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消渴者,渴不止,小便多是也。由少服五石诸丸散,积经年岁,石势结于肾中,使人下焦虚热。及至年衰,血气减少,不复能制于石。石势独盛,则肾为之燥,故引水而不小便也。其病变多发痈疽,此坐热气,留于经络不引,血气壅涩,故成痈脓。

诊其脉,数大者生,细小浮者死。又沉小者生,实牢大者死。

有病口甘者,名为何,何以得之。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溢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之所发。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厥阴之病,消渴重,心中疼,饥而不欲食,甚则欲吐蛔。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法》云∶人睡卧,勿张口,久成消渴及失血色。

《养生方·导引法》赤松子云∶卧,闭目不息十二通,治饮食不消。

法云∶解衣 卧,伸腰 少腹,五息止。引肾气,去消渴,利阴阳。解衣者,无使挂碍。 卧者,无外想,使气易行。伸腰者,使肾无逼蹙。 者,大努使气满小腹者,即摄腹牵气使上,息即为之。引肾者,引水来咽喉,润上部,去消渴枯槁病。利阴阳者,饶气力也。此中数虚,要与时节而为避,初食后,大饥时,此二时不得导引,伤人。

亦避恶日,时节不和时亦避。导已,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法不使大冷大热,五味调和。陈秽宿食,虫蝎余残,不得食。少眇着口中,数嚼少湍咽。食已,亦勿眠。

此名谷药,并与气和,即真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