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主治】 功能理气活血,祛瘀止痛。主治胸胁内伤。 |
【处方组成】 制香附9克、广郁金9克、炒枳壳9克、广陈皮9克、延胡索9克、甘草9克、丹参9克、佩兰9克、泽兰9克、金橘叶9克、木香6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气滞作痛去丹参、佩兰、泽兰,加路路通9克、佛手9克;痰血停积去木香、桔叶,加地鳖虫9克、制乳没各9克;气滞血瘀加柴胡6克、当归尾9克;胸痛及背、咳嗽气喘加炒瓜萎皮12克;食欲不振加白蔻仁3克;痛甚加罂粟壳9克、三七粉2克;咯血加茅根30克。 |
【临床疗效】 本方治疗胸胁内伤104例,其中伤气型20例,伤血型66例,气血两伤型18例。结果全部治愈,其中102例用药不超过9例,用药3剂者75例,5剂者14例,6至9剂者13例,10剂以上者2例。 |
【处方来源】 江苏省如东县中医院钱忠权。 |
【按 语】 《内经》曰“气伤痛,形伤肿”,“膻中者为气海”。说明人体全身之气皆汇集于胸中,如胸部受损必然会引起气机升降失司,故立法处方以疏理气机为主。又“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本方用破血药很少,尽管钱氏的分型亦有多数病炳属伤血型。诚然,瘀血停滞明显的,仍加入地鳖、乳没等破瘀药。胸为肺之分野,肺气不畅,气机内阻,痰浊内停,则胸闷喘促,故酌加肃肺化痰之品,又肝经之脉布胁肋,胸胁内伤与肝相关,故方中加用疏肝之药,以协同诸药共奏理气活络、散瘀定痛之效。(徐荣禧) |
【功能主治】 功能疏肝通络,活血祛瘀。主治胸胁挫伤。 |
【处方组成】 柴胡20克、当归20克、红花20克、花粉10克、山甲10克、桃仁10克、甘草10克、大黄15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痛剧加地鳖虫、乳香、没药、三七末;咳嗽者加桔梗、杏仁、半夏;胸闷加枳壳、瓜蒌、陈皮;胸胁痛剧者,用双柏散蜂蜜调膏外敷伤处,2日1换。 |
【临床疗效】 本方治疗胸胁挫伤50例,结果治愈42例,显效7例,好转1例。 |
【处方来源】 黑龙江省富锦县中医院孙盛举。 |
【按 语】 本方名由编者所拟。(徐荣禧) |
【功能主治】 功能行气消肿,活血止血,化瘀止痛,豁痰通络。主治胸胁迸伤。 |
【处方组成】 参三七1.5克、白芥子l.5克、桃仁1.5克,共研细末,为1包量。每次服1包,每日2次,用温开水或少量黄酒送服。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本方治疗胸胁迸伤19例,结果18例痊愈,1例无效。痊愈者,服2-4包即愈2例,服6包者13例,服10-14包者3例。 |
【处方来源】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阎宗海。 |
【按 语】 本方用药精简,组方独特,药仅三味,然气、血、痰三者均已兼顾。胸胁迸伤一症,因气滞血瘀胸痛难忍,必然影响呼吸和排痰,每每导致痰积于内而郁滞化热,从而生发出许多变症,尤年老体弱者更著,故本方针对易被一般医家所忽视之处,选用白芥子一味豁痰宽胸,通络定痛,配合参三七和桃仁,使疗效更加显著。本方宜用研粉吞服,而不入煎剂,也是应当注意之处。(徐荣禧) |
【功能主治】 功能理气止痛,活血化瘀。主治胸壁挫伤。 |
【处方组成】 柴胡15克、郁金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大黄10克、莪术10克、茯苓10克、延胡6克、炮甲珠10克(先煎)、车前子12克(包煎)、生甘草6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咳嗽有痰加杏仁10克、陈皮6克、半夏10克;脾虚便溏去大黄,加山药12克;有热者加连翘12克、生栀子、赤芍、丹参各10克;疼痛明显加白芍、三棱、乳香、没药各12克。 |
【临床疗效】 多年临床使用验证,疗效肯定。 |
【处方来源】 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孙呈祥。 |
【按 语】 胸壁挫伤后,初期瘀血未凝,气机尚通,疼痛不明显,伤后3-5天,血瘀气滞明显故疼痛加重,呼吸、咳嗽则疼痛加剧,痛的程度达最高峰,以后疼痛逐日减轻,轻者疼痛持续1-2周,重者可达月余。此乃血瘀气滞由凝聚到消散的一个病理规律。本方可促使瘀血消散,气机通畅,减轻疼痛程度,但不能改变这一规律。本方适用于胸壁挫伤、X光片未见气血胸或虽有肋骨骨折而无移位者,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者。(徐荣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