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能主治】 功能清肺解毒,止血。主治鼻衄。 |
【处方组成】 取干燥柔软的马勃菌体,去外皮后剪成1.5×2.5×0.1厘米长方形薄片,置入密封瓶中高压灭菌备用。使用方法:取灭菌马勃放于出血点上,轻轻加压30秒钟,即可达到止血目的。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113例,除4例高血压、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白血病等引起鼻衄疗效不佳外,余皆获良效。 |
【处方来源】 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厂职工医院张弘。 |
【按 语】 马勃又名马包,夏季生于山林阴湿之地,为一种野生菌类植物。药性辛、平,归肺经。功能清肺散血热,解毒止血。单味用于外伤出血,可起肺热清而止血之功。(张青)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凉血止血。主治鼻衄。 |
【处方组成】 羚羊粉(冲服)0.3克、山栀9克、丹皮9克、生地30克、赤芍12克、大黄6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40例,除2例因血小板过低无效外,均有明显止血效果,有效率高达95%。 |
【处方来源】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杨学爽。 |
【按 语】 方中羚羊粉平肝熄风,清热镇惊;丹皮、生地、赤芍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生山栀、大黄清热解毒,泻火通腑。(张青 周慈发)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治鼻衄。 |
【处方组成】 掌叶大黄(北大黄)研粉,1日4次,吞服。5天为1疗程。小儿酌减量。并用清毒药棉蘸少许大黄粉涂布出血点,6小时1次。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50例,治愈(用药3天鼻血止)40例,有效(用药5天内鼻血量及出血次数均减少)8例,无效2例。 |
【处方来源】 江苏常州武进县奔牛人民医院蒋瑞金。 |
【按 语】 鼻衄多数属实证,中医认为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生大黄除有凉血、止血功效外,还有清热解毒、泻火通腑作用。临床上采用生大黄治疗鼻衄确系药证相合,也是上病下取、釜底抽薪的疗法。现代药理研究揭示大黄能直接作用于血管,增强血管的收缩性而有助止血。(张青 周慈发)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主治鼻衄。 |
【处方组成】 生石膏26-30克、桑白皮12-15克、栀子12-15克、黄芩12-15克、白茅根25-30克、大蓟15-20克、小蓟15-20克、藕节25-30克、赤芍9-12克、丹皮9-12克、生地10-15克、怀牛膝15-20克、甘草3-6克,水煎服。小儿量酌减,3天为l疗程。 |
【辨证加减】 肺热盛者重用桑白皮、生石膏;胃火盛者重用生石膏、生地,加生大黄;心火盛者重用栀子、生地、丹皮;肝火盛者重用黄芩、栀子、赤芍,加龙胆草。 |
【临床疗效】 治疗64例,痊愈(出血停止,半年内无复发)52例,显效(出血停止,半月内复发不超过2次)7例,好转(近期内无出血,半年内复出血超过2次)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87%。 |
【处方来源】 河南中医学院五官科教研室王永钦。 |
【按 语】 中医认为鼻衄有虚实不同,虚者多由肝肾阴虚或脾虚失摄所致;实者每由肺、胃、心、肝火热上蒸鼻窍,迫血妄行而发。临床所见,以实火居多。本方主以生石膏、桑白皮、黄芩、栀子清泄肺胃心肝火热,断火之源;辅以白茅根、藕节、大小蓟清热凉血止衄,以塞其流;赤芍、丹皮、生地凉血活血,清血脉之热,同时又能疏中之滞,畅血之行,防溢血留瘀;佐怀牛膝引血下行,折其火热上炎之势。诸药配伍,使热清衄止。(张 青)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滋阴,止血。主治鼻衄。 |
【处方组成】 银花炭15克、生地炭15克、黄芩炭10克、地榆炭10克、白茅根30克、麦门冬30克、田三七5克(冲服),先将药物加水浸泡半小时,后文火煎服25分钟左右。分2次服。小儿酌情减量。 |
【辨证加减】 属肺热炽盛加桑白皮15克、焦梅子15克;属胃热炽盛加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大黄炭10克;属肝火上炎可加夏枯草12克;属肝肾阴虚可加黄柏炭10克、旱莲草15克、熟地30克、知母12克。 |
【临床疗效】 治疗39例,痊愈(鼻衄停止,诸证消失)35例,无效(因患其他疾病而中断治疗)4例。痊愈35例随访1年,仅有3例出现反复,经再治疗又止。 |
【处方来源】 河南省巩县人民医院李连都。 |
【按 语】 鼻衄多因肺胃热盛,或肝肾阴虚,或气血亏虚而致血不循经而溢于脉外。方中生地、麦冬滋阴;银花、黄芩清热;地榆、茅根、三七止血;且银花、地榆、黄芩、生地炒黑成炭,更加强止血功效。(张青 周慈发)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泻火止血。主治鼻衄。 |
【处方组成】 黄芩20-60克、白茅根20-60克、蜂蜜10-15克。上药加入生水适量浸泡10-20分钟再煎,沸后15分钟左右,滤渣放入蜂蜜约15克,待蜜化稍温顿服。3剂为1疗程。 |
【辨证加减】 肺经热盛加桑白皮10-15克,胃热炽盛加生石膏30克、大黄9克、知母12克、山栀15克;肝火上炎加柴胡9-15克、郁金9克、龙胆草15克、山栀15克。 |
【临床疗效】 治疗200例,痊愈(服药1个疗程血止,3个月未复发)167例,显效(服药2个疗程血止,但3个月内偶有再度出血,血量较前明显减少)2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7.5%。 |
【处方来源】 陕西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陈改娥。 |
【按 语】 中医认为火热之邪是鼻衄的主要原因,不论六淫外感、七情内伤,皆可导致郁而化火,火热上灼鼻络而致鼻衄。故以清热泻火为本病的治疗大法,亦即釜底抽薪之理。方中黄芩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芩具有抗菌、解热、镇静、消炎、止血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作用;白茅根凉血止血为辅药,现代药理研究白茅根可缩短出血凝血时间和降低血管道透性;蜂蜜采百花之精英,清热润燥,解毒缓急,调和百药。(张 青) |
【功能主治】 功能清热滋阴,凉血止血。主治鼻出血。 |
【处方组成】 白木槿花10克、生石膏30克、白豆腐250克、白砂糖30克。先煎生石膏,再入白木槿花、白豆腐,文火煎至豆腐有小孔状即入白糖,喝汤、吃豆腐宜冷服。日服1剂。 |
【辨证加减】 无 |
【临床疗效】 治疗86例,痊愈(服药1-2剂,衄止,1年内未复发)79例,占91.8%;好转(衄止,半年内未复发)6例,占6.9%;无效1例,占1.3%。 |
【处方来源】 湖北省广济县武家镇医院陈少军。 |
【按 语】 《景岳全书》云:“血动之由,惟火惟气。”鼻衄一证,实由火盛逼血上逆所致。方中用白木槿花清肺胃之热而凉血止血;生石膏质重性寒而降,善清肺胃之火而泻火下行;白豆腐甘微寒,清热散血和脾胃;白砂糖甘凉,清热滋阴,与豆腐配伍护脾胃而防石膏之寒降伤脾胃之弊。本方清热泻火而不伤脾胃,凉血止血而不留瘀,诸药合用火降血止,疗效满意。(张青 周慈发) |
【功能主治】 功能凉血止血,平肝潜阳。主治鼻出血。 |
【处方组成】 白茅根20-30克、龙骨15-25克、牡蛎15-25克、生三七粉3-5克、白芨粉10-15克、生大黄6-10克、藕节炭20-30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若系有过敏性鼻炎者加荆芥炭10克、侧柏叶炭10克;干燥鼻炎加石斛12克、天冬10克、银花炭12克。 |
【临床疗效】 治疗80例,显效50例,有效13例,进步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0%。平均服4剂。 |
【处方来源】 云南省大理医学院冉瑞金。 |
【按 语】 方中白茅根、生三七粉、白芨粉、藕节炭凉血止血,血止而不留瘀;龙骨、牡蛎平肝潜阳;生大黄使上炎之火得以下泄,血止火清则鼻衄愈。(张青) |
【功能主治】 功能健脾益气,补血摄血。主治鼻出血。 |
【处方组成】 党参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山药10克、生地10克、牛膝10克、藕节炭10克、焦山楂10克、焦麦芽10克、焦神曲10克,白茅根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
【辨证加减】 口鼻干燥加地骨皮、天花粉;鼻出血量多加棕榈炭、仙鹤草。 |
【临床疗效】 治疗120例,显效(服药后3个月以上未复发)96例,占80%;有效(3个月内时有出血,但出血量及出血次数较前减少)15例,占12.5%;无效9例,占7.5%。 |
【处方来源】 北京崇文区龙潭医院中医科叶明。 |
【按 语】 鼻衄分为虚实两证,实证多与心、肝、肺、胃热有关,虚证多由肝肾阴虚、脾不统血所致。本方适用于脾气虚弱、气不摄血之鼻衄。方中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益气健脾,所谓血不足者补之以气,寓阳生阴长之义;生地、藕节炭、茅根养阴生津,凉血止血;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健脾和中;牛膝引血不行;甘草调和诸药。诸药配伍,使气复血统。(张青 周慈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