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导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心慌不安,甚至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也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神经官能症等。笔者跟随南京中医药大学杨进教授学习,现录其运用归脾汤治疗心悸医案一则,其中的辨证论治颇有巧思、遣方用药很具特色。
吴某,女,76岁,2021年10月3日初诊。患者自2021年5月上旬以来出现动则心悸胸闷,纳谷不振,倦怠乏力,伴夜寐不实,口干,齿龈有血,苔薄,舌尖红,脉细弦。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西医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
诊断:心悸(心脾两虚)。
治法:益气健脾,养阴安神。
处方:党参10g,炙黄芪15g,茯神10g,五味子6g,麦冬10g,丹参12g,檀香5g(后下),炒山药12g,酸枣仁20g,炙远志8g,炙升麻6g,川桂枝6g,炙甘草8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11月28日三诊:胃纳较差,食入胃不适,胸闷心悸偶发,舌脉如前,前法继进。处方:党参10g,炙黄芪18g,炒白术10g,茯神10g,当归10g,木香6g,酸枣仁20g,炙远志8g,合欢皮18g,珍珠母30g,吴茱萸3g,肉桂2g,炙鸡内金8g,熟附片8g,焦三仙各12g,砂仁5g(后下),炙甘草3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按本案患者系老年女性,动则心悸胸闷,病位在心;纳谷不振,倦怠乏力,病位及脾;面色少华,形体偏瘦,苔薄等,均为虚证,故辨证为心血不足、脾气虚弱,取归脾汤、生脉饮进行化裁。
方中以党参、黄芪、甘草,甘温补脾,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心者,脾之母,以茯神、远志、酸枣仁,甘温酸苦,补心。心血不足,以麦冬、五味子养阴;血不足则心阳无以推动,瘀血内阻,加丹参、檀香活血通络;心血不足,心阳受损,用桂枝、甘草温通心阳。全方心脾同治、气阴同调。
值得注意的是,本案患者的体态、症状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不寐》中记载的医案描述颇为相似,言:“脉涩,不能充长肌肉,夜寐不适。脾营消索,无以灌溉故耳。当用归脾汤意温之。”可资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