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一第四《邪气脏腑病形篇》,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二上篇。

【黄帝问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高。黄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

高者,上也。身半以上,风雨之邪所中,故曰中于高也。风为百病之长,故偏得邪名也。身半以下,清湿之邪,湿最沉重,故袭下偏言也。

平按:《灵枢》“也高”作“高也”。《甲乙》“以下”作“已下”。

【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恒常,中于阴则留于腑,中于阳则留于经。】

邪中于臂胻之阴,独伤阴经,流入中脏,脏实不受邪客,故转至留于六腑者也。中于头面之阳,循三阳经下留阳经,故曰无常也。

平按:《灵枢》无“恒”字;“留”作“溜”。《甲乙经》“经”作“脏”。

【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

阴阳异名,同为气类,三阳为表居上,三阴为里在下,表里气通,故曰相会。

【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三阴之经络脉别走入于三阳,三阳之经络脉别走入于三阴,阴阳之气旋回,周而复始,故曰无端。

【邪之中人也,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故何也?】

经络相贯周环,自是常理,邪之中人循行,亦可与经络同行,然中于阴阳上下左右生病异者,其故何也?

【岐伯答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人之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热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

手足三阳之会皆在于面,人之受邪所由有三:一为乘年虚时,二为新用力有劳,三为热饮热食汗出腠理开。有此三虚,故邪中人。

平按:《灵枢》“人之”二字作“中人也”三字;“若”下无“热”字。

【中面则下阳明,中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邪之总中于面,则著手足阳明之经循之而下。若中头后项者,则著手足太阳之经循之而下。若别中于两颊,则著手足少阳之经循之而下。若中胸、背及两胁三处,亦著三阳之经循经而下也。

【黄帝曰:其中于阴奈何?岐伯答曰:中于阴者,常从臂胻始。夫臂与胻,其阴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

以下言邪中于阴经也。四肢手臂及脚胻,当阴经上皮薄,其肉浊泽,故四处俱受风邪,所以独伤阴经。下经言风雨伤上,清湿伤下者,举多为言,其实脚胻亦受风邪也。

平按:注“浊泽”,依经文应作“淖泽”。

【黄帝曰:此故伤其脏乎?岐伯曰: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脏。故邪入于阴经,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是故阳中则溜于经,阴中则溜于府。】

邪之伤于阴经,传之至脏,以脏气不客外邪,故还流于六腑之中也。故阳之邪中于面,流于三阳之经;阴之邪中臂胻,溜于六腑也。

平按:《甲乙》“客”作“容”;“溜”作“留”;“府”作“腑”。

【黄帝曰:邪之中脏者奈何?】

前言外邪不中五脏,次言邪从内起中于五脏,故问起也。

【岐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

愁忧恐惧,内起伤神,故心脏伤也。

【形寒饮寒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

形寒饮寒,内外二寒伤肺,以肺恶寒也。

平按:“饮寒”《灵枢》作“寒饮”,《甲乙》作“饮冷”。

【有所坠堕,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因坠恶血留者,外伤也。大怒,内伤也。内外二伤,积于胁下,伤肝也。

平按:《灵枢》、《甲乙》无“若”字。

【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

击仆当风,外损也。醉以入房汗出,内损也。内外二损,故伤脾也。

平按:《甲乙》“醉”上有“以”字。

【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用力举重,汗出以浴水,外损也。入房过度,内损也。由此二损,故伤肾也。

平按:“浴水”,“水”字袁刻误作“也”。

【黄帝曰:五脏之中风奈何?岐伯曰:阴阳俱感,邪乃得往。黄帝曰:善。】

前言五脏有伤,次言五脏中风,阴阳血气皆虚,故俱感于风,故邪因往入也。

平按:《甲乙》“俱感”作“俱相感”。

【黄帝问岐伯曰:首面与身形,属骨连筋,同血合气耳。天寒则地裂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其面不衣,其故何也?】

首面及与身形两者,皆属于骨,俱连于筋,同受于血,并合于气,何因遇寒手足冷而懈惰,首面无衣不寒,其故何也?

平按:袁刻“气”下脱“耳”字。

【岐伯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六阳之经并上于面,六阴之经有足厥阴经上面,余二至于舌下,不上于面,而言皆上面者,举多为言耳。其经络血气贯通,故皆上走七窍以为用也。

平按:注“六阳之经”,袁刻“之”作“六”。

【其精阳气,上于目而为精;】

其经络精阳之气,上走于目,成于眼精也。

平按:《甲乙》“气”上有“之”字。《灵枢》“上于目”作“上走于目”;“为精”作“为睛”,《甲乙》同。

【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别精阳气,入耳以为能听。

【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

五脏聚气以为宗气,宗气入鼻,能知臭也。

【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

耳目视听,故为清气所生。唇舌识味,故为浊气所成。味者,知味也。

平按:《甲乙》“出”上有“下”字。

【其气之津液,皆上薰于面,面皮又厚,其肉坚,故热甚,寒不能胜也。】

以其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血气皆上薰面,以其阳多,其皮坚厚,故热而能寒也。

平按:“面皮”《灵枢》、《甲乙》作“而皮”。“热”上,《灵枢》有“天”字,《甲乙》有“大”字;“胜”下均有“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