视网膜呈青灰色,视神经乳头色泽由蜡黄至苍白,视网膜上的血管变细,视网膜上有游离色素,呈骨细胞样的黑色斑片,也有视网膜呈白点状或胆固醇脂类的色素,但亦有无色素型。关键是抓住有夜盲、视野缩小。为此本病的诊断并不难;采用视网膜电流图,观测其波型改变,严重病例多无波型;轻者,常见其a波与b波的波幅变小;周边视野检查多有向中心视野缩小的改变。西医对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一般采用对症治疗,扩张血管,以及组织疗法和支持疗法等。本病中医属“高风雀盲”,也有“高风内障”之称。本病古人谓“阳衰不能抗阴”,治拟温补肾阳。近来从眼底可见神光脉道细狭,认为精血升运失权,采用益气升阳,合活血益肾的方法治疗。运用中药治疗,贵在坚持,一般患者的致盲期可以延长,症状可以稳定。(邹菊生) 方 名 网变煎剂 益肾谷精汤 益气升阳补血方 升阳活血方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补中益气汤治验举隅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甘温除热之功效。主治脾虚气陷证、气虚发热证。方中黄芪益气为君;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为臣;陈皮理气,当归补血为佐;升麻、柴胡升举下陷之清阳为使。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仪征市中医院张恩树在临床中,凡遇中气不足引起的诸证,用本方加减治之,多获显效。兹举案例2则,以窥一斑。医案一杨某某,女,43岁,2019年7月30日初诊。自诉罹患高血压病已两年余,常服缬沙坦胶囊、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有时也服中药,如天麻、钩藤、石决明之类,血压未见明显下降。刻下:BP:152/106mmHg,自觉头晕、头痛,恶心,脘腹胀闷,肢体困倦懒动,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诊断:(中气不足,清空失养型)头痛病。方药:黄芪15g,党参10g,当归10g,陈皮10g,升麻6g,柴胡6g,白术10g,川芎10g,茯苓10g,菊花10g,白蒺藜10g,炙甘草5g。5剂。8月4日二诊:BP:140/90mmHg,头痛减轻,脘腹胀闷有所好转,肢体困倦亦好转,原方继服5剂。8月9日三诊:BP:130/88mmHg,药后诸症渐愈,嘱其续用补中益气颗粒巩固治疗。按 本案患者乃中气不足,清阳不展,脑失所养而致头晕、头痛;脾气不足,胃气亦弱,腐熟功能失职,故见脘腹闷胀;脾主肌肉四肢,脾虚肢体失养,则困倦懒动,面色㿠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乃气虚之象,故治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补中益气,升清降浊;加川芎通达气血,上行头目以止痛;菊花、白蒺藜抑肝平阳,茯苓健脾和胃,因处方切中病机,故效如桴鼓。医案二陈某某,女,25岁,2020年4月29日初诊。第1胎,产后10多天来低热,缠绵不解,体温常在37.8℃左右。经西医用青霉素等抗菌素治疗,未见效。刻下:T:37.6℃,辅检血常规示WBC:10.72×109。自汗,夜寐欠佳,身倦头晕,四肢无力,纳食减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诊断:(产后体虚型)发热。辨证:脾虚,中气不足。方药:生/炙黄芪15g(各),党参10g,当归10g,陈皮10g,升麻6g,柴胡10g,白术10g,地骨皮10g,丹皮10g,白薇10g,炙甘草6g。5剂。5月5日二诊:T:36.2℃,药后热退,诸症均见好转,原方继服,以资巩固。按 产后低热不退,自汗,头晕,失眠,身倦纳少,四肢无力,舌淡苔白,脉沉弱,乃气虚发热之象。气虚不能固表,则自汗;而汗为心之液,汗多则耗阴,以致失眠,气虚则脾失所养,故倦怠乏力,食纳减少,用补中益气汤以甘温除热。方中党参,黄芪益气,白术、陈皮健脾,柴胡、升麻升阳解热;再加地骨皮、白薇、丹皮以清虚热,故收效甚佳。(陶佳 杨晓明 潘晓星)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地仙煎”当下服用的古方

“地仙煎”是一款适合当下季节服用的古方,最早见于宋代的《圣济总录》,元代的胡思慧也把这个方子写在了《饮膳正要》中。书中如此描述此方:“治腰膝疼痛,一切腹内冷病。令人颜色悦泽,骨髓坚固,行及奔马。”具体做法为取鲜山药50克、南杏仁20克、牛奶350毫升(1人份);鲜山药去皮切段蒸熟,南杏仁稍浸泡后去皮尖;把备好的鲜山药和南杏仁连同牛奶一起放入搅拌机中打匀,后倒出稍加热煮,熟透即可食用。煮的过程中可以加少许冰糖。原方的用法是把杏仁研磨成粉,然后和牛奶、山药一起混匀、煮热,每日用勺子盛一点,用酒调服。更改后烹调更方便,适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山药、杏仁、牛奶,三物均色白入肺,适合秋冬食用。《医学入门万病衡要》一书中记载:“山药补阴血,润皮毛;杏仁润肺液皮肤;牛乳生津血以润燥。”另外,三者均入肺经,而肺与皮毛相表里,所以润肺之物也能润皮毛,使之色颜悦泽。(杨志敏)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