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部疖肿常发生于鼻尖、鼻翼及鼻前庭等毛囊及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局部创伤及鼻腔分泌物刺激或不良卫生习惯常是发生疖肿的诱因。排除局部原因后的反复发作性鼻疖,应

考虑糖尿病等全身因素,由于感染可通过缺乏瓣膜的面静脉经眼静脉扩散至海绵窦,引起严重并发症,所以临床应特别注意。

【诊断】

一、现代医学

1.鼻疖的临床表现与身体其他部位的疖肿相同,只是由于鼻部皮肤与皮下组织的致密相接,致疼痛更加剧烈。

2.有弛张热型伴有寒战,全身不适,头痛等症状就应考虑炎症已扩散到相关静脉的可能。

3.如出现眼部症状,例如结合膜水肿,眼球突出,运动受限,则说明已出现海绵窦感染,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二、中医学

鼻疖属中医“鼻疔”范畴。

1.病因病机:本病多因挖鼻、拔鼻毛等损伤肌肤,风邪热毒乘机外袭,内犯脏腑,内外邪毒壅聚鼻窍,以致气血凝滞而成。或因恣食膏粱厚味,辛辣炙煿之品,以致火毒结聚,上蒸鼻窍而发。头为诸阳之会,鼻为血脉多聚之处,其脉络内通于脑。若火毒势猛,正气不足,或失治误治,或妄行挤压,则会导致邪毒走散,入犯营血,内陷心包而成疔毒走黄之变证。

2.辨证依据:鼻部局限性红肿疼痛,形小根紧,坚硬如钉,顶有黄白小脓点等。

3.临床分型

(1)初期:鼻部焮红,疖疮呈粟米状小颗粒,可有痒麻感,微痛,根脚坚硬,如钉之状。可伴发热增寒,周身不适,头痛,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2)中期:疮顶隐见黄色脓点,红肿扩大,可伴身热口渴,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苔黄少津,脉数。

(3)后期:疖肿成脓,肿势紧缩,顶高根软,继而溃破脓出,肿痛减轻。可伴身软出汗,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苔薄,脉细弱。

(4)疔毒走黄:疮头紫暗,顶陷无脓,根脚散漫,鼻肿如瓶,两目合缝。伴头痛如劈,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发痉发厥,呕恶口渴,便秘,舌红绛,苔厚黄燥,脉洪数。

【治疗】

一、现代医学

1.疖肿初发时,可用硼酸水湿敷,局部涂以抗生素软膏,配以红外线或超短波照射。

2.炎症局限、脓肿形成时,可以用纯石碳酸烧灼脓栓部,以利引流,切忌挤压。

3.如初步处理后,炎症仍继续扩散,应全身使用抗生素。

4.炎症延及海绵窦者,除静脉滴注大剂量抗生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外,还应加强输入新鲜血液等支持疗法,颅压高时应减压。

二、中医学

1.治疗原则:宜疏风清热,泄热解毒,清营凉血。

2.治疗方法

(1)初期:①外治:用黄连10g,当归2g,生地30g,黄柏10g,姜黄10g,浸入400g麻油中,一天后再文火熬至药枯,去渣,再加入黄蜡徐徐收膏。涂敷患处。②内治:用金银花15g,连翘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紫背天葵15g,薄荷10g,荆芥10g,防风10g,牛蒡子10g。水煎,每日1剂,分4次服。

(2)中期:①外治:用中成药紫金锭调水涂敷。②内治:用金银花1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穿山甲6g,皂角刺10g,黄连10g,赤芍10g,丹皮10g,制乳没各3g,天花粉5g。水煎,每日1剂,分4次服。

(3)后期:内治:用党参15g,北沙参15g,麦冬15g,生地15g,黄芪15g,金银花15g,五味子10g,山药15g,生甘草10g。水煎,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4)疔疮走黄:内治:①用犀角3g,生地15g,丹皮15g,赤芍15g,黄连10g,黄芩15g,黄柏15g,栀子15g,连翘10g,蒲公英15g。水煎,每日1剂,分4次服。②中成药六神丸,每次服10粒,每日3次。如神昏谵语,加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每次服1丸,每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