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十味,共研为细粉,过罗,炼蜜为丸,重6克,朱砂为衣。
舒筋活络,散风止痛。治风湿痹痛,麻木不仁,四肢瘦痛,半身不遂。
每服1丸,一日二次,温黄酒送下,开水亦可。
小活络丹,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方又名“小活络丸”;制片,名“小活络片”。
上药研为细末,酒糊为丸。每服1丸(约3克);片剂,每服3~5片,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亦可用饮片做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加量酌减。
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风湿痰瘀,痹阻经络,筋骨疼痛, 肢体麻木,关节屈伸不利,舌淡苔白,脉弦细。
小活络丹主要用于治疗痹阻经络所致的病症。方用草乌、川乌逐风邪、祛寒湿;配以乳香、没药活血止痛,南星、地龙化痰通络。全方祛风湿,化顽痰,行瘀血,止痹痛。临床应用以筋骨疼痛、痛处固定或走窜、肢体麻木、关节活动牵强为辨证要点。
改作汤剂,临床如见偏风盛者,加防风或合大秦艽汤:偏寒盛者,加附子、桂枝;偏湿盛者,加苍术、防己、米仁;疼痛较甚者,加全蝎、细辛;肝肾气血俱亏者,合独活寄生汤。
孕妇忌用,体虚者不宜单独使用,阴虚有热及血虚者慎用。方中川乌、草乌炮制不严则有毒性,过量服用可导致窦性心动过缓、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伴频发室早及不完全房室分离,可用金银花甘草汤或生姜红糖水、苦参30克水煎服解救,纠正心律失常。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本方既有免疫抑制的药理作用,又有抗增殖性炎症、镇痛、抗氧化药效学效应。同时具有明显改变异常血流变的作用,降低全血黏度,降低红细胞比容盒红细胞聚集指数,改善血液循环。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小活络丹
本方证乃风寒痰湿瘀血,痹阻经络所致。风寒湿邪留滞经络,日久不愈,气血不得宣通,营卫失其流畅,津液凝聚为痰,血行痹阻为瘀,风寒湿邪与痰瘀交阻,经络不通,故见肢体筋脉疼痛、麻木拘挛、屈伸不利等症;中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而见腰腿沉重,或腿臂间作痛,其理亦同。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留者攻之”、“逸者行之”的原则,治宜祛风散寒除湿与化痰活血通络兼顾。
方中川乌、草乌大辛大热,长于祛风除湿,温通经络,并有较强的止痛作用,共为君药。天南星辛温燥烈,善能祛风燥湿化痰,以除经络中之风痰湿浊,为臣药。佐以乳香、没药行气活血,化瘀通络而止痛,并使经络气血流畅,则风寒湿邪不复留滞:地龙性善走窜,为入络之佳品,功能通经活络。以酒送服,取其辛散温通之性,以助药势,并引诸药直达病所为使。诸药合用,可祛除留滞于经络中之风寒湿邪与痰浊、瘀血,使气血流畅,经络宣通,则诸症可愈。
1、本方为治疗风寒湿痰瘀血留滞经络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肢体筋脉挛痛,关节屈伸不利,舌淡紫,苔白为辨证要点。
2、本方常用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症以及坐骨神经痛、肩周炎以及中风后遗症等属于风寒湿痰瘀血留滞经络者。
大活络丹与小活络丹的功用、主治相仿。但本方以祛风、除湿、温里、活血药配伍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等扶正之品组方,属于标本兼顾之治,适用于邪实而正虚者;小活络丹以祛风、除湿、逐寒药配伍化痰、活血之品组方,纯为祛邪而设,适用于邪实而正气不衰者。
1、原书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1:“治丈夫元脏虚气,妇人脾血久冷,诸般风邪湿毒之气,留滞经络,流注脚手,筋脉挛拳,或发赤肿,行步艰辛,腰腿沉重,脚心吊痛,及上冲腹胁膨胀,胸膈痞闷,不思饮食,冲心闷乱,及一切痛风走注,浑身疼痛。”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2:“夫风之中于经也,留而不去,则与络中之津液气血,浑合不分,由是卫气失其常道,络中之血,亦凝而不行,络中之津液,即结而为痰。经络中一有湿痰死血,即不仁且不用,腿臂间痛,所由来也。然治络一法,较治腑治脏为难,非汤剂可以荡涤,必须用峻利之品,为丸以搜逐之。故以川乌、草乌直达病所,通行经络,散风邪,逐寒湿,而胆星即随其所到之处,建祛风豁痰之功。乳、没之芳香通络,活血行瘀。蚯蚓之蠕动善穿,用为引导。用酒丸酒下,虽欲其缓,而仍欲其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