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腹壁血栓性静脉炎

【辨证】血栓性浅静脉炎属于中医血痹、脉痹、肿胀、血瘀的范畴。【治法】清热疏肝,活血散结。【疾病】胸腹壁血栓性静脉炎【组成】柴胡10克,黄芩10克,当归10克,郁金10克,青皮10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忍冬藤30克,丹参30克,赤芍15克,橘核15克,鸡血藤75克。【制法】水煎服【用法】每日1剂,日服2次。【出处】中医中药秘方网·血栓性静脉炎(秘方数:10)·产后血栓性静脉炎(秘方数:2)·胸腹壁血栓性静脉炎偏方·血栓性静脉炎秘方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指端放血治热病

分布于手指端的穴位,一般都为所循经脉的井穴,在井穴点刺放血,可以治疗一些热病。一般点刺前,必须先洗干净手,将三棱针 (也可用缝衣针)消毒备用。先将所选井穴周围用手搓揉至发红发热,然后用另一手持三棱针快速点刺穴位,使之出血,可用手指挤压出血部位,以助出血,为的是让热随血而泄。最后将血擦拭干净即可。 一般上火引起的咽喉红肿热痛,可以取少商穴 (位于拇指桡侧指甲角旁 0.1寸)点刺放血。胃火上炎引起牙龈肿痛、出血等,取商阳穴(位于食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点刺放血。心火旺盛燥扰心神导致的心烦胸闷、心悸等不适.可以选少冲穴(小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点刺放血。风火头痛可取少泽(小指尺侧指甲角旁0.1寸)。感受暑热头痛、头晕以及小儿夜啼等均可取中冲穴(中指指端的中央)。小便赤涩疼痛,可取关冲穴(无名指尺侧指甲角旁0.1寸)。若是发热高烧甚至昏迷不醒者,可任意选择一二个指瑞的井穴来放血泄热,严重者可以选双侧的穴位。 (顾玉溪)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四神煎 诸多医家在临床上应用的折合现代剂量

清代医家徐灵胎曾有“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之论,四神煎便是治疗鹤膝风的专病专方。四神煎出自清代医家鲍相璈所著的《验方新编》。此方主治鹤膝风,功可扶正养阴祛邪,清热解毒,活血通利关节。 鹤膝风症见两膝疼痛,膝肿粗大,大腿细,形似鹤膝,步履维艰,日久则破溃之证。若痛而无脓,颜色不变,则成败症矣。此方由生黄芪半斤、远志肉三两、牛膝三两、石斛四两、金银花一两组成。根据诸多医家在临床上应用的折合现代剂量:黄芪240克,石斛120克,怀牛膝90克,远志60克,银花30克(后下)。用法为生黄芪、远志肉、牛膝、石斛用水10碗煎2碗,再入金银花,煎1碗,一气服之。服后觉两腿如火之热,即盖暖睡,汗出如雨,待汗散后,缓缓去被,忌风。中医大家岳美中非常推崇四神煎的功效,曾说:“历年来余与同人用此方治此病,每随治随效,难以枚举。”近代名医王文鼎亦云:“如鹤膝风,膝关节红肿疼痛,步履维艰,投以《验方新编》四神煎恒效。”但因此方药物用量大,且服此方后病人全身出汉,有些甚则大汗淋漓长达3小时之久,恐有亡阳之忧,特别是幼年之体。有些患者因为远志量太多致胃不适呕吐,虽效验但也令不少医生望而却步。笔者在临床上使用小剂量四神煎治疗各种膝关节疾患,疗效安全稳定。常用黄芪40~60克,怀牛膝10~15克,石斛10~15克,远志10~12克,金银花5~8克(后下)。举一例病案,邵某,女,78岁,因双膝关节疼痛变形,行走困难十余年于2021年2月24号初诊。患者有骨性关节炎病史,曾在某三甲医院治疗,要求行膝关节置换术被拒,近年自觉双膝关节疼痛加重,步履维艰,稍行走后膝盖疼痛,每日需服用止痛药方可稍稍缓解。舌苔白,脉沉弦。查体见双膝O型畸形,双膝可及骨摩擦音。处方:黄芪60克,远志10克,牛膝15克,石斛15克,金银花6克(后下),桂枝15克,黑顺片4克(先煎),生白术15克。7剂,水煎服,日1剂。上方共服14剂后,患者称膝痛减轻一半,无须服用止痛药。守方进退一月余,膝关节疼痛基本消失,行走自如。勤学古训,博采众方是我们中医人的理念,此改良版小剂量四神煎加减治疗各种膝关节疾患,方小效显安全有效。(宋彬彬)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体会归脾汤对“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诠释

归脾汤原载于宋代严用和的《济生方》,方中不含当归、远志,至明代薛己为加强养血宁神之效将此二味补入。全方由白术、人参、黄芪、当归、炙甘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大枣、生姜组成,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功效,心脾同治,重在补脾,气血并补,重在益气。主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不足所致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诸多血证,临床可见体倦食少、面色萎黄、盗汗虚热,舌脉可见舌质淡苔白、脉细缓无力等。笔者根据《中医内科学》中运用归脾汤治疗的各类病证做一总结,以便更加清晰地体会归脾汤对“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诠释,同时可进一步洞察归脾汤所体现的“血(脉)舍神”脉络主旨。心悸(心血不足证)主症为心悸气短,伴见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苔红、脉细数。证机为心血亏损、心失所养而致心神不宁。临床常用归脾汤联合安神定志丸治疗,或配伍养血安神之品,如柏子仁、石菖蒲、首乌藤等。心悸的临床证型有虚有实,虚为气血阴阳不足,实为痰火、血瘀、水饮。心血不足是心悸最常见类型,治疗得当,可以阻止疾病进一步加重,故及时准确地应用归脾汤补血养心在心悸的治疗中显得尤其重要和必要。不寐(心脾两虚证)主症为多梦易醒,伴见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头晕目眩、腹胀便溏、面色无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证机为脾虚血亏、心神失养致神不安舍。心主神志与血脉,有人把心分为“血脉之心”和“神志之心”,前者以血瘀为常见,后者以血虚为基础。“神志之心”所患疾病中,虚证大多归结于血不养神,也即神不安舍。若不寐较重者,加五味子、首乌藤、柏子仁,或加龙骨牡蛎、琥珀以镇静安神;若心血不足甚者,加熟地黄、当归、阿胶以养心血;若兼脘闷纳呆苔滑腻,加苍术、陈皮、法半夏以健脾燥湿。不寐的临床常见证型有心肝火旺、阴虚火旺、心脾血虚、痰火扰神、脑络瘀阻等。归脾汤即是养血安神的代表方,如果说龙胆泻肝汤证是不寐的早期表现,那么归脾汤证即是不寐的必经阶段。如果说,心悸是归脾汤证的早期表现,那么不寐将是其必然过程。因而,及时准确应用归脾汤进行治疗显得尤其关键和极其重要。健忘(心脾两虚证)证见健忘失眠,伴见心悸神倦、纳呆气短,舌淡、脉弱。证机为精血亏虚、脑失濡养。临床应用归脾汤补气养血,配合还少丹滋补肝肾治疗,或者配伍菟丝子、益智仁、枸杞子、山茱萸等填精补髓之类的药物。若伴随血瘀、痰火或浊毒之实证,可补泻兼施。眩晕(气血亏虚证)证见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伴见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心悸少寐,面色㿠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证机为气血亏虚、清阳不展导致脑失所养。《中医内科学》中眩晕的常见证型有四种,即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浊上扰、肾精不足。其中,气血亏虚型多见于贫血患者,此类型大多是血虚在先,随之气虚,“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是其具体体现。故临床上单纯补血没有气血双补效果明显,同时血不能速生,所以健脾生血是治疗血虚重中之重,也是气血同治的机理所在。阳痿(心脾亏虚证)证见阳举困难、力不从心、遇劳加重,伴见神疲乏力、心悸、失眠多梦、纳少腹胀、大便溏薄,舌质淡齿痕苔薄白、脉细弱。证机为心脾两虚、气血乏源以致宗筋失养。阳痿大多为脾肾阳虚,若有下焦湿热可用龙胆泻肝汤治疗,也有部分病人呈现气血双虚,可用归脾汤一试。临证可酌加巴戟天、仙灵脾、九香虫、露蜂房等,重者另配人参炖汤。早泄(心脾亏损证)主症为早泄,伴见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少华,心悸怔忡、食少便溏,舌淡、脉弱。证机为气血亏虚、心脾失养。临床可用归脾汤合金锁固精丸加减。郁证(心脾两虚证)证见善疑、心悸胆怯,伴见失眠健忘、头晕神疲、食欲不振、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证机为脾虚血亏、心失所养。治疗应用归脾汤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心胸郁闷、情志不遂者,加合欢花、郁金、佛手;心烦者加地黄、麦冬、黄连。关于郁病,临床虚证为多见,单纯实证如肝郁化火、肝气郁滞、痰气郁结等仅仅是心理疾病早期表现。鉴于此类患者的易感特质,以及反复发作的特点,考虑思虑伤脾贯穿本病始终,虚证或虚实兼夹是本病的重点,因而以补脾气、养心血为主的归脾汤是郁病治疗的主方或基础方,而偏于气虚者,可用逍遥丸合定志丸来治疗。汗证(心血不足证)主症为自汗或盗汗,伴见心悸少寐、神疲气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证机为心血耗伤、心液不藏。临床可用归脾汤合牡蛎散加减治疗,血虚甚者,可加制首乌、枸杞、熟地等补益精血。内伤发热(血虚发热证)主症为发热,热势多为低热,伴见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神不宁、面白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证机为血虚失养、阴不制阳。归脾汤具有补气生血、健脾养心的功效,适用于心脾气血不足引起的发热。血虚甚者,可加熟地黄、枸杞子、制首乌等补益精血;发热甚者,可加柴胡、白薇等;因慢性失血所致,仍有少许出血者,可加三七、仙鹤草、茜草等;脾虚失健、纳差腹胀者,可去黄芪、龙眼肉,加陈皮、神曲、麦芽、谷芽等以健脾助运。补中益气汤是气虚发热的基础方,该方含升麻、柴胡寓解毒退热之效,所以,应用归脾汤可参照此方,或联合小柴胡汤,或加用青蒿、白薇等退热之品。血证(气不摄血证)《中医内科学》中,归脾汤可治疗血证,从上到下、从内到外无不涉及,如鼻衄、吐血、便血、尿血和紫癜等,但总体离不开失血气损、血虚及气、气不摄血、气血双虚这样一个循环。中医认为血证、汗证的大体病因有三:火热、血瘀(阳郁)和虚损;早期因热、中期郁滞、后期亏虚;上焦多热,与肝、心有关,下焦多寒,与脾肾有关。因热可用龙胆泻肝汤治疗,因虚可用归脾汤治疗。从以上列举归脾汤所治疗的各类病证可以看出,心悸、眩晕、健忘、不寐、阳痿、早泄、郁病无不是直接或间接属于神志病范畴,汗病、血证为溢出性疾病,而内伤发热用到归脾汤,只是补中益气汤的衍化而已,若单独应用,则效果不明显并且机理勉强。此观点是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孙其新讲解秦伯未谦斋医学中提出的。故归脾汤治病框架无非是血证之气不摄血与神志病之血不养心。需要关注的是,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八珍汤、人参养荣汤之间的区别:补中益气汤最适宜治疗的病证为气虚发热、脾虚泄泻,侧重于气虚或脾虚;归脾汤最适宜治疗的病证为血虚不寐、脾虚血证,侧重于血虚及气;而八珍汤和人参养荣汤是治疗气血双虚,其中气虚与血虚的侧重不明显。(陈立兵 李国臣)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病机主症治法方药四方面对半夏秫米汤进行分析

半夏秫米汤即《灵枢·邪客》中所言的半夏汤,为《内经》十三方之一,其主症为目不暝,历代医家多有应用并常获奇效。笔者欲从病机、主症、治法、方药四方面对半夏秫米汤进行分析。病机分析《灵枢·邪客》对半夏秫米汤的解释为:“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厥气者,邪气也。非人体正常产物和所需皆可称为邪,从以方测证的角度来看,此处所言之邪气当为痰湿邪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表明阴阳之间的互根互用,但阴阳二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要有道路来沟通,这就形成了 “阳——道路——阴”的一种关系。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若邪气阻滞道路必然导致阴阳不相交合,此时就会造成目不暝的一种病理表现。另外,由于胃络上通于心,“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中痰湿阻滞上扰于心也会造成目不暝。笔者把半夏秫米汤的病机归纳为以下三点:痰湿内阻、卫气不入、阴阳不交。其中痰湿内阻为其病理的本质,卫气不入、阴阳不交由痰湿内阻所致。主症分析从《内经》原文对于半夏秫米汤的解释来看,目不暝即失眠为最主要的症状,但在临床上引起失眠的原因有很多,故不能出现失眠皆用半夏秫米汤。笔者认为,半夏秫米汤的舌脉当为脉缓滑或弦滑,舌苔白腻。缓脉为有胃气的表现,在临床上一般不作为病脉来看,出现缓脉时重点看其兼脉,滑脉可主痰饮,此点并无争执,故而出现缓滑之脉象时可从痰湿考虑;弦脉可主痰饮,滑脉亦可主痰饮,故弦滑之脉可从痰湿考虑。舌苔白腻者,当为痰湿壅盛。故舌、脉、症相参才可断为半夏秫米汤证。综上所述,半夏秫米汤的主症当为:失眠、舌苔白腻、脉缓滑或弦滑。治法分析针对半夏秫米汤证的病机所在,《灵枢·邪客》已提出了治法:“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笔者在此把治法分为两点:一为补中,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本无虚,邪安能凑,脾虚为前,后可痰生,故当补中以绝后患;一为泻痰湿,虽本有虚,但实邪已成,故当祛其实邪,通其道路,使实邪去,道路通,阴阳交。方药分析半夏秫米汤由半夏和秫米两味药组成。半夏燥湿化痰,泻痰湿以通道路。《本经》中记载半夏主“心下坚”,当取其燥湿化痰之功效也。《本草纲目》一书中亦有对半夏燥湿化痰的解释。《本草纲目》记载:“半夏能主痰饮及腹胀者,为其体滑而味辛性温也,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所谓辛走气能化痰,辛以润之是矣。”另外由于半夏生于夏至之后,此时虽阳气充盛,但阴气正渐渐萌生,自然界正处于阴生阳消之时,故而先贤们认为半夏有交通阴阳的作用,可从阳引阴使目得暝。《中华本草》对于秫米的解释为:“为禾本科植物梁或粟的种子之黏者。”秫米味甘,性微寒。李时珍认为其可“益阴气而利大肠”。秫米既为谷物则有补益脾胃之作用,可化生水谷精微,可补中。由于秫米现在不太常见,现代医家在临床应用之时常用薏苡仁代替秫米,在临床应用之时亦取得良好效果。薏苡仁既可利水渗湿,又可补益脾胃,其亦符合半夏秫米汤证的病机。(梁彦闯)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治顽固性头痛方

功效主治: 祛风宣痹,活血通络,主治顽固性头痛,数年甚至数十年反复发作,遇风加刷,口不渴,舌苔薄白,脉弦。 处方: 川芎10克,全蝎3克(冲服),秦艽20克,白芷、丹参、木瓜、白芍各15克,大枣lO克,甘草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6剂为1个疗程,可连服2~3个疗程。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补中益气丸有新用

补中益气丸主治饮食劳倦、脾虚气弱、内伤寒热而引起的头昏自汗、少气懒言、久痢等症。现代则广泛用于虚证疾患,诸如营养不良、贫血等。近年临床报道,该药经中医辨证后治疗下列疾病也有良效。老年气虚感冒取苏叶3克,捣碎后用沸水浸泡,以该药茶引送服补中益气丸每次6克(水丸),每H早、晚各1次。白细胞减少症 该药配方中党参、白术对因化疗或放疗引起白细胞下降有促其回升之效。补中益气丸每次服6 克(水丸),每日3次,15天为1疗程,连续用药3~4个疗程,直到血常规检查正常为止。脱肛该药能增强肠道平滑肌能力,对治疗脱肛以及脏器下垂有效。治疗时用补中益气口服液(也可用丸剂),每次服1支,每日2~3次。一般用药 15~20天即可取疗效。褥疮 该配方中黄芪可提高免疫力,增加皮肤营养,促进创伤组织肉芽形成,防止化脓,扩张周围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当归则有提高机体免疫力、解热、镇痛和镇静作用,有利于褥疮恢复。补中益气丸每次服6克(水丸),1日3 次,2~3个月褥疮可明显缩小,可获痊愈。治眼睑下垂对眼睑下垂、上睑不能上举、眼难睁并疼痛的患者给予补中益气丸,每日2次,每次服6克(水丸),一般服药半月即见效。 魏辉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中成药 双黄连口服液

双黄连口服液是一种感冒类非处方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双花、黄芩、连翘,取这三种中药名的第一个字,故叫做双黄连。双花就是金银花,性寒味甘;气味芒香,既可清风温之热,又可解血中之毒,适用于温病发热、斑疹、咽痛。黄连味苦性寒,泻心中之余火,清肠中湿热,适用于心火旺盛,肠胃湿热及湿热瘟毒。连翘性凉味苦,清心泻火,去上焦各种热症,适用于温病初起、头痛、发热、烦渴,以及热毒郁结引起的痈疮肿痛、丹毒、斑疹等。【处方】金银花375g 黄芩375g 连翘750g【制法】以上三味,黄芩切片,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三次各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并在80℃时加入2mol/L盐酸溶液适量调节PH值至1.0~2.0,保温1小时,静置12小时,滤过,沉淀加6~8倍量水,用4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7.0,再加等量乙醇,搅拌使溶解,滤过,滤液用2mol/L盐酸溶液调节PH值至2.0,60℃保温30分钟,静置12小时,滤过,沉淀用乙醇洗至PH值7.0,挥尽乙醇备用;金银花、连翘加水温浸半小时后,煎煮二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蜜度为1.20~1.25(70~80℃测),冷至40℃时缓缓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75%,充分搅拌,静置12小时,滤取上清液,残渣加75%乙醇适量,搅匀,静置12小时,滤过,合并乙醇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加入黄芩提取物,并加水适量,以4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7.0,搅匀,冷藏(4~8℃)72小时,滤过,滤液加入蔗糖300g,搅拌使溶解,再加入香精适量并调节PH值至7.0,加水制成1000ml,搅匀,静置12小时,滤过,灌装,灭菌,即得。双黄连口服液的功效: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咳嗽,咽痛。使用注意:1.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3.风寒感冒者不适用,其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咳吐稀白痰。 4.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孕妇或正在接受其它治疗的患者,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5.服药三天后,症状无改善,或出现发热咳嗽加重,并有其他症状如胸闷、心悸等时应去 医院就诊。 6.按照用法用 量服用,小儿 年老体虚者应 在医"币指导下 服用。 7.如 正在服用其他 药品,或者连 续服用应向医 师或药师咨 询。 8.药品 性状发生改变 时禁止服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不良反应:据文献报道,双黄连口服液的不良反应有全身皮肤瘙痒,出现皮疹;或者出现全身瘙痒和大小不等斑丘疹。建议患者服用时一定要把握好药量,不要联合用药,最好使用单一的中药制剂。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涎液不断外涌 治喜唾中医方

王某某,男,45岁,教师,1980年11月2日初诊。唾液增多2个月,加重2周。患者平素饮食不节,两个多月前忽觉唾液较常增多,未予在意,诸症渐次加重,两周来每分钟要唾四五大口之多,说话吃饭时更是涎液不断外涌以致不能讲课,饮食几废。曾经中西医治疗,服用西药维生素B1、B6、谷维素等以及利咽开胃之中药多剂,皆无效验。刻诊:唾液如涌,诉说病情时唾涎涟涟不绝,色清且冷,夹有白痰,咽喉干燥,四肢乏困,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小便色白不利,舌质淡嫩,苔薄白滑润,脉沉细无力。辨证属“喜唾”,由脾阳亏虚不能摄涎所致。治宜健脾温中,燥湿化痰,方用理中汤加味。处方:党参15克,炙甘草6克,干姜8克,白术15克,半夏12克,茯苓12克,陈皮9克,桔梗9克,焦山楂14克。服5剂后,唾液减少,复诊守原方略事加减,继服12剂后痊愈。半年来多次随访未见复发,病者已恢复正常教学工作。  刘某某,女,52岁,农民。1982年4月7日初诊。频吐涎沫40余天。患者于2月28日突然发生恶心呕吐,频吐涎沫,上脘部疼痛,在当地治疗半月无效收住院。经用补液、抗结核、支持疗法及黄芪建中汤、旋覆代赭汤等治疗20余日效不著。于4月7日邀杜雨茂会诊。查患者仍频频呕吐白稀涎沫,恶心不欲食,时而呃逆,每日仅进食2两左右,口不渴,头昏微疼,卧床不起,声低懒言,二便尚利,体瘦,面色萎黄少华,胃脘部柔软有轻度压痛,舌淡红,无苔而润,脉沉细。证属肝胃有寒邪,脾虚失运,反聚液为痰涎,随寒邪上逆致呕吐涎沫,因治未得法,病延日久,气阴耗伤。治当温暖肝胃,化饮降逆,兼益气阴,本吴茱萸汤加味。处方:党参14克,吴茱萸5克,半夏15克,生姜15克,公丁香2克,陈皮9克,茯苓15克,炙甘草6克,沙参15克,炙杷叶15克,川连2克。服5剂后诸症显减。继以上方稍事加减,再服12剂痊愈出院。  按:杜雨茂强调习古人之经验治今时之病,贵在灵活变通,有与病相宜者直用之,若与病不全相宜者当明其理,化其意,师其法而不泥其方,通常达变,乃为至善。诚如徐大椿《医学源流论·古方加减论》所言:“能识病情与古方合者,则全用之;有别症,则据古法加减之;如不尽合,则依古方之法,将古方所用之药而去取损益之,必使无一药之不对症,自然不倍于古人之法,而所投必有神效矣。”  上述二案皆以喜唾为主症,貌似同一,仔细玩味,内自有隙,证候有别,杜雨茂各依仲景所论而治愈。前案喜唾无呕,且唾涎涓涓,杜雨茂据《伤寒论》第395条“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之论分析,治以理中汤化裁温中散寒,健脾摄涎以治其本;藉二陈汤合焦楂化痰复津、消食转脾以治其标;加桔梗一可助二陈化痰利水,一则升脾气,载药上达,启肺气以宣散布化,故服5剂而诸症大减,继服十余剂而愈。后案之唾,每伴呕恶而作,且与头昏头疼、胃脘疼痛相兼,实由肝胃寒凝使然,故杜雨茂据仲景“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的论述,以吴茱萸汤加味温肝散寒,降逆化浊;以二陈化痰利水;沙参、炙杷叶养阴益气,理胃通降;少佐黄连以防温药为里寒格拒而难入,同时又有坚厚胃肠、收浮热以止呕之妙。守法守方,终致寒祛浊消,精布唾止,康复出院。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主治中风 半身不遂 验方

《 内经》云:“风者,百病之始也。”又日:“百病之长也,善行而数变。”民间称“中风”为“风瘫”,其治法亦系根据具体症状,选用不同的方药。今摘其治风瘫的单验方十则于下:  1、定风丸 主治半身不遂,日夜骨痛。  药物组成及用法:川乌、草乌、附子各100克(皆炮制去毒,俱用生姜煮过),川椒60克,共研未,酒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9丸,每日早、午、晚服3次,空腹送下。一料可治多人。  2、风瘫药酒方 主治半身不遂,全身关节作痛。方药组成及用法:生地、熟地、拘杞、木通、牛膝、川芎、生苡仁、当归,金银花各60克,五加皮、苍术各30克,川乌、草乌各15克,甘草、黄柏各15克,松节100克。  以上药加酒8公斤,煮半小时后,贮入罐内,密封埋于土内退火气,3日后,可食用。每日早、中、晚各服25毫升至50毫升。  3、灵脂草乌丸 主治中风瘫痪。  方药组成及用法:五灵脂100克、草乌25克(炮制去毒)、共研细未,再用核桃仁仁100克,去油后与药未混合,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晚用白酒送服;初次服3克、取微汗禁风;次日服4.5克;后增服至6克,为止。  4、辛芷散 主治偏正头风。  药物组成及用法:细辛、启芷等份为未,热痛用水调,风痛用白酒调,用毛笔醮涂痛处。  5、穹芷补脑汤 主治偏正头风。  药物组成及用法: 川芎、白芷各10克,共为未,黄牛脑髓一付,切碎同药未入器皿内,加白酒炖熟,趁热和酒食之。睡醒痛如失。6、中风法痰方 主治中风后痰阻喉中,咕撸声响,不省人事。药物组成及用法:香油一怀,生姜汁半盏,混合灌下,痰即吐出。7、独活汤 主治中风口噤,遍身冷不知人事。药物组成及用法:独活100克,白酒500毫升,煎至一半后,去渣取汁服用。8、止痛汤 主治肩背筋骨痛。药物组成及用法:槐花子、核桃仁、茶叶、黑芝麻各15克,混合,入器皿内 盛水熬煎,熬剩一半后,热服神效。9、肢体难伸方 主治中风后胶体难于伸屈。药物组成及用法:羌活、独活、升麻、柴胡、秦艽、防风各等份。共研未,每次白酒送服3克,每日3次。10、半身不遂汤 主治中风后半身不遂。药物组成及用法:牛膝100克,藏入鸭肚内、炖汤,煮熟后,除掉牛膝,食鸭肉,每日常服。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自制药袋能止汗

在排除了外界环境的影响因素之后,如果人体出汗明显增多,则需要及时治疗。除了服用药物,利用自制的药袋来止汗,也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自汗 取丁香、川椒各15克,研成粉末,放入布袋中缝好口。将此药袋放置于肚脐部位,用线绳固定。佩戴7天后换药1次。所用药物芳香散寒,温肾助阳,可用于治疗阳虚腠理不固的自汗且伴有面白肢冷、腰酸腿软者。黄汗 取木香、藿香、沉香各6克,研成粉末,放入布袋中缝好口。将此药袋固定在小腹部位,佩戴7天后换药 1次。以上药物芳香化湿,适用于体内湿邪过盛而引起的黄汗。 盗汗 取五倍子、五味子、麻黄根、煅牡蛎各15克,研成粉末后放入布袋中缝好口,放入枕头中,每天睡觉时枕用。7天换药1次。以上药物收敛止汗,适用于治疗以夜间出汗为主的盗汗者。 (秦楠)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

竹皮大丸 方剂诠意 条文解析

竹皮大丸一方出自《金匮要略》,张仲景用其治疗产后病。历代医家对于竹皮大丸的方剂与条文各有见解,皆具深意,现笔者荟萃诸家之言,剖析而论,冀望识病明方,而得变化之用。条文解析竹皮大丸于《金匮要略》中仅出现一次,即《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载:“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关于此条文的解读释义,历代医家各有不同认识。“妇人乳中虚”的断句与解读 一种观点认为此句中“乳中”为一单独名词,如日本著名汉医学家丹波元简在《金匮玉函要略辑义》中记载:“乳中,盖在草蓐之谓,故《脉经》作产中。”另一种观点认为此处当断句为“妇人乳,中虚”。如《高注金匮要略》曰:“妇人乳,谓当儿乳食时也。中虚,指胃脘中之阴津阳气而言。”唐容川亦执此论,言:“妇人乳作一句,谓乳子也。中虚作一句,谓中焦受气取汁,上入心以下安胃以和气”。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家礼教授十分认可唐容川的解读,称“此说当仔细解读”。日本汉医学家山田业广在《金匮要略札记》中亦有“乳者,产也”之论,指出“若以乳中、产中为句,其意竟不稳”。山东中医药大学陶汉华教授指出:“此句一般理解为妇人产后,在哺乳期间因为气血不足,烦乱呕逆。也可断句为‘妇人乳,中虚’,强调妇人在喂奶时,心烦意乱,恶心欲呕,不愿意婴儿吮奶。”病机分析 清代医家魏念庭言:“乳即血也,初产血虚。”明确指出竹皮大丸所用病机血虚。清代医家徐忠可言:“乳者,乳子之妇也,言乳汁去多,则阴血不足,而胃中亦虚。”《金匮要略选释》载:“乳中虚,此言病机。指产妇在哺乳期内阴血不足。”而历版教材多执气血两虚观点,并认为血虚在先,延及气虚而病。1963年湖北中医学院主编的《金匮要略讲义》(中医学院试用教材)解释此条文为妇人在哺乳期中,乳汁去多,阴血不足,中气宜虚。1979年成都中医学院主编《金匮要略选读》(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的妇人病三篇由山东中医学院刘献琳教授负责,书中载:“本条论述产后虚热烦呕的证治。妇人在哺乳期中,乳汁去多,阴血不足,中气亦虚,致虚火内扰,胃气上逆,故烦乱呕逆。”1985年出版的《金匮要略讲义》(5版教材)、十一五规划教材等亦遵循上版试用教材观点。亦有执气虚之论者,刘献琳在《金匮要略语释》指出此条文为产后气虚有热的证治,《山东中医学院科研成果学术著作论文摘要汇编》中描述刘献琳对于此段条文的阐释“不拘泥于传统讲法,而是以临床实际为根据,予以阐释”。病证出现时间 一种观点认为此病出现于“乳子之时”(《金匮要略心典》),即哺乳期,统编教材均执此观点;另一种则是沿袭《脉经》“产中”之说,然现代少有此论也。张仲景用药皆有深意,以方揣证,此方未见大剂补血之品,全然益气补中清热者。笔者认为此病出现于妇人产后哺乳期,核心病机为中气虚弱,证见心中烦乱,胃气上逆作呕,兼有发热、脉虚数等表现,治以安中益气。方剂诠意张仲景条文言不徒设,“可与”“主之”等皆有深意,竹皮大丸一方为哺乳期烦呕主方。方中竹茹、石膏甘寒清热,降逆止呕;甘草、桂枝辛甘化气,平冲降逆;白薇退虚热;枣肉和丸,补益脾胃,滋补阴血。其加减变化,“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虚热甚,倍白薇以清虚热;虚热烦喘加柏子仁宁心润肺。此方用意深刻,明代武之望对张仲景立方用意颇为认可,《济阴纲目·产后门·虚烦》载:“中虚症不可用石膏,烦乱不可用桂枝,而此方以甘草七分发众药六分,又以枣而为丸,仍以一丸饮下,可想见其立方之微,用药之难,审虚实之不易也,仍饮服者,尤虑夫虚虚之祸耳,用是方者亦当深省。”竹皮大丸组方有三个特殊之处。其一,甘草用意。甘草用量七分为方中最大,符合方剂“安中益气”的治法思想,故云“此方以甘草七分发众药六分”。其二,桂枝用意。十一五《金匮要略》教材载:“桂枝仅占全方药量十三分之一,既能平冲降逆,又佐寒凉之品从阴引阳。”此“中虚可用石膏”“烦乱可用桂枝”之解。经方大家刘渡舟在《金匮要略诠解》中指出:“方中甘草用量独多,取其建中补血,益阴泻火,而桂枝用量最少,取其温中化气,通脉舒肝之功,二药之剂量安排确有耐人寻味之处。”其三,方剂剂型。《伤寒杂病论》中丸剂共计26首,其中《金匮》收录21首,此方以枣肉和丸,取顾护脾胃之意,防寒凉伤胃。其四,服药方法。原文载其服法为:“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国医大师段富津指出应以“米饮或温水调服”。量小频服和米饮送服是此方服药特色。国医大师李今庸指出:“本条证除用竹皮大丸治疗外,临床上还选用竹叶石膏汤治疗。”张家礼指出:“竹皮大丸为产后发热主方,但需把握证型属脾气虚,而胃有虚热,也可以竹叶石膏汤代用。”张仲景谓:“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二方治法相类,组方有同,然亦有小异,竹皮大丸量轻效缓,益气为主,主治哺乳期发热烦乱呕逆;竹叶石膏汤,量大效速,清热为重,主治热病解后发热呕逆,临证当仔细把握,灵活化裁。竹皮大丸一方,临证若改丸为汤,可酌加炒山药、粳米等补益胃气之品。妇人产后多虚,哺乳之时儿受母乳,亦感药气,倘非急症,需以缓图,此方用药谨慎,配伍细致,可供揣摩。(姚鹏宇)
病理科 中药秘方 - 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