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主治】 (1)方功能滋阴润肺,生津止血。主治支气管扩张各期。(2)方功能补虚泻实,清热止血。主治支气管扩张伴各种类型出血者,尤宜于病大出血者。(3)方功能凉血止血,祛痰生新。主治支气管扩张咯血痰者,尤宜于新病轻症出血量不多者。 |
【处方组成】 (1)野百合9克、蛤粉9克(包)、百部9克、麦门冬9克、天门冬9克、白芨15克,水煎服。(2)鲜小蓟草(干品15-30克)60克、白芨15克、生蒲黄15克、参三七9克、蛤粉9克(包)、阿胶(烊)9克,水煎服。(3)煅花蕊石9克、蒲黄炭9克、人中白3克、天花粉3克、血余炭6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本系列方应用多例,皆有效。轻症一般服l-3剂即可止血,中度3-7剂即可止血,重症7-14剂可见效。 |
【处方来源】 上海医科大学姜春华。 |
【按 语】 本方为名老中医姜氏之验方。1956年起在华山医院等应用至今已30余载,治疗病例逾万。(1)方的特点是发作时可用于治疗,休止时能改善和防止肺局部的病理变化,并对肺结核也有良效。本方名由编者所拟。(姜光华) |
【功能主治】 功能生肌补肺,止血抑菌。主治支气管扩张。 |
【处方组成】 白芨,研成粉末,每次2-4克,每日3次,内服。3个月为1疗程。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21例经X线证实患有囊状、柱状、囊柱状支气管扩张患者,经本方3-6个月治疗后,咳嗽皆不同程度地减轻,吐痰量大为减少,除1例因感冒后引起咯血外,其余在9-10个月随访中无咯血现象。 |
【处方来源】 山东省烟台地区人民医院徐子平等。 |
【按 语】 白芨味苦,入肺经。扩张的支气管粘膜常出现溃疡、感染和粘膜下层的静脉曲张破裂,所以伴有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白芨生长肌肉,止血补肺,抑制细菌之作用,促使了损害不严重的支气管粘膜再度生长修补愈合。本方名由编者所拟.(姜光华)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化痰,降气止血。主治支气管扩张咯血。 |
【处方组成】 大黄(后下)10克、黄连10克、黄芪10克、降香12克、花蕊石12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出血多而病情危重者,先服云南白药后再服上方,并加三七粉、白芨,日服2剂;咳甚痰多色白合二陈汤;痰黄者合麻杏石甘汤加竹茹;脓痰者合千金苇茎汤;阴虚者加麦冬、百合、玄参、花粉、芦根;气阴两虚者合生脉散;兼表症者加解表药或先以解表为主。 |
【临床疗效】 应用8例,男女各4例;最小年龄19岁,最大为53岁;病程在半年至12年间,均经X线诊断确诊。治疗后全部有效,咳痰、咯血消失,X线平片复查示炎性改变完全吸收。随访1年均未复发。止血最快1日即见效,慢者也仅2日即见效。疗程最短7天,最长18天。 |
【处方来源】 湖北省襄樊市中医院包高文。 |
【按 语】 本方对有热象的患者效果尤为显敦。本方名由编者所拟。(姜光华) |
【功能主治】 功能祛瘀止血,润肺止咳,健脾化痰。主治支气管扩张咯血兼有咳嗽,咳痰者。 |
【处方组成】 参三七15克、蒲黄炭15克、甜杏仁15克、款冬花15克、川贝母15克、橘白15克、桔络15克、阿胶(烊)15克、党参15克、海蛤粉30克、南天竺20克、百合30克、生白术30克、牡蛎30克、糯米60克、白芨120克,上药研末成散剂或制成片剂。贝壳类如牡蛎等以浸膏入药。粉剂:每日15克,分2次服。片剂:咯血时每次15片(含生药5克),每日3次;未咯血时10-15片,每日1-2次。1个月为1疗程。发病前或发病时均可服用。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应用30例经X线检查确诊的支气管扩张患者,止血显效18例,有效11例,无效1例。54例疑似支气管扩张患者,止血显效38例,有效13例,无效3例。同时咳嗽、咳嗽的症状也有明显的改善。 |
【处方来源】 上海市第一结核病防治院费赞臣等。 |
【按 语】 本方配伍宗旨在于益气止血,润肺止咳,健脾化痰。对支气管扩张的治疗应慎用香燥伤阴之品,以免动血耗血。牡蛎有平肝潜阳作用,本方使用牡蛎,意在排除木火刑金之虑。本方名由编者所拟。(姜光华)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凉血,祛痰止咳。主治支气管扩张咯血。 |
【处方组成】 肺形草30克,水煎,日服2次,每次300毫升,连服1个月,症状缓解后,可用开水冲泡作茶饮服。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应用10例,1个月后均不再咯血,咳嗽缓解,半年后X线摄片检查报告正常。 |
【处方来源】 浙江省淳安县中医院何观涛。 |
【按 语】 肺形草味辛、甘,性寒,对支气管扩张由痰热留阻肺经,伤及肺络而致的咯血有良好效果。一般使用1月可控制症状,半年可获痊愈。临床上也有肺形草治疗支气管炎症以及肺结核咯血者,既可单味服用,也可与其他药物配伍应用。(姜光华) |
【功能主治】 功能清肺泻火,止血生新。主治支气管扩张咯血。 |
【处方组成】 桑白皮15-20克、地骨皮10克、甘草5克、粳米5克、花蕊石15克、三七粉(吞服)3克、血余炭10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伴发热、头痛、咽痛等风热症者,去地骨皮,加桑叶10克、菊花10克、牛蒡子10克;见鼻干、咳呛、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燥火症,加炒参10克、麦冬10克、天花粉10克;有发热、痰多黄稠的痰热重症,加鱼腥草15-30克、炒黄芩10克、大贝母10克;若烦躁易怒,胸胁引痛,脉弦数,为肝火犯肺,加黛蛤散(包煎)15-20克,炒山栀10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后下)5-10克。 |
【临床疗效】 应用53例经胸片证实的支气管扩张咯血患者,经5-18剂治疗后,51例症状消失,随访1-2年,效果均较满意。 |
【处方来源】 江苏省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任达然等。 |
【按 语】 方中三七、花蕊石既能止血,又能化瘀;血余炭在止血的同时又有凉血长肉的功效;而清肺泻火的桑白皮、地骨皮意在防治热伤血络,肺失清润。待症状改善后,还可应用补养肺肾之阴的方法加以巩固。(姜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