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杂病 黄疸 二十三章

黄疸者,水旺土湿,外感风邪,湿郁为热,传于膀胱者也。水土合邪,法当利水而燥土,但高低不同,表里攸判。其表在经络,发其汗孔,里在膀胱,利其小便,高在上脘,吐其败浊,低在下脘,下其陈菀。四路清泄,黄疸无余矣。第黄生于土湿,湿原于阳虚,其小便清白,腹满欲利者,是湿寒之黄也。湿热者,黄疸之标证,湿寒者,黄疸之本色也。

湿寒之黄,仲景未尝立法,然痉湿暍中桂、附、术、甘诸方,具在推而扩之,附子、真武、茯苓四逆,亦何非湿寒之法也。读者变通而化裁之,法不可胜用矣。慎勿株守栀子大黄一法,以概寒热无定之黄疸也。

黄疸一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寸口以候三阴,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表中于风,缓则为肌肤之痹,是为风痹,非中风也。风痹于表,则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盖脾为湿土,其色为黄,脾气内遏,不得四达,故湿瘀为热,黄色外发。四肢秉气于脾,脾病不得行气于四肢,故四肢烦生。

《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黄疸者,土湿而木郁,木主五色,入土则化黄。溺者,肝木之疏泄,目者,肝木之开窍,爪甲者,筋之余,肝木之主司,安卧者,脾之倦,肝木之伤克,风木不郁,不成黄疸也。

黄疸二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抟,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趺阳脉以候三阳,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内热则消谷,紧则为寒,内寒则不能消谷,食即为满。尺脉之浮,为风伤于肾,上章: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寸口,关上、尺中三部俱浮,其尺中之浮,乃风伤于肾。趺阳脉紧,为寒伤于脾,紧为肾脉,风邪外束,郁其肾家之寒,寒水侮土,则脾气受伤,脾伤于寒,故趺阳脉紧也。外风与内寒相抟,脾伤不能磨化,故食谷则头晕而目眩。水谷不化,中气胀满,甲木不降,是以目眩。谷气陈宿不消,胃中败浊,化生瘀热,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在胃也,紧则为寒,寒在脾也。浊气下流,出于溲溺,则瘀热泄矣。而水道阻梗,小便不通,又无外泄之路,其太阴少阴,俱被寒伤,瘀热不能内入于脏,因而外入于腑,流于膀胱,膀胱之瘀热,蒸于周身,身体尽黄,名曰谷疸。胃热入于膀胱,水土合邪,湿热瘀蒸,则病黄疸。谷疸者,胃热脾寒,谷气不消之所致也。

黄疸三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此段见《伤寒?阳明》。阳明燥土,太阴湿土,阳旺土燥则脉数,阴旺土湿则脉迟,阳明病脉迟者,太阴盛而阳明虚也。阳衰湿旺,饮食不甘,故难以致饱,饱则脾不能化,中焦郁满,故心烦而头眩。土湿则木郁,不能疏泄,小便必难,湿无泄路,而谷气陈宿,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而腹满如故,所以然者,以其脉迟而阴盛故也。

黄疸四

【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心中懊憹烦热,不能下食,时欲呕吐,名曰酒疸。酒之为性,最动下湿而生上热,醉醒之后,往往烦渴饮冷,伤其脾阳。久而脾阳颓败,下湿愈滋,上热弥盛,遂生懊憹烦热,呕吐不食之证,将来必病酒疸。医知其上焦之湿热而昧其下焦之湿寒,凉泄不已,热未去而寒愈增,土崩阳绝,则人亡矣。

酒家之病,成于饮食之生冷,酒家之命,殒于药饵之寒凉。此千古之冤枉,而人无知者,良可哀也!

黄疸五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酒疸阳败土湿,金郁于上,不能化津,木遏于下,不能泄水,必小便不利。胃逆而君火不降,则心中热。脾陷而风木不升,则足下热。木中孕火,其气本温,木陷于水,温郁为热,肝脉起于足大指,肾脉起于足心,故足下热也。缘其中气颓败,不能升降阴阳故也。

黄疸六

【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

酒疸,心中烦热,欲作呕吐者,吐之则愈。缘其湿热郁蒸,化生败浊,浊气熏心,故欲作吐。吐其腐败,则恶心呕哕止矣。

黄疸七

【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或心中无热,靖言了了,烦乱不生,而腹满欲吐,此缘土湿而胃逆也。肺金莫降,津液不生,是以鼻燥,肺窍于鼻也。其脉浮者,浊瘀在心肺之部,当先吐之。脉沉弦者,浊瘀在肝肾之部,当先下之。以腐败郁阻,心肺不降,是以脉浮,心肺之脉浮。肾肝不升,故脉沉弦,肾脉沉,肝脉弦。吐下之后,腐物涌泄,则心肺下降而肾肝上升矣。

黄疸八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蒜齑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酒疸下之,败其脾阳,久而寒水侮土,变为黑疸。木主五色,入土为黄,入水为黑,自入为青。肝木藏血,而华皮肤,水土温燥,乙木荣达,则五气调和,色不偏见,其一色偏呈者,一藏堙郁,而木气不达也。下后土败阳亏,水邪上凌,木郁湿土之中,则见黄色,木郁寒水之内,则见黑色,木气自郁,则见青色。肝窍于目,目青者,肝气抑郁,自现其色于本经之窍也。阳明行身之前,自面下项,面黑者,寒水风木之邪,上乘戊土之位也。谷入于胃而消于脾,从土化气,故大便色黄,正黑者,水侮木贼而土败也。土生于火,木贼而土负,水胜则火熄,心中火位,而如啖蒜齑,寒水灭火,金气无制,故辛味见于心家,金味辛也。木郁血凝,不能滋荣皮肤,故皮肤枯槁,爪之不仁。阳虚而不根于下,故脉浮弱。其色虽黑,而黑中微见黄色,故知是黄疸所变化也。

黄疸九

【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足太阳之经,起于睛明(在目内眦),上额交颠,而后行于背,太阳寒水之气逆而不降,则额见黑色。湿气蒸泄,则微汗出。手厥阴之经,行手心而上中指,脉动于劳宫(在手心中),足少阴之经,起小指而走足心,脉出于涌泉(在足心中),手中热者,少阳相火之陷也,少阳与厥阴为表里,故热在手心,足中热者,厥阴风木之陷也,乙木生于癸水,木陷于水,湿气下郁,故热在足心。日暮阳衰,寒湿下动,木火郁陷,是以病发。木陷于水,遏抑鼓荡,不得上达,故膀胱迫急。风木疏泄,火败水寒,蛰藏失政,故小便自利,此名曰女劳疸。女劳之家,纵欲伤精,泄其肾肝温气,水寒木枯,脾败湿作,则病黑疸。久而腹如水状,鼓胀不消,则水木为贼,而中气崩溃,不可治也。

黄疸十

【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何遽至此?此以疸病发时,原有内热,复以火劫其汗,两热相合,表里燔蒸,肺金受伤,故致于此。然黄家所以得病,从湿得之,非从热得,湿郁则为热耳。若一身尽发热而黄,肚皮又热,此湿热在里,当下之也。《灵枢?师传》:胃中热,则消谷,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热,即此肚热,热在里之义也。

黄疸十一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脉沉者,水盛而木陷也。木郁不能疏泄,则小便不利。风燥津亡,则渴欲饮水。湿热在中,而下无泄路,凡有此证,无不发黄。

黄疸十二

【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

土郁不运,则病腹满。《素问?痿论》:治痿独取阳明,舌痿黄者,土湿胀满,阳明上逆,君火不得下降,郁于戊土之中,火土合邪,湿热熏蒸,故舌痿而发黄,黄为土色而舌为心窍也。火不根水,故躁不得睡。此属黄家。

黄疸十三

【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者,为难治。】

《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当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黄疸,太阴湿土之病,故以十八日为期。土气未败,治之十日以上当瘥。反剧,则土败不应常期,故为难治。

黄疸十四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疸而渴者,湿蒸为热,湿为阳虚,热为火盛,泄火则损其阳,补阳则益其火,故为难治。疸而不渴者,湿多热少,故为可治。发于阴部,其病在里,湿盛土郁,胃气上逆,必作呕吐。发于阳部,其病在表,湿旺经郁,寒气外袭,必发热而恶寒也。

黄疸十五

【谷疸之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谷疸之病,湿盛而感风寒,郁其营卫,则病寒热。湿土郁满,不甘饮食。食下不消,浊气上逆,即头目眩晕而心胸不安。久而谷气瘀浊,化而为热,热流膀胱,发为谷疸。茵陈蒿汤,茵陈利水而除湿,栀、黄,泻热而清烦也。

◎茵陈蒿汤六十四 方见《伤寒?太阴》

茵陈蒿汤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黄疸十六

【酒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酒疸,心中懊憹,或生热痛,全是湿热熏冲,宫城郁塞。栀子大黄汤,栀子、香豉,清热而除烦,枳实、大黄,泻满而荡瘀也。

◎栀子大黄汤六十五

栀子大黄汤

栀子十四枚 香豉一升 枳实五枚 大黄三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四升,分温三服。

黄疸十七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矾散主之。】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缘女劳泄其肾阳,水寒土湿,乙木遏陷,不能疏泄水道。一感风邪,卫气内闭,汗尿不行,湿无泄路,瘀蒸肌肤,而发黄色。日晡土旺之时,湿盛热发而木郁阳陷,故足下常热而身反恶寒。木郁水土之内,不能上达,膀胱迫急,少腹满胀,一身尽发黄色,而寒水上逆,额上独黑。久而土负水胜,黄化而黑,因作黑疸。谷滓不从土化,而从水化,大便亦黑,时时溏泄,其腹胀,如水病之状。此系女劳之病,并非水也。腹满者,水木旺而中气败,证为难治。硝矾散,硝石清热瘀而泻木,矾石收湿淫而泻水也。

◎硝矾散六十六

硝矾散

硝石 矾石 等分,烧

上二味,为散,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其候也。

黄疸十八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黄疸病,水郁土湿,茵陈泻湿而清热,五苓利水而燥土也。

◎茵陈五苓散六十七

茵陈五苓散

茵陈蒿末五分 五苓散五分

上二味和,先食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黄疸十九

【诸黄,猪膏髮煎主之。】

诸黄,湿热瘀蒸,膀胱癃闭,猪膏利水而清热,发灰泻湿而开癃也。

◎猪膏髮煎六十八

猪膏髮煎

猪膏半斤 乱髮如鸡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去。

黄疸二十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方在“水气”。

诸病黄家,皆由湿得,膀胱闭癃,湿无泄路,但当利其小便,以泻湿热,茵陈五苓、猪膏髮煎之法是也。假令脉浮,则湿在经络而不在脏腑,此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泻其营卫,以散湿邪也。

黄疸二十一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缘汗孔外泄,水道里瘀,湿不在经络而在脏腑,法当下之。大黄硝石汤,大黄、硝石,泻阳明之湿热,栀子、黄柏,清君相之郁火也。

◎大黄硝石汤六十九

大黄硝石汤

大黄四两 硝石四两 栀子十五枚 黄柏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石,更煮取一升,顿服。

黄疸二十二

【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方在“痰饮”。

黄疸病,小便清白,不变黄赤之色,兼欲自利,是脾肾寒湿而清气下陷也。腹满而喘,是肺胃寒湿而浊气上逆也。如此虽有外热,不可除也。热除土败,寒湿愈增,胃气更逆,必发哕噫。哕者,宜小半夏汤,半夏、生姜,降冲逆而止呕哕,温寒湿而行郁满也。

黄疸二十三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小柴胡汤。】方在“呕吐”。

诸黄,腹痛而呕者,甲木之贼戊土,而胃气上逆也。宜小柴胡汤,柴胡、黄芩,疏甲木而泻相火,参、甘、大枣,培戊土而补中气,生姜、半夏,降逆气而止呕吐也。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方在“虚劳”。

此系黄本缺,依《要略》补之,以待考焉。

卷十三 内伤杂病 呕吐哕下利 四十九章

呕哕者,阳明胃病也,下利者,太阴脾病也。胃以下行为顺,胃气上逆,则为呕哕,脾以上行为顺,脾气下陷,则病下利,总以中气之不治也。

中气者,升降脾胃之枢机,枢机病则升降失职,而吐利乃作。此中多挟木邪,以木郁则克土,甲木逼于上,则胃逆而为吐,乙木贼于下,则脾陷而为利。补土疏木,乃吐利之定法,土旺而木达,胆胃降则呕止,肝脾升则利断矣。

卷十三 内伤杂病 呕吐哕 二十四章

呕吐一

【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饮,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此段见《伤寒?太阳篇》。汗多阳亡,浊阴上逆,是以呕吐。阳不归根,客居膈上,息道短促,是以脉数。膈上虽热,胃中则是虚冷,虚冷则水谷不消,而病呕吐也。

呕吐二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虚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趺阳者,阳明胃气之所变现也,动脉在足趺上之冲阳,故曰趺阳。阳明胃气,以下行为顺,脉不应见浮涩,浮则胃气之虚而不降也。胃虚而上逆,则脾虚而下陷,陷则脾伤,脾伤不能磨化水谷,故朝食而暮吐,暮食而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胃反者,饮食倒上,是反顺而为逆也。紧涩者,血寒而阳陷也,脾败不磨而脉见紧涩,水冰地坼,微阳沦陷而不升,故其病难治。

呕吐三

【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

胆肝脉弦,弦者,木郁克土,胃阳之虚也。胃气无余,不能消谷,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宗气衰微,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土败木贼,脉反见弦,故名曰虚也。

呕吐四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营虚,营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寸口者,手太阴肺气之所变现也。肺主气,寸口脉微而数者,肺中宗气之虚也。水谷之化营气,行于经络,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宗气。宗气者,所以贯心肺而行呼吸,营气之源也。无宗气则营气虚,营虚则血不足也。宗气之根,实本于营血,血藏于肝,而血中之温气,则化君火,气乃君火之敛降者也。营虚血少,不能化火,阳衰于上,故胸中冷。血,阴也,而孕君火,其性温暖而和煦,后世但言凉血,而不知暖血,误人多矣。

呕吐五

【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吐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

先呕而后渴者,积饮既去,而津亡作渴,故为欲解。先渴而后吐者,为水停心下,阻格君火,是以作渴。渴而饮水,为停水所阻,乃复呕出,此属素有积饮之家也。呕家津液失亡,本当发渴,今呕后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停留,所呕者,但是新下之水谷也,此属支饮。此段见“痰饮咳嗽”中。

呕吐六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病人欲吐者,陈宿在上,故不可下。

呕吐七

【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此段见《伤寒?厥阴》。呕家而有痈脓,当令其脓从呕出,不可降逆止呕,使脓无出路。俟其脓尽痈平,则呕吐自愈矣。

哕八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此段见《伤寒?阳明》。浊气上逆,则生呕哕。哕而腹满者,太阴之清气不升,阳明之浊气不降也,前后二阴,必有不利之部。前部不利,利其水道,后部不利,利其谷道,前后窍通,浊气下泄,则满消而哕止矣。

呕吐九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胃反呕吐者,前窍短涩,后门干燥,多有粪若羊矢之证。盖手足太阳,两经同气,水谷入胃,脾阳消磨,散其精华,上归于肺,雾气化津,传于膀胱小肠,水路清通,谷道滋润,是以小便不涩,大便不干。胃反气逆,肺金莫降,津液凝瘀,化生痰涎,二阴失滋,枯涩燥结,故粪如羊矢。下窍堵塞,浊气莫泄,逆而上冲,故呕吐不止。缘其阳衰土湿,中气颓败,不能腐熟水谷,化气生津,以滋肠窍,是以饮食不得顺下而逆行也。大半夏汤,人参补中气之虚,白蜜润小肠之燥,半夏降胃气之逆,中气旺而水谷消,下窍开而渣滓降,浊气不升,呕吐自止也。

阴阳别论:三阳结,谓之膈。手足太阳,是为三阳,足太阳膀胱结则小便涩,手太阳小肠结则大便干,下窍涩结,浊气上逆,故食膈而不下,总由于阳明之阳虚。噎膈、反胃颇同,反胃之病,在胃之下脘,噎膈之病,兼在胃之上脘。上脘气闭,则食不能入,下脘气闭,则入而复出,阳明之性,阳盛则开,阴盛则闭故也。

◎大半夏汤七十

大半夏汤

半夏二升,洗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呕吐十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胃反,呕吐而渴欲饮水者;湿盛胃逆而火不根水也。以戊土上逆,降路瘀塞,君相二火,不得下蛰,逆刑辛金,是以渴生。茯苓泽泻汤,茯苓、泽泻、桂枝,疏木而泻水,姜、甘、白术,降逆而燥土也。

◎茯苓泽泻汤七十一

茯苓泽泻汤

茯苓八两 泽泻四两 桂枝二两 生姜四两 甘草二两 白术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再服。

呕吐十一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吐伤中气,湿动肺逆,郁生上热,表里无降泄之路。文蛤汤,甘草、大枣,补土而益脾精,石膏、文蛤,清金而泻湿热,杏、姜,利气而降逆,麻黄发表而达郁也。

◎文蛤汤七十二

文蛤汤

文蛤五两 麻黄三两 生姜三两 杏仁五十枚 石膏五两 甘草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呕吐十二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病在膈上,呕吐之后,而思水饮,是病去而津亡也。其病当解,宜急与之水,以益津液。思水者,痰饮虽去而土湿犹存,渴欲饮水,恐其复致停瘀,猪苓散,二苓、白术,泻湿而燥土,最为相宜也。

◎猪苓散七十三

猪苓散

猪苓 茯苓 白术 等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呕吐十三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食已即吐者,胃之上口,必有湿热瘀塞。大黄甘草汤,大黄泻其郁热,甘草培其中气也。

◎大黄甘草汤七十四

大黄甘草汤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呕吐十四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此段见《伤寒?厥阴》。呕而脉弱,胃气之虚,小便复利,肾气之虚,肾司二便,寒则膀胱失约,故小便自利。里阳虚败,加以身有微热,而见厥逆者,阴盛于内而微阳外格,故为难治,宜四逆汤,以回里阳也。

◎四逆汤七十五 方见《伤寒?太阴》

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呕吐十五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方在“痰饮”。

呕吐而谷不得下者,胃气上逆,浊阴不降也。小半夏汤,半夏、生姜,降逆气而驱浊阴也。

呕吐十六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此段见《伤寒?少阳》。呕者,胆木之克胃土。甲木从相火化气,相火郁升,是以发热。小柴胡汤,参、甘、大枣,补戊土而益中气,柴胡、黄芩,泻甲木而请相火,生姜、半夏,降浊而止呕也。

◎小柴胡汤七十六 方见《伤寒?少阳》

小柴胡汤

柴胡八两 黄芩三两 半夏一升 生姜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吐十七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寒邪冲激,则肠中雷鸣。胆胃升郁,则心下痞硬。心痞则火无降路,必生上热,半夏泻心汤,黄芩、黄连,清上而泻火,姜、甘、参、枣,温中而补土,半夏降逆而止呕也。

◎半夏泻心汤七十七 方见《伤寒?少阳》

半夏泻心汤

半夏八两,洗 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吐十八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呕而胸满者,中气虚寒,胆胃逆升,浊阴填塞于膈上也。吴茱萸汤,人参、大枣,补中而培土,茱萸、生姜,温胃而降逆也。

◎吴茱萸汤七十八 方见《伤寒?阳明》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 人参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六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呕吐十九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此段见《伤寒?厥阴》。胃气上逆,浊阴翻腾,则生干呕。肺气郁阻,津液凝滞,则生涎沫。浊气升填,头上壅塞,则苦疼痛。肺胃之上逆,根缘中下之虚寒,宜吴茱萸汤,温补中脘而降逆气也。

呕吐二十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干呕,吐逆,吐涎沫,胃寒而气逆也。半夏干姜散,半夏降其逆气,干姜温其中寒也。

◎半夏干姜散七十九

半夏干姜散

半夏 干姜 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呕吐二十一

【干呕而下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干呕而利者,甲木之贼戊土,胃气郁遏,不能容纳水谷,故下为泄利而上为干呕。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甘草、大枣,补中气而益脾精,黄芩、芍药,清甲木而泻相火,半夏、生姜,降胃气而止呕吐也。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八十 方见《伤寒?少阳》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三两 芍药一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呕吐二十二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胸中似喘、似呕、似哕,又复不喘、不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烦乱而无奈者,胃气上逆,浊气翻腾,温温泛泛,心绪作恶之象也。生姜半夏汤,降逆气而驱浊阴也。

◎生姜半夏汤八十一

此即小半夏汤,而分两不同。

生姜半夏汤

生姜汁一升 半夏半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呕止,停后服。

呕哕二十三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干呕哕者,胃气上逆,浊阴涌泛也。肺气阻滞,郁生痰涎,遏抑清阳,不得四布,故手足厥逆。橘皮汤,橘皮、生姜,降冲逆而行瘀浊也。

◎橘皮汤八十二

橘皮汤

橘皮四两 生姜八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哕逆二十四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哕逆者,中虚而胃逆也。橘皮竹茹汤,参、甘、大枣,补中而培土,橘、姜、竹茹,降逆而止呕也。

◎橘皮竹茹汤八十三

橘皮竹茹汤

橘皮二斤 竹茹二斤 生姜半斤 人参一两 甘草五两 大枣三十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卷十三 内伤杂病 下利 二十五章

下利一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此段见《伤寒?太阴》。下利清谷,脾阳陷败,虽有太阳表证,不可攻之。攻之汗出阳亡,清阳愈陷,浊阴愈逆,必生胀满。

下利二

【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

下利而失气者,湿盛而气滞也。当利其小便,以渗湿邪。

下利三

【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六腑为阳,其位在外,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冷,喘促而上气,蜷卧而脚缩也。五脏为阴,其位在内,五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下甚者,神气败泄,而手足不仁。六腑以胃为主,五脏以脾为主,脾胃同主四肢,故病皆见于手足也。

下利四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此段见《伤寒?厥阴》。利后脉绝,手足厥冷,阳气败泄,危亡在目。若晬时脉还,手足温者,阳气来复,可以回生,脉不还者,阳气不复,死无望矣。

下利五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炙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此段见《伤寒?厥阴》。下利,厥冷,无脉,炙之不温,与脉不还,是纯阴无阳。而反微喘者,则气不归根,必死无疑也。

下利六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少阴,肾脉,趺阳,胃脉,胃土本克肾水,而水盛反得侮土,以土生于火而火克于水,火胜则土能克水而少阴负,火败则水反侮土而趺阳负。凡病皆水胜而土负,土胜而水负者,甚少也。水胜则死,土胜则生,故少阴以负趺阳为顺。

仲景医脉,唐后无传,庸工下士,开滋阴补水之门,误世殃民,祸流千载。今海内医书,连床累架,皆徐世勣作无赖贼时,逢人辄杀者也。俗子诵之,以害生灵,医如猛虎,人如孤豚,诚足悲伤不可说也。

下利七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此段见《伤寒?厥阴》。下利,脉沉弦者,水寒木陷,必主下重。设脉大者,是利亡肝脾之阳,木贼土败,利为未止。若脉微弱数者,是脾阳欲复,肝邪将退,为欲自止,虽外见发热,然续将内敛,不至死也。

下利八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此段见《伤寒?厥阴》。下利而脉沉迟,脏阴盛而腑阳虚也,乃其人面色少赤,身有微热者,是微阳欲复,为阴邪所遏,郁于皮腠而不能透发也。然阳郁欲发,必不终陷,顷当冲透群阴,汗出而解。但微阳孤弱,未能遽出重围,难免郁冒昏迷,而后外达皮毛耳。方其郁冒之时,病人必当微厥,所以然者,其面之少赤,是谓戴阳,戴阳者,阳根徽弱而下虚故也。

下利九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此段见《伤寒?厥阴》。下利,有微热而渴,是阳复矣。脉弱则木邪欲退,故令自愈。

下利十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愈。】

下利,脉沉而弦者,水寒而木陷也。今弦而不沉,是乙木有升达之意,再见发热

身汗,则下陷之阳,已升于上,故愈。

下利十一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此段见《伤寒?厥阴》。下利,脉数而有微热,阳欲复也,汗出则阳气外达,故令自愈。设脉复紧,则阴邪闭束,阳陷而不升,为未解也。

下利十二

【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

此段见《伤寒?厥阴》。下利脉数而渴者,阳已复矣,故令自愈。设利不差,必圊脓血,以其阳复之过,而有余热以伤阴也。

下利十三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此段见《伤寒?厥阴》。下利而寸脉反见浮数,是阳复而上盛,尺中自涩者,是阴退而下虚也。阳盛必俯侵阴位,郁蒸营分而圊脓血也。

下利十四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此段见《伤寒?太阴》。下利而腹胀满,是太阴腹满自利之证也,其身体疼痛,则是太阳表证,是当先温其里,后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以驱其寒,攻表宜桂枝汤,以驱其风。里温而攻表,则汗出,不虑其阳亡也。

◎桂枝汤八十四 方见《伤寒?太阳》

桂枝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吸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

下利十五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是少阴通脉四逆证。厥阴风木疏泄,故有汗出之证,亦宜通脉四逆,温脏寒而通经脉也。

此段见《伤寒?厥阴》。详阅《伤寒》少阴、厥阴二篇,此段之义乃明。

◎通脉四逆汤八十五 方见《伤寒?少阴》

此即四逆汤,而分两不同。

通脉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十六

【气利,诃黎勒散主之。】

气利,即前所谓下利气也。以肝脾湿陷,二气郁塞,木遏风动,疏泄不藏,而为下利。利而隧道梗涩,气块喧鸣而不调畅,是谓气利。诃黎勒散,行滞气而收滑陷也。

◎诃黎勒散八十六

诃黎勒散

诃黎勒十枚

上一味,为散,粥饮和,顿服。

下利十七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

肺与大肠为表里,肠陷而利作,则肺逆而痛生。而肺肠之失位,缘中气之不治,脾土不升,而后肠陷,胃土不降,而后肺逆。紫参汤,甘草补中而缓急,紫参清金而破瘀,瘀开而气调,各复肺肠升降之旧,则痛定而利止矣。

◎紫参汤八十七

紫参汤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下利十八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此段见《伤寒?厥阴》。利后阳泄,不应生烦,乃更烦者,是阳复而有内热也。承气证之烦,心下硬满,是谓实烦,若按之心下濡者,是谓虚烦。缘阳复热升,熏蒸肺津,而化涎沫,心气郁阻,是以生烦。宜栀子豉汤,吐其瘀浊,以清烦热也。

◎栀子豉汤八十八 方见《伤寒?太阳》

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枚,劈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进一服得吐,则止。

下利十九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此段见《伤寒?厥阴》。下利谵语者,是胆火传于胃土,胃热而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下其燥屎,以泻胃热。

此下大承气证四章,皆少阴之负阳明,下利之顺证也。

◎小承气汤八十九 方见《伤寒?阳明》

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 枳实三枚,炙 厚朴二两,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得利则止。

下利二十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痉病。

此段见《伤寒?可下》中。在“汗下宜忌篇”内。寸大于关,关大于尺,人之常也,具以三部不平,三部皆平,是乙木郁于尺中,不能上达,故尺与关平,甲木郁于关上,不能下达,故关与寸平。乙木陷则脐下胀,甲木逆则心下坚,若按之心下坚者,是甲木之逆也。戊土被迫,腑不能容,故见下利。宜大承气急下之,以清胃腑之郁热也。

下利二十一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段见《伤寒?可下》中。宿食在中,不能阻其表气,而郁其里气,故外滑而内迟。里气郁阻,肝脾不升,故利未欲止。

下利二十二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此段见《伤寒?可下》中。宿食在中,郁格阳气,不得内济,无复阴气之翕聚,是以脉滑。

下利二十三

【下利己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段见《伤寒?可下》中。下利瘥后,至其从前病起之期而又发,以病根不尽故也。当下之,以绝其根。

下利二十四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此段见《伤寒?厥阴》。肝气遏陷,郁生下热,魄门重坠者,宜白头翁汤。白头翁清少阳之相火,黄连清少阴之君火,黄柏、秦皮,泻厥阴之湿热也。

◎白头翁汤九十 方见《伤寒?厥阴》

白头翁汤

白头翁三两 黄连三两 黄柏二两 秦皮三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利二十五

【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此段见《伤寒,少阴》。久利不止,木郁血陷,寒湿腐败,风木摧剥,故便脓血。桃花汤,粳米补土而泻湿,干姜温中而驱寒,石脂敛肠而固脱也。

◎桃花汤九十一 方见《伤寒?少阴》

桃花汤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赤石脂一斤,一半生用,一半筛末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熟,去滓,内石脂末方寸匕,温服七合,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