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胡汤

方源: 《金匮要略》。柴胡、生姜各12克,黄芩、白芍、半夏、枳实各9克,大枣4枚,大黄6克。处方: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注治: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方论: 本方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总之,本方既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又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说:“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然较小柴胡汤专于和解少阳一经者力量为大,名曰“大柴胡汤”。本方泻热攻下力强,须在中医师指导下方可使用,患者切忌擅自服用。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中医对症治低热疗效佳(上)

低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多见于内伤发热,为脏腑气血虚损或失调而引起;也可见于病人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而体温并不高者,低热常为标本俱病,虚实相间,病情有的较长,而治疗又比较困难。临床实践体会到:低热病因虽多,治疗虽难,但只要抓住疾病的分型与特点,掌握好药物的性质特点,是可以取得满意疗效的。现将常见的辨证分型及治疗介绍如下。一、气郁发热:此类患者多性情急躁,平时情绪不稳定,多言快语,面色青。时觉身热心烦,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制或烦躁易怒,胸胁胀闷,喜叹息,口苦而干,舌苔黄,脉弦数。妇女常兼月经不调,经来腹痛或乳房发胀。治疗宜疏肝解郁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但不宜多用理气药,因为理气药香燥,容易伤阴。 病案:患者,女,34岁,低热1年余,时有烦躁,胸闷胀,自觉气短,善叹息,月经来潮时小腹痛,舌质暗紫,苔薄白,脉细弦,采用丹栀逍遥散合四物汤加减。方药为:柴胡、赤芍各5克,薄荷3克,白芍、丹皮、茯苓、桃仁、红花各10克,当归15克,桔梗5克,枳壳、牛膝、川芎各6克。长期气郁发热病人,多伴有血瘀。治疗时宜疏肝理气,同时活血化瘀。二、外感后的低热:感受外邪,禀体素虚,正邪相争,邪气留恋,低热难退,外感后,治疗不当,过用寒凉,或早进滋补,失于表散,也可以使邪气伏于里而难于外透。所以在治疗外感时,不宜用大苦大寒之剂或大发汗;宜轻剂,小量外透为好。 病案:患者,男,12岁,发热十余天不退,体温37.2—38度,不思饮食,面色黄白,大便稀软,舌苔薄白,脉濡缓。可用升麻葛根汤合香苏散加减:升麻1克,荆芥、香附、葛根各3克,淡豆豉、枇杷叶各10克,扁豆花、苏叶、陈皮各6克。诸药合用助脾气、调气血、祛外邪、退低热。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益胃汤

方源: 《温病条辨》卷二。处方: 北沙参9克,麦冬、生地各15克,冰糖3克玉竹4.5克。用法: 上药用水5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两次服。所余药滓,再煮取200毫升服。功效主治: 益胃生津,润肺止咳。主治阳明温病,下后汗出,胃阴受伤者。症见倦怠无力,食欲不振,烦热,口渴等症。方解: 生地、麦冬味甘性寒,养阴清热,生津润燥,为甘凉益胃之上品。北沙参养阴生津,以加强生地、麦冬益胃养阴之力。玉竹、冰糖濡养肺胃,调和诸药。临床应用: 1.本方为滋养胃阴的代表方剂。以食欲不振,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2.若汗多,气短,兼有气虚者,加党参、五味子(与生脉散合用)以益气敛汗;食后脘胀者,加陈皮、神曲以理气消食。 3.慢性胃炎、糖尿病、小儿厌食症等属胃阴亏损者,均可加减应用。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芍药甘草汤临床使用点滴

芍药甘草汤,方出《伤寒论》,又名甲已化土汤。其立法是以甘酸为主,其依据则源于《内经》“肝苦急,即食甘以缓之,以酸泻之。”后世医家所创制的不少方剂,如痛泻要方,逍遥散等,皆从此方衍化而出。芍药甘草汤由白芍药、炙甘草各等分组成,方中白芍酸苦,人肝胆经;炙甘草甘温,人心、肺、脾、胃经。两者相伍,即成甘酸为主之剂,共具养血滋阴,平肝抑木,敛肝柔肝,缓急止痛之功效。此方原先是仲景用来治疗足挛急,之后,其临床运用逐渐推广。现代研究证明,本方有镇静镇痛,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解除横纹肌和平滑肌痉挛之作用。基于上述,笔者特将上方随证加减,灵活化裁,用来治疗一些新病,每获良效。兹举验案四则如下:顽固性呃逆 龚某,男,55岁,干部。12月4日初诊,述呃逆不止已半年余,曾用中西药多方治疗,皆未取效。今诊,尚见精神抑郁,便溏,日2-3次,四肢不温,苔白,脉沉强缓。此乃肝旺侮及脾胃,致胃气上逆,脾气虚寒之候。当抑肝温脾。药用白芍30克,干姜、炙甘草各15克,白术12克,2剂效,4剂已。左侧偏头痛 舒某,女,50岁,农民。4月12日初诊,述左侧头部发作性胀痛已3年。其痛多发生在下午和晚上,胀痛剧烈时,伴有呕吐,吐出者,为胃内容物,吐后头部胀痛即减轻。两年前,头部胀痛大约2-3月发作1次,近年来,几乎每月皆发。曾用中西药治疗,其效不佳。今诊,尚有时而烦躁易怒,稍不顺心,即欲骂人,苔薄白,脉弦紧等。此乃肝阳亢盛所致。当平肝抑木,缓急止痛。药用白芍60克,炙甘草18克,代赭石24克,地龙12克,并连服6剂而愈,随访10年,未发。下颌关节拘急疼痛 杨某,男,56岁,干部。12月5日初诊,述久病牙痛愈后,不能张口,张口则双侧下颌关节拘急而痛,并牵引两侧头部胀痛已40余日。曾用中西药治疗,时好时坏。今诊,除上述症状外,尚有心烦口苦,小便短少微黄微热,苔薄微黄,脉弦稍数等。此乃肝胆郁热挟风之证。当泻肝缓急以祛风。遂用白芍45克,生甘草15克,水煎,分2次服,3剂而愈。痉挛性咳嗽 高某,男,5岁。2月28日初诊。其母代述,患儿咳则连声不断,2-5分钟后,其咳即缓,每日发作数次。曾治之,月余未效。今诊,尚见咳咯稠痰,苔黄,脉稍数等。此乃痉咳也即百日咳,为热毒犯肺所致。当清泻肺热,解痉缓急;遂用桑皮,黄芩各12克,白芍30克,生甘草9克,2剂而病去大半,4剂而愈。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四物汤加味临床新用

四物汤具有补血的作用,可用于补血以治疗血虚;它又有调血的功效,凡血寒、血热、血瘀都可以用它来进行调理。《蒲辅周医疗经验》中说:“此方为一切血病通用之方。凡血瘀者,俱改白芍为赤芍;血热者,改熟地为生地。川芎量宜小,大约为当归之半,地黄为当归的二倍。”临床应用此方的医案介绍如下。一、治舌麻案:邱某某,男,21岁。初诊患者述舌麻已2月余,入夜尤甚。前医予天麻白术汤、天麻钩藤饮及通窍活血汤加减治之,疗效不佳,改用西药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B6治之,月余未效。今诊,尚见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舌质淡红,脉细弱等。遂辨为血虚舌麻。药用当归、川芎、白芍、首乌、酸枣仁各12克,生地、丹参各15克,谷芽30克。连服24剂而诸恙皆除。 按:本病舌麻不强,与进食和语言均无影响。面色苍白,心悸短气,舌淡,脉细弱者,血虚也。上方养血滋阴而获良效。二、治脱发案:李某某,男,34岁。初诊述头发突然成片脱落已1月多,以枕部为甚。小者如1分硬币状,有3个,大者似银元,有两个。局部皮肤光亮,柔软,微痒。曾服西药,未效,改用生姜擦患处,亦未见好转。今诊,更见心中微烦,大便微结,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等。此乃血虚血热生风所致之脱发也,应养血凉血,清热祛风。药用生地24克,白芍、丹皮、栀子、银花、川芎、当归、首乌各12克,防风、荆芥各9克。连服21剂而脱发区长出少许黑发,又进15剂,则脱发区已普遍长发,又续服12剂而愈。 按:脱发而伴见上述脉证,说明血虚血热并生风,故用四物汤养血,生地、丹皮、银花、栀子凉血,首乌助四物汤滋补阴血,荆芥、防风祛风而获良效。三、治久病头痛案:修某某,男,42岁。初诊患者述头痛已3年,时发时止,每月均发2~3次,其痛始终在头顶及头部右侧,为持续性刺痛,每发必痛数小时。其痛与情绪波动、天气变化均无明显关系。痛时,以手击痛处,初剧而后逐渐减轻。曾服西药1年余,服之痛止,停药不久,其痛又作。后改服中药,前医予川芎茶调散、小柴胡汤、补中益气汤、镇肝熄风汤、五虎追风散、温胆汤、龙胆泻肝汤加减治之,均未取效。今诊,头痛发作,且伴欲吐不吐,苔薄白,舌质发紫,脉弦缓等。此乃瘀血头痛也。当活血化瘀,药用生地、丹参各15克,赤芍、川芎、当归、川牛膝各12克,地龙9克。2剂而头痛明显减轻,5剂而止。继令每周服上方2剂,连服3月,其痛未发。停药观察半年,未见头痛发作。 按:本病所以辨为瘀血头痛者,一为前医用多种治法皆无效,二为头痛部位始终不移,三为伴有舌质发紫也。故用四物汤,并以赤芍易白芍,并加川牛膝、丹参、地龙活血通络而获奇效。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济川煎

方源: 《景岳全书》。处方: 当归9克,牛膝、肉苁蓉各6克,泽泻5克,升麻、枳壳各3克。用法: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主治: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主治老年肾虚,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症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本方常用于习惯性便秘、老年便秘、产后便秘等属于肾虚精亏肠燥者。)方论: 肾司二便。肾气亏虚,下元不温,五液不化,肠道失润而,大便不通,法当温肾润肠。方中肉苁蓉温肾益精,润燥滑肠;当归养血和血,辛润通便,牛膝补肾强腰,其性下降;枳壳宽肠下气,泽泻人肾泄浊;少加升麻以升清阳,使清升而浊降。禁忌: 凡热邪伤津及阴虚者忌用。虚甚者不必用枳壳。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老年口干中药调治

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老年人脾胃功能下降,常表现出口干、唇燥等缺失濡养症候,现荐一中药验方如下:方药:太子参15克,黄芪18克,茯苓20克,沙参、玄参、麦冬、乌梅、玉竹各15克,山药30克,五味子10克。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7剂为1疗程。方中太子参、黄芪、山药、茯苓健脾益胃;沙参、玄参、麦冬、玉竹养阴增液润燥;乌梅、五味子生津止渴。诸药合用,补中益气,健脾益胃,养阴生津,对老年人脾胃阴虚所致口干颇有效验。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治急痛症中医有方

中医认,不少急性疼痛症(非器质性)、抽搐痉挛常与肝阴不足、津伤血虚有关。芍药甘草汤为柔肝解痉、和营止痛之良方。此方仅由芍药(白芍)、甘草两味药组成,白芍味酸,养阴柔肝,调和营卫;甘草味甘,缓急止痛,且能补虚。酸甘化阴以养肝,肝得柔养,气急则平,故能解痉止痛。药理研究表明,芍药、甘草中的成分有镇静、镇痛、解热、抗炎、松弛平滑肌的作用。经临床证明,此方对急性痛症,尤其是平滑肌痉挛引起之疼痛,均有较佳疗效。现介绍如下:治小腿抽筋:表现为小腿肌肉频繁抽搐,或伴有酸胀痛感。白芍30克,甘草8克,水煎服,将药汁浓缩至200毫升左右,每日分3次服完,连服5剂。治偏头痛(血管性头痛):表现为抽掣疼痛,午后尤甚,常伴有心烦、多梦、面红、耳鸣等阴亏肝亢之症候。白芍45克,甘草12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连服6剂痛减,12剂后则头痛可消失。治三叉神经痛:表现为侧面颊阵发性剧痛,痛时闭目流泪,翘嘴咬牙,数秒钟可暂止,旋即再作。白芍(酒,炒)30克,甘草(蜜炙)12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连服5剂。治呃逆:表现为喉间有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常伴有胁痛难忍,饮食减少,夜不能寐。白芍30克,生甘草15克,煎汤频频服之。一般连用1—3剂,呃逆可止。治胃脘痛(急性胃痉挛):表现为胃脘阵发性疼痛,夜间尤甚,喜按,饮食无碍。白芍30克,甘草9克。水煎取药汁150毫升,分两次服。第一次服后,3小时再服,一般1—2剂可止痛。治急性肛裂:表现为大便干燥,每次便后均感肛门剧痛及有少量鲜血。白芍30克,甘草10克,水煎服。也可加火麻仁15克以增强润肠作用。治原发性痛经:白芍30克,甘草5克。水煎两次,将药液浓缩约50毫升,于行经当天分2次服,连服3-4天。治胆绞痛:多为胆石症突发。白芍、甘草各等份,研为细末合匀,每次取15克用水调成稀糊状,文火煮数沸,晾温后服用。一般服后15分钟可止痛,且无副作用。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暖肝煎

方源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处方 当归、小茴香、乌药、茯苓各6克,肉桂、沉香各3克,生姜3片,枸杞子9克。用法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主治 温补肝肾,行气止痛。主治肝肾虚寒证。症见睾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弦沉迟。运用 1.本方适用于肝肾阴寒,气机阻滞之少腹疼痛,疝气痛。以睾丸或少腹疼痛,畏寒喜温,得温痛减,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证治要点。2.若寒甚者,加吴茱萸、干姜等以增其温中祛寒之功;腹痛甚者,加香附行气止痛;睾丸痛甚者,加青皮、橘核疏肝理气。3.精索静脉曲张、腹股沟疝、鞘膜积液等属肝肾虚寒者,可加减用之。注意事项 若证属实热,见阴嚏红肿热痛者,切勿使用。禁忌 湿热下注,阴囊红肿热痛者不宜用。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参苓白术丸治病验方

参苓白术丸由人参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组成,功能补脾胃、益肺气。传统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倦怠乏力、胸痞饱胀、呕吐泛恶等症。经临床发现,还可治疗下列疾病:  慢性结肠炎:口服参苓白术丸,每次6克,一日2~3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能健脾理气、利湿止泻,对慢性结肠炎之病机属脾虚者,疗效较佳。  放疗化疗的毒副反应:癌症病人在接受放疗化疗时,服用参苓白术丸,每次6克,一日2~3次,坚持服药3~6个月,可以减轻口淡乏味、恶心呕吐、脘腹胀痛、厌恶油腻等肠胃道毒副反应。  慢性肝炎、肝硬化:口服参苓白术丸,每次6克,一日2~3次。坚持服用3~6月,可解除肝内毒素,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和恢复,对肝炎、肝硬化的治疗起到辅助作用。(祝建材)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中药验方

多灶性运动神经病是一种脱髓鞘性周围神经病,临床表现为非对称性进行性肢体无力,以远端受累为主,电生理检查在1根或多根运动神经上存在持续性多灶性传导阻滞,而感觉神经没有或轻微受累。现代医学对该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推测可能与空肠弯曲菌感染有关。1988年,Pestronk等首次报道此病患者血清中抗神经节苷脂克Ml抗体水平升高,应用免疫治疗可使症状有所改善,提示病变可能是由免疫介导的,故检测血清抗神经节苷脂克Ml抗体有助于该病的诊断。本病在中医属“中风”范畴,正虚而外感六淫、内生五邪均可引发本病。笔者临床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加葛根汤、当归四逆汤合方加减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  病案举例  某男,47岁,工人。2008年11月11日初诊。右侧上下肢运动乏力1年。患者于2007年11月初在寒冷气候下从事建筑施工,随即出现右侧上肢乏力,尔后渐渐下肢亦出现乏力,患侧肢体感觉正常,饮食安和,二便调,时而夜卧不宁。体格检查:右侧上下肢肌力4级,肌张力正常,痛、温觉灵敏。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缓。头颅CT:未见异常。西医诊断:多灶性运动神经病。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风寒阻络)。治以温阳散寒,行痹通脉。予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加葛根汤、当归四逆汤合方加减:黄芪30克,葛根30克,桂枝10克,当归15克,丹参30克,白芍10克,独活10克,羌活10克,细辛3克,通草10克,大枣5枚,炙甘草6克。5剂,每日1剂,水煎3次,温服。  11月17日二诊:患者服药后感觉患侧肢体稍微松爽,乏力无变化,余症同前。上方加制天南星10克。5剂,煎服法同上。  11月22日三诊:本次服药至第3剂,即感患侧肢体较过去有力,右侧上下肢肌力接近5级,舌脉同上。上方去天南星,加怀牛膝10克。5剂,煎服法同上。  其后,患者按是方进退续服40剂,肢体运动恢复正常。  按:该患者发病过程表明,其病因劳累先伤正气,复被风寒邪气侵袭,风寒偏着肢体一侧,凝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故取治疗“血痹”之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太阳中风兼太阳经气不舒之桂枝加葛根汤与治疗“手足厥寒证”之当归四逆汤合方,更加善走肌表而祛上下寒邪的独活、羌活和活血祛瘀行痹之丹参,使在表之顽风积寒仍从表出,在里之脉络气血得以畅通。气血周流,肢体得养,是故病愈。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茺蔚子配泽泻

来源经验药对。  应用茺蔚子活血利水,《本草经疏》言其“益肝行血……其气纯阳,辛走而不守,故除水气。……清肝散热和血,则头痛心烦俱解”。泽泻,长于行水,《本草汇言》言其“有固肾治水之功……能宣通内脏之湿,利水之主药”,二者合用,功专活血利水,常用于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属水湿潴留,络脉瘀阻者。  心得治疗水湿潴留,络脉瘀阻型高血压,茺蔚子、泽泻常各用30克。  其他现代药理学研究,泽泻、茺蔚子均有降压作用。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