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二第五《根结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五。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推前后皆有其问,此中义例须说,岐伯即亦不待于问也。二仪之气交泰,故曰相感。阴盛移为阳,阳盛移为阴,故阴阳之气不可偏为多少也。

平按:“暖”《灵枢》作“暖”,《甲乙经》作“热”。注“岐伯”二字,袁刻脱。

【阴道偶而阳道奇,】

阳为天道,其数奇也;阴为地道,其数偶也。

【发于春夏,阴气少而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

有病发于春夏,春夏阳多阴少,是为阴阳不调,若为补泻也?

【发于秋冬,阳气少而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阴阳相移,何补何泻?】

有病发于秋冬,秋冬阴多阳少,阳气衰故茎叶枯槁,阴气盛故津液根,是亦阴阳相移,多少不同,若为补泻也?

平按:“湿而下”《灵枢》、《甲乙经》作“湿雨下归”。考“”与“浸”同,渍也。

【奇邪离经,不可胜数,】

风寒暑湿,百端奇异,侵经络为病,万类千殊,故不可胜数也。离,历也。

【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

根,本也。结,系也。人之不知根结是脏腑之要,故邪离经脉,折太阳骨节关,亦败少阳筋骨维枢,及开阳明之阖,胃及太阳气有失泄也。良以不知根结,令关枢阖不得有守,故阴阳失于纲纪,病成不可复取也。

平按:注“骨节关”,“关”字袁刻误作“开”。又“关枢阖”袁刻误作“开枢阖”。

【九针之要,在于终始,故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绝灭。】

终始,根结也。知根结之言,即一言也。

平按:“要”字上,《灵枢》有“玄”字。“故知”《灵枢》作“故能知”,《甲乙经》作“能知”;“绝灭”《灵枢》作“咸绝”,《甲乙经》作“绝矣”。

【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

此太阳根结与标本同,唯从至阴上跟上五寸为本有异耳。

平按:“命门”下,《灵枢》、《甲乙经》有“命门者目也”五字。

【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

此与标本终始同也。

平按:“颡大”《甲乙经》作“颃颡”。

【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

亦与标本同也。

平按:“窗笼”下,《灵枢》有“窗笼者耳中也”六字,《甲乙经》同,惟无“中”字。

【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三阴三阳之身为门,营卫身也。门有三种:一者门关,比之太阳;二者门扉,比之阳明;三者门枢,比之少阳也。

平按:“为关”《灵枢》、《甲乙经》均作“为开”,说见前《阴阳合篇》。注“身”上所缺二字,谨拟作“脉于”二字。

【关折则肉节殰而暴疾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殰者,肉宛燋而弱。】

太阳主骨气为关,故骨气折,肉节内败。殰,音独,胎生内败曰殰。肉节内败,故暴病起。暴病起者,则知太阳关折,所以调太阳也。

平按:“殰”《灵枢》作“渎”,《甲乙经》作“溃缓”二字。“肉宛燋”《灵枢》作“皮肉宛膲”,《甲乙经》作“皮肉缓膲”。注“骨气折”下,袁刻脱“肉节内败”四字。

【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

阳明主肉主气,故肉气折损,则正气不能禁用,即身痿厥,痿而不收,则知阳明阖折也。

平按:“疾”《甲乙经》作“病”。

【无所止息者,谓真气稽留,邪气居之。】

能止气不泄,能行气滋息者,真气之要也。阳明阖折,则真气稽留不用,故邪气居之,痿疾起也。

平按:注“要”下,别本有“用”字。

【枢折则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

少阳主筋,筋以约束骨节。骨节气弛,无所约束,故骨摇。骨摇,则知少阳枢折也。

平按:《甲乙经》“繇”作“摇”;“不安”作“不能安”。

【骨繇者,节缓而不收。所谓骨繇者,摇也,当竅其本。】

骨节缓而摇动。竅,音核。诊候研竅,得其病源,然后取之也。

平按:“不收”下,《甲乙经》有“者”字,无“骨繇者”及“所谓骨繇者摇也”十字。“竅”,《灵枢》作“穷”。

【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

隐白,足大指端。太仓,在中管穴,与标本不同。

平按:“隐白”《甲乙经》作“阴白”,恐误。注“中管”上所缺一字,袁刻作“脘”,按:中管穴,本书作中管,《甲乙经》作中脘,即太仓穴,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乃任脉腹自鸠尾十五穴之一,谨拟作“腹”。

【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

少阴先出涌泉为根,行至踝下二寸中为本,上行至结喉上廉泉为结,上至舌本及肾输为标,有此不同也。

平按:“涌”《灵枢》、《甲乙经》作“湧”。注“上至舌本”,袁刻“上”作“止”。

【厥阴根于太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

厥阴先出大敦为根,行至行间上五寸所为本,行至玉英膻中为结,后至肝输为标,有此不同也。

平按:“终”《灵枢》、《甲乙经》作“络”。“厥阴”一段《甲乙经》在“少阴”之前。

【太阴为关,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门有二种,有内门外门,三阴为内门,三阳为外门。内门关者,谓是太阴;内门阖者,谓是厥阴;内门枢者,谓是少阴也。

平按:“关”《灵枢》、《甲乙经》作“开”,下同,说见前。

【关折则仓廪无所输鬲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故关折者气不足而生病。】

太阴主水谷以资身肉,太阴脉气关折,则水谷无由得行,故曰仓无输也。以无所输,膈气虚弱,洞泄无禁,故气不足而生病也。

平按:《灵枢》、《甲乙经》“鬲”作“膈”;“洞”下复有“膈洞”二字。

【阖折则气施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

厥阴主筋,厥阴筋气缓纵,则无禁喜悲。

平按:“施”《灵枢》作“绝”,《甲乙经》作“弛”。“喜”《甲乙经》作“善”。

【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取之。】

少阴主骨,骨气有损,则少阴之脉不流,故有所结不通。结,即少阴络结也。

平按:“皆取之”下,《灵枢》有“不足”二字。

【足太阳根于至阴,流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

输穴之中,言六阳之脉,流井、荥、输、原、经、合,五行次第至身为极。今此手足六阳,从根至入,流注上行,与《本输》及《明堂流注》有所不同。此中“根”者皆当彼所出,此中“流”者皆当彼所过,唯手太阳流,不在完骨之过,移当彼经阳谷之行,疑其此经异耳。此中注者皆当彼行,唯足阳明不当解溪之行,移当彼合下陵,亦谓此经异耳。此中入者并与彼不同,六阳之脉皆从手足指端为根,上络行至其别走大络称入。入有二处,一入大络,一道上行至头入诸天柱,唯手足阳明至颈,于前人迎扶突。《流注》以所出为井,此为根者,井为出水之处,故根即井也。天柱,侠项大筋外廉陷中,足太阳之正经也。飞阳在足外踝上七寸,足太阳之大络也。

平按:“流”《灵枢》作“溜”,下同,不再举。注“称入,入”三字,袁刻空三格。

【足少阳根于窍阴,流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

天容在耳下曲颊后,足少阳正经也。光明在外踝上七寸,足少阳大络也。

平按:“窍阴”《甲乙经》作“窍阳”。

【足阳明根于厉兑,流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

人迎在结喉傍大脉动应手,足阳明正经也。丰隆在足外踝上八寸骭外廉陷者中,足阳明之大络也。

【手太阳根于少泽,流于阳谷,注于少海,入天窗、支正也。】

天窗在曲颊下扶突后动应手陷者中,手太阳之正经也。支正在腕后五寸,手太阳之大络也。

平按:“阳谷”《甲乙经》作“旸谷”。

【手少阳根于关冲,流于阳池,注于支沟,入天牖、外关也。】

天牖在颈,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手少阳正经也。外关在腕后三寸空中一寸,手少阳之大络也。

【手阳明根于商阳,流于合谷,注于阳溪,入扶突、偏历也。】

扶突在曲颊下一寸人迎后,手阳明正经也。偏历在腕后三寸,手阳明之大络也。

【此所谓根十二经者,盛络者皆当取之。】

此根入经,唯有六阳;具而论者,更有六阴之脉,言其略耳。此谓根者,皆是三①经,循此十二正经,傍有络脉血之盛者,皆当其部内量而取之。

平按:《灵枢》、《甲乙经》无“根”字。“盛络”《甲乙经》作“络盛”。

①“三”,人卫本注曰:疑“正”之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