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心火旺 养津液防中暑调饮食

慎起居 夏季人体的心火旺,肺气衰,且太阳升得早,应晚睡早起;由于中午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所以中午最好不要外出;为了补充夜间的睡眠不足,应适当午睡。由于夏天暑热外蒸,人体皮肤的毛孔开放,出汗较多,最易感受风寒的侵袭,因此不可在露天、凉台或树下睡觉,以防因风寒湿邪侵袭而致病。防中暑 人体因夏天天气潮湿闷热,皮肤毛孔若宣泄不畅,会使身体出现散热困难,如果热量积蓄过多过久,就会引起中暑。因此要避免在烈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夏至养生 注重保养心气 预防中暑

中医认为夏至时人体的阳气达到鼎盛,气血上升,容易出现心脑血管问题和中暑,因此夏至的养生十分关键,要特别注重保养心气,预防中暑。夏至养心清暑,首先推荐夏至三叶茶,分别是荷叶、竹叶、薄荷叶。夏至的时候可以三叶合泡(每种3~5克)或者任选其中的一种(荷叶、竹叶用5~10克,薄荷叶5克即可)泡茶喝,有非常好的清心火、养心和消暑的作用。难以接受苦味茶的人,可以用绿豆西瓜饮代替,即在煮好的绿豆汤里加入小块的鲜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推荐防暑食疗方7则

夏天已到,中暑常见。推荐防暑食疗方7则:冬瓜莲叶粥 冬瓜10克,莲叶1张,粳米60克,加水同煮粥吃。每天1剂,可用于预防中暑。杨梅汁 鲜杨梅500克,白糖50克,置瓦罐中捣烂加盖,7天后用纱布绞汁,再取汁入锅中煮沸,待冷却装瓶内备用,常食。用于预防中暑。米仁炖鸭 冬瓜500克,米仁30克,鸭1只,将鸭去毛及内脏,洗净切块,冬瓜去皮切块,与薏米仁同放锅中加水适量煮汤服食。有清利湿热作用,适用于中暑先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防治冬季中暑

洗澡“中暑”自救洗澡过程中如感到头晕、恶心等不适,应马上到更衣室躺下休息。万一在泡澡时发现有人“中暑”,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到通风且相对凉爽的地方平卧,同时注意保暖,防止感冒,给患者口服淡盐水;发病前有高血压、冠心病者,若胸闷、气急、口唇紫绀,可立即按压人中穴、含服速效救心丸等,同时立即请医师救治。冬季中暑?是的,没有看错,冬天洗澡如果不多加注意,这种似乎只有在夏季才会发生的情况同样可以在冬天发生。中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中暑 清热解暑几则外治方

中暑,为夏日常见的急性热病,轻度中暑可采用一些方法自行缓解,若症状不见好转,反出现昏迷、痉挛、或皮肤干燥无汗、持续高热者,为重度中暑,此时应及时去医院治疗,以免危及生命。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暑热侵袭所为,当以清热解暑为治,介绍几则外治方,对中暑有一定的效果。  柴胡注射液敷脐  将纱布1块,用本品浸透,而后取出复盖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1换。适用于中暑发热。或将柴胡注射液置于滴鼻瓶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中暑“热伤风”中医疗法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每到这个季节,人们常会头晕目眩、心绪烦躁、食欲大减、胃肠道功能紊乱等,甚至有可能患上“热伤风”、中暑、痢疾等疾病,因此,在三伏天里,一定要小心防范这几种疾病,尤其是的中暑,更需积极预防。  三伏的“伏”字是隐伏之意,就是说在太阳大的时候,要将自己隐伏起来,不能逆天而行,不隐伏就会被夏天的邪气——暑气所伤。中暑的“中”字,形容暑热侵犯人体,来势凶猛,有如箭头石块猛烈击中人体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炎热夏季 刮痧救急中暑

炎热的夏季,如果出现头昏、口渴、发热、胸闷、心慌、乏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症状时,很可能是中暑了,除了迅速撤离高温环境,服用一些清凉解暑的药物外,还可用刮痧的方法进行救急。选择一个阴凉避风的地方,暴露患者的背部,重点是脊椎(也就是督脉)的颈、胸、腰部位,以及两侧肌肉(即膀胱经)、肩膀、肩胛骨部位。用热毛巾擦净这些部位后,在皮肤上抹上护肤霜或温盐水,以起润滑作用,用刮痧板或牛角等边缘光滑的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如何防治中暑 中医药独到方法

高温季节如何防治中暑,中医药有自己独到的方法。防中暑泡中药凉茶当饮料服用,有一定防中暑的作用。可参考以下配方:金银花、白菊花各8克,淡竹叶5克,白参、豆卷各10克,藿香4克,用1200-1500毫升开水浸泡约1小时,冷后适当饮用,但阳虚之体的人应少用或不用。出汗多时,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盐分,一般1000毫升冷开水中加0.9克食盐饮用。治中暑轻、中度中暑,中医称为暑湿伤表感冒,以身热、汗出、肢体酸重或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按摩冲穴位 缓解中暑

炎热夏季,当出现头晕、恶心、欲呕等症状时,就值得警惕了,这说明你很可能中暑了。这时应立即去阴凉通风的地方,采取冰袋降温,或喝含电解质的饮料。除了以上方法外,按摩以下穴位也可以起到缓解中暑的作用。关冲穴。关冲穴位于无名指距指甲根0.1寸的地方,手背朝上,左手的关冲穴偏左侧,右手的偏右侧。中暑后,可用大拇指指腹按揉此穴,同时采用指甲尖掐、压,需要注意的是,按摩要有一定力度,感到发麻和胀痛后,持续按压半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防中暑“妙招”其实是错招

时值盛夏,高温天气增多,医院急诊科中暑患者也增多。专家介绍,户外作业人员、业务员和厨房工作人员是夏日中暑的三大高危人群,中暑患者,轻则头晕、乏力,重则昏迷、痉挛,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通常以为的防中暑“妙招”其实是错招,不仅不防暑,反而容易导致中暑。专家提醒,防暑的第一要务是: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高湿、曝晒或封闭的环境。  诱发因素:与气温、湿度、风速有关  广州医科大学荔湾医院急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主治夏季感受暑湿之邪

佩兰、生地、麦冬、藿香、竹茹、陈皮、扁豆、焦神曲、茯苓、滑石块各9克,川厚朴6克。用清水浸泡30分钟,文火煮沸5分钟即可,二煎共取汁400毫升。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主治夏季感受暑湿之邪,症见头晕、头痛、身倦、恶心或吐或不吐,自汗或无汗等。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

遇到“空调型中暑”选什么药?

在炎热的夏天,空调为我们带来凉爽,然而使用不当,却可能使我们更容易中暑。那么,遇到“空调型中暑”时该选什么药呢?夏季温差太大时,人体往往难以适应。如果你突然走出冰凉的空调房,在户外待了较长时间,随后出现发热、胸闷、腹胀、口渴、恶心、呕吐等症状,你很可能是中暑了。还有一种情况是,你从炎热的户外回到屋里,把空调温度调得太低,出现恶寒发热、腹痛吐泻、头重身痛、无汗、胸闷、舌苔白腻等症状,这也是一种中暑表
病理科 内科 - 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