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为温里剂。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症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分类 温里剂-温中祛寒
出处 《伤寒论》
功能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吴茱萸

处方

桔梗(去苗)、防风(去苗.叉)、干姜(炮)、甘草(炙)、当归(去苗.微炒)、细辛(去苗),各半两;熟干地黄三分,吴茱萸(汤洗七遍.微炒)二两。

炮制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治妇人脏气本虚,宿挟风泠,胸膈满痛,呕吐恶心,饮食减少,身面虚浮,恶寒战栗,或泄痢不止,少气羸困,及因而生产,脏气暴虚,邪冷内胜,宿疾转甚,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细滤去渣,热服,空心,食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伤寒论》:吴茱萸

处方

吴茱萸6克(汤洗七遍)人参4克 生姜8克 大枣12枚(擘)

功能主治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治胃中虚寒,食谷欲呕,或呕而胸满,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厥阴头痛,吐涎沫。

用法用量

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服三次。

备注

方中吴茱萸温肝暖胃,散寒降浊为君;重用生姜辛散寒邪,温胃止呕为臣,人参大枣补虚益胃,甘缓和中,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温补降逆之功。

摘录
《伤寒论》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吴茱萸

处方

吴茱萸6克 防风 桔梗 干姜 甘草 细辛 当归各3克 干地黄9克

制法

上八味,哎咀。

功能主治

养血温经散寒。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用法用量

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吴茱萸

处方

吴茱萸 半夏 小麦各9克 甘草 人参 桂心各3克 大枣20枚 生姜24克

制法

上八味,哎咀。

功能主治

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

用法用量

以酒500毫升,水3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

《宜明论方》卷一:吴茱萸

处方

吴茱萸(汤淘,炒)厚朴生姜制)官桂(去皮)干姜(炮)各60克 白术 陈皮(去白)蜀椒(去子)各15克

制法

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

温阳运脾,理气消胀。治阴盛生寒,腹满膑胀,常常如饱,饮食无味。

用法用量

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生姜3片,同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摘录
《宜明论方》卷一

《审视瑶函》卷三:吴茱萸

处方

半夏(姜制)吴茱萸 川芎甘草 人参茯苓 白芷 广陈皮各等分

制法

上锉为末。

功能主治

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沫。

用法用量

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摘录
《审视瑶函》卷三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吴茱萸

处方

当归 肉桂 吴茱萸 丹皮 半夏(制)麦冬各6克 防风 细辛 藁本 干姜 茯苓 木香甘草各3克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温经止痛。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卫生宝鉴》卷十八:吴茱萸

处方

黄芪40克,川芎40克,炙甘草60克,吴茱萸(汤泡)20克。

功能主治

益气固胎。主气血两虚。

用法用量

上为末,每服8克,温酒调下。

摘录
《卫生宝鉴》卷十八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吴茱萸

歌诀

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组成

吴茱萸(洗)一升 (9g),生姜六两(18g),人参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4枚)。

用法用量

1、现代用法:水煎服。

2、古代用法: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服三次。

功用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方义

本证多由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治疗以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为主。肝胃虚寒,胃失和降,浊阴上逆,故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厥阴之脉夹胃属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胃中浊阴循肝经上扰于头,故见巅顶头痛;浊阴阻滞,气机不利,故见胸满脘痛;肝胃虚寒,阳虚失温,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故见大便泄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而迟,均为虚寒之象。

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既能温胃暖肝祛寒,又能和胃降逆止呕,为君药。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为臣药;人参益气健脾,为佐药;大枣甘平,合人参益脾气,为使药。

配伍特点

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效。

运用

1、本方是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食后欲吐,或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畏寒肢凉,舌淡苔白滑,脉弦细而迟为辨证要点。

2、本方适用于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加减化裁

若呕吐较甚者,加半夏陈皮、砂仁以增强和胃止呕之功;头痛较甚者,加川芎以加强止痛之功;肝胃虚寒重证,加干姜、小茴香温里祛寒。

使用注意

胃热呕吐,阴虚呕吐,或肝阳上亢之头痛均禁用本方。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2、方论选录

许宏《金镜内台方议》卷8:“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甚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呕者,胃寒不受食也;以此三者之证,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