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秘方数:12)

本病也称肝斑,是发生于面部的常见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黄褐色、暗褐色或深咖啡色的斑片,常对称分布于颊部,呈蝴蝶形,亦可累及前额、眉弓、眼周、颧部、鼻背、鼻翼、上唇及下颏等颜面皮肤。斑片形状不一,或圆形,或条形,或呈蝴蝶形。边缘清楚,表面平滑,无鳞屑。一般无自觉症状及全身不适。有的妇女在月经前加重。本病的发生多与女性激素代谢失调有关,常见于月经不调、妊娠、口服避孕药及肝病者,而日光的曝晒、精神创伤等为常见的诱因。雌激素、黄体酮与日光照射均能促进黑色素的代谢而使表皮基底层黑色素细胞内所含黑色素量增多,促使皮肤颜色变黑。根据病史及面部的黄褐色色素沉着斑,一般容易诊断,但须排除瑞氏黑变病、焦油黑变病、网状色素性皮肤异色病等。现代医学对本病还没有满意的疗法,主要采用的治疗方法包括内服维生素C、外用5%白降汞软膏、3%双氧水、10-20%氢醌单苯醚软膏等脱色剂。亦可用0.1%维甲酸、5%氢醌、0.1%地塞米松配入亲水软膏中外搽,均有一定疗效。本病中医辨证属“血滞”范围,或因气机不畅,肝郁化热,致使血液瘀滞于颜面;或因肝病及脾,脾失健运,浊阴不降,痰湿内停,不能使气血润泽于颜面肌肤;或因肾阳不足,阴气弥漫,致使皮肤气色发竭,血滞成片;或因肾水不充,血虚不荣,火燥结滞而发病。(朱光斗) 方 名 化斑汤 血府逐瘀汤 柿叶去斑膏 菟丝祛斑汤 消斑汤 柴芩活血汤 杏仁蛋清治黄揭斑 柴胡薄荷汤治黄褐斑 珍珠母治黄褐斑 消斑汤治黄褐斑 祛斑膏治黄褐斑 活血汤治黄褐斑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慢性唇炎(秘方数:5)

慢性唇炎 (方数:5) 本病系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唇粘膜慢性炎症过程而言。损害以下唇为主,上唇及口周皮肤亦偶可累及。临床表现可有急性阶段与慢性阶段之别。急性阶段轻者仅有唇红缘浸润、肿胀、脱屑;重者则唇粘膜红肿、糜烂、渗出,有继发感染者甚至形成溃疡,可有脓性分泌物。慢性阶段轻者干燥、脱屑,或有少许渗出;重者常见唇部红肿、浸润、肥厚,往往唇红部有细小纵裂,易出血,病程迁延,时轻时重。自觉瘙痒、触痛或烧灼感,妨碍进食。病因较复杂,如接触致敏物质(牙膏、口红)、烟酒或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感染、日光、机械性刺激(咬唇、舔唇、小儿流涎、吮吸手指)以及体质因素等都可能诱发本病。诊断主要依据反复出现、时轻时重、长期不愈的唇粘膜肿胀、浸润、水疱、糜烂、结痂、鳞屑、干燥、纵裂等慢性炎症改变;有的患者或见黄色、灰白色假膜,揭下后露鲜红出血面。因接触致敏物质所致的接触性唇炎,病变部位与接触面积基本一致,停止接触后常可痊愈,再接触时复又发作。因日光照射所致的光线性唇炎,皮疹常以下唇为主,夏季症状明显,病变的加重或缓解与日光照射时间长短有关,避免日光照射后症状减轻。以反复脱屑、浸润肥厚表现为主的剥脱性唇炎,多见于女孩和青年妇女,有的往往有咬唇或用舌舔唇的习惯等。在诊断方面有时需作粘膜活组织切片检查,以与盘状红斑狼疮、扁平苔藓、肉芽肿性唇炎和粘膜良性淋巴细胞增生症或粘膜良性浆细胞增生症相鉴别。治疗主要是寻找及去除病因,尽可能避免各种局部刺激因素,如停用各种可疑的接触致敏物质、不吃刺激性食物、禁烟、避光、不咬唇及舔唇;注意局部清洁及口腔卫生。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多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外搽。唇炎与中医文献中所述的“紧唇”、“唇疮”、“唇风”及“唇湿”等相类似。中医认为其病机多由脾胃湿热内蕴,湿浊逗留火郁化火,外受风邪,风性上行而挟湿浊上蒸于唇;或因过食肥甘醇酒、辛热温燥之品,阳明胃热,脾经血燥,消灼津液,胃阴不足,津不上承;或是禀性不耐,皮毛腠理不密,触冒风热,感伤燥邪,伤阴化燥,损折肌肤;或为脾胃湿热与情志郁结相并,以致湿热上攻,折于肌腠、搏于口唇而致病。治疗上主要从临床辨证采用清热除湿和养阴润燥两大法则。(侯镇文) 方 名 调胃除湿方 甘露润燥方 桑菊润操方 凉膈清脾饮 唇风煎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酒渣鼻(秘方数:5)

酒渣鼻 (方数:5) 酒渣鼻是发生于颜面中部,以红斑、丘疹、脓疱以及毛细血管扩张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皮肤病。少数患者除以上表现外,并可导致鼻尖及鼻翼部皮脂腺和结缔组织增生,而使鼻部产生肥大改变,称为鼻赘。临床上可以一种皮损表现为主,也可有几种皮损同时存在,皮损可时轻时重,往往在季节改变、饮酒、日晒、情绪激动、遇热、便秘、劳累后加重。本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颜面部血管运动神经失调,毛细血管扩张所致。近年来有人认为是由毛囊蠕形螨(毛囊虫)感染所致。因为本病毛囊蠕形螨的感染率与感染度均较高,而经杀虫剂治疗后,虫体的检出率相应有明显降低。亦有人认为酒渣鼻不一定是毛囊蠕形螨感染发病的,因为皮损的轻重并不与螨的感染率与感染度成正比。总之,关于毛囊蠕形螨与酒渣鼻的关系尚无定论,还需作进一步研究。酒渣鼻的诊断主要根据其发病部位及皮损特点,如表现为颜面中部的丘疹、红斑、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等。治疗上现代医学对一般轻者外用硫磺洗剂涂搽,1日2一3次;如丘疹明显者常用氯化喹啉口服。近年来多用灭滴灵治疗,疗效不错。如以脓疮为主者,可用小剂量的四环素内服;已形成鼻赘者,或经一般治疗无明显效果,或皮损严重且持续不退者当考虑作划痕手术治疗。患者必须禁酒。饮食宜清淡,保持大便通畅,以及避免情绪紧张等亦颇重要。祖国医学亦早有其名,由于鼻准部红赤,故又有称“赤鼻”者。由于青壮年气血方刚,血热熏肺或因嗜酒,或喜食五辛厚味,助升胃火,肺胄积热,熏蒸颜面而生红斑、丘疹、脓疮。再因风寒外束,气血瘀滞,形成赘瘤。故以清肺胃之蕴热为主,用凉血清热,活血化瘀治则。(徐昌泰) 方 名 四仁膏 清血活血汤 酒渣鼻膏 酒渣鼻糊 脱皮液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脱发(秘方数:12)

脱发为一常见疾患,主要有斑秃、早秃、脂溢性脱发等。斑秃系局限性斑状脱发,骤然发生,经过徐缓,其特点为病变处头皮正常,无炎症,无自觉症状,常于无意中发现,头部有圆形或椭圆形脱发斑,秃发区边缘的头发较松,很易拔出,斑秃的病程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大多能自愈,但也有反复发作的。斑秃中约有5-10%的病例在数天或数月内头发全部脱光而成为全秃,少数严重者可累及眉毛、胡须、腋毛、阴毛等,全部脱光称普秃。早秃好发男性青壮年,多见于脑力劳动者,脱发特点从前额两侧开始逐渐向头部延伸,头发渐渐变得稀少纤细,新发生长越来越细,柔软无力,失去光泽,也有从头顶部开始脱发,脱发区呈一片均匀稀疏细软的头发,有微痒感。脂溢性脱发,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头皮往往油腻发亮或有大量头屑,呈灰白色糠秕状,头发干燥缺乏光泽,自觉瘙痒,时日长久前额两侧及头顶部头发开始对称脱落,疏稀变细,患部由于毛囊萎缩,常致永久性脱发。本病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多数认为与内分泌失调、雄性激素增多、神经精神刺激、血管机能紊乱、免疫功能异常及遗传因素等有关。斑秃的诊断是根据头部突然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秃发斑,无自觉症状,患部皮肤正常。早秃则多见前额两侧或头顶部头发稀少纤细,易脱落,微痒。脂溢性脱发者头发油腻或头屑多,头发稀疏变细,自觉瘙痒。一般诊断不难。本病治疗首先希望患者解除精神负担。斑秃可内服胱氨酸及维生素B,必要时可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局部皮内注射牛奶针或醋酸氢化可的松混悬液;脂溢性脱发可服维生素B2、B6等。斑秃中医名“油风脱发”俗称“鬼剃头”。祖国医学认为其病因是血虚不能随气营养肌肤,以致腠理不密,毛孔开张,风邪乘虚侵入,风盛血燥,头发失荣,发枯而脱;此外,情绪抑郁,劳伤心脾,影响生化之源,也有关系。早秃、脂溢性脱发中医名“发蛀脱发”,其病因属肾精不足,也与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及阴虚热盛、蕴湿积热、湿热上蒸所致发根不固、稀疏脱落有关。(单一君) 方 名 首乌黄精汤治脱发 四味生发酒治脱发 首乌鸡血藤治脱发 生地当归汤治脱发 用治脂溢性脱发、斑秃 用治全秃、斑秃 菟丝首乌治脱发 生发汤 陆氏斑秃汤 生发饮 六味生发饮 斑秃外用方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皮肤瘙痒症(秘方数:9)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有皮肤瘙痒感而无原发皮损为特征的疾病。因痒而剧烈搔抓,皮肤出现抓痕、血痂、苔藓化、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等继发损害。本病分全身性皮肤瘙痒症及局限性皮肤瘙痒症两种。全身性瘙痒症包括老年性瘙痒症、冬季瘙痒症、妊娠瘙痒症;局限性瘙痒症以肚门瘙痒症、女阴瘙痒症、阴囊瘙痒症、小腿瘙痒症多见。全身瘙痒症的临床表现为全身各处出现瘙痒感,瘙痒呈阵发性,每于睡前、脱衣时瘙痒加重。患者因剧痒常搔抓到皮肤出血或疼痛才住手,由于过度搔抓,皮肤出现条状抓痕、点状血痂,日久皮肤色素沉着,皮肤粗糙、肥厚、苔藓化或因抓破伴有渗出液或继发感染引起化脓性皮肤病。老年性瘙痒症,症状以躯干为主,其次是下肢,皮肤干燥、脱屑;冬季瘙痒症,症状主要在寒冷季节发生;妊娠瘙痒症主要发于妊娠期,出现全身瘙痒直到产后瘙痒自然终止。局限性瘙痒症因发生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肛门瘙痒症局部皮纹增粗或呈放射状皲裂;女阴瘙痒症皮肤除出现苔藓化,还可出现湿疹化,或色素减退,或继发感染局部红肿、糜烂、疼痛伴股部淋巴结肿痛;若发生在阴囊,局部可因搔抓引起水肿、糜烂或苔藓化等症。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有:(1)精神神经因素;(2)内脏疾病引起,如患糖尿病或原发性胆汁硬变等疾病可引起皮肤中胆盐、胆汁、尿素或其它代谢产物增多;(3)与内分泌障碍有关,如性激素功能紊乱、甲状腺机能不足;(4)气候变化及局部摩擦引起;(5)由蛲虫、滴虫、淋病、真菌、直肠炎等病因引起。瘙痒而无原发皮肤损害是诊断的主要依据。现代医学对本病治疗首先除去病因,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不用粗糙卫生纸、不穿化纤内衣及毛织品等),内服抗组织胺及安定剂,严重者可服皮质类固醇激素,或施静脉封闭疗法。老年瘙痒者可酌用性激素,局限性瘙痒症可酌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等,肥厚明显者可考虑X光照射治疗。本病在祖国医学属“痒症”、“阴痒”范畴,病因大都由湿热蕴于肌肤,或血虚肝旺、生风生燥、肌肤失养或胆肝湿热下注,或感染滴虫毒邪,或病久脾虚、肝肾不足,或冲任不调、兼因湿热内蕴所致。(汝丽娟) 方 名 二地汤 皮肤净方 祛瘀散 当熟养血汤 当黄汤 首乌养血汤 肛门瘙痒熏洗方 消痒汤 蛇百汤 皮肤瘙痒3法 ·肛门湿疹 肛门瘙痒 民间方·冬天皮肤瘙痒治疗4方·皮肤瘙痒方(老年性皮肤瘙痒)·30年的脚癣用橘子皮水治好了·老年性皮肤瘙痒·皮肤骚痒症(秘方数:7) ·白醋加甘油治皮肤干燥瘙痒症·女阴瘙痒症(秘方数:5) ·风瘙痒(皮肤瘙痒症)治风痒方 ·神经性皮炎(秘方数:9)·外阴瘙痒(秘方数:5)·乳头乳晕瘙痒意味什么·搜索更多(皮肤瘙痒)方 更多秘方......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股骨头骨骺炎 中医疗法大全

股骨头骨骺炎又称扁平髋、小儿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病变部位在股骨头的骨化中心,股骨头的形态因发生不同程度改变而导致股骨头与髋臼匹配关系失衡,晚期形成退行性关节炎。本病好发于3~12岁儿童,单侧发病多见。  中医认为,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外感湿邪,湿浊痹阻,脾虚水湿不化,阻滞静脉关节。症见关节轻度肿胀、疼痛,肌肉轻度萎缩,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细、滑;湿滞日久或外伤血瘀静脉关节,症见跛行,关节疼痛、压痛、拒按,痛有定处,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弦涩;年幼体弱,肾气不充,不能温煦濡养筋骨。症见四肢酸软隐痛,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中医内治法  1.湿痹型  治法:健脾化湿。  方药: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12克,芍药10克,炙甘草6克,麻黄6克,白术6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炮附子6克,生姜3片。  2.血瘀型  治法:活血化瘀、强筋壮骨。  方药:身痛逐瘀汤:秦艽3克,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9克,甘草6克,羌活3克,没药6克,当归9克,五灵脂6克,香附3克,牛膝9克,地龙(去土)6克。  3.肾虚型  治法:补肾壮骨。  方药:健步虎潜丸:龟胶2份,鹿角胶2份,虎胫骨(现用狗骨代)2份,何首乌2份,川牛膝2份,杜仲2份,锁阳2份,当归2份,熟地2份,威灵仙2份,黄柏1份,人参1份,羌活1份,白芍1份,白术1份,大川附子1.5份,蜜糖适量。共为细末,炼蜜丸如绿豆大。每服10克,空腹淡盐水送下,每日2~3次。  4.劳损型  治法:行气活血。  方药:顺气活血汤:苏梗3克,厚朴3克,砂仁1.5克,枳壳3克,归尾6克,红花1.5克,木香1.2克,赤芍3克,桃仁9克,苏木6克,香附3克。  中医外治法  (1)行走支架:患髋固定于外展45度,内旋10度位,白天配合双拐行走,晚上去除支架,三角枕置于两腿之间维持外展内旋位。固定1~2年,定期复查X线片。  (2)髋人字石膏:固定于患髋外展内旋位。每3个月更换一次石膏,更换时去石膏休息一周,在不负重情况下锻炼髋膝关节,防止关节僵硬和关节软骨的变性。  手术治疗  在保守治疗效果不好或病情继续进展时,应及时采用手术治疗。早期选用滑膜切除术以改善股骨头的营养,促进新骨形成。保守治疗无效且股骨头坏死区扩大与正常部分分界清楚者可行股骨近端内翻截骨术。股骨头包容差者,可行骨盆截骨术。  适宜技术  1.化瘀通络洗剂(林如高正骨经验)  组成:骨碎补15克,桃仁9克,红花6克,川芎6克,续断6克,苏木15克,归尾9克,桑枝9克,桑寄生15克,伸筋草15克,威灵仙15克。  功效与适应证:活血舒筋、化瘀通络。治损伤或骨病后筋络挛缩酸痛。  用法:水煎熏洗,每剂加黄酒60克,每日一剂,熏洗2次。  2.针刺治疗  取穴以患髋穴位为主,①居髎、五枢、髀关、气冲;②足五里、急脉、冲门、环跳。每次选针1组穴位,交替使用。常规消毒后,避开血管,急脉穴针13毫米,环跳穴针50毫米左右,其他穴位针25毫米左右,采用提插捻转手法,得气后留针5分钟再行第二次捻转,留针30分钟,同时配合TDP照射。取针后在针刺穴位处拔火罐l~3个(火罐直径3~5毫米),留罐5~10分钟;然后在腹股沟下方贴磁疗片(威尔贴W1)l~2片,用医用纸胶带固定24小时,若有皮肤斑疹过敏现象则停用。每天治疗一次,5次为一疗程。针刺、拔罐能活络散瘀、通络止痛;TDP照射能解除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痉挛,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磁疗片可镇痛消炎。(摘自《骨伤科疾病中西医诊疗技术》)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三法治疗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等引起的骨组织(骨髓、骨和骨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本病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好发于四肢长骨的干骺端,尤以胫骨上端与股骨下端最多,肱骨、桡骨也有发生。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该病的治愈率大大提高,但也有部分患者由于诊断治疗不及时或细菌对抗生素耐药而变成慢性骨髓炎,形成窦道,经久不愈,甚至造成严重残废。   病因病机   热毒注骨:患疔毒疮疖或麻疹、伤寒等病后,余毒未尽,热毒深蕴于内,伏结入骨成痈;或饮食劳伤,七情郁乱,火毒内生,流注入骨壅结化热,腐骨化脓,遂成本病。   损伤感染:开放性损伤,邪毒从创口侵入,深达于骨,阻滞经络,气血瘀滞,久而化热,热盛肉腐,附骨成痈。局部闭合性损伤,如跌打闪挫等,气血凝滞,壅塞经络,积瘀成痈,借伤成毒。   正气虚弱:全身正气虚弱,外邪入侵,邪毒蕴结于内,不能外散反而深窜入骨,筋骨局部抵抗力不足,则邪毒留聚,繁衍为害。这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总之,热毒是骨髓炎的致病因素,正虚是骨髓炎的发病基础,损伤是骨髓炎的常见诱因。   临床表现   初期:起病急,感染中毒症状明显,全身高热,食欲减退,发冷寒战,体温高达39~40℃,烦躁,脉洪数,舌质红,苔黄腻。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昏迷。患肢剧痛,1~2日内即不能活动,压痛,肿胀局限在骨端。   成脓期:约在起病3~4天后,患部持续性剧烈疼痛,不敢活动,继而肢体有环形脓肿形成,皮温增高发红。约持续一周左右,剧痛可骤然减轻(此乃骨膜下脓肿破裂之征)。但局部压痛加剧,穿刺可抽出脓液。   窦道形成期:由骨膜下脓肿溃破至软组织,形成深部脓肿;约为3~4周后,由深部脓肿至皮肤破溃形成窦道。身热及肢痛逐渐缓解,出现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少、脉象细数等。   治疗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有严重的感染中毒症状,如不及时地正确的治疗,可以危及生命,或者演变成慢性骨髓炎,形成窦道,经久不愈。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控制感染和开窗减压引流,防止骨质广泛破坏和死骨形成。同时强调局部与整体并重,内治与外治兼顾,中医与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原则。   1.“消、托、补”三法治疗   (1)初期脓未形成热毒炽盛者,以消法为主。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通瘀,佐以化湿。方药:五味消毒饮,药用金银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15克;或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药用黄连9克,黄芩6克,黄柏6克,栀子9克,白芷3克,贝母6克,防风6克,赤芍6克,归尾6克,甘草节6克,皂角刺(炒)6克,炙穿山甲6克,天花粉6克,乳香6克,没药6克,金银花9克,陈皮9克。有外伤瘀血者加桃仁6克,红花6克;神昏谵语者加水牛角、生地黄、紫雪丹、牛黄。   (2)脓成未溃者,以托法为主。   治法:托里透脓。方药:托里消毒散,药用人参3克,川芎3克,白芍3克,生黄芪3克,当归3克,白术3克,茯苓3克,金银花3克,白芷1.5克,甘草1.5克,皂角刺1.5克,桔梗1.5克。制成散剂冲服,或按病情酌定剂量水煎服。   (3)脓已溃且体质虚弱者,应以补法为主。   治法:补益气血。方药:八珍汤,药用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川芎6克,当归10克,熟地黄10克,白芍10克;或十全大补汤,药用党参1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当归10克,川芎6克,熟地黄12克,白芍12克,黄芪10克,炙甘草5克,肉桂(焗冲服)0.6克。   (4)急性期未成脓者,可选用金黄散、双柏散,水调外敷,每天换药一次。   2.抗生素的应用   正确的运用抗生素是控制病情发展的重要环节,一旦诊断确立,应采用及时、足量、联合用药的原则,一般选用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氯霉素、白霉素等药物。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用,静脉给药,或根据血液细菌培养和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程度,以及临床使用后疗效来调整抗生素。抗生素要持续用到体温正常后4周左右。   3.手术疗法   切开引流是常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目的是达到减压引流,排除脓液,减少毒素吸收,可减少发生败血症的机会,同时可减少骨质破坏。手术宜早,不宜等待观望。如用大剂抗生素2~3日左右,体温不下降,中毒症状不减轻,反而有加重趋势者,应争取早期手术。手术是将病变部位暴露后,切开骨膜,然后在病变骨质上穿孔,或用骨凿开窗,使骨髓腔的脓液充分引流。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可置入抗生素,皮肤皮下全层缝合,伤口内放置橡皮或盐纱引流条,24小时取出。也可在髓腔内放置塑料管,滴入抗生素,进行灌注疗法。在进行灌注疗法时,应经常检查塑料管是否畅通,尤其是引流塑料管易阻塞,造成引流不畅,加重伤口肿胀。   适宜技术   1.罗安民经验外用持续灌洗法   (1)方药组成:黄连900克,黄柏1200克,大黄1800克,甘草450克。   (2)功效与主治:行瘀通络,清热化湿。治疗骨髓炎。   (3)用法:上药蒸煮后提纯制成无菌溶液,每毫升含生药0.03克,配成3%浓度灌注于500毫升空瓶内,用于病灶清理术后所残存的骨腔闭塞灌注引流,每日3000毫升,以24小时维持灌注,一般持续1~2周,待引流出液清澈后方可拔管。   2.杨文水治疗骨髓炎经验   骨髓炎溃破后有腐肉者外用新三仙丹,每次0.1~0.3克,撒于伤口腐肉之处,具有提脓、祛腐、生新的功效,对汞过敏者禁用;骨髓炎溃后,腐肉不去,肉芽不长不易收口者可外用祛腐生肌散或生肌收口散;而骨髓炎窦道或瘘管形成长期流脓不愈可外用三品一条枪;骨髓炎溃后局部红肿热痛者可外用祛腐生肌止痛散。   3.抗骨髓炎系列   为863攻关项目,包括抗骨髓炎片、骨炎灵片、逐瘀消肿膏。   (1)功效与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用于附骨疽及骨髓炎属热毒血瘀者。   (2)用法:口服,一次8~10片,一日3次,或遵医嘱,儿童酌减。   (3特色:①去腐生肌,快速起效。能促进成骨细胞生成,能有选择性地作用于因流脓流水、窦道等形成于人体的病灶部分,使病灶部位血液循环得到重建,有利于成骨细胞生成,同时也有灭活病灶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的作用。②含有大量的促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素及调节病灶内分泌反应、增强ALP酶活性,能有效促进肉芽生长,骨质新生,骨痂形成。③以补正气和抗外邪为主,调节内分泌,增强机体血液循环,促使新骨生成,消除炎症,从而有效改善机体组织的代谢分泌功能,对各种骨髓炎标本同治,通过全面调理,避免了手术治疗易复发的弊端。孕妇慎用。(摘自《骨科疾病诊疗技术》)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大骨节病中医疗法大全

大骨节病是一种地方性、多发性、变形性骨关节病。基本病变是发育中儿童的关节透明软骨的变性与坏死以及继发的骨关节炎。严重病例可致矮小畸形、终生残疾。多发生在偏僻的地区,呈局灶性分布。儿童时期发病最多,成人也有。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异。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痛痹”一类,其发病是由于体内正气衰微、外邪乘虚而入引起的。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皆因体虚,腠理空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寒气侵入人体后,留于肌肉筋骨之中,使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筋骨发病,肌肉挛缩,关节增粗和疼痛。根据中医对本病的病因病理认识,其施治原则是:益脾健肾、强肝补肾、荣营固卫、祛风散寒除湿、补血和血、疏通气血,从而解痉止痛,使筋强骨壮、关节灵活。  经验方  本病需长期坚持服药才能见效。为治疗方便,中药多以丸、散、药酒为常用剂型。又由于本病属地方性人群性发病,重病村患病人数可达30%以上,所以多集体组织制药,再分发给个人服用。  1.马钱子丸  [药物组成]马钱子(带皮炒黄发虚)、闹羊花、乌梅、血竭花、猪牙皂、生乳香、生没药、麻黄、僵蚕(炒黄)、广木香、冰片、麝香。  [制法]将上述药物(除麝香外),均混合研成细末。取一小部分药末与麝香拌匀,以小米为心,然后水摇成丸。再将剩余的药末敷上成丸,每丸如梧桐子大。  [功用]兴奋神经、祛风、活血、镇痛、除寒湿、使弯曲挛缩的肢体伸展。  [用法用量]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成人每次服1~2丸,白开水送下。服后若无其他反应,以后每次可逐渐加到3~5丸。小儿酌减。  [禁忌]孕妇及患有其他疾病患者禁服此药。  方中马钱子含番木鳖碱,有剧毒,且可在体内积累故应注意不良反应,成人总量不超过100丸(一般60~80丸)。  注:马钱子、川乌及草乌均有毒,用时注意。  2.虎骨酒  [药物组成]虎骨(香油炸黄)、当归、大枣、芍药、生姜、五加皮、川牛膝、麻黄、桂枝、甘草、黄明胶(用蛤粉炒)、葛根。  [功用]在治疗后服用,可巩固疗效。  [制法]以上12味药装入瓷坛内,再按比例加入75%的乙醇溶液两倍,将坛口密封,一个月后即可服用。  [用法用量]每日两次,每次2~5毫升,稍加温开水服下。  3.骨质增生丸  [药物组成]熟地黄、肉苁蓉、鹿衔草、骨碎补、淫羊藿、鸡血藤、莱菔子。  [制法]上述药物,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  [功用]补肾、健骨、活血、理气、止痛。  [用法用量]每日服两次,每次一丸。疗程一个月。连服2~3个疗程。  本方除适于大骨节病外,还适于增生性脊椎炎、颈椎病、跟骨刺及创伤性关节炎等。  [禁忌证]除感冒发热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暂不宜服用外,无更多禁忌证,如合并一般慢性病,亦可与其他药物合用。  4.滋明养骨汤(丸)  [药物组成]熟地黄、山萸肉、黄精、茯苓、泽泻、生黄芪、鹿角胶、龟板、陈皮。  [功用]滋补肾阴、益气通络。  [用法用量]每剂水煎3次,共滤药液450毫升,每日口服2~3次,每次服150毫升左右。  本方适于大骨节病初起、关节酸痛、活动不利、晨起或久坐起立时加重、活动片刻后症状消失、活动过多则又觉不适、关节有轻度压痛、关节活动时可能有摩擦音、四肢乏力及舌苔薄白、脉沉细等症状,即适于肾阴亏损、气血凝滞的阴虚型早期大骨节病。  5.温阳养骨汤  [药物组成]熟地黄、上肉桂、鹿角胶、附片、白芥子、黄芪、威灵仙、炙甘草、当归。  [功用]温补肾阳、散寒通络。  [用法用量]每剂水煎3次,共滤药液450毫升,每日口服2~3次,每次服150毫升左右。  本方适于大骨节病病程日久、兼受寒湿,除具有“滋阴养骨汤”所述症状外,尚有明显的肢冷、畏寒、遇冷症状加重、关节冷痛、阳痿、遗精、舌苔白、舌质淡、脉细弱等,即肾阳不足、寒湿凝滞的阳虚型大骨节病。  6.双乌丸  [药物组成]川乌、草乌、生黄芪、全蝎、当归、桂枝、制乳香、制没药、麻黄。  [制法]配制时将川乌、草乌用甘草水浸煮15分钟,再用冷水浸泡,去脐晒干,同上药共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克或9克。  [功用]祛风散寒、补血和血、去瘀止痛。  [用法用量]成人早、晚各9克,饭前开水送服,儿童减半。  服药一周后,可适量增加服药量一半。妊娠或患有其他热性病(如感冒上火者)、重病者,应禁忌。疗程一般30~40天,顽固疼痛者可适当延长。  本方适于年深日久的Ⅱ度、Ⅲ度大骨节病患者。患病长、疼痛剧烈的I度或前驱期患者也可考虑慎用。较适于阴寒凝滞、气血不和、肌肉萎缩、关节增粗疼痛、运动障碍较严重的阴寒型大骨节病。    适宜技术  针灸  针灸是综合疗法的主要内容之一。能调整全身经络,驱除风寒,迅速解除患者的关节疼痛,并能促使挛缩的关节伸展。  1.针刺穴位  根据疼痛部位,在局部取主穴,远端取配穴。同一穴位每天只进针一次,同组各穴分别轮换使用,每次每个肢体最多进3、4针。  (1)指、腕关节疼痛,挛缩,运动功能障碍:  主穴:合谷、内关、阳池、外关。  配穴:太渊、三间、大陵、中诸、神门、后溪、曲池、肩颙、阿是穴。  (2)肘关节疼痛、挛缩、运动功能障碍:  主穴:曲泽、尺泽、曲池。  配穴:合谷、肩颙、手三里、少海、内关、外关、阿是穴。  (3)肩关节疼痛、挛缩、运动功能障碍:  主穴:肩颙、肩井。  配穴:大椎、肩髎、曲池、合谷、阿是穴。  2.针刺手法  采用古法“泻”的手法,即强刺激或抑制手法。进针后,到患者或有酸困或胀麻感或抽感时即可停止。为了获得强烈的刺激,进针后可连续捻转针柄,或用雀啄式的上下捣动;捻转的圈要大,捣针的次数要多,以患者的身体健康、衰弱和关节的疼痛程度为标准:健康剧痛者捣针次数要多(7~8次)。留针的时间要长(约15~30分钟)。  3.灸法  局部艾灸,一般应灸到皮肤微红、温热、皮内有微微发痒的感觉时为止。灸的时间约15~20分钟。灸的次数愈多、时间愈长,愈好。艾灸部位与针刺同。艾灸可缓解痉挛,能促使关节活动,血行畅旺。常用灸法有下列几种:  (1)艾卷灸:将艾绒用麻纸卷成五寸长、中指粗细的艾卷,燃着灸患病部位。此法使用方便医生指定要灸的部位后,患者即可自行灸。故最为常用。  (2)艾绒针柄灸:将艾绒捻在针柄上,点燃灸之。  (3)酒精棉球灸:将浸酒精的棉球放在针刺过的穴位上,用艾卷烘烤。  4.针灸次数  每天针两次,灸2~3次即可。  5.注意事项  (1)针刺的深度,以患者有麻木、沉重、酸胀等主观感觉为度,不能以进针的深度为准。  (2)对于症状顽固、久治不见效者,一般可用捣针法,留针时间可长至1~2小时,才能见效。  (3)对于骨关节严重变形错位的患者,须依其关节的变形、错位情况进行指压进针法。  (4)针灸时,主穴必针必灸,配穴可根据病情适当配用。  (5)对怕扎针或易移动肢体不能下针的儿童患者,可单用艾灸、拔火罐、服药等方法治疗,但止痛效果较慢。  理疗  1.拔火罐:有两种方法,一是针刺某穴位后,就拔该穴位;二是在挛缩肢体的屈面,膝关节以委中穴、肘关节以曲泽穴为中心,上下用3~5个火罐排成直线形拔。  拔火罐的方法是:用面粉作成薄饼,直径较火罐口径略大,中央薄、边缘厚,贴在针刺过或要拔的部位上;然后用脱粒的包谷棒切成长方形小块,一端沾上煤油,点燃后,放在面饼中央或投入火罐内(或用油捻等其他方法代替),随即把火罐扣上;等吸紧以后,维持15~30分钟,就可以去掉。  拔火罐的原则是要快、紧、稳,须注意火力的强弱;火力强,火罐才能紧稳。做到上述几点,才能使局部皮肤高度充血隆起。这对疗效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洗澡或局部热浴:每日或间日用热水洗浴全身,或擦洗患病肢体关节一次。洗后,患者一般感觉疼痛减轻,关节灵活。有浴池的地区或有条件修建浴池的患区,可修建简易浴池,专供患者使用。(摘自《地方病中西医诊疗技术》)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治验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属运动神经元病,为一种神经系统疑难疾病。其起病隐匿,临床主要表现为肌肉无力、肌萎缩、肌束颤动、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等症状。本病基本病机为脾肾亏虚,治疗应以健脾补肾为基本治法,辨证施药。随症化裁并预防五脏受累。五月庄阴阳气血已受累,应尽早投药以防病进。如若见肢体活动无力,肌肉萎缩,腰酸不适,舌淡、苔薄腻,脉沉细等脾肾亏虚征象者,多以补中益气汤或参苓白术散为主方,佐用滋补肾药物,或于补脾益肾及补益肝肾之方中辅以生发脾气之品,善用黄芪、党参、白术、陈皮、茯苓、山药、扁豆、当归、薏苡仁、肉苁蓉、益智仁、(炒)杜仲、桑寄生等。“痿之重症,非大剂黄芪、党参不能起脏腑衰惫之气,勿惧黄芪腻滞蹇气”,重用黄芪,汤剂药量多用至60~ 90克,为制约其壅滞之弊,应用时可加入枳壳、厚朴等以行气。如筋脉短绌,频发润动,头晕目眩,咽干耳鸣,醒目干涩,视物昏花者,多为肝血亏虚,筋脉失养,则加入白芍、木瓜、何首乌等,以伸筋和络、养血柔肝止痉;易感多汗,气短,咳嗽声低痰多易咯者。加重用党参、白术,并酌加防风等,以补气健脾、培育肺金;如伴吞咽障碍、饮水呛咳、言语不清等脾虚风痰上扰、窍道痹阻者,则重用茯苓、薏苡仁,并加具有“补五脏,开心孔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之功用的石菖蒲、远志等。另外,伴有不寐的患者临床上也较为常见,病久肝血不足,虚烦少寐者多合用酸枣仁汤;久郁化火,心神不安者。可加栀子、黄芩、龙胆等。病案举例 孙某,男,52岁,于 9月17日“右上肢活动无力1年”为主诉来诊。1年前无诱因出现右上肢近端活动无力、肌肉萎缩,并可见肌肉润动,初未介意,症状进行性加重,抬举受限影响生活,方至多家医院行头颅MRI、肌电图、肌肉活检等检查,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来诊时兼见精神差,面色少华,纳差。查体:言语清晰,咽反射灵敏,右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右手大小鱼际、掌指间肌肉萎缩,阵发性肌肉颤动,远端肌肉肌力Ⅲ 级,近端Ⅳ级,双桡骨骨膜反射减弱,余无异常。舌体胖大,舌质暗红、苔白,脉细弱。中医诊断:痿证(脾肾亏虚型);西医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治以健睥补肾,填精益髓,方用补中益气汤合补肾填精之品,处方:黄芪60 克,党参30克,茯苓 30克,陈皮、当归各15 克,升麻9克,柴胡12 克,薏苡仁、淫羊藿、益智仁各30克,(炒)杜仲10克,鸡血藤30 克,桑寄生20克,炙甘草3克。治疗1个月后复诊,患者肢体活动无力、纳差明显减轻,上方加减制成水丸继服5 个月。第二年3月来诊时,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右手蚓状肌、大小鱼际已无肌肉萎缩,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仍有轻度肌肉萎缩,无肌肉颤动。右上肢近端肌力IV+,远端肌力v—级。嘱继服中药治疗。随访1年,病情稳定,已正常从事工作半年。 (兰瑞/文)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屈指肌腱腱鞘炎 中医疗法

屈指肌腱腱鞘炎又称“弹响指”、“扳机指”。多发于拇指,少数患者为多个手指同时发病。本病多发于家庭妇女与用手工操作的工人。  病因病理  经常握物,在掌骨头相对应的指屈肌腱纤维管处,受到硬物与掌骨头的挤压,而致组织退行性改变。再加寒冷的刺激,使局部发生无菌性炎症。腱鞘发生渗出,肿胀,进而发生退行性变,发生机化、肥厚、腱鞘节段性狭窄,肌腱活动在腱鞘内受限,受压部分远端及近端膨大,使肌腱呈葫芦状改变,肌腱在活动时可产生交锁现象,勉强通过时可发生弹响,出现“扳机”现象。在遇寒刺激时症状加剧。  中医认为局部劳作过度,积劳伤筋,或受寒凉,气血凝滞,气血不能濡养经筋而发病。  常规治疗  1.理筋手法:术者左手托住患侧手腕,右拇指在结节部做按压、纵向推按、横向推动等动作数次,最后背伸掌指关节,握住患指末节向远端迅速拉开1~2次。每日或隔日做一次。  2.针灸治疗:取阿是穴针刺,泻法,隔日一次。  3.封闭疗法:用泼尼松龙2毫克加2%利多卡因两毫升,鞘管内注射,每周一次,2~3次为一疗程。不愈者两周后再行一疗程。  适宜技术  腱鞘松解刀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技术(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一院)  1.治疗方法  (1)器械选用腱鞘松解刀,2%利多卡因,2%碘酊,酒精,消毒棉签,医用托盘,一次性5毫升注射器,无菌孔巾,一次性医用手套。  (2)体位:确定进刀点而定。  (3)选择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作为麻醉剂,一般需要2~3毫升。先在进刀点处做皮肤点状局部麻醉,再将注射针刺入肌腱鞘,注入麻醉剂。  (4)松解腱鞘:麻醉生效后,将腱鞘松解刀沿麻醉针孔刺入,刀尖指向指背侧指骨中心,垂直刺入肌腱鞘后,以此为中心,将拇指肌腱鞘纵行切开约1.5厘米;将食、中、无名、小指肌腱鞘纵行切开约两厘米。  (5)术后处理:  ①一毫米的创口用脱脂棉敷盖,两条胶布斜形平等环绕固定,中间保留两毫米间隙。  ②术者用拇指用力按压肌腱梭形膨大部,在患者全范围屈伸患指的同时,用手法将切开的肌腱鞘向两侧剥离,并将极少量未切开的腱鞘纤维松解开。  ③若患指由于病程过长,指屈伸范围减少,则手法扩大其运动范围至正常。  ④术后压迫20分钟止血。  ⑤术后两小时开始功能锻炼,指由完全伸直-完全屈曲-完全伸直为运动一次,第一天每小时运动15次;第2天每小时运动20次;第3天以后每小时运动30次,至第5天。  ⑥抗生素口服一周。  ⑦5天内创口禁止接触水。  2.特色  无切口,损伤小,操作简便,要领易掌握,可控性强,安全,一次治疗即可痊愈。  3.注意事项  (1)拇指腱鞘炎患者进针点要偏向尺侧。  (2)进刀点一定选择在距腱鞘最近处。  (3)麻醉剂不可注入肌腱内。  (4)若发现注射针刺入肌腱鞘后,针尖不是指向指背侧指骨中心,则需重新定位进刀点。  (5)保证刀与肌腱鞘一定要垂直,防止损伤两侧的血管神经束。  (6)切开肌腱鞘时,一般首先由进刀点向远端切开,再点向近端切开,这样比较容易掌握切开范围。  (7)避免损伤肌腱。  小针刀疗法  局部消毒、铺单,局麻后,用小针刀刺入结节部,沿肌腱走行方向作上下挑割,如弹响已消失,手指活动恢复正常,则表示已切开腱鞘。退刀后以无菌纱布加压包扎。操作时一定要沿肌腱走行方向挑割,不要向两侧偏斜,否则可损伤肌腱、神经和血管。  预防调护  患者平时做手部动作要缓慢,避免劳累,少用凉水,以减少局部刺激。对发病时间短、疼痛严重的患者更要充分休息,有助于损伤筋腱的恢复。施用理筋手法要适当,对晚期硬结明显者尽量不用,以免适得其反,可采用封闭或小针刀治疗。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梨状肌综合征中医疗法

梨状肌综合征是由于梨状肌变异或损伤,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而引起的以一侧臀腿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病因病机  梨状肌综合征多由间接外力所致。  急性扭伤如闪、扭、跨越、反复下蹲等动作及慢性劳损均可致伤。腰部遇有跌闪扭伤时,髋关节急剧外展、外旋,梨状肌猛烈收缩;或髋关节突然内旋,使梨状肌受到牵拉,均可使梨状肌遭受损伤。有坐骨神经走行变异者更易发生。  梨状肌的损伤可能为肌膜破裂或部分肌束断裂,导致局部充血、水肿,肌肉痉挛,肥大或挛缩,常可压迫、刺激坐骨神经而引起臀部及大腿后外侧疼痛、麻痹。久之可引起臀大肌、臀中肌的萎缩。  某些妇女由于盆腔炎、卵巢或附件炎等波及梨状肌,也可引起梨状肌综合征。  治疗  常规疗法  1.理筋手法:患者俯卧位,术者先按摩臀部痛点,使局部略有发热的舒适感,然后术者以双拇指相重叠,触摸钝厚变硬的梨状肌,用力深压并用弹拨法来回拨动梨状肌,弹拨方向应与肌纤维相重直,对较肥胖患者力度不够时,可用肘尖部深压弹拨。弹拨10~20次后,再做痛点按压。最后由外侧向内侧顺梨状肌纤维走动方向做推按捋顺,两手握住患肢踝部牵抖下肢而结束。手法每周2~3次,连续2~3周。  2.药物治疗:急性期筋膜扭伤,气滞血瘀,疼痛剧烈,动作困难,治宜化瘀生新、活络止痛,可用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黄、白芍)加减;慢性期病久体亏,经络不通,痛点固定,臀肌萎缩,治宜补养气血、舒筋止痛,可用当归鸡血藤汤(当归15克,熟地黄15克,桂圆肉6克,白芍9克,丹参9克,鸡血藤15克)加减;兼有风寒湿痹的,可选用独活寄生汤(独活6克,防风6克,川芎6克,牛膝6克,桑寄生18克,秦艽12克,杜仲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党参12克,熟地黄15克,白芍10克,细辛3克,甘草3克,肉桂2克),宣痹汤(防风6克,苍术6克,桂枝6克,制川乌3克,制草乌3克,络石藤9克,当归9克,薏苡仁30克)等加减。  3.针灸治疗:取阿是穴、环跳、殷门、承扶、阳陵泉、足三里等穴,用泻法,以有酸麻感向远端放散为宜。针感不明显者,可加强捻转。急性期每天针刺一次,好转后隔日一次。  4.封闭疗法:泼尼松龙两毫升加1%利多卡因两毫升,用长针头沿臀部压痛点做深部封闭。每周一次,2~3次为一疗程。  适宜技术  平衡针灸治疗梨状肌综合征  1.臀痛穴(BP-UE1)定位:此穴位于肩关节外侧,肩峰至腋皱襞连线的1/2处。  2.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3.针刺方法:采用3寸毫针,针尖向腋窝方向呈45°角斜刺两寸左右。  4.针刺特点:腋神经支配区。  5.针刺手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  6.针感:酸麻胀痛或向肘关节放射。  7.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小针刀治疗  1.定点:以髂后上棘与尾骨尖连线,向股骨大转子尖做垂线,即为梨状肌的体表投影。在此投影范围内寻找压痛点、硬结及与梨状肌肌纤维走行一致的条索状物作为进针点,用甲紫做一点状进针标记。  2.操作:患者俯卧位,术区常规消毒、铺巾。小针刀垂直于局部皮肤,刀口线与坐骨神经走行一致,快速刺入皮肤达皮下组织层,然后缓慢深入,当出现第2个突破感,患者有明显酸胀感时,表明针刀已到达梨状肌病灶部位,此时需将针刀刀体做“十”字型摆动3~4下(钝性摆动剥离,可避免对神经、血管的损伤),患者出现非常明显的酸胀感或向下肢的放散感即可。出针按压3分钟以防出血,无菌纱布或创可贴外敷治疗点。每5天治疗一次,两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两天。  预防调护  急性期疼痛严重者应卧床休息,将伤肢保持在外旋、外层位,避免髋关节的旋转动作,使梨状肌处于松弛状态。疼痛缓解后应加强髋关节及腰部活动和功能锻炼,以减少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髌骨软骨软化症 中医疗法大全

髌骨软骨软化症主要是指髌骨软骨退行性改变,软骨面被磨损而导致以下蹲时膝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患。髌骨软骨软化症又称髌骨劳损、髌骨软骨病,是一种很常见的膝关节疾患。临床上以45岁以上妇女多见。  病因病理  当膝关节伸直时,股四头肌松弛,髌骨下部与股骨髁间窝轻轻接触;当膝关节屈曲至90°时,髌骨上部与髁间窝接触;当膝关节完全屈曲时,整个髌骨关节面紧贴髁间窝。  年老体衰,肝肾亏虚,筋骨失养,而膝关节在长期伸屈中,髌股之间反复摩擦、互相撞击,致使软骨面被磨损而致本病。  高位、低位髌骨,膝内、外翻畸形或长期感受风寒湿邪等均是本病的致病因素。  髌骨软骨软化症好发于膝部活动较多的运动员,如田径、登山运动员,舞蹈演员。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缓慢,最初感膝部隐痛、乏力,以后髌骨疼痛,劳累后加重,上下楼梯疼痛加重,下蹲时膝关节疼痛加剧,但一般平地行走无明显影响。膝部无明显肿胀。  常规治疗  1.理筋手法  (1)一指禅推法:患者仰卧,膝下垫薄枕,膝微屈,术者坐于患肢一侧,施术手垂腕,拇指按于髌腱周围(即痛点)做垂直方向摆动推揉,时间为5分钟,以局部出现酸胀发热感为宜。  (2)提髌捻揉法:撤下薄枕,术者一手掌托膝下,另一手五指分开,用指端将髌骨提起,做上下运动,同时用指端在所伤髌下软骨面揉捻顺压,时间为5分钟。  2.药物治疗  (1)内服药:治宜补肝肾、温经通络止痛,可选用健步虎潜丸或补肾壮筋汤(熟地黄12克,当归12克,牛膝10克,山萸肉12克,茯苓12克,续断12克,杜仲10克,白芍10克,青皮5克,五加皮10克)。  (2)外用药:外用海桐皮汤(海桐皮6克,透骨草6克,乳香6克,没药6克,当归5克,川椒10克,川芎3克,红花3克,威灵仙3克,甘草3克,防风3克,白芷2克)熏洗膝部。  3.物理疗法  采用红外线、超短波以及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均有一定效果。  适宜技术  小针刀疗法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患膝伸直,常规皮肤消毒,于髌韧带内侧用1%利多卡因两毫升分别向髌骨内上缘及外上缘、髌韧带外侧局部麻醉。麻醉后取一小针刀自麻醉处进入皮下,右手持针刀,左手拇、食、中指捏住髌骨并提起,小针刀穿过髌韧带,向髌骨外上缘提插、切割,注意勿铲骨面,彻底松解支持带及滑膜粘连。同法再松解髌骨内上缘,最后回抽小针刀至皮下,横行向外剥离髌下脂肪垫。剥离完毕后,抽出小针刀,针眼处以创可贴外贴。  注意操作过程的无菌及动作轻柔,针眼处保持干燥3天,每周一次,一次为一疗程。  经皮髌骨穿刺减压治疗髌骨软化症  治疗方法:经皮髌骨穿刺减压术:患者取仰卧位,膝关节微屈10°~15°,常规消毒术区,铺洞巾,穿刺部位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至骨膜,用自制穿针(长12~15厘米,直径2.0~2.5毫米),在髌骨中点穿刺至骨膜,滑动穿刺针,在髌骨前方穿3个洞,不透过髌骨软骨面,出针后无菌包扎,不需缝合。  功能锻炼:穿刺后即可行股四头肌收缩和直腿抬高锻炼,原则是由轻到重,幅度由小到大,由少到多,持之以恒。  特色:髌骨软化症疼痛症状与髌骨内高压有关,经皮髌骨髓腔内穿刺物理减压作用改善了髌骨髓腔内微循环,使代谢产物得以排除,减少了伴随毛细血管神经纤维刺激,从而缓解了髌骨痛。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接受,作用直接。  注意事项:严格无菌操作。配合功能锻炼在治疗中必不可少。  预防调护  加强股四头肌舒缩锻炼,减轻劳动强度或减少运动量,注意膝部保暖。疼痛期避免下跪下蹲。治疗期间应减少行走负重活动,注意休息,以促进修复痊愈。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