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气化痰丸

清气化痰丸,中医方剂名。出自《医方考》。为祛痰剂。具有清热化痰,理气止咳之功效。主治痰热咳嗽。症见咳嗽气喘,咯痰黄稠,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烦躁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临床上用于治疗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属痰热内结者。
分类 祛痰剂-清热化痰
出处 《医方考》
功能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 痰热咳嗽

《中国药典》:清气化痰丸

处方

黄芩100g 瓜蒌仁霜100g 半夏(制)150g 胆南星150g 陈皮100g 苦杏仁100g 枳实100g 茯苓100g

性状

为灰黄色的水丸;气微,味苦。

炮制

以上八味,除瓜蒌仁霜外,其余黄芩等七味粉碎成细粉,与瓜蒌仁霜混匀,过筛。另取生姜100g,捣碎,加水适量,压榨取汁,与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

清肺化痰。用于肺热咳嗽,痰多黄稠,胸脘满闷。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小儿酌减。

贮藏

密闭,防潮。

摘录
《中国药典》

《古今医鉴》卷四:清气化痰丸

处方

天南星 半夏 白矾 牙皂(不锉)生姜各60克 青皮(麸炒)15克 陈皮(去白)30克 枳实(麸炒)30克 白术30克 干葛15克 白茯苓30克 苏子(炒)30克 莱菔子(炒)30克 瓜蒌仁30克 黄连15克 黄芩24克 海粉21克 香附30克 神曲(炒)60克 麦芽(炒)60克 山楂肉30克

制法

先将南星、半夏、牙皂、生姜用水浸一宿后,将星、夏、姜锉作粗片,入白矾同煮至南星无白点,去皂不用,余者晒干,与其他药共研细末。再入竹沥、姜汁调,蒸饼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化痰清热。治一切痰饮咳嗽,头晕目眩,胸膈痞闷,食积酒积,呕吐恶心。

用法用量

每服50~70丸,食后姜汤送下。

气滞,加白豆蔻30克。

摘录
《古今医鉴》卷四

《医方考》卷二:清气化痰丸

处方

陈皮(去白)杏仁(去皮、尖)枳实(麸炒)黄芩(酒炒)瓜蒌仁(去油)茯苓各30克 胆南星半夏各45克

制法

姜汁为丸,如椒目大。

功能主治

化痰清肺。治热痰内结,咳嗽痰黄,稠厚胶粘,甚则气急呕恶胸膈痞满,小便黄赤。

用法用量

每服6~9克,不拘时用白开水送服。

摘录
《医方考》卷二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清气化痰丸

歌诀

清气化痰胆星痿,夏芩杏陈枳实投;茯苓姜汁糊丸服,气顺火清痰热疗。

组成

陈皮(去白)、杏仁(去皮尖)、枳实(麸炒)、黄芩(酒炒)、瓜蒌仁(去油)、茯苓各一两(各30g),胆南星、制半夏各一两半(各45g)。

用法用量

1、现代用法:以上8味,除瓜蒌仁霜外,其余黄芩等7味药粉碎成细粉,与瓜蒌仁霜混匀,过筛。另取生姜100g,捣碎加水适量,压榨取汁,与上述粉末泛丸,干燥即得。每服6-9g,1日2次,小儿酌减;亦可作汤剂,加生姜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2、古代用法:姜汁为丸。每服6g,温开水送下。

功用

清热化痰,理气止咳。

主治

痰热咳嗽。咳嗽气喘,咯痰黄稠,胸膈痞闷,甚则气急呕恶,烦躁不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义

本方证因痰阻气滞,气郁化火,痰热互结所致。痰热为患,壅肺则肺失清肃,故见咳嗽气喘、咯痰黄稠;阻碍气机,则胸膈痞闷,甚则气逆于上,发为气急呕恶;痰热扰乱心神,可见烦躁不宁。治宜清热化痰,理气止咳。方中胆南星苦凉、瓜蒌仁甘寒,均长于清热化痰,瓜蒌仁尚能导痰热从大便而下,二者共为君药。制半夏虽属辛温之品,但与苦寒之黄芩相配,一化痰散结,一清热降火,既相辅相成,又相制相成,共为臣药。治痰者当须降其火,治火者必须顺其气,故佐以杏仁降利肺气以宣上,陈皮理气化痰以畅中,枳实破气化痰以宽胸,并佐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使以姜汁为丸,用为开痰之先导。

配伍特点

本方化痰与清热并重,且于清化之中佐以降气理肺之品,使热清火降,气顺痰消,则咳喘可除。

运用

1、本方为治疗痰热咳嗽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咯痰黄稠,胸膈痞闷,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2、本方常用于肺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等属痰热内结者。

加减化裁

若痰多气急者,可加鱼腥草、桑白皮;痰稠胶粘难咯者,可减半夏用量,加青黛、蛤粉;恶心呕吐明显者,加竹茹;烦躁不眠者,可去黄芩,加清热除烦之黄连、山栀,并酌加琥珀粉、远志等宁心安神之品。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清气化痰丸与本方均治痰热所致之咳嗽。但比较而言,前者以咯痰黄稠为主,后者以肺热咳嗽为重。故清气化痰丸以胆星为君,清化痰热之功独胜,更用枳实消痰行气之力亦强。而清金降火汤用石膏清热泻火力增,并伍贝母、前胡、桔梗等意在止咳。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医方考》卷2:“此痰火通用之方也。”

2、方论选录

汪昂《医方集解·除痰之剂》:“此手足太阴之药,治痰火之通剂也。气能发火,火能役痰,半夏、南星以燥湿气,黄芩、瓜蒌以平热气,陈皮以顺里气,杏仁以降逆气,枳实以破积气,茯苓以行水气。水湿火热,皆生痰之本也。盖气之亢则为火,火退则还为正气而安其位矣,故化痰必以清气为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