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长口疮饮洋参茶

许多人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终年不断,此起彼伏,严重影响患者的进食、休息,非常痛苦。对于这种常年反复发作的溃疡,可以坚持喝一段时间洋参茶,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复发性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疾病中最常见的溃疡性损害,属于中医“口疳”、“口疮” 的范畴。中医认为,其病机是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所以治疗宜滋阴泻火。西洋参具有滋阴补气,清热生津的功效,其特别之处是补而不燥,因此对于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有治疗效果。可选
病理科 儿科 - 口疮

治疗夜啼的偏方15

治小兒夜啼不巳,醫所不治者方o取狼屎中骨,燒作灰末,水服如黍米粒大二枚即定o
病理科 儿科 - 夜啼

口疮治疗系列

1急慢性咽炎的主要症状及治疗: 症状:急性起病是咽部干燥,灼热,疼痛,吞咽时疼痛加重,严重时伴有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和四肢酸痛等. 慢性起病是咽部异物感,发痒,灼热,干燥,微痛等分泌物或多或少,但粘稠常引起刺激性咳嗽,晨起用力清除分泌物时可引起恶心,空咽时堵塞感,颈部发紧.咽部间或有固定位置的疼痛,有时表现为咽部有贴树叶感,虫爬感,搔痒感,细棍带窗感,痰粘着感或成小球样在咽部上下活动,全身伴有精神
病理科 儿科 - 口疮

陆长清 小儿止泻散

组成苍术3克,炒白术2克,山楂10克,乌梅6克,诃子2克,猪苓10克,车前子6克。  功效健脾化湿,敛津涩肠。  主治小儿新久泄泻。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解小儿泄泻多由外感六淫,内伤乳食,损伤脾胃,使其运化失常所致,以3岁之下婴幼儿最易发病。《内经》云“湿胜则濡泻”。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认为小儿泄泻的原因不论是外感,还是内伤,主要病变是脾胃,脾运胃和,则分清泌浊;若脾胃受损,清浊不分,
病理科 儿科 - 腹泻/呕吐

小舞蹈病中医治疗方

1984年7月10日有一家长带一陈姓少男求诊于中医,家长述曰:小儿今年14岁,于1981年左侧上下肢不自主地转动,曾在地区医院治愈。1984年6月20日被雨淋后而发高烧,经治疗烧退,相继出现右侧上下肢不时转动,以右上肢为重,右手虽能握物,但握而不牢,右侧颜面肌肉跳动,复去医院检查,治疗数日无明显效果,而来求中医诊治。查患者发育尚可,营养较差,精神不振,四肢活动自如。右侧颜面肌肉频繁震颤,右侧上下肢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细辛外敷治口疮

将细辛10克捣碎,加适量温开水调成糊状,填入脐内,上敷塑料薄膜,外用纱布盖上,胶布固定,24小时后取下,4小时后再敷。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效果好。
病理科 儿科 - 口疮

中医自汗案 心胸汗出案

国医大师张磊是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学验俱丰,德术双馨,在治疗内科杂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汗证的治疗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汗是人体生命活动及病理变化的产物,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病理之汗称为汗证,是指阴阳失调,腠理不固,导致汗液排泄失常的病证,临床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症状伴见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张磊临床治疗汗证注重审证求因,认为治疗汗证不可拘泥于“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之说,要辨证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

小儿口疮各种治疗方法

小儿口疮 小儿口疮是一种小儿常见的口腔疾患。它以口腔内唇颊、上腭粘膜、牙龈及舌边等处出现数量及大小不等的浅黄色或灰白色溃烂面,并见周围红赤疼痛为特征。本病常由脾胃积热、心火上炎、虚火上炎几种情况所引起。常用的临床有效偏方如下。 [方一] 番茄数个。将番茄洗净,用沸水浸泡,剥皮去籽,用洁净纱布绞挤汁液。将番茄汁含口内,尽量多含些时间,1日数次。 本方适用于脾胃积热型口疮。 [方二] 西瓜1个,白糖少
病理科 儿科 - 口疮

推拿加艾灸治小儿风寒泻

马某某,女,4个月,2011年11月14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5天前腹泻,一日3~4遍,粪质清稀,多泡沫,臭味不甚,肠鸣腹痛,舌苔白腻,经治不见好转。笔者予以推拿及艾灸治疗,七次泻止。具体手法操作步骤:  推拿  一窝风穴在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中。  手法:医者拇指指腹,蘸少许滑石粉按在操作的穴位上,不离其处而旋转揉动,10~15分钟,主治下寒腹痛。  外劳宫穴在手背侧,第二、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
病理科 儿科 - 腹泻/呕吐

小儿体弱多病 芦根乌梅汤

小儿体弱多病,身体抗病能力差,偶尔受风受凉,就感冒咳嗽;稍食生冷油腻饮食,就消化不良,甚至腹痛、腹泻。有些小儿,身体瘦小,头发枯黄,脾气暴躁,稍不顺意,又哭又闹,而且长期挑食偏食。笔者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多年,针对小儿脏腑娇嫩,易受外邪侵袭,以及小儿成长过程中“喂养难”,得病后“喂药难”的问题,制“芦根乌梅汤”用作小儿日常保健方,最适宜1~6岁孩子服用。  方药组成:芦根20克,乌梅肉10克,黑豆
病理科 儿科 - 小儿疾病

老人口疮按摩巧治

老年人经常会长口疮,而且几星期都好不了,按肘窝内侧可以加快口疮的愈合。口疮多因火热之气偏盛,引发心火上炎到口舌所致。肘窝内侧有曲泽穴,是心包经的穴位,按曲泽周围可以通过泻心包之火从而能泻心火、治口疮。以大拇指按住另一侧肘窝内侧,力度需有酸麻重胀感为宜。用力按住30秒,突然松开,接着用拇指指甲掐,重复10-15次,每日3回。一般连续掐按2日后口疮疼痛感明显减轻,若效果不明显,继续掐按2日则会见效。
病理科 儿科 - 口疮

主治盗汗 滋阴清热止汗方

张恩树,1944年出生,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扬州市名中医,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字门内科中医术”第十二代传承人。师从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任达然,临证善用经方,擅长治疗内科、妇科杂病。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著有《任达然老中医临床经验录》。组成:银柴胡10g,地骨皮10g,白薇10g,炒黄芩10g,瘪桃干10g,冬桑叶10g,穞豆衣10g,浮小麦30g,糯稻根须30g。功效:
病理科 儿科 - 盗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