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附子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
大黄9g
附子9g
细辛3g
上3味,以水500ml,煮取200ml,分温3服。
(功效)温经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
主证:胁下偏痛,腹痛,大便不通,舌苔白润,脉沉弦而紧。
副证。腹下急痛,四肢不温,或腹胀满不痛。
(临证加减)
1.色瘅者,身黄额上微黄,小便利,大便黑,此因房事过
伤,血蓄小腹而发黄,故小腹连腰痛,本方去
细辛加
肉桂.[张氏
医通「
2。少腹及脐旁,或脐下拘挛急迫而绞痛者,本方加芍药、
甘草有大效。[腹证奇览]
3.治疝气,本方酌加川楝子、
小茴香、
青木香、
橘核、荔
枝核、
山楂、元胡等,以增加散寒止痛之力。
4.腹胀满,加
厚朴、
木香,以加强行气导滞之力.
5.体虚或积滞较重,改用制
大黄,以减缓泻下之力。
6.体虚较甚,加党参、生黄芪、
当归,以益气养血.
7.腹痛严重,喜温喜按者,加桂枝、元胡、白芍,以和营
止痛。
8.苔垢,腹胀,冷恶等积滞重者,加
枳实、
苍术、
藿香、
陈皮、
六神曲等,以消积化滞。
9。肠梗阻塞积不通,如腹痛腹胀甚者,加
枳实、
香附、大
腹皮、
木香,以行腹气;呕吐者,加姜半夏、
生姜、
陈皮,以降
逆止呕。
10。无发热、头痛等表证时,去
细辛,加
生姜或干姜。
11.本方加味治牙痛:
大黄附子汤适用于治疗风、寒、热、
虚所致之牙痛。属实热者
大黄宜生用后下,风热虚火者宜酒制久
煎,火盛便溏者宜久煎。一般风寒牙痛以
细辛为君;风火胃火牙
痛以
大黄为君。风寒者加白芷、
防风、
独活、
苍耳子;虚火者加
生地、元参;风热者加谷精草、
防风、
僵蚕;齿龈红掀赤者加银
花、连翘、
山豆根、
牛蒡子;肿胀血瘀者加丹皮、
赤芍、
川芎、
牛膝;心烦失眠者加珍珠母、
黄连、
败酱草、
朱砂;颊脉跳跃,
耳内鸣响者加代
赭石、钩藤;有脓者加皂刺、桔梗。 [陕西中医,
1984,(4):403
12。治疗尿毒症;一目前临床
大黄附子汤多用于尿毒症,而尿
毒症多见于水肿病的后期,极易导致脾肾衰败,湿毒稽留,郁而
为热,而见脏气不通,浊气上逆,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大便干
燥,烦躁,唇干,小便黄少,口干有尿味,舌苔厚腻等症。如伴
有泛吐清水者亦可加
吴茱萸、干姜以温脾降逆;如实邪偏盛者,
则宜大承气汤。脾肾衰败,湿浊稽留,是尿毒症之本,故原文曰
“此寒也”。但湿浊稽留,又可郁而为热,故原文又提出胁下偏
痛,发热等热象。“寒”是指病之本,而不是指所有临床表现。
尿毒症的症情复杂,变化多端,但湿浊稽留,郁化为热,热窜营
血,是病因、病机的主要一环。因此清除血分热毒最为重要,而
大黄一药,在这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据报道,当患者出现口
中有尿味的症状,血内非蛋白氮和肌酐显著增高时,应用醋制大
黄可以清解血分热毒,并使血内氮质潴留改善,而并无泻下作
用。当患者出现腹胀,便秘,恶冷等症时,就宜用生
大黄以通腑
导浊。有一病例曾先后服用
大黄半斤之多,终使重症转危为安。
[金匮诠释.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1986]
13.本方加味治疗急性胆囊炎:本方含生
大黄lOg,制
附子15g,
细辛2g。寒战倍
附子、
细辛;黄疸加茵陈;气滞加
枳实、
郁金;呕吐加制半夏、
陈皮、
吴茱萸、
黄连;胀甚加
六神曲、炙
鸡内金等5均加柴胡。每日 1剂,水煎服。
14.本方在急腹症中的运用:①里寒积聚,宜本方合三物备
急丸、温脾汤化裁;②阴黄病加茵陈、
茯苓、
白术等;③结石加
金钱草、
石韦等;④少阴本虚之体,常配干姜、
砂仁、
厚朴等;
⑤肠痈者,可予
大黄牡丹皮汤加
附子、红藤、
败酱草等,并附有
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胆囊炎、胆石症、左侧尿路结石、慢性胰
腺炎急性发作及阑尾脓肿的验案。
15。
厚朴、
甘草、干姜、桂心、
附子、
大黄。治痼冷在肠胃
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名温脾汤。[本事方]
16.
大黄、
人参、
甘草、干姜、
附子。治冷积便秘,或久利
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名温脾汤。阡金要方]
注。上二方虽同属温下剂,但前者重用温中,略加
大黄;后
者重用
大黄,兼以温下,法有区别。大抵前者治冷积而积滞不
甚,故
大黄宜少用;后者治下痢赤白,积滞较甚,故重用
大黄,
又因痢久脾胃虚寒,阳气衰微,故用参、草、姜、附温补脾阳。
17.本方
大黄、熟
附子同量。治寒疝,脉弦紧,胁下偏痛发
热者,名
大黄附子汤。[温病条辨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