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成氏明理论云。结胸由邪在胸中。处身之高分。邪结于是。宜若可汗。然所谓结者。若绑定之结。不能分解者也。

诸阳受气于胸中。邪气与阳气相结。不能分解。气不通。壅于心下。为硬为痛。是邪正固结于胸中。非虚烦膈实之所同。

是须攻下之物可理。低者举之。高者陷之。以平为止。结胸为高邪陷下以平之。故治结胸曰陷胸汤。甘遂味苦寒。苦性泄。寒胜热。虽曰泄热。而甘遂又若夫间之遂。直达之气。陷胸破结。非直达者不能透。是以甘遂为君。芒硝味咸寒。

内经曰咸味下泄为阴。又曰咸以软之。气坚者以咸软之。热胜者。以寒消之。是以芒硝为臣。大黄味苦寒。将军也。荡涤邪寇。除去不平。将军之功也。陷胸涤热。是以大黄为使。利药之中。此为驶剂。伤寒错恶。结胸为甚。非此汤则不能通利。大而数少。取其迅疾。分解结邪。此奇方之制也。

琥按上成氏云。甘遂若夫间之遂。考周礼。凡治野。夫间有遂。注云。自一夫至千夫之田。为遂沟洫浍。所以通水于川。遂者。通水之道也。广深各三尺曰遂。则是甘遂乃通水之要药。陷胸汤中以之为君。乃知结胸证。非但实热。此系水邪结于心下故也。或问水邪从何而来。余答云。足太阳本寒水之经。其邪正盛于表。医人反误下之。邪因内陷。斯时水气。即随经而入。况邪热郁于胸中。其上蒸之气。亦可成水。所以陷胸汤丸用甘遂葶苈。非究心医道者。不能识其奥义也。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此言结胸证。亦有不因误下而成者。如伤寒六七日。邪热传里。填实胸中。脉沉而紧。紧固为伤寒之脉。然其脉不浮。则知紧非外来之寒矣。夫沉为在里。紧为痛为实。今心下痛。按之其硬如石。故脉沉而紧也。成注云。与大陷胸汤以下结热。或问脉沉紧。焉知非寒实结胸。余答云。胸中者。阳气之所聚也。邪热当胸而结。直至心下。石硬且痛。则脉道不但沉紧。甚至有伏而不见者。医人乌可以脉沉紧为非热也。大抵辩结胸之法。但当证书。最为有准。)(附后例)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云云至)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此条系少阳证。后虽用大陷胸汤。要其人水结胸胁。胸胁者。少阳部分也。正文与注俱见后第七卷少阳篇中)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

大陷胸汤主之。(日晡所句内台方议作日晡所发义甚通。重发汗。谓大发汗也。晡。日加申时也。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内外津液俱亡。邪热里结。以故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渴。日晡潮热。少腹硬满。全是阳明府实之证。止日晡时。

所有潮热甚小。且从心胸之间。下至少腹。手不可近而痛。乃知其病为太阳结胸。兼阳明里实证。成注所云。一腹之中。

上下邪气皆盛是也。故与大陷胸汤以下其邪。)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此言结胸证。有大小之分也。小结胸。结在心下。不比大结胸之高在心间。且下至少腹也。按之则痛。比大结胸之不按亦痛较轻也。大结胸虽有浮脉。必兼沉紧。此则脉浮而但滑。成注云。知热未深结也。故与小陷胸汤。以涤胸中结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