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汤

少腹逐瘀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医林改错》卷下。为理血剂。具有去瘀,种子,安胎之功效。主治少腹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血见时先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或孕妇体壮气足,饮食不减,并无伤损,三个月前后,无故小产,常有连伤数胎者。
分类 理血剂
出处 《医林改错》卷下
功能 去瘀,种子,安胎
主治 少腹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血见时先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或孕妇体壮气足,饮食不减,并无伤损,三个月前后,无故小产,常有连伤数胎者

《医林改错》卷下:少腹逐瘀汤

处方

小茴香(炒)7粒 干姜(炒)0.6克 延胡索3克 没药(研)6克 当归9克 川芎6克 官桂3克 赤芍6克 蒲黄9克 五灵脂(炒)6克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温经止痛。治少腹积块,疼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小腹胀,或月经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有血块,或崩或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备注

本方所治证属小腹寒滞瘀积,或妇女冲任虚寒,瘀凝内阻,血不归经所致。方中当归川芎赤芍活血散瘀,养血调经;小茴、干姜、官桂散寒通阳,温暖冲任;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没药活血祛瘀,散结定痛。诸药相配,共成化瘀散结、温阳散寒、调经止痛之功。

摘录
《医林改错》卷下

清·《医林改错》:少腹逐瘀汤

组成

小茴香七粒,干姜二分(0.6克),延胡索、官桂、没药川芎各一钱(各3克),炒赤芍五灵脂各二钱(各6克),蒲黄当归各三钱(各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2次。

功效

温经祛瘀,消积止痛。

主治

少腹瘀血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少腹胀,或月经不调,其色紫黑,或有瘀块,或崩漏兼白带,少腹疼痛等。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原发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子宫肌瘤等病症。

1.慢性盆腔炎: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126例慢性盆腔炎,10日为1个疗程,经过2~3个疗程的治疗,以临床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治愈105例,显效18例,好转17例,无效10例,治愈率70%,总有效率93.3%。(《中外医疗》2010年第2期)

2.原发性痛经:本方治疗组原发性痛经治疗组66例,对照组33例口服吲哚美辛肠溶片等,连续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以临床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陕西中医》2008年第7期)

3.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少腹逐瘀汤为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56例,3个月为1个疗程,以临床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痊愈10例,显效23例,有效1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0.4%。(《陕西中医》2006年第6期)

4.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76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在进行输卵管通液术的同时给予本方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6个月,以临床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治愈50例,治愈率为65.8%,总有效率达92.1%。(《陕西中医》2008年第7期)

5.子宫肌瘤:以本方直肠灌注治疗子宫腺肌症患者32例,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3个疗程。以临床表现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痊愈10例,占31.25%,好转18例,占56.25%,无效4例,占12.5%,总有效率为87.5%。(《中医杂志》2003年第1期)

方解

少腹逐瘀汤取《金匮要略》温经汤之意,合失笑散化裁而成。方用小茴香、干姜、官桂温经散寒、通达下焦;延胡索没药利气散瘀,消肿止痛;失笑散(蒲黄、灵脂)活血通瘀,散结止痛,其中蒲黄生用,重在活血祛瘀,灵脂用炒,重在止痛而不损胃气;当归川芎乃阴中之阳药,血中之气药,配合赤芍用于活血行气,散滞调经。全方气血兼顾,温通兼行。历经数代医家验用,具有活血祛瘀、温经止痛的作用,被誉为“调经种子第一方”。

本方临床应用广泛,还可以治疗先兆流产、崩漏、带下、肠粘连、肠套叠、卵巢囊肿、老年前列腺增生等。

现代研究

少腹逐瘀汤能调节肠蠕动,促进肠道气体排出;有较明显的镇静、解痉、止痛功效,尤能抑制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功能,溶解血栓,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循环及血液的理化性质,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炎性病灶的消退及增生性病变的软化和吸收。

方歌

少腹逐瘀小蔷香,芎归桂花与干姜,延胡灵脂蒲黄没,祛寒化瘀效力强。

摘录
清·《医林改错》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少腹逐瘀汤

歌诀

少腹逐瘀芎炮姜,元胡灵脂芍茴香;蒲黄肉桂没药,调经止痛是良方。

组成

小茴香(炒)七粒(1.5g)、干姜(炒)二分(3g)、延胡索一钱(3g)、没药(研)二钱(6g)、当归三钱(9g)、川芎二钱(6g)、官桂一钱(3g)、赤芍二钱(6g)、蒲黄(生)三钱(9g)、五灵脂(炒)二钱(6g)。

用法用量

水煎服。

功用

去瘀,种子,安胎。

主治

少腹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血见时先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或孕妇体壮气足,饮食不减,并无伤损,三个月前后,无故小产,常有连伤数胎者。

方义

方中采用五灵脂蒲黄为君药(主药),具有活血祛瘀、止痛止血的功效。川芎赤芍没药延胡索当归可助五灵脂蒲黄来活血祛瘀止痛,当归又可补血,与祛瘀药物合用,可去瘀血而不伤好血,共为方中臣药(辅药)。此外,小茴香可散寒理气;肉桂、干姜可温经散寒、行瘀止血,共为方中佐药(佐助药)。方中诸药合用,共同起着活血祛瘀、温经止痛的功效。

运用

1、少腹逐瘀汤是治疗少腹寒凝血瘀证的常用方剂,主要以少腹瘀血积块疼痛、少腹胀满、经期腰酸、少腹作胀、有瘀块、崩漏兼少腹疼痛等为辨证要点。

2、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少腹寒凝血瘀类疾病。

加减化裁

如见少腹疼痛拒按,加三棱、姜黄,少腹胀甚,加木香、莪术青皮;虚寒较重,增加干姜、小茴、官桂用量,加附子;带下清稀,加山药、车前子;治崩漏,加三七、茜草。

使用注意

《医林改错评注》:本方用于安胎时,一般多在习惯性流产的基础上,且孕妇身体壮实,确属血瘀所致,并有瘀症可查者,方可使用。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习惯称“五逐瘀汤",皆由王清任创制。各方皆以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等为主药,均有活血化瘀止痛作用,主治血瘀诸证。然而血府逐瘀汤中配以枳壳、桔梗、柴胡等行气宽胸药以及引血下行的牛膝,故宣通胸胁气滞,引血下行之力较好,主治胸中血瘀证;通窍活血汤中配以麝香、老葱等通阳开窍药,故活血通窍作用较优,主治瘀阻头面之证;膈下逐瘀汤中配以香附、乌药枳壳等疏肝行气止痛药,故行气止痛作用较大,主治瘀阻膈下,肝郁气滞之两胁及腹部胀痛有痞块者;少腹逐瘀汤中配以小茴香、官桂、干姜等温里散寒药,故温经止痛作用较强,主治血瘀少腹之积块、月经不调、痛经等;身痛逐瘀汤中配以秦艽、羌活地龙等通络宣痹止痛药,故多用于瘀阻经络所致的肢体痹痛或周身疼痛等症。

重要文献摘要

《医林改错评注》:本方取《金匮》温经汤之意,合失笑散化裁而成少腹逐瘀汤。方中小茴香、干姜、官桂温经散寒,通达下焦;元胡、没药利气散瘀,消肿定痛;蒲黄、灵脂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其中蒲黄生用,重在活血祛瘀,灵脂用炒,重在止痛而不损胃气;当归川芎乃阴中之阳药,血中之气药,配合赤芍用以活血行气,散滞调经。全方能温经散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