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流感、暑热、急性肾炎、瘾疹、小儿夏季外感高热。
分类 解表剂—辛温解表
出处 《伤寒论》
功能 发汗解表,兼清郁热
病理科 内科 - 感冒
主治 外感风寒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大青龙汤

处方

麻黄(去节)、石膏,各三钱。杏仁(去皮尖)、甘草(炙)、桂枝,各一钱。大枣五个,生姜一钱半。

功能主治

治伤寒头痛发热,恶寒无汗,燥烦,六脉浮紧。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伤寒论》:大青龙汤

处方

麻黄12克(去节)桂枝4克(去皮)甘草5克(炙)杏仁6克(去皮、尖)生姜9克(切)大枣10枚(擘)石膏20克(碎)

功能主治

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3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

用法用量

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恶风烦躁,不得眠。

备注

本方是以麻黄汤加重麻黄甘草的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所组成。麻黄汤功能发汗解表,本方加重麻黄则发汗解表之力更强;增加石膏清内热,除烦躁;倍甘草,加姜、枣,是和中气,调营卫,助汗源。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之功。

摘录
《伤寒论》

汉·张仲景《伤寒论》:大青龙汤

配方组成

麻黄六两(12克)、桂枝二两(6克)、甘草二两(6克)、杏仁四十粒(6克)、石膏如鸡子大(18克)、生姜三两(9克)、大枣十二枚(3枚)。

用法用量

上七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

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

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亦治溢饮,症见身体疼重或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临床应用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1.感冒:以大青龙颗粒治疗风寒表实兼有郁热证的感冒120例,与感冒清热颗粒治疗120例对照。试验期间禁止加用一切与试验药物疗效相同的中西药品。疗程3日。以体温下降及感冒症状评定疗效。结果:愈显率81.1%,总有效率98.3%。(《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年第6期)

2.急性支气管炎:以大青龙汤加减治疗40例,与西医综合治疗(抗感染、祛痰、雾化吸入、抗过敏等对症处理及支持治疗)40例对照。疗程为6日。疗效评定以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复查胸片正常为治愈。结果:治愈32例,好转7例,无效1例。治疗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环球中医药》2013年第Sl期)

3.支气管哮喘:以大青龙汤加味治疗60例,与喘克宁片治疗30例对照,疗程均为7日。从中医证候疗效、喘息症状疗效、恶寒身重症状疗效、哮呜音疗效及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等多方面判断疗效。结果: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1.67%;喘息症状总有效率90%;恶寒身重总有效率93.33%;哮鸣音总有效率90%;对嗜酸粒细胞计数的升高有降低作用。大青龙汤治疗支气管哮Ⅱ嵩疗效确切,临床观察未发现不良反应。(《内蒙古中医药》2009年第4期)

方解

大青龙汤系麻黄汤化裁而来,为麻黄汤倍麻黄甘草,减轻杏仁用量,再加石膏、姜、枣组成。麻黄辛温发汗,解在表之风寒;桂枝麻黄发汗解表;石膏清泄里热,而除烦躁;杏仁麻黄以宣降肺气,通调水道;姜、枣调和营卫;甘草和中调药。七药同用,寒温并用,表里同治,能一汗而收表里双解之效。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烦躁、脉浮紧为辨证要点。大青龙汤应用虽广,但不可滥用,应始终坚持辨证用药法则,按“外束风寒,里有郁热”的病机和“不汗出而烦躁”的主证特征处方,则用之多验。如表寒不甚,酌减麻黄用量;里热重,加石膏用量;兼见喘咳,加杏仁用量,并配入半夏、苏子、桑白皮;兼浮肿,小便不利,加桑白皮葶苈子茯苓猪苓

由于本方发汗力颇强,故一服得汗后,应停后服,以防过剂。凡属阳虚、表虚及有汗而烦者,均应禁用。

现代研究

临床报道亦见于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痤疮、湿疹、无汗症,以及闭经、口渴、高热、急性肾炎、环形红斑、过敏性鼻炎等证属外寒里热者。现代研究表明,大青龙汤具有解热、抑菌、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等作用。

方歌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燥,风寒两解此为良。

摘录
汉·张仲景《伤寒论》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大青龙汤

歌诀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组成

麻黄(去节)(18g),桂枝(6g),甘草(炙)(6g),杏仁(去皮、尖)四十个,生姜(切)(9g),大枣(擘)十枚,石膏(如鸡子大)。

用法用量

古代用法: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300ml),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恶风烦躁,不得眠。

功用

发汗解表,兼清郁热。

主治

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

方义

本方证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热伤津液所致。治疗以发汗解表,兼清郁热为主。方中用麻黄桂枝生姜辛温发汗以散风寒,能使内热随汗而泄。甘草生姜大枣甘温补脾胃、益阴血,以补热伤之津;无津不能作汗,又可以充汗源。石膏甘寒清解里热,与麻黄配伍能透达郁热。杏仁麻黄,一收一散,宣降肺气利于达邪外出。诸药配伍,一是寒热并用,表里同治,侧重于“于在表者,汗而发之”;二是发中寓补,汗出有源,祛邪而不伤正。

配伍特点

麻黄甘温,桂枝辛热。寒伤营,以甘缓之;风伤卫,以辛散之。故以麻黄桂枝为臣。甘草甘平,杏仁甘苦,佐麻黄以发表。大枣甘温,生姜辛温,佐桂枝以解肌。石膏辛甘微寒,质重而又专达肌表为使也。营卫阴阳俱伤,则非轻剂所能独解,必须重轻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已。

运用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兼有里热证。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里热明显者,增加石膏用量,配以天花粉。咽喉痛甚者加银花、连翘、牛蒡子;浮肿者者加茯苓泽泻、苏叶;热甚者加大青叶、蝉蜕;气血虚甚者加黄芪白术生地、何首乌;淤甚者加当归、丹参;小儿夏季外感高热:咽红、扁桃体大加银花、蒲公英牛蒡子;烦躁不安加钩藤、蝉蜕。

使用注意

本方发汗作用强烈。体质较好者,用之无妨;体质较弱者,应当慎用;若脉搏微弱,出汗容易受凉者,应当禁用。临床应用中,患者一出汗即停药,不可过量服用,否则,会因出汗过多而伤身。现代医家认为,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有兴奋中枢神经和心脏的作用。用药过量时易引起精神兴奋、失眠、不安、神经过敏、震颤等症状;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或接受洋地黄治疗的患者,可引起心律紊乱。麻黄是大青龙汤的主要药物,过量服用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特此提醒患者必须在医师指导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