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过敏性紫癜

过敏性紫癜为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血管病态反应性疾病,因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溢,以皮肤、黏膜及某些器官出血为主,可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等其他过敏表现。  本病属中医“血证”、“肌衄”等病证范围。  辨证分型  1.热毒炽盛证:急性起病,皮肤青紫斑点或斑块,色红或红紫,皮肤瘙痒,以下肢多见;发热面赤,咽喉肿痛,口干口渴,便秘溲赤,有时伴有尿血、腹痛、便血、关节肿痛。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  2.阴虚火旺证:皮肤斑点或斑块,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色红或紫红,伴心烦少寐,手足心热,或有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3.湿热内蕴证:皮肤紫斑,以下肢及臀部多见,紫癜时轻时重,伴倦怠乏力,脘闷纳呆,尿赤或血尿,浮肿。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4.气不摄血证:皮肤紫癜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紫斑色淡,呈散在性,遇劳则重,伴有心悸,气短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5.瘀血阻络证:病程长,皮肤紫斑色青,出没迟缓,面色黯黑,下眼睑青紫,肌肤甲错,可伴关节疼痛、腹痛,或口渴但不欲饮。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  辨证论治  1.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四生丸加减。主要药物:水牛角尖、生地黄、丹皮、赤芍、侧柏叶、艾叶、荷叶。  若咽喉肿痛、口干口渴明显,可加黄连、黄柏、黄芩、栀子、大蓟、小蓟、侧柏叶、白茅根;大便秘结加生石膏、大黄;腹痛加延胡索、金铃子、赤芍;皮肤瘙痒甚者,可加蝉衣、地龙、蛇床子、地肤子祛风止痒;关节肿痛可加忍冬藤、知母、秦皮、防己、秦艽等;见尿血可加藕节、茜草、白茅根;面赤发热可酌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  2.阴虚火旺证  [治法]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方药]茜根散加味。主要药物:茜草根、侧柏叶、黄芪、生地、阿胶、甘草。  心烦少寐明显,可酌加玄参、龟板、女贞子、旱莲草;兼见齿衄,加生石膏、麦冬、怀牛膝;口渴,舌红少津者,可加石斛、玉竹。  3.湿热内蕴证  [治法]清热化湿,凉血止血。  [方药]小蓟饮子加减。主要药物:生地黄、小蓟、滑石、通草、炒蒲黄、淡竹叶、当归、栀子、甘草。  蛋白尿、浮肿,可加黄芪、薏苡仁、泽泻;倦怠乏力,脘闷纳呆,可加苍术、草豆蔻、佩兰;紫斑反复发作者,可酌加丹参、益母草、三七。  4.气不摄血证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主要药物: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桂圆肉、木香、当归、远志、生姜、大枣、炙甘草。  紫斑迁延不愈,可加丹参、地龙、益母草、蒲黄;心悸失眠加夜交藤、柏子仁;尿血加阿胶、白茅根;纳差加陈皮、鸡内金。  5.瘀血阻络证  [治法]行气化瘀,和络止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主要药物: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桔梗、川芎、牛膝、甘草。  伴有血热加生地黄、牡丹皮、侧柏叶、茜草等;关节疼痛、红肿加忍冬藤、木瓜、桑枝、防己;气短乏力加党参、黄芩。  经验方  1.清热解毒汤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药物组成]水牛角粉3克(冲服),羚羊角粉1克(冲服),生地黄30克,竹叶9克,玄参18克,牡丹皮18克,紫草18克,金银花30克,连翘18克,黄连9克,生石膏30克,大黄炭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2.周熠庭方  [功效]散风利湿,凉血解毒,活血化瘀。  [药物组成]浮萍6克,柴胡6克,荆芥穗6克,连翘1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板蓝根30克,紫草10克,生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制乳香、没药各5克,酒大黄5克,三七粉(冲)、琥珀面(冲)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3.董廷瑶方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化斑。  [药物组成]黑山栀9克,连翘9克,金银花9克,丹皮9克,赤芍6克,生地黄9克,藕节炭9克,茜草炭9克,仙鹤草9克,百草霜3克,芦根15克,白茅根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中成药  1.金莲清热冲剂  [适应证]适用于热毒炽盛型。  [用法]每日一袋,每日4次。  2.新雪丹  [适应证]适用于热毒炽盛型。  [用法]每次一瓶,成人一日两次,小儿酌减。  3.防风通圣丸  [适应证]适用于发热恶寒、关节肿痛、便秘等表里俱实证。  [用法]每次6克,每日3次,口服。  适宜技术  1.推拿疗法  处方:肾俞、三焦俞、命门、腰眼。操作:先将两手掌互相搓热,然后同时摩擦腰背区域,重点在以上穴位,配合点按各穴,中度用力。每穴一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2.敷脐疗法  处方:桑寄生9克,山栀子9克。操作:上药捣碎,装瓶配用。取乙醇溶液或温开水将脐内污垢洗净拭干,将药粉倒入脐孔(神阙穴)约填满2/3,用4厘米×4厘米菱形胶布贴封腹部,每次用量为0.15克左右,儿童每次0.1克左右,每48小时换药一次。5次为一疗程,适用于伴见吐血、衄血者。  3.洗浴疗法  处方:生地黄、丹皮、白芍、黄芩、黄柏各20克,山栀15克,生甘草9克,水牛角30克。操作:上药煎煮20分钟后,以药液浸洗肌肤,每日一剂,7天为一疗程。适用于热毒炽盛型。  预防护理  加强体质锻炼,增强抗病能力,防止外邪从口鼻而入,积极寻找和祛除致病因素,避免再次接触。避免应用可以促发出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肝素钠。注意少食易诱发本病的海鲜、虾类食品。防止蚊虫、螨虫等叮咬。多食蔬菜、瓜果及易消化的食物。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入伏天 冬病夏治

进入伏天,又到了冬病夏治的好时机。一般来说,凡是秋冬季节易复发和加重的疾病,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腰腿痛、慢性腹泻等都均可用此法,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病的冬病夏治法。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病 取具有温阳、活血、通络作用的中药(细辛2克,白芥子、王不留行、葶苈子各3克)研成细末,用生姜汁调成糊状,敷贴于肺俞(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心俞(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和膈俞(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三穴。每次贴1-2小时,每10天贴1次。哮喘 1、白参、蛤蚧各等份,碾成细粉,早晚各服2克,连服一个夏季。2、同时用白芥子、细辛等药物,碾成细粉,用姜汁或蜂蜜调和后制成钱币大小的圆饼,贴于背部、肺俞、定喘等穴位,三伏各贴1次,连贴3年。老寒腿 将川乌50克,艾叶、透骨草各9克,研为细末。把药末用纸包后,外用纱布重包,用线缝好,垫在脚心上。三伏各换一次。肩周炎 桂枝10克,透骨草20克,伸筋草、片姜黄、川芎、威灵仙各15克,羌活12克。将上药入砂锅内加水煎煮成汁,再用麦麸皮300-400克放锅中炒黄,趁热将煎好的药汁拌入,加陈醋一汤匙,装入纱布袋内,趁热敷肩关节痛处,每可药袋可用一周。从初伏起,1日1次,一直敷到三伏末。畏寒怕冷 1、灸背腧穴:背腧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艾条每次一支,灸完为止,每日1次。2、食疗法:取盐炒杜仲60克,乌骨鸡1只,放砂锅中与杜仲共炖,鸡肉熟烂后,加调味品,饮汤食肉,可分作3-4次食用。坚持服用一个月。冻疮 取独头、个大、紫皮的大蒜,去皮捣烂后,置于阳光下晒2小时,然后取其榨汁。每天涂于手、足、脸、耳等冻疮处,每天涂3-4次,连续涂7-10天。慢性结肠炎 薏苡仁50克,莲子、芡实粉各15克,山药20克,红枣5枚,煮成粥,夏日连服一个月,可健脾、止泻,增强肠道功能。慢性胃病 1、用吴茱萸10克,碾成细粉,加食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用纱布或胶布固定,12个小时换药一次,可以连用一周。2、用艾条自灸足三里、中脘等穴位,每次15分钟,每日一次,连用两周。陈金伟 李恩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治疗淋巴结核汤剂(消瘰汤)

组成:鲜泽漆10克(干品减半)、大茯苓30克、黄精30克、夏枯草30克、连翘15克、山楂15克、枳壳12克、甘草3克。功效:解毒散结,行气和胃。主治:瘰疬(淋巴结核)。用法:诸药纳陶罐内,清水浸泡1小时,煮沸10。分钟,取200毫升,煎3次,将药液混匀,分3次温服,1日1剂,连服1—2个月,一般可愈,不愈再服,服药期间加强营养。方解:本病由瘵毒侵袭少阳之经,导致痰凝气滞而成。方中泽漆、土茯苓、夏枯草、连翘解毒化痰,其中泽漆能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冶结核性瘘管有专长;夏枯草《本经》谓“主寒热,瘰疬,瘿瘤,破症散瘿结气”,二药堪为专病专药;山楂化淤消坚开胃;枳壳行气化痰和胃,黄精、甘草益气养阴、扶正祛邪;而黄精一药,《本草纲目》称其“补诸虚,止寒热,填精髓,下三尸虫”又与本症相符。加减:若瘰疬已溃加黄芪30克、制首乌15克,以补气血,托毒排脓,敛疮生肌;未溃则配合外冶,用生川乌、草乌各30克研极细末,蜂蜜调敷患处,纱布固定,一日一换,忌食辛辣燥烈之品。按语:瘰疬以其颈部结核累累如串珠状而得名。以结核为第一症状。古人云:“无痰不成核”,故本病与痰的关系最密切。本病痰之生,是由于肝郁气滞,脾失健运,痰热内生,痰凝气结而成瘰疬,因此实证偏多。但不仅有气滞之实,亦有肝血不足,脾气虚弱之虚,故拟疏肝养血,健脾化痰,扶正驱邪为冶,也有因肺肾阳虚,虚火灼津为痰,痰火凝结而成瘰疬。总之需抓住“痰”,辨证施治,痰邪一消,结核则除。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生化汤

来源: 《傅青主女科·产后偏上卷》。处方: 全当归15克,川芎9克,桃仁6克,炮姜、炙甘草各3克。用法: 黄酒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主治: 化瘀生新,温经止痛。主治产后瘀血腹痛,恶露不行,小腹冷痛。1.本方为妇女产后常用方剂。以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为证治要点。2.若腹痛不甚者,可减去桃仁;若瘀块留滞,腹痛甚者,可加蒲黄,五灵脂、延胡索以祛瘀止痛;若小腹冷痛甚者,可加肉桂以温经散寒。方解: 方中重用当归,补血活血,祛瘀生新为君;川芎行血中之气,桃仁活血祛瘀为臣;黑姜人血散寒,温里定痛为佐;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防风通圣丸有新用

防风通圣丸(散)山防风、荆芥穗、薄荷、麻黄等主要成分组成。具有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的作用,用于治疗外感风邪、头痛咽干、疮疡初起等病。近年临床研究开发出许多新的用途。胆囊炎疼痛: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及胆石所致的疼痛,急服15克,以后每次服10克,每日2次,一般得腹泻后疼痛缓解。神经性皮炎:适川于风热型,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斑秃:将防风通圣原方生药酒浸1夜,焙干研末,每次服6克,每日服2次,另取白酒500克,半夏60克,浸一夜后涂搽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溃疡性眼缘炎: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另用黄连素眼膏外擦。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清热利尿验方三则

白茅根茶: 鲜白茅根100克,去节间须根,洗净、切碎,人沙锅内加水1500~1800毫升煎煮,取汁。每日代茶空腹温饮。具有清热利尿的功效,主治小便黄赤、淋漓涩痛、气味臊秽者。清火利尿茶: 白茅根30克、蒲公英15克、金银花10克。上药共入沙锅,加水1500毫升左右煎煮,取汁。每闩1剂,早、晚空腹温饮。具有清热通淋的功效,主治小便热烫、尿色黄赤、气味臊秽者。玉栀除烦饮: 玉米须30克、车前草15克、栀子10克。上药共入沙锅,加水1200毫升左右煎煮,取汁。每日1剂,早、晚空腹温饮。具有利尿除烦的功效,主治小便刺痛、气味臊秽、尿少色黄、心烦易急者。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清胃散

来源: 《脾胃论》。处方: 生地、当归身、黄连各6克,牡丹皮、升麻各9克。用法: 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主治: 清胃凉血。主治胃火牙痛。症见牙痛牵弓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龈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本方常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方解: 本方证是由胃有积热,循经上攻所致。足阳明胃经循鼻入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上项贯颊入下齿,胃中热盛,循上冲则口气热臭;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每致血分亦热,血络受伤,故牙宣出血,甚则牙龈溃烂;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俱为胃热津伤之候。治宜清胃凉血。方用苦寒泻火之黄连为君,直折胃腑之热。臣以甘辛微寒之升麻,一取其清热解毒,以治胃火牙痛;一取其轻清升散透发,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黄连得升麻,降中寓升,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胃热盛已侵及血分,进而耗伤阴血,故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皆为臣药。当归养血活血,以助消肿止痛,为佐药。升麻兼以引经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以使上炎之火得降,血分之热得除,于是循经外发诸症,皆可因热毒内彻而解。禁忌:牙痛属风寒及肾虚火炎者不宜。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福建名医治慢性疲劳综合征方

福建名医治慢性疲劳综合征(脾虚湿阻)方: 处方:党参20克,白术、当归、山药、茯苓、莲子各10克,薏苡仁、黄芪各30克,升麻4克,柴胡、木香、砂仁、陈皮各6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加减:腹胀纳呆加鸡内金、山楂各15克;头晕头重加石菖蒲6克;关节酸痛加木瓜、独活各10克。 功效主治:补中益气,健脾渗湿,调理气机。用于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辨证属脾胃气虚,湿浊阻滞型。症见少气懒言,体倦肢软,头重如裹,面色萎黄或苍白,食少便溏,脘腹闷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福建名医治慢性疲劳综合征(阴虚火旺)方: 处方:熟地、山药、茯苓各15克,山茱萸、泽泻、牡丹皮、枸杞子、菟丝子、川牛膝、知母、黄柏各10克,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口1剂。 加减:耳鸣盗汗甚者加五味子6克,桑椹子15克。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夜交藤各15克。 功效主治:滋养肝肾,滋阴降火。用于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辨证属肾阴亏虚,阴虚火旺型。症见虚烦少寐,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头晕健忘,耳鸣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福建名医治慢性疲劳综合征(肝郁血虚)方: 处方:柴胡、当归、远志、白芍、白术各10克,炙甘草3克,黄芪30克,党参20克,龙眼肉、大枣、酸枣仁、茯神各15克,木香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加减:胁肋作痛甚者加香附、郁金各10克。 功效主治:疏肝健脾,养血和营。用于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辨证属肝郁血虚,肝脾失调型。症见神疲食少,头痛目眩,两胁作痛,失眠多梦,情志忧郁苦闷,面色少华,四肢麻木,怔忡健忘,妇女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舌淡苔薄,脉细弦。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补阳还五汤日临床新用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组成。具有补气活血、疏通经络之功。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之症。临床运用此方加味治疗多种病证亦获良效。兹举临床验案例如下。1,治格林巴利综合征。蔡某,女,9岁。发热,消瘦,面黄,四肢痿废不用1个月。在某医院诊为格林巴利综合征、多发性神经炎。经治疗半个月,发热已退,双上肢功能稍恢复。症见:面白,消瘦,双下肢痿废不用,稍咳嗽,舌红、边有齿痕、瘀点、少苔,脉滑涩。证属气虚血瘀。治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处方:黄芪15克,当归、红花各9克,地龙、山茱萸各6克,桃仁、女贞子各10克,蜈蚣1条,川芎、甘草各3克。每天1剂,水煎服,连服7剂。二诊:面色红润,双腿可动,余症同前,病有起色,药已显效,守方又进7剂。三诊:患儿双腿可抬能伸,精神转好,去地龙加麦冬、半夏各6克。嘱其下地活动,加强锻炼,又进5剂后双腿可做下蹲、站立等动作。改用其他药调理善后,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本病属中医痿证范畴。方中黄芪补气固涩,当归活血补血,赤芍、地龙、桃仁、红花和血化瘀通络,山茱萸补肾固涩,女贞子滋肾通阳,蜈蚣引药人经,甘草和中调脾胃。全方补气固涩,活血化瘀,扶正不留邪,化瘀不伤正,取效甚捷。2.治颜面神经炎。何某,男,56岁。口眼歪斜,面部发冷、麻木感1个月。经治疗未改善而前来就诊。症见:口唇鼻眼向左侧歪斜,闭嘴时露齿,流涎,闭目时眼裂增宽露睛,鼓颌漏气,面部肌肉抽动,皱眉额纹左侧消失。患侧咀嚼无力,眼睑下垂,舌紫暗、苔腻,脉濡细。诊为中风(中经络)。邪中经络,形成血瘀。治以益气活血,祛风活络,方以补阳还五汤加味。处方:黄芪30克,赤芍、桃仁、白附子各10克,红花9克,防风、当归各12克,全蝎、地龙各6克,每天1剂,水煎服,5剂。二诊:流涎、流泪减少,面抽次数亦减,可闭目皱眉,能咀嚼但无力。上方加钩藤8克,陈皮12克,续服5剂。三诊:口眼鼻歪斜基本消失,面部仍有麻木,又服10剂,配合其它药物调理1月而愈。 按:本例证属风邪入侵头面部经络。在原方基础上加白附子祛风活络,防风祛风解表,引药上行直达病所。二诊时加钩藤入肝经祛肝风,泻肝热,陈皮燥湿化痰。全方祛痰以补气,活血兼祛风,祛邪不伤正,诸药合拍,标本兼顾,故获良效。3.治颅底骨折后遗症。吕某,男,18岁。患者在课余时间打篮球,攀登球架时球架倒地砸伤头部,某医院诊断为颅底骨折,经手术后转危为安。住院1个月好转带药出院。又治疗3个月,仍遗有头痛,目呆,轻度口歪,头晕、眼花、失眠健忘、耳聋、耳鸣等后遗症。症见:症如前述,舌淡红、舌体瘦、边有齿痕、苔黄,脉细涩。证属血瘀脑络。治以益气活血,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处方:黄芪30克,夏枯草、当归各12克,赤芍、地龙、桃仁各10克,红花9克,钩藤、川芎、全蝎各6克。每天1剂,水煎服,5剂。二诊:头痛头晕、耳聋耳鸣减轻,夜可入睡伞小时,记忆改善,余症同前。效不更方,守方调治又进10剂巩固疗效。4周后家长来院告知各症均愈。 按:头颅外伤当属血瘀,络脉受阻,则头痛、头晕,血不充目则眼花目呆,气不上荣则痿靡,瘀久生风则口歪。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夏枯草,清肝热,祛肝风,抓住瘀血病机施治,故获良效。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老年嗜睡中医有方

嗜睡症老年人常见,其特征是不论昼夜,时时欲睡,呼之即醒,醒后又睡,兼有神疲食少,懒言易汗,或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细弱等。发病原因,多由年老体衰,肾阳不足,不能温煦于脾,使脾肾阳气俱虚,阴寒偏胜、伤及心阳,形成本症。《灵枢·口问篇》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瞑,即闭眼欲睡的意思。根据老年人阴盛阳虚的病理特点,中医治疗予以温阳益气健脾法。可取制附片5克,干姜、炒白术、石菖蒲、山药、炒扁豆各10克,党参、黄芪各15克,炙甘草8克,红枣10枚。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阳虚而兼阴血不足者,去附子、干姜,加当归10克,熟地15克,滋阴养血;食欲减少加谷麦芽各20克,砂仁4克,醒脾开胃;胸脘痞闷、身重苔腻者,去附子、党参、黄芪,加苍术、厚朴、陈皮各10克,燥湿健脾;恶心欲吐加半夏;藿香各10克,和胃化浊。另外,可加服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或补中益气丸调理。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高热不退 中医药治法

王××,女,38岁。江西抚州市黎川县德胜关农场职工。   自诉发热约50天,曾经在省、市、县多家医院做各种检查,均未查出病因,用过多种抗菌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氯霉素等均未效。   经查问,患者发烧约50天,每天从傍晚开始体温上升达39度左右,至翌日清晨即退,日间不发烧,无恶寒、寒战症状,伴头昏神疲、肢倦乏力,纳食不振、口干、尿黄,脉濡数,舌质干,苔薄黄腻。   根据以上证候,中医辨证为少阳郁热,气阴两伤,拟用清透少阳邪热,佐以益气养阴之法,药用蒿芩清胆汤化裁:青蒿10克,条芩10克,柴胡10克,太子参10克,淮山10克,麦冬10克,滑石10克,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服,处以三剂服用。   上药仅服一剂,患者当晚即未发热。服三剂后,原方青蒿、条芩改为7克,柴胡改为5克,加白芍10克,五味子5克,续服七剂,一直未再发烧,纳食明显增加,精神好转,病痊愈。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小柴胡汤的理解和临床应用

张庆祥老师是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教研室博士生导师。他通过对《伤寒论》小柴胡汤方义、加减及半表半里概念的分析,认为小柴胡汤是一外可清热散邪、益气解表,内可调理肝脾、和解少阳、清化湿热的方剂。笔者侍诊师侧,亲眼目睹老师以小柴胡汤为主方,治疗内伤外感各种疑难杂症,每获奇效。遂将其对小柴胡汤的理解和临床应用总结如下。  方义  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七味药组成,张庆祥认为其核心病机在于调理气机,并常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来说明气机条畅的重要性。《素问·六微旨大论》云:“非出入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故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方中柴胡升举阳气,疏肝解郁,“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神农本草经》)。原方用量八两为君,“且方中七味药中,半夏、黄芩俱在可去之列,唯不去柴胡、甘草,当知寒热往来,全赖柴胡解外,甘草和中”(《伤寒来苏集》)。黄芩苦寒泄热;半夏辛开苦降,配柴胡则升,配黄芩则降,且有降逆和胃、辛开苦降之效。另外,人参、甘草、生姜、大枣,补中气和营卫,降逆止呕,健脾培元,使正胜邪却,扶正不留邪。诸药合用,使气机有上通下达,和调内外之功。且其在调理肝与脾胃之时,亦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义。  加减  若兼见脾虚乏力者,加香砂四君子汤以补气行气健脾;伴脘痞痰多者,加平胃散以行气除胀;伴恶寒鼻塞者,加桂枝、白芍以解表调和营卫;伴项强不舒者,加葛根、羌活以舒筋散寒;伴失眠多梦者,加龙骨、牡蛎以重镇安神;伴头晕恶心者,加天麻、白术等以祛风化痰;伴带下色黄属湿热下注者,合二妙散、三妙散及生山药、芦根等以健脾利湿清热。  主治  《伤寒论》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由该条文可知,病位已离表而欲达里,然并未至里,而是“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之半表半里,然半表半里绝非表里之间的膜原而已,从148条纯阴结全属里证,阳微结则既有表证又有里证,都可用小柴胡汤治疗来看,半表半里当为少阳枢机游移不定,既涉表,又及里,则此方临床应用广泛当在情理之中。  另外,六经辨证理论用三阴三阳概括脏腑、经络及气化功能与病理演变。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下耳后,入耳中,其支会缺盆,下胸中,贯膈循胁,属肝络胆。而肝胆相表里,足厥阴肝经绕阴器,抵小腹,斜行少腹,挟胃属肝络胆,注肺,并上行连目系,达巅顶,环口唇。故邪在少阳经络所生病者,常会涉及多个脏腑,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肝胆经循行部位的症状,以及肝胆本脏腑病证都可用小柴胡汤治疗。  功效  小柴胡汤方首见于《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根据仲景之义,“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临床可用之和解少阳、益气解表、调理肝脾,清化湿热等。  和解少阳治疗邪入少阳以口苦、咽干、目眩为主症的半表半里证。邪在少阳,胆火内郁,见口苦、咽干、目眩之三大症,用之准确,效若桴鼓。  解肌发表治疗邪入少阳的寒热往来证。《伤寒论》第98条所言,此时邪在少阳,正邪交争,旋退旋进,故寒热往来。张庆祥认为少阳少血,不可发汗,太阳证虽未罢,因邪入少阳之象已显,故不用桂枝而择柴胡。  益气解表用以治疗虚人外感,气虚发热证。小柴胡汤中有人参,为补气之要药,配伍甘草、大枣,故虚人外感时,张庆祥每用小柴胡汤随证加减而获效。  调节气机用以治疗中焦气机失调所致的肝脾不调及肝胃不和证。《金匮要略》开篇即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临床脾胃病的发病与肝关系密切。方中柴胡为疏肝解郁之主药,且人参、生姜、甘草、大枣四药合用,固护中洲使脾旺不受邪,随证加减,疗效甚佳。  清化湿热治疗中焦气机斡旋失常,津液代谢输布障碍,郁而化热引起的中焦湿热及上焦痰热证。脾主升而胃主降,脾脏喜燥而恶湿,胃则喜润而恶燥,但若脾胃虚弱,运化无权,酿生痰湿,久则蕴生湿热或痰热。方中黄芩、半夏清热燥湿,为燥湿化痰除湿之品。张庆祥临床常用此方清化湿热,化痰开窍,治疗酒客湿热内扰之胃胁胀痛、痰热扰心所致失眠多梦,以及湿热下注之尿赤带黄等。随证化裁,邪正兼顾,则痰湿去,脾胃健,且祛湿而无伤阴之弊,正中湿热缠绵难愈之机。  病案举例  陈某,女,55岁,因失眠数年,于2009年9月11日就诊。素有心脏病史,入睡困难,易醒,醒则心烦,伴身热汗出,时发心悸,口苦口臭。舌体胖大,苔白微厚,脉弦滑弱。证属痰热内扰,肝郁心弱,治以清热化痰,解郁安神。方用小柴胡汤合二陈汤加味。处方:柴胡15克,酒黄芩9克,青皮、陈皮各9克,姜半夏9克,生晒参10克,茯苓12克,苍术、白术各12克,元胡9克,鸡血藤12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8克,砂仁6克,生甘草3克,炒栀子9克。6剂,姜、枣为引,水煎服,日1剂。  二诊:药后入眠好转,醒后可以复睡,心烦减轻,唯时有心悸,口苦有味,汗出身热,纳可,时头痛,呕吐。舌胖大,有齿痕,舌质淡,苔白微厚,脉细弦弱。方药对证,湿热象已减,但病机仍在,故效不更方,去苍术、白术之温燥,栀子之苦寒,针对其高血压的伴见症加钩藤15克,以平肝潜阳,加益母草18克,以活血利小便,导热下行。6剂,煎服法同上。  三诊:药后睡眠好转,头痛呕吐未作,心烦减轻,现入眠难,汗出多,汗出时心烦身热明显。舌象同前,脉弦滑。痰热症减,因病人处于更年期,阴虚内热为主要矛盾,故去钩藤、益母草,改煅龙骨、煅牡蛎各15克;加丹参12克活血通脉,青蒿9克、地骨皮12克清退虚热。6剂,煎服法同上。  后以上方为基础方调理,睡眠正常,余症亦消。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