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网 本次搜索耗时 0.021 秒,为您找到 437 个相关结果.
  • 灵宝如意丹

    …1两,血竭1两,天麻1两,葶苈1两,玉石1两,白粉霜1两,朱砂1两,银朱1两,冰片2钱,真珠2钱。 制法 上为末,将杜酥酒化为丸,辰砂为衣。 功能主治 中暑眩晕,绞肠腹痛,脘闷饱胀,阴阳反错,不省人事,手足厥冷,恶心吐泻,山岚瘴气,中寒头痛,一切痧气;痈疽疔毒,蛇蝎虫毒。 用法用量 每服7丸,用凉茶送下;痈疽疔毒,蛇蝎虫毒,用黄酒化敷患处。 注意 孕妇忌之。 …
  • 胶艾葙归汤

    …,去滓,分三服。功用 和血杀虫,清热止痒。主治 䘌虫蚀下部痒,谷道中生疮。方义 青葙子治下部䘌疮,口唇青即裝黑之候。艾叶亦治下部䘌疮。二药一是寒性,一是热性,相对而协调阴阳,以化湿中郁热。阿胶主津液水湿不能化血,当归开血中所郁之阳气。如此处理,使下焦血气分治,湿热分化,而虫疾亦被驱除,虽云治肛门痒痛,也可以应用于前阴滴虫病。重要文献摘要 方论选录《千金方衍义…
  • 金樱丹

    …尸虫,乌髭发,牢牙齿,男子全道,使妇人妊娠,通神明,不老,能健捷。主男子去血失精,妇人半产漏下,五劳七伤,三尸百疰,肌肉陷下,形色俱脱,传尸骨蒸,虚劳至损,诸风变易,瘦劣难痊;或因呕吐,或从汗出利,积久津液耗散;妇人崩漏无停,色肉衰朽;男子气滑不固,筋力消痿;伤寒累经劳复,疮漏方在淹延,大衄不定,下血过多,心气不足,健忘成狂,目血衰虚,昏暗作瞑,阴阳衰废,饮食忘思。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空…
  • 紫苏子汤

    …,膈壅痰多,咽喉不利,咳嗽,虚烦引饮,头目昏眩,腰疼脚弱,肢体倦怠,腹肚㽲刺,冷 热气泻,大便风秘,涩滞不通,肢体浮肿,有 妨饮食;③《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阴阳交错,上重下虚,中满喘急,呕吐自汗) ①《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宝庆新增方):常服清神顺气,和五脏,行滞气,进饮食,去湿气; ②《千金方衍义》:降泄逆气 紫苏子汤,中医方剂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具有①《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宝庆新增方)…
  • 十全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小宅中汤也;黄耆与此三物,即黄耆建中汤也;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四君子汤也;川芎、芍药、当归、熟地黄四物汤也;以其气血俱衰,阴阳并弱,天得地之成数,故名目十全散。”《法律》:“此方合黄耆建中汤、四君子汤、四物汤三方,共得十味,合天地之成数,名目十全大补,以治气血俱衰,阴阳并弱之候,诚足贵也。但肉桂之辛热,未可为君。审其肾虚腰腹痛,少用肉桂;若营卫之嘘,须少用桂枝调之,取为佐使可也。”《古方选注》…
  • 竹叶黄芪汤《圣济总录》

    …,泻心肾之火,竹叶助芍药清肝胆之火,石膏佐芍药清脾胃之火,麦冬同黄芩清肺肠之火,则胃火不得独盛,而气血之得补可知。惟半夏一味,温中辛散,用之大寒剂中,欲其能阴阳之路也。岐伯治阴虚而目不瞑者,饮以半夏汤,覆杯则卧。今人以为燥而渴者禁用,是不明阴阳之理耳!②《古方选注》:四方互复,独以竹叶、黄芪标而出之者,明其方专治肺经热消,非概治二阳结之消渴者也。竹叶石膏汤为轻清之剂,复以生地、黄芩浊阴之品,清肺与…
  • 和解养胃汤《辨证录》

    …腹满,微喘发热恶寒,人以为伤寒之邪入于阳明,不知是伤风之邪人于阳明也。夫伤风之邪既轻于伤寒,何伤风之病竟同于伤寒乎?不知伤寒之邪入于阳明,其重病不同于伤风,而轻病则未尝不同也。若口苦不过胃不和也,咽干胃少液也,腹满胃有食也,微喘胃少逆也,发热恶寒胃之阴阳微争也。症既同于伤寒,而治法正不可同也,和其胃而不必泻其火,解其热而不必伤其气,始为得之。方用和解养胃汤:玄参一两,甘菊花三钱,甘草一钱,麦冬三钱…
  • 芡实丸

    … 补肾涩精。主治 梦泄及阳虚未交先泄者。方义 本方治证为肾虚不固。肾气亏虚,精关不固,故专补肾涩精,用为君药。覆盆子助君药补肾涩精,用为臣药。山萸肉养阴,可固精;莲花须、莲子、龙骨既可养心安神,以交通心肾,又能收敛固涩;白蒺藜祛风疏肝,行气活血,使诸药补而不滞,均用作佐药。蜂蜜补中益气,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固涩精气,平补阴阳,用治肾虚不固之梦泄,当获效验。使用注意 …
  • 左金汤

    …泻而手足温,不渴兼太阴者顺,吐泻而参蛔消渴,手足厥冷,兼厥阴者险,吐泻而烦渴腰痛,失音气急,兼少阴者危。至于手掌紫冷,厥冷至肘膝,冷汗出,直视发呃,吐泻,小便不通,烦躁气急,脉微欲绝,或浮虚欲散,此三焦厥阴少阴俱病,逆证危急。凡治吐泻转筋,痞痛肠鸣,烦渴.参蛔,脤陷失音,手足厥冷,爪紫脉伏或微者,即用左金汤,和阴阳,治呕泻。”《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一男子素有脚气,胁下作痛,发热头运,呕吐,腿…
  • 举陷参芪煎《重订通俗伤寒论》

    …伤寒温热攻下太过,脾胃受伤,心中懊憹,起卧不安,下泻不止者。重要文献摘要 方论选录:1.《伤寒论研究大辞典》:“伤寒转脱,病证名,指外感热病过程中因误治邪陷、或正衰邪盛,导致病情突变,出现阴阳相离而致生命垂危的一类病理及证候。此名出现于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因误汗而气脱者,见自汗不止、四肢厥冷、气短神倦,可与桂枝参芪煎(桂枝太子参、生芪、白芍、白术、陈皮、炙草、浮小麦、麻黄根)。因误下阴…