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风痰上扰型癔症

蒋某,女,31岁。1954年5月6日初诊(急诊)。代诉神昏不语2天。3天前,患者气恼过甚,口眼歪斜,不省人事,注射强心剂及葡萄糖等无效,水米不下。眼球凸出,瞳孔散大,用强光直射,不能反应。诊断:(肝风内动,风痰上扰型)癔症。治则:涌吐顽痰,祛风开窍。取穴:廉泉穴、天突穴、风池穴、哑门穴、合谷穴、少商穴。刺法:先取廉泉穴,用导痰法(以拇指、食指紧切左右两穴,至患者作呕时,点刺右穴。经刺右廉泉穴后,患
病理科 内科 - 心脑血管

心气虚心悸,气郁型心悸方药

周某,女,58岁。2020年6月21日来诊,心悸加重5月余,心电图示:室性早搏,3年前曾因“室性早搏”做射频消融术,今年因劳累、生气又导致早搏复发,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等药效不理想。刻见心悸,生气加重,便秘,入睡困难。今日稍有感冒,咽部不适,全身酸楚,脉沉滑缓,时一止,舌淡红苔薄白。诊断:(心气虚、气郁型)心悸。方药:党参20g,麦冬15g,五味子15g,丹参15g,桔梗6g,瓜蒌30g,麻仁30g
病理科 内科 - 心脑血管

王平治疗麻木症经验

岐黄学者王平系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多年来诊治了诸多麻木症的患者,在治疗时多从培元固本入手,现结合病案,将其经验介绍如下。临证经验关于麻木的治疗,《张聿青医案》中指出:“营不行则营不足用,有营若无营矣。卫不行则卫不足用,有卫若无卫矣……欲治酸麻,必先行其营卫之滞而后可。欲行营卫之滞,必先祛其所以阻营卫者而后可。”由此可见,麻木的治疗当结合其病机,分为虚实两端。元气亏虚,治从培元
病理科 内科 - 心脑血管

舒张压增高 中医以疏达肝木调畅气机为核心的治疗思路

舒张压增高是早期高血压病常见类型,多见于中青年。目前西医常用的降压药没有专门针对舒张压高的,故在临床上常见一些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完全正常,但舒张压仍在90mmHg以上。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发现,舒张压增高具有脉沉有力的特征,随后对单纯舒张压增高形成的原因和中医辨治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以疏达肝木、调畅气机为核心的治疗思路,临床收效满意。因机证治动脉血压是由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和心脏射血两个基本因素
病理科 内科 - 心脑血管

中风后期足内翻 中医治则的针刺方法

全国名中医武连仲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天津市著名脑病专家、“武氏调神针法”创始人。武连仲对于中风后期足内翻有独到的见解和治法,确立了以“扶阳抑阴”为治则的针刺方法,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诊,现将其经验要点总结如下。临证思路扶阳抑阴是重点机理武连仲强调中风偏瘫当注重阴阳缓急的辨证,中风早期肢体尚处于阴阳俱缓,患侧下肢肌力及肌张力均低下,甚至丧失,肢体处于萎软性瘫痪状态,无足内
病理科 内科 - 心脑血管

针灸治病 针灸治中风

全国名中医张沛霖是云南省昆明市延安医院主任医师。他认为人体是统一的整体,即要左右、上下、前后平衡。身体大多是对称的,故针灸治病,必切诊左右脉搏,左右脉象总以持平为度。临床上凡左右气血偏胜的患者,脉象就会出现左右不平衡的情况,用一侧的脉作为正常的脉与另一侧做对照比较,不平衡的一侧来定性。现举例如下:医案一宋某,女,65岁,2005年5月8日初诊,左侧肢体活动不灵2年余,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肢
病理科 内科 - 心脑血管

从大柴胡汤治胸痹案理解“阳微阴弦”

胸痹心痛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中医临证往往受《金匮要略》启发,认为病机为“阳微阴弦”,治疗多从虚、寒入手,常取方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但往往忽略了该病病机还有湿热内蕴、阻滞经络的一面。本案跳出既往思路窠臼,治疗从少阳阳明入手,同时兼顾少阴虚损,取效显著,有助于重新理解“阳微阴弦”的深刻内涵。现整理分析如下。刘某,男,45岁,2022年7月12日初诊。主诉:反复发作胸闷痛3个月,加重3天。患
病理科 内科 - 心脑血管

从六经太阴中风病传解读东垣清暑益气汤

东垣清暑益气汤是一首传世名方,笔者早期应用此方也基于仅仅分析此方中各味药的功效构成,而忽视了病机浅深、虚实、寒热错杂的状态,以致不能充分体会此方之奥妙。近期,笔者立足六经辨证体系下太阴中风病传分析此方内涵,茅塞顿开,临床应用疗效亦更加确切。现整理一则医案如下。陈某,女,48岁,2022年5月27日入院。主诉:反复发热2年余,再发6天。患者2019年因反复发热被诊断为噬血细胞综合征,予护胃、抗炎及对
病理科 内科 - 心脑血管

“善治水者先治气”理论在心力衰竭水肿中的应用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又称为心功能不全,常伴有多脏器衰竭。中医将心衰归于“心水”“水肿”“痰饮”等病证范畴,病机总属于本虚标实,以气虚为本,痰浊、水饮、瘀血为标实。心衰水肿,西医称之为心源性水肿,当心衰发展时,伴随心肌收缩或舒张功能的下降,心排血量不足,有效循环血量随之减少,肾脏血流量下降,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出现咳喘、肢体水肿等临床表现,是心衰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之一。结合心衰的基本病
病理科 内科 - 心脑血管

青年高血压病多与肝脾有关并与心神相互影响 中医治疗经验

全国名中医郭维琴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郭维琴对心血管疾病见解颇深,疗效显著。郭维琴在总结高血压病辨证分型的基础上,认为青年高血压病多与肝脾有关,并与心神相互影响。其发病机制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神被扰密切相关,据此提出了“肝脾同调,心神并养”论治青年高血压病的思路,现将其临床经验做以下介绍。病因病机郭维琴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中医经典古籍,认为高血压病中医属于“头痛”“眩晕”“
病理科 内科 - 心脑血管

胸痹致气痹不通发为胸痛 中医验案

全国名中医袁金声是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她认为胸痹多为痰浊阻塞,以致气痹不通,发为胸痛,治疗主张以治痰为主,并根据痰浊所兼挟的发病因素进行论治,特总结于下。医案一汪某,女,70岁,2019年2月3日就诊。现感胸痛、憋闷,乏力困倦,双下肢酸软,气短声微,怕冷,四肢肢端冰凉,纳少,小便清长,夜尿频,大便可,夜寐不安,舌紫暗,苔白腻,脉弦紧。诊断:(阳虚夹痰型)胸痹。治则:散寒化饮,
病理科 内科 - 心脑血管

孙浩运用育阴祛浊法治疗高血压病经验浅析

孙浩,主任中医师,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国医名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出身于中医世家,为中医儿科“臣”字门第5代传人,精通中医儿科、内科诸证的治疗。高血压病是现代临床常见病,对于高血压病所致临床诸证的治疗,孙老具有多种理论方法,其中育阴祛浊法最具特色。本文依据孙老手稿及其传人讲述内容,详细阐述孙老运用育阴祛浊法治疗高血压病的理论及遣方用药思路,并举病案1则。1 高血压病的中西医认识高血压病
病理科 内科 - 心脑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