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咽炎(方数:3)

急性咽炎为咽部粘膜与粘膜下组织的急性炎症,咽部的淋巴组织亦常被侵及,淋巴内环的一部分或全部同时发炎,可波及整个咽部,或仅限于鼻咽、口咽、喉咽的一部分。此病可为原发性,亦常继发于急性鼻炎或急性扁桃体炎之后,冬、春季多见。临床症状一般起病较急,初觉咽部干燥、灼热,或有粗糙感,微痛渐加重,以致吞咽不便。咽侧索受累,则可发生剧烈的放射性耳痛及颈部疼痛,重者头部转动也感困难,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寒战、高热(体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秘方


急性咽炎 
(方数:3)

急性咽炎为咽部粘膜与粘膜下组织的急性炎症,咽部的淋巴组织亦常被侵及,淋巴内环的一部分或全部同时发炎,可波及整个咽部,或仅限于鼻咽、口咽、喉咽的一部分。此病可为原发性,亦常继发于急性鼻炎或急性扁桃体炎之后,冬、春季多见。临床症状一般起病较急,初觉咽部干燥、灼热,或有粗糙感,微痛渐加重,以致吞咽不便。咽侧索受累,则可发生剧烈的放射性耳痛及颈部疼痛,重者头部转动也感困难,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寒战、高热(体温在38℃左右,甚至高达40℃)、全身不适、头痛、食欲不振、便秘、口渴、恶心、呕吐、四肢酸痛等。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多为病毒感染,如为细菌感染,以链球菌多见,在幼儿常为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流感、风疹等的前驱症状或伴发症状。或受凉后皮肤及上呼吸道粘膜局部血管收缩,呈缺血现象,白细胞减少,如为时较久,局部抵抗力减弱,病毒与细菌乘虚而入,致发生此病。或鼻部疾病如慢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慢性鼻炎,均可为其诱因,病理变化为咽部粘膜充血肿胀,粘液腺分泌物增多,有浆液渗出,以致粘膜上皮及粘膜下层水肿,其间有淋巴细胞及白细胞浸润,使粘膜肿胀增厚。咽部的淋巴组织也常受累,故淋巴滤泡肿大。病变较重者,软腭水肿,咽壁有黄白色点状渗出物。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局部检查咽粘膜急性弥漫充血、肿胀。早期粘膜干燥、发亮,由于分泌物增多而有粘脓附着,咽后壁淋巴滤泡充血,呈结节状隆起。感染较重者可见悬壅垂及软腭水肿。
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采用抗病毒或抗菌药物以及对症处理。同时可以局部用药,使炎症消退。
本病属中医的“喉痹”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初期多为风寒、风热,而后多发展为实热或痰热,亦有风、热、痰三邪兼有者。从急性咽炎的性质和临床表现特点看,因其发病较快,有不同程度的表证,故又可统属于外感病的范围。在治疗上,属风寒型,宜疏风散寒,解表利咽;属风热型,宜疏风清热,消肿利咽;属肺胃积热型,宜清热解毒,通腑利热。(周慈发)

清咽汤

【功能主治】
    功能养阴清热,化痰利咽。主治慢性咽炎。
【处方组成】
    沙参12克、麦冬12克、石斛12克、生地12克、银花9克、连翘9克、川贝粉(吞服)3克、桔梗6克、马勃6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30剂为1疗程。
【辨证加减】
    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者加当归、郁金陈皮、半夏以行气活血,化痰散结;言语乏力,动则气喘者加黄芪、太子参、百合以补益肺气。
【临床疗效】
    治疗106例,痊愈(症状及淋巴滤泡消失)38例,显效(症状减轻,淋巴滤泡缩小或减少)57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9.6%。
【处方来源】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马鸿声。
【按 语】
    慢性咽炎多属阴亏津伤,虚火上炎,方中以沙参麦冬石斛生地滋阴生津;配以银花、连翘、生甘草清热解毒;以川贝粉化痰;桔梗、马勃清热利咽。诸药配伍,热除阴复,咽喉自利。(张青)

利咽煎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主治感冒后咽喉疼痛,吞咽困难,涎多声嘶,咽腔后壁见颗粒状突起,色红赤,颌下淋巴结发炎。
【处方组成】
金银花9克、杭菊花9克、玄参9克、马勃3克、生甘草3克、木蝴蝶1.5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憎寒壮热加荆芥9克、防风9克、薄荷(后下)3克,火热炽盛加土牛膝15克、黄连6克、黄连1.5克、山栀9克;便秘加全瓜蒌10克、大黄6克、元明粉6克;咳嗽痰多加浙贝母9克、牛蒡子9克、射干6克、桔梗6克、天竺黄6克;咽部水肿  音嘶加僵蚕9克、蝉衣6克。
【临床疗效】
应用67例,经用上方3~5天后,临床治愈54例(咽部粘膜充血、水肿消退,疼痛消失),有效12例(自觉症状减轻,咽部粘膜病灶好转),无效1例(症状改善不明显)。
【处方来源】
浙江省武义县邵宅卫生院叶永生。
【按 语】
本病发病原因每因气候失常,冷热不当,外邪乘虚而入,风寒犯于皮毛,营卫失和,邪郁不能外达;或风热之邪外受,或风寒受外,郁久化热;或素有肺胃积热者,多因炽热内蕴,复受风热引劝内热,风痰相搏,上壅咽部,发为本病。因此治疗宜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本方用金银花菊花清热解毒、利咽为主药;玄参马勃散结解毒、清利咽喉为佐药;木蝴蝶清肺疏肝,疗咳嗽音哑、咽喉肿痛;生甘草加强其清热解毒作用。(周慈发)

山豆膨蜞汤

【功能主治】
功能疏风清热,清咽解毒。主治急性咽炎。
【处方组成】
山豆根9克、蟛蜞菊30克、浙贝母12克、桔梗9克、郁金9克、秋蝉蜕4.5克、薄荷6克、荆芥9克、桑叶9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
【辨证加减】
若表证已罢,但热无寒,咽部红肿疼痛日趋明显时,去荆芥桑叶山豆根增至15克,蟛蜞菊增至60克,浙贝母增至15克;若表有风寒,肺失宣降者加杏仁、前胡、苏叶;大便不通者加瓜蒌,食欲不振者加麦芽。
【临床疗效】
应用158例,多数病例能在1剂药后咽部肿痛明显减轻,3剂药后大部分临床症状消失。100例中3剂痊愈89例,显效11例,53例中服4-5剂痊愈28例,显效26例,无效4例。
【处方来源】
陈剑馨
【按 语】
急性咽炎多由气候失常,冷热不当,或起居不慎,外邪乘虚而入,风寒犯于皮毛,肺胃积热内蕴,上壅咽部而发。本方中山豆根、蟛蜞菊清热解毒,利咽喉;浙贝、桔梗、郁金开宣肺气而利咽喉;蝉蜕、薄荷桑叶荆芥疏散风热,清利咽喉;生甘草调和诸药,又能解毒。(周慈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