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汤《金匮要略》

文蛤汤,中医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卷中。具有清热邪,和胃气之功效。主治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出处 《金匮要略》卷中
功能 清热邪,和胃气
主治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歌诀

文蛤汤方七味药,麻杏石甘蛤姜枣;喘咳气急烦渴症,止咳定喘疗效高。

组成

文蛤40克,麻黄24克,甘草24克,生姜24克,石膏40克,杏仁10克,大枣6枚。

用法用量

清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功用

清热邪,和胃气。

主治

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兼主微风,脉紧头痛。

方义

本方用于治疗呕吐后口渴贪饮兼有表邪。方中文蛤石膏清热生津,润燥止渴;麻黄杏仁宣肺发表,生姜大枣甘草安中和营卫。诸药并行,是表解热清,则口渴自愈。

运用

本方功能解表散邪,清胃止渴,适用于表邪未尽,胃有郁热而致的口渴不欲饮而烦热明显者。现代多用于治疗糖尿病、咳喘、过敏性荨麻疹、顽固性头痛等属本证者。

重要文献摘要

《经方直解》:“文蛤汤,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文蛤石膏麻黄杏仁生姜甘草大枣。汗出即愈。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者,与芍药45克。”

各家论述

张志聪:此论肺气不能输精而吐渴也。夫饮食入口,借胃腑之游溢散精,肺气之通调输布,毛脉合精,而后行气于脏腑经脉。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肺气不能输布故也。文蛤,水之精也,外刚内柔,取外之坚壳,以行化皮毛之水津。石膏麻黄,通秋金肺胃之气;姜、枣配甘草,宣中焦水谷之精。杏子利肺气,以开窍于皮毛。毛脉合精,则水津布而吐渴解矣。此行气疏表之剂,故有微风在气分,及脉紧头痛者,亦兼主之。(《金匮要略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