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防散

荆防散,中医方剂名。出自《医略六书》卷三十。具有清泻肝热,通达肝气之功效。主治产后离褥太早,冒风致湿,经络不能流通,遍体浮肿,脉浮涩者。
出处 《医略六书》卷三十
功能 清泻肝热,通达肝气
主治 产后离褥太早,冒风致湿,经络不能流通,遍体浮肿,脉浮涩者

《医略六书》卷三十:荆防散

处方

荆芥1两半,防风1两半,米仁5两(炒),通草4两,川芎8钱,茯苓3两,陈皮1两半,香附1两半(醋炒),紫苏1两半。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产后离褥太早,冒风致湿,经络不能流通,遍体浮肿,脉浮涩者。

用法用量

每服3钱,生姜皮汤送下。

各家论述

荆芥理血疏风,防风疏风燥湿,米仁健脾气以渗周身之湿,紫苏理血气以泄遍体之风,川芎入血海行血滞;香附调气海行气滞;通草利湿通肺气;茯苓渗湿和脾气;陈皮利中气调胃气。为散姜皮汤下,使风邪和解,则经络清和,脾胃健运,湿无不化,何遍身浮肿有不退乎。

摘录
《医略六书》卷三十

《镐京直指》:荆防散

处方

荆芥1钱5分,防风1钱5分,川芎8分,葛根2钱,羌活1钱,桔梗1钱,甘草5分,薄荷1钱,广郁金2钱,老姜3片。

功能主治

痢疾初起,表邪不解,发热恶寒,头痛脉浮,舌苔白滑。

摘录
《镐京直指》

《医医偶录》卷一:荆防散

处方

荆芥1钱,防风8分,苏梗8分,川芎8分,陈皮8分,杏仁2钱,甘草3分,姜皮3分。

功能主治

小儿外感终日发热,或拘束肢冷,鼻塞流清涕,咳嗽,头痛,脉浮而不渴者。

摘录
《医医偶录》卷一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荆防散

组成

荆芥一两半,防风一两半,米仁(炒)五两,通草四两,川芎八钱,茯苓三两,陈皮一两半,香附(醋炒)一两半,紫苏一两半。

用法用量

1、古代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生姜皮汤送下。

2、现代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1次6g,1日3次,饭后热汤调服。

功用

清泻肝热,通达肝气。

主治

产后离褥太早,冒风致湿,经络不能流通,遍体浮肿,脉浮涩者。

方义

荆芥理血疏风,防风疏风湿,米仁健脾气以渗周身之湿,紫苏理血气以泄遍体之风,川芎入血海行血滞;香附调气海行气滞;通草利湿通肺气;茯苓渗湿和脾气;陈皮利中气调胃气。为散姜皮汤下,使风邪和解,则经络清和,脾胃健运,湿无不化。何遍身浮肿有不退乎。

重要文献摘要

《中医女科十大名著》:“荆防散治浮肿,脉浮涩者。荆芥两半,防风两半,米仁(炒)五两,通草四两,川芎八钱,茯苓三两,陈皮两半,香附(醋炒)两半,紫苏两半。制为散,姜皮汤下三钱。产后离蓐太早,冒风鼓湿,经络不能流通而遍体浮肿,谓之风肿。荆芥理血疏风,防风疏风燥湿;米仁健脾气以渗周身之湿,紫苏理血气以泄遍体之风;川芎人血行血滞,香附调气海行气滞;通草利湿通肺气,茯苓渗湿和脾气;陈皮利中气,调胃气也。为散,姜皮汤下,使风邪外解,则经络清和而脾胃健运,湿无不化,何遍身浮肿有不退乎。”

《中国中医特治新法大全》:“荆防散治疗跟骨刺。主治:跟骨刺。处方:荆芥15g,防风20g,透骨草20g,没药10g,乌药10g,血蝎5g,当归10g,乳香5g,石菖蒲10g,三七粉5g。用法:严格按照山东省中草药炮制规范进行加工炮制,荆芥防风透骨草乌药当归石菖蒲放入干燥箱内烘干,粉碎过筛,将没药、血蝎、乳香共研细粉,三七粉按照配制散剂的方调匀备用。缝制与鞋底大小合适小布袋,将药粉装入袋内,放入鞋内4~6个月即能治好跟骨刺。疗效:上方治疗16例,治愈率达95%。来源:牛克训,山东鲁南化肥厂职工医院”

《动物内科疾病》:“外感风寒引起者,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可选用荆防散合止咳散加减:荆芥紫苑、前胡各30g,杏仁20g,苏叶、防风陈皮各24g,远志、桔梗各15g,甘草9g,共研末,马、牛(猪、羊酌减)一次开水冲服。也可用紫苏散:紫苏荆芥防风陈皮茯苓、桔梗各25g,姜半夏20g,麻黄甘草各15g,共研末,生姜30g、大枣10枚为引,马、牛(猪、羊酌减)一次开水冲服。”

各家论述

施慧:风热型发病骤然,皮疹呈紫蓝色扁平多角形丘疹,瘙痒无度,烦急不宁,舌质红苔薄黄,脉数。证属风热外侵,郁结腠理,治以清热消风止痒法。常用荆防散减。用药:防风10g,蝉衣6g,荆芥6g,龙胆草6g,蒲公英10g,白鲜皮10g,地肤子10g,刺蒺藜10g,苦参6g,炒黄柏6g,土茯苓30g,炒栀子6g,地丁10g,苡仁30g。(《施慧文集  医学卷》)

史昌河:中医辨证论治(1)虫邪犯表症状:皮肤丘疹或斑丘疹,或水疱疹,局部红肿瘙痒难忍,遇热尤甚,畏寒发热,脉浮或浮数。治法:疏散风邪,清热解毒。方药:荆防散加减。组成:荆芥防风僵蚕各10g,金银花15g,蝉蜕6g,百部20g,苦参、白藓皮各12g,生甘草9g。若水疱疹流水较多者加苍术、薏仁;热盛者加黄芩大黄。(《传染病新治》)

注意事项

忌食辛辣温燥,调畅情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